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展现人才队伍建设蓬勃面貌,激励青年学生立志学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博雅新材”栏目,邀访近期新入职的教师畅谈学术经历与思考。
窦锦虎,2010年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21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Q:您的简历。
2010年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6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201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继续博士后研究
2021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Q: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和目前的研究工作。
2015年2月在纪念全球化工巨头BASF成立150周年之际,哈佛大学著名教授 M. 在 以《 》(《重塑化学》)为题发表评论文章。文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化学的使命必须由‘分子’拓展到‘任何与分子相关的事物’上”以及“化学,也许不再是仅以‘原子’和‘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是还能用独特的手段来操控分子与物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操纵和调控那些(部分地)建筑于原子和分子之上的复杂系统。”我自己的理解这个“复杂系统”就是“材料”,将原子与分子水平的合成方法和分析技术引入具有复杂聚集态结构的材料化学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材料化学而言,材料的性质与其结构息息相关,微小的结构差异即会显著地影响材料的宏观物理性质。因此,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其组装行为是获得高质量、高性能材料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分子组装以及聚集态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分子层次,极大的限制了其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回国后我将结合过去的研究基础,围绕“多尺度精准调控的功能性配位材料”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方向涉及化学、材料、物理以及电子等多个学科,属于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具体来讲,一方面将围绕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理解分子以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竞争关系,探究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将在更大尺度上研究量子点或金属团簇与具有特定作用位点的大分子、蛋白质、酶之间组装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类材料的力、光、电、磁性质及器件应用,建立起结构与性能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指导新材料的设计,从而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功能材料及器件。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分子尺度的二维聚合物电子材料;2.超分子尺度的配位纳米晶体材料;3.超大尺度的生物信息材料。
Q:可否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是由于哪些机缘促使您选择了目前的研究方向?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求学之路上最难忘的记忆?
说来奇妙,我本科是学高分子材料的麻省理工博士后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博雅新材|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进教师窦锦虎博士专访,大三的时候导电高分子材料先驱、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 )教授来访,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对接服务,近距离与大师交流接触后我便与导电高分子结缘至今。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麻省理工博士后,“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是什么?”他回答我说他也不清楚,鼓励我可以自己找寻答案。因此,我本科毕设选题为聚噻吩的振动光谱研究,博士阶段加入了著名的有机电子学专家裴坚老师课题组从事有机半导体的研究,针对有机固体材料聚集态及能级难以精确调控、n型材料缺乏等科学问题,致力于设计合成新的有机小分子和高分子共轭骨架及侧链。通过调控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介观尺度上的精确组装,首次提出了有机合金概念,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材料体系。通过博士期间的工作,我认识到有机固体是通过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的,体系复杂且对化学结构、加工条件十分敏感,因此我当时想找到一种能够更可控调节分子聚集态的方法。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将键能更强、且兼具方向性和饱和性的配位键引入导电材料体系时,便可以更可控的调节聚集态结构,从而获得一类新颖的电子材料导电MOF材料。我便来到了导电MOF的开创者、MIT的 Dinca教授课题组从事导电MOF材料的研究。
说到最难忘的记忆,一个是2016年春天,我当时在台北故宫收到了MIT博士后的offer,一种奇妙的时空感,很难忘记。另一个是我清晰的记得在MIT求学期间恰逢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我们十几个留学生一起在教室里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拉上窗帘大家高唱国歌、热泪盈眶的场景,让我不禁想起百年前的海军将领刘步蟾去英国读书时站在船头说的一段话: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还有就是武汉疫情刚刚爆发,MIT与哈佛的同学们自发组织在一起,到处买口罩和物资往国内寄,大家团结在一起,快递公司全部免费邮寄捐助物资。
Q:对您而言,材料学科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材料科学是一个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与机械结合则衍生出机械材料,与电子结合则衍生出电子材料,与土木建筑结合则衍生出结构材料,与生物学结合则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可以说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Q:您为什么选择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于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什么期待和计划?
从家国情怀角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一样,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命运如此紧密关联。”从个人发展角度“如果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么你走错房间了。”另外我所从事的新概念材料研究是学院未来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所以这个选择非常自然。
教学上我想成为我博士阶段的导师裴坚老师那样的老师,他常说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师,始终不敢忘记父母的教诲,导师的期盼,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求。科研上我期待自己能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利用合成化学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来解决能源信息材料领域中的重大基础问题”,二是“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其组装行为是获得高质量/高性能材料的关键问题”。
Q:您觉得“新工科”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成立不久的新学院,北大材料学院应该突出怎样的办学特色?
我所理解的“新工科”是顺应未来产业升级需求,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北大“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全力支持新工科建设作为完善学校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力争实现覆盖前沿学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国家重大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快速发展。
我特别喜欢并认同我们材料学院首任院长张锦院士提出的“真材实料、立地顶天”这一建院理念。我们材料学院的诞生便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因为未来的产业领袖如果只是会专业技术已经不足以应对创新经济时代的需求与挑战。
Q:您在工作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
我目前喜欢养花、爬山、狼人杀(对,我是高玩)、科幻小说。
这个很难平衡,回家不被家里领导骂就行,所以我工作之余还爱好做饭,出门逛街一般都去菜市场。疫情期间我在家复刻了南北中外各类美食,尤其擅长烹饪海鲜。
Q:您对目前学院在读的学生有什么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的建议?对于有志从事学术的学生,您有什么经验分享?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近几年明显感觉到世界各国都在加码布局能源信息材料领域,我们国家也在奋力攻坚新能源、新材料这一产业高峰,材料专业迎来了发展新动能。非常明显的风向标就是房地产和互联网的企业都来投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是利好。前面提到,学院的学科布局和发展理念最终落子在对同学们的培养上,同学们可以趁势而上,大有作为。
对于科研经验,我也是刚开始独立工作,但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些简单又有趣的科研,直击领域前沿,idea直接不绕口,三句话能给别人讲明白为什么要做、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是我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与大家共勉。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翩翩新燕归 | 专访肖梁教授
引•一张合照
“您还记得这张合照是什么时候拍的吗?”
肖梁,北大数院2001级校友,追忆起年轻时的“疯狂事”:记得是2004年夏天,朱歆文、恽之玮等人快要出国了,前一年出国的袁新意刚好回来团聚,大家相约用一场长跑做为纪念。他们从北大出发一路向南,跑到长安街,跑过天安门。不过刘若川“很过分”,中间某段骑的是自行车。这张照片应该是出发前照的吧(编者注:上图左起依次为刘若川、恽之玮、袁新意、宋诗畅、肖梁、许晨阳)。
可又仔细一看,几人穿的都是凉鞋,谁会穿着凉鞋长跑呢?那辆自行车怎么没出现在画面中?后来询问袁新意,他表示当时没有从天安门前跑过……如此看来,合照那天的细节还有不少“疑云”呢。
记忆有时会被情感改头换面,让人难辨真伪。唯有少年的意气与风华,活泼泼地从定格的瞬间满溢出来,流淌过悠长的时光,汇入浩渺的未来之海。
一
雏燕长成
肖梁是北京人,小学三年级进入人大附中华罗庚学校(现“仁华学校”),纯正的数学竞赛科班出身,高三以满分拿到第4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顺利保送至北京大学。不过,肖梁的大一大二却是在物理系度过的,后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对物理原理、物理实验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数学结构、数学问题更加“心有戚戚”,处理得也得心应手,于是又回归了数学的世界。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肖梁经常参加数学系的讨论班。彼时北大数学系汇聚了一大批天资骄人的年轻学子:99级刘若川、许晨阳,00级恽之玮、张伟、袁新意、朱歆文等等,现在他们被世人称赞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数院传承下来的讨论班式学习传统在千禧年之际更上一层楼,杨磊老师极富“煽动性”的课堂吸引众学子去追赶前沿数学的脚步,本科生抱团学习研究生课程成了一种常态。肖梁虽未系统上过数院基础课,但抄借过数学分析的笔记,大一还学了点集拓扑,又在各种讨论班上补齐了各方面知识。这些讨论班内容丰富,不只有-的交换代数和的代数几何,甚至有偏向分析的-指标定理等等。有时讨论班开完已是深夜,大家还会悄悄进入二体打会儿篮球,“打得不好嘛,只好晚上偷偷打喽”。
当时肖梁和袁新意更熟络些,曾一起去听高峡老师的代数数论讨论班。这算是和现代数论的初遇。到了高年级,肖梁和刘若川、许晨阳一样参加了田刚老师的微分几何讨论班。在田刚老师的推荐下国外在职学位班,肖梁顺利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寿武老师曾发邮件问他“有没有兴趣”,可惜肖梁没懂这句话的意思,就“耿直”地回复自己已有了一个offer。当时袁新意已经先期来到了张寿武老师门下,如果袁再多游说他一下,或许肖梁也会跟随张寿武老师学习吧。
和张寿武老师“擦肩而过”后,肖梁和前一年来到麻省的刘若川一样,选择了Kiran S. 作为导师。东飞伯劳西飞燕,莘莘学子辞别燕园,开始了各自的数学探险。
二
登堂入室
肖梁的博士导师是位印度裔的美国人,是当时麻省在数论方向的领军人物,p进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肖梁跟随做的是p进微分方程,而刘若川师兄做的是p进Hodge理论。形象地讲,手中有两个算子,一个是(ϕ,г)-模中的ϕ算子,另一个是微分算子d,前者交给了刘若川,后者交给了肖梁。精于技巧,思维敏捷,常令肖梁自愧不如。巧的是,也是竞赛出身,获得过两届的IMO金牌。
很善于辅导研究生,他总是给学生很合适的题目,既易于让学生上手,又可以有后续的发展。他交给肖梁的第一个问题是,证明Abbes和Saito从绝对群的算术分歧理论计算出的,和用p进微分方程定义出的Artin 和Swan ,是一致的。肖梁花了大约三四个月解决了它。不过证明中某步尚待验证,要用到Gröbner基这一计算代数几何的概念。肖梁当时并不了解这个概念,导师为他描述了证明思路,还列了三四页的Gröbner基的相关结果,帮助他补全了证明。说,一般博士生的文章导师是不签名的,只有当两人合作且导师是主要贡献者时导师才会署名。这算是数学界的规矩吧。
– 肖梁教授(2013年摄于夏威夷) –
第二篇文章从所讲的p进微分方程专题中生发出来,将,Dwork,Robba,Young等人关于一维空间上的微分模的工作,推广到了高维情形。由于这篇是与导师合作,也就比前一篇写作更顺畅些,结构布局也更合理,所以这篇反而先发表了出来。
第一项工作顺势延伸,肖梁在博士阶段又作出了一系列成果。比如,最初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等特征的完备离散赋值域上,那么自然还要去讨论混合特征的情形;再比如,由微分模定义出的加细的Artin 和Swan 如何体现在表示中,它们是否和Saito用平展上同调给出的定义一致,等等。总之,得益于导师的悉心引导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翩翩新燕归 | 专访肖梁教授,肖梁的博士阶段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什么严峻的瓶颈。
三
转换方向
博士毕业后,肖梁觉得这个领域不再有什么自己可以推进的问题了,兴趣也就随之转移。这段转型时期相对痛苦。肖梁一面做些(ϕ,Γ)-模的工作做为缓冲,一面积极交流,寻找新的方向。
2011年底,张寿武老师在香港科技大学组织了一场会议,将许多年轻的中国学者聚在了一起。期间,肖梁问田一超最近在做什么问题,有没有好的题目可以分享。当时田一超在普林斯顿做博士后,而肖梁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正是这场会议才聚在一起。田一超认真为肖梁解释了一下他新近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将需要证明的结果约化到一些志村簇上的上同调的计算。肖梁立即起了兴趣,便去谷歌上搜索了一下关键词,找到了David Helm新发表的一篇文章,两人仔细一读,发现其中的方法正好可以解决田一超的问题。由此肖梁便开始和田一超合作研究志村簇的几何。
最初肖和田的研究动机是解决p进领域的一些问题,两人的第一个结果,是给出了模簇的Goren-Oort分层的整体描述,由此将对超收敛模形式经典判别法的上同调式证明推广到情形。有趣的是,经过大量上同调的计算,他们发现了这一结果和特殊纤维的Tate猜想的联系,并提出了“志村簇的特殊纤维( fiber)的基本子簇(basic locus)会生成足够多()的Tate同调类(Tate )”这样一个口号。基于这一口号,肖梁和田一超、David Helm合作,先后研究了四元数型志村簇和酉群志村簇的特殊纤维的Tate同调类。
当时肖梁经常与同在芝加哥城的西北大学的朱歆文研讨数学问题。有一次,肖向朱解释了将他和田一超的结果推广到一般志村簇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凑巧的是,朱歆文正好在读V.的相关文章,第二周朱歆文就有了思路,“用交换图表摆一摆就做出来了”。朱歆文的研究方向是几何表示论,他将几何表示论的技术用到数论中来,提供了很多新的有效的工具。肖与朱最新近的结果是一篇146页的长文,他们构造了不同志村簇的特殊纤维之间的上同调式对应( ),并通过研究仿射-簇的不可约分支描述了这些上同调对应的支集,特别地,在由离散志村簇到一般志村簇的对应中,他们证明了在一些一般性条件下,基本分层的不可约分支生成了志村簇中间上同调的所有Tate同调类。这一工作从纲领的角度给出了更加理念化()的解释,精确地描述了特殊纤维上基本子簇的形状,并且验证了这一情形下的Tate猜想。
– 肖梁2018年在数学中心作访问报告-
离开芝加哥大学后,肖梁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康涅狄格大学。在欧文期间,肖梁和万大庆等人合作了数篇关于模形式和指数和的文章。肖梁的兴趣来自于和所做的有趣的计算:权空间靠近边界处的级为2, p=2的特征曲线,是无穷个连通分支的不交并,其中每个分支在权空间边界有限平坦,并且当点向边界靠近时每个分支上的斜率趋于0。肖梁和刘若川、万大庆合作将这一结果推广到了任意素数p和任意的级,证明了-Mazur和-提出的关于特征曲线靠近权空间边界处的若干猜想。
四
数学风格
在选问题的风格上,肖梁更倾向于具体的问题,对搭建宏大的理论框架并不十分感兴趣。这也与数论的学科特点有关,正如张寿武老师所说:“数论是‘应用数学’,数学其他方向像代数几何、表示论建立的理论我们就拿来应用到具体的数论问题上。”这当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应用数学不是一回事。如果用商品贸易来比喻,通常所说的应用数学经营着“数学王国”的对外贸易,数学对“科学世界”的其他“国家”拥有极大的“贸易顺差”;而数论好比是“数学王国”中的“消费大省”,对其他各省“贸易逆差”严重。好在“科学世界”以和为贵,彼此尊重,不会动辄挑起争端。
时而数论又有些像计算数学,比如张寿武老师关注的L函数的特殊值,通俗讲就是要将这点的函数值、导数值具体算出来。有些基础数学研究在计算量较大的时候,也会借助计算机来验证一些例子或简化模型。肖梁形容道:“证明好比是从A走到B,直接通过很困难,需要搭设一些中间命题作为桥梁,可如何事先知道这些猜测的命题是正确的呢?就要找一些例子来让计算机跑一跑,验证一下。”当然,盖棺定论还是要靠逻辑的推演。
和同行沟通、交流、分享,再一同解决问题,这似乎是肖梁最中意的研究模式,这也让肖梁在许多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优秀的成果。他半开玩笑地将自己比做一个“包工头”:把别人做的问题拿过来,分析一下其中需要哪些技术,再去找擅长这些技术的人去做。难怪有圈内人称呼肖梁为“肖老板”呢!
五
燕归来
回国,对肖梁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决定。“国内,尤其是北京,做数论的人越来越多了。”肖梁说。
– 数学中心办公院落为中式庭院,回廊雅逸,环境清幽 –
今年8月,肖梁结束了在康涅狄格大学的工作,正式入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肖梁现在的办公室在未名湖以北镜春园78号院的一隅。他对中心的物质条件都很满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办公室的黑板受一配电箱的阻碍,没法铺满整面墙,“没办法,我是黑板控。”
最让肖梁满意的还是可以交流合作的人变多了。回忆在芝加哥大学时,数论方向起初只有Kato,第二年来了吴宝珠,但肖与吴宝珠的方向不太一样,直到第三年来了,肖才开始有了和的合作。而现今在中心,“有自守表示的问题可以直接去敲李文威的门,有实李群的问题可以找余君”,还有刘若川、丁一文等人可以合作。放眼北京,同行就更多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聚集一批同行,有问题时打个电话就能见面交流,十分方便。这种关系让肖梁联想到了同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和麻省,彼此之间只有地铁两站地的距离。北京一些学校的距离更近,骑车十分钟便到,论交流之便、人数之众,北京都要更胜一筹。
在研究经费上,或许国内还不能像国外顶尖大学一样“大气”,还会不可避免地为经费申请者制造压力。不过好在基础数学不需要做实验买大型设备等,因此对经费的需求相对而言不是非常大。除了北京数论圈的“小环境”,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也在日益改善,肖梁对此十分乐观。
肖梁作好了回来工作的准备。肖梁对有意向联系他的学生表示欢迎,“至少可以聊一聊,指条路嘛。”对自己的研究生,就像当年指导自己时一样,会先给他一个可以上手的合适题目,引导他一步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肖梁也希望能调整好指导学生和自身科研之间的关系,记得张寿武老师曾经跟他半开玩笑地说,在好学校都是学生学了东西教导师,导师跟着学生一起学。
肖梁还计划建一个“北大数论群”,把数论方向的年轻老师、研究生、本科生集合起来,便于分享感兴趣的报告、会议、暑期学校等活动,并了解大家的需求,以便数学中心开设相应的短期课程等等。
肖梁认为国内大学最大的优势是教研人数多,国外像哈佛这样的私立学校一般整个数学系只有二三十位教授,国内则通常数倍于此,这使得国内基础课的开设十分充足。现阶段的问题是,后续的进阶课程开设得较少,像哈佛、普林斯顿会让博士后开设许多专题课程(topic ),分享适合研究生听的前沿数学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这对拓宽数学研究视野十分重要。肖梁很支持学生多学一点、多了解一点,因为不同领域间的奇妙关联有时连专家都无法预测。这从肖梁本人的研究经历中也可看出。
这两个月,肖梁正和丁一文、胡永泉等人组织-Gee stack的讨论班,学习和Gee的最新工作,为10月下旬在墨西哥举行的会议(编者注:发稿时已结束)做准备。回国后的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开展着。
尾声·秋浓酝春意
现在,肖梁的爱人也在北大任教,两个孩子更多时候还需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照看。肖梁感慨:“我们这代人不都是这样吗?要靠父母帮许多忙(才能在工作和家庭间找到平衡)。”犹记恽之玮曾在一次交流会上吐槽:“有孩子之前,工作就是生活;有孩子之后,生活成了工作。”看来,这是困扰青年学者的公共难题。
– 燕园秋色 –
肖梁是继许晨阳、刘若川之后加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又一位北大数学“黄金一代”成员。从一张合照开始,少年们在数学天地间振翅翱翔,饱览胜景。如今新巢久成,盼燕归来,毕竟巢中又有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渴望着乘风试翼呢!虽说当下燕园秋意渐浓,可这一切分明让人感到,来年的春色已在湖畔悄然酝酿着。
采访、文| 白瑞祺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校长颜事龙会见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罗加严
9月25日下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校长颜事龙会见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罗加严,校长颜事龙会见来校讲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罗加严,颜事龙感谢罗加严博士对学校教学、科研建设的支持,并希望他经常来校参观交流、与学校有关部门加强更深层次合作。
据悉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罗加严博士是受化学工程学院、科技产业处的专门邀请来我校讲学。9月23-26日,罗博士为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带来了4场专业学术讲座,讲授了电化学储能和转换系统以及相关材料的研究、科学研究方法、如何做好研究生研究等问题。罗加严以生动的语言并佐以研究成果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使师生们对电化学储能和转换系统以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动态有了真切了解,让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冬生、副院长邢宏龙共同参加了25日的会见。
罗加严简介:
罗加严,2006和2009年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本科和硕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罗加严博士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电化学储能和转换系统和相关材料的研究,其硕士阶段工作解决了水系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低的问题,将高安全性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提高到商业化水平。其博士阶段的工作解决了石墨烯材料在加工应用中的团聚问题。
罗加严博士共发表SCI论文33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H因子18。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包括 等的18篇文章,平均影响因子8.2。授权美国专利2项。美国材料学会,美国化学会,美国电化学会会员。自2009年担任 & 等刊物特邀审稿人50余次。获得的奖项有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中科院奖学金,首届吴浩清电化学特等奖,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Ryan纳米科技奖学金,3M公司奖学金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美国材料学会博士生金奖,陶氏可持续创新挑战赛个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