首页 / 麻省理工 / 麻省理工博士后,悼念我的导师–师昌绪先生

麻省理工博士后,悼念我的导师–师昌绪先生

11月毕业后,在师先生和胡壮麒老师的推荐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做博士后。当时麻省理工能接受中国的土博士作为博士后,还是头一次。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我在学术上的贡献,而是师先生、胡老师他们早期在麻省理工为中国人创下的声誉。

惊悉师先生于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在北京仙世,非常难过。去年8月在北京,得知师先生住院,本想前往探望,但当时不允许探视。岂知今日已是天地之隔。只能留下无限的怀念。

我是1982年东北工学院高温合金专业毕业,考上师先生在东工的硕士研究生麻省理工博士后,悼念我的导师–师昌绪先生,当时的课题是高温合金的激光合金化。1984年又考上了师先生在金属所的博士研究生,1988年 11月毕业后,在师先生和胡壮麒老师的推荐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做博士后。当时麻省理工能接受中国的土博士作为博士后,还是头一次。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我在学术上的贡献,而是师先生、胡老师他们早期在麻省理工为中国人创下的声誉。

师先生为人谦和,从来不批评学生,给学生充分的独创空间。在博士生期间,我先是研究高温合金的快速凝固,后来,我自作主张改为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师先生也是毫无怨言,大力支持。

1988年底,麻省理工接受我为博士后,但我的人事关系在东北工学院,不知为何,东工人事部无论如何不同意,我实在没办法,两手空空麻省理工博士后,跑到了北京师先生家求救,他很生气,说为何不给年轻人创造条件,而是百般刁难呢,于是他亲笔给东工校长写了一封信。第二天,东工就放人了。后来,我知道师先生对所有他的学生出国都是鼎力帮助,从不要任何回报。

1999年,我回国创业国外在职学位班,生产晶体和材料研究的设备。师先生知道了很高兴, 2002年还为我的两个公司提了词。至今,这仍是鼓舞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2008年,我有幸在沈阳为师先生90大寿庆生,向他汇报了我的创业过程,并告诉他,我还代表他及金属所的老师向麻省理工捐献了一个材料实验室。老人家很高兴。并说要把我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到他的回忆录里。他还告诉我,长寿的主要秘诀是与人为善。这个秘诀我牢牢的记在心里。

师先生光辉的一生,报纸上都已描述。作为他的一位学生,我从他老人家那里得到的更多是关怀、鼓励和热爱材料科学的传承。我庆幸今生能遇到师先生这样的恩师,把我引导到材料科学研究这条路上,更感恩材料研究能成为我赖以生存的支柱。对我来说,对师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把MTI和科晶集团建设好,使她成为世界材料研究设备生产的一支主力军。

2014年11月10日

麻省理工博士后,抗日名将孙立人4个子女:1个清华硕士,1个麻省理工博士和博士后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安徽合肥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麻省理工博士后,抗日名将孙立人4个子女:1个清华硕士,1个麻省理工博士和博士后,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4 孙太平

孙太平,女,1958生,是孙立人小女儿,现任职于杜克大学,职务为教授。中华民国将领、抗战名将孙立人小女儿,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杜克大学,职务为教授。

3 孙天平

孙天平麻省理工博士后,男,孙立人将军次子,1957生,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硕士,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现任职于台资企业汉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职务为区域总监。 2015年9月3日,将以台湾代表人士、著名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在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及相关纪念活动。

2 孙安平

孙安平(1954年— ),祖籍安徽庐江。抗日名将孙立人长子。1954年出生在台湾。1977年,毕业于台湾中原理工大学。1979年,获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

1 孙中平

孙中平(1952年— ),女科学家,祖籍安徽庐江。中国新竹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力学博士(一说是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暨工程博士学位)。抗日名将孙立人长女。曾在在IBM任职二十二年,为IBM科技事业群总经理。后担任台积电行销业务部门的产品定价暨事业流程处主管。

孙立人平时的身教,让孙中平知道父亲与众不同之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态度,更让孙中平养成了不服输的个性与斗志。虽是女孩,但孙中平从小最喜欢的科目就是数理,从小为了保持前三名成绩,她经常在考前熬夜念书,孙立人总是会对她说:“读书重要的是你懂了些什么国外在职学位班,千万不要为了分数而念。”这也是她日后不惜放下研究员身份,一路转到制造部门的起因。

她的同事林有嘉说:“孙中平的处事风格就是力求完美,最明显的例子是,每次孙中平所做的报告,总会在每一事项中都再准备一个子项目,以备报告事项被挑战时可以应对。这种严谨的态度与行事风格,绝对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关。”虽然有显赫的父亲,但孙中平在公司与同事面前从不提起。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麻省理工的博士后好申请(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

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的优势

麻省理工(MIT)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MIT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资源,每年吸引了数百个博士后申请人。该计划为博士后提供了充分支持和机会,包括科研助理和教导经验。此外,MIT与全球众多知名企业、机构和部门合作,这为申请人之后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极大机会。

申请需求与要求

在麻省理工申请博士后免联考在职研究生,需要提交学员、成绩单、研究经验、个人讲演、信等材料,其中信应该是来自于本人博士导师、教授或者同行学者。此外,在申请麻省理工的博士后计划时需要与具体研究所/实验室/部门的教授和导师进行沟通,确定您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是否符合此研究室的质和使命。此步骤是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教授和导师会考虑到申请人的背景和研究兴趣的匹配程度。

获得博士后职位的建议

在申请任何职位时,建议预先收集基本信息、相关数据和相关文本材料,并尽早了解MIT博士后计划。您要准备好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博士后计划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还需有很强的自主研究和类教学经验。 在准备申请之前,应该先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研究兴趣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麻省理工的博士后好申请(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并尽早介入到该领域的研究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既能够让你进一步加深对该领域的专业认识,也能够为日后申请提供必要的证明。标准化的申请程序可能使得您的优点和特点变得模糊不清,所以要注意让您的个人文字材料更加突出您的特长和能力,突出与所申请职位的匹配度,让招考委员会的成员更有机会坚定地为您的申请做出评判。总而言之,MIT的博士后计划为您提供了广泛的研究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但是与此同时,您要充分准备、知己知彼,再通过积极申请加以争取。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四院院士”全职回国担任北大理学部主任,这位科学大家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点击免费领取神器!

编辑|科研大匠

谢晓亮院士

2019年11月6日,北京大学举行聘任仪式,正式聘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为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前任理学部主任饶毅,目前已任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家,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在多个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引领性的研究。

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科学家非常少见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而谢晓亮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

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潜在创造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标志。

——曹雪涛院士如此评价谢晓亮

2014年,谢晓亮和团队实现了全球首例“婴儿”的诞生。2015年,谢晓亮获得美国重量级的生物医学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多位获得过该奖的科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也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从那以后,中国已经有超过一千名婴儿进入世界,没有父母的遗传性疾病,美国也开始采用这项技术。

截至2017年,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论文210余篇;其中26篇CNS(Cell:2篇;:5篇;:19篇),他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遍布世界,在全球四十多所大学任教。

北大校长郝平为谢晓亮颁发聘书

谢晓亮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谢晓亮担任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2010年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担任主任;2015年,谢晓亮与斯坦福大学教授Karl 共同获得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得者;同年获得美国化学会德拜奖 。2016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担任主任。10月17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

2017年9月16日,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7月起,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2019年11月起,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主要研究内容:单分子酶学、 基因表达、染色体结构,单细胞基因组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及其生物与医学应用 。

地道“北大人”,深深“北大印”

父母北大教授,从出生到大学一路成长在北大

我生于北大,长于北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从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学,我在北大度过了大部分的学生时光,与北大一起经历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建立了无法割舍的联系。

——谢晓亮

1975年与父母和弟弟在新建北大图书馆前合影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北大朗润园,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他幼年时期家里书香满屋,生活宁静幸福。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

童年时在未名湖边留影

199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活动全部停顿。谢晓亮的父母也接二连三的被卷入政治运动之中,隔壁邻居家的教授也被红卫兵抄家、辱骂、带走…

1969年,谢晓亮刚上小学,父亲为他亲手制作了一个木陀螺,这个引发了他童年的好奇心。“我用父亲的工具箱完成的第一个木工作品是杠秤——它是我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精准测量工具!”

从那一刻,谢晓亮便一发而不可收,到了中学,谢晓亮已经开始动手制作各种电子仪器,先后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机、遥控模型轮船,并完成了一套音响。

他对实验科学的兴趣正是从这一个个电子仪器开始的。从那时起,谢晓亮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学家。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

在北大求学时的谢晓亮

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谢晓亮说这对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自学计算机编程的谢晓亮在北阁上机,开始尝试写程序来计算晶体结构的能量,这让他第一次觉得能用计算机解决这样一个“跨学科”问题,喜不自胜。“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谢晓亮曾回忆说,当北大计算机所王选教授正在领导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项目的研创的时候,当时还在读北大附小的他和其他小朋友还曾一起一个一个字地人工输入数字化的字型。现在想起来还非常自豪的谢晓亮更加肯定:“要做就要做这样的大事!”

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化学系蔡生民教授在化学南楼做毕业论文。蔡生民教授是一个实验技术精湛的电化学家,他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幽默感极强。蔡老师常常会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当时谢晓亮的论文题目,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光电化学反应,其中用到锁相放大器,蔡老师对锁相放大器原理的解释,让谢晓亮至今都记忆犹新。

“他的为人和对我的学术指导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深的影响。”

赴美留学时的谢晓亮与北大导师蔡生民(左)团聚

1984年,大学毕业后的谢晓亮在北大做了一年硕士研究生。但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毕竟有很大差距,谢晓亮于是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

“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

于是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科研硕果累,桃李遍天下

多项创造性、引领性研究,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科学研究需要好奇心和灵感,更需要不断的积累。而科研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科研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能在别人之前做出好的选择不容易,一个科研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选择和组织完成真正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然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最初选题时下功夫,却大力吹嘘一些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结果。。

——谢晓亮

1990年与父亲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毕业典礼

1985 年,23岁的谢晓亮第一次离开北大,飞抵美国,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约翰·西蒙(John Simon)教授,他的博士论文还用到了蔡生民教授之前讲解的锁相放大器。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 )的实验室做了短暂的博士后。

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留影

1992年,谢晓亮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并组建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小组,很快就实现了室温下单分子的荧光成像。1998年,谢晓亮的博士后路洪(北大化学系本科毕业)与谢晓亮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一个具有突破性研究: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生物催化剂)不断循环生化反应的动态过程。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方法。

同时谢晓亮实验室还发明了一个无需荧光标记的拉曼光谱生物成像技术。1928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子非弹性光散射现象,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谢晓亮的发明最终实现了拉曼视频成像。

这两项研究成为谢晓亮实验室迄今为止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1998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聘为终身教授。

哈佛校园里来自北大的石碑

哈佛大学的韦德纳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来自中国的精美石雕赑屃(bì xì)。它是1936年哈佛三百年校庆时,由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与其他哈佛的中国校友捐赠而来。碑文写到:“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近30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国家社会者,先后达几千人,可云极盛。”

1999年,谢晓亮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来到哈佛大学。36岁的他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大陆学者。

初到哈佛,谢晓亮最大的担心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做研究。第一年谢晓亮一口气写了6个申请书,结果全部获得资助。

有了充足的经费,谢晓亮在哈佛的新挑战,是如何用单分子技术去解决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相信单分子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基本过程基因表达的关键。他一方面开始招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一方面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旁听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人才济济,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更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工作。

“著名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后来也加入哈佛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我们成了好朋友。”

2013年,吉姆、庄小威和谢晓亮一起参加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年庆祝活动

同到哈佛的第一年,谢晓亮的同卵双胞胎女儿出生了。

女儿们的成长更让他痴迷于生命之谜:“她们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基因表达的随机性吗?”由此谢晓亮受到启发,他想,能否用单分子方法实时看到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拍出功能大分子如DNA、转录酶等在细胞中活动的电影?

基因表达的实验开始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做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但是谢晓亮认为这个方向意义重大,要坚持做。

正式这样的坚持,2006年,通过三年的努力,谢晓亮的两篇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处女作”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同时发表。

文章首次报道了活体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分子一个一个随机产生的实时观察,数据与我们的理论相吻合,定量描述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谢晓亮与比尔·盖茨“后来他来我实验室交流,我感到他对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理解颇深——想必与我一样也自学补过课,而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也熟悉我们实验时用的超快激光。”

文章发表后一周,盖茨基金会打电话邀请谢晓亮申请资金。

希望用谢晓亮的新技术,来研究一小部分肺结核的细菌细胞产生抗药性。盖茨也说明了研究的原因——那时肺结核每年可夺去数以百万计的非洲儿童的生命。虽然至今还没有解决那个抗药性的科学问题,但这个盖茨基金会的项目却为谢晓亮带来了新的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造福社会?

谢晓亮如此感慨:科学研究需要好奇心和灵感,更需要不断的积累。而科研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科研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能在别人之前做出好的选择不容易,特别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优秀的团队来完成时,往往很困难而且有风险。我认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一个科研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选择和组织完成真正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然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最初选题时下功夫,却大力吹嘘一些实际意义并不大的研究结果。

谢晓亮被郭台铭点名参加了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

谢晓亮点名了中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的饶毅,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长、知名的生殖专家乔杰女士,及大学同学陈连勇博士

近几年,他相继入选了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5年,凭借技术以及之前卓越的科研成就,谢晓亮获得了美国重量级的生物医学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并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奖者。多位获得过该奖的科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谢晓亮教授也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说起在哈佛的日子,谢晓亮说:“我在哈佛最大的享受是与学生和博士后们夜以继日,同甘共苦的创新过程。他们中不少人比我幸运——在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就能做出许多重要的科研工作。”目前,谢晓亮的学生已经在世界上四十多所大学任教,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如堪萨斯大学的Bob Dunn、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Lukas 、康斯坦茨大学的 、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路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Eric Potma、卧龙岗大学的 van Oijen、普林斯顿大学的杨皓、波士顿大学的程继新、康奈尔大学的陈鹏、加州理工学院的蔡龙、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Nir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肖杰、康涅狄格大学的俞季、乌普萨拉大学的Johan Elf、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国庆、哥伦比亚大学的闵玮和 Peter Sims、哈佛医学院的Conor Evans、斯坦福大学的Will 、贝勒医学院的钟诚航、麻省理工学院的 Paul 和李劲苇、奥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南小林、华盛顿大学的傅丹、复旦大学的季敏标、清华大学的孔令杰、纽约州立大学的鲁法珂等等。

同时,也有把实验室的技术发明转化成产业的人才,比如的发明人之一——陆思嘉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将技术用于在试管婴儿中避免遗传疾病;非线性拉曼成像发明人之一——Chris 毕业后将该技术产品化并促成了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999年谢晓亮进入哈佛大学任教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和博士后,截止到2017年,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

“怀北大情,圆中国梦”

“我一直希望能为祖国和母校北京大学作出贡献”

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2014年9月19日那天抱着第一例“婴儿”时内心的那份激动。这项工作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的范例。目前,国内技术的应用已使一千多例“婴儿”成功避免了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我很自豪我们在北大的工作可以真正推动医学的进步,能为人类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与乔杰(左二)和汤富酬(右一)看望第一位婴儿

虽然身在美国,但谢晓亮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变化和科研的发展,“我一直希望能为祖国和母校北京大学作出贡献。”

2001年,谢晓亮被北大化学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9年,时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也劝说谢晓亮回北大工作。同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后来,谢晓亮与海归的苏晓东和黄岩谊教授一起向北大提出了建设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 )的提案。2010年12月正式成立。最近更名为“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但仍称。几年来,逐渐在单细胞基因组学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10 年 成立仪式

很多优秀同行回国后非凡的成就也鼓舞了谢晓亮。“比如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通过设立一种新的体制和模式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四院院士”全职回国担任北大理学部主任,这位科学大家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吸引了大批年轻科学家回国。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就发表了大批高水平论文,在国际生物界一举成名;施一公在清华大学建立了独特的科研平台,获得了结构生物学领域非常领先的科研成果。”谢晓亮说,这些了不起的成就,使他对祖国的科研环境充满信心。

习近平对谢晓亮说:

很好!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

谢晓亮向总书记表了决心,要全职回国工作,并将带领团队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

2018年7月1日起,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2018年谢晓亮北京大学实验小组合影

现在,谢晓亮团队里年轻的海归学者们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也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从事着生命科学领域世界前沿的研究。更让他欣慰的是,他们在北大的合作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了国内百姓。“我至今还记得,当我抱着第一例宝宝时内心的激动,我很自豪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真正推动了医学进步,为人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谢晓亮说。

2019年11月6日,谢晓亮正式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

——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庄小威如此评价谢晓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ashenglg/14658.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