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门 / 澳门科技大学有在职研究生,2022年“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在华师举行

澳门科技大学有在职研究生,2022年“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在华师举行

2022年“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2022年12月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首次“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2年“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

在华师举行

2022年12月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首次“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采用“腾讯会议直播+B站线上转播”的形式进行,会议邀请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珠江水利委员会等10余家单位的17位专家代表参加,就粤港澳大湾区地理考察的教学实践与联合开展地理考察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共同建设大湾区地理实践教育协同发展绘制了蓝图。

本次“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是对深化大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2020年,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把大湾区打造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突出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加强协同育人,突出高端引育,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携手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引育高地,突出互学互鉴,打造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枢纽。华南师范大学是大湾区地理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大湾区地理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与大湾区内的各大高校、地理学会和相关政府部门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本次研讨会的举行旨在进一步拓实大湾区地理学界在地理考察实践教学领域的基础,为未来深化协同育人的联合地理考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开展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粤港澳三地高校教师及学生深入了解大湾区发展现况,在研讨过程中促进不同高校学者的思维碰撞,作为毗邻港澳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及学院教育研究和实践历史底蕴深厚,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华师将大力推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建设与决策咨询服务、学术科研合作等工作,为深化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贡献力量,并倡议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融合粤港澳各地区特色教育资源,为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PART.1

研讨会共分为三个节,第一节由刘云刚教授主持。澳门理工大学林发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鹏副教授、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钟晓兰副教授围绕粤港澳高校地理考察的教学实践做了四个报告的分享。澳门理工大学林发钦教授以“编写《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共同读本刍议”为主题作报告,表示期望教育界同仁通力合作编写一套共同读本,包含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公民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李鹏副教授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理考察》通识课建设中的成果,通识课围绕“大湾区的地理起源”、“大湾区治水”、“大湾区与国家安全”、“大湾区与经济全球化”、“大湾区文化多元性”、“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六个主题展开,并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辟了“广州古城历史文化考察”、“粤港澳边境考察”和“粤港澳乡村考察”三条考察路线。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的分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疫情期间,许多内地学生选择澳门进行深造这一现象表示欣喜,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更能促进澳门与内地间的合作交流;其次,分析了澳门高校与内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此部分主要结合澳门旅游学院《文化与遗产管理》课程进行详细阐述,并在结尾部分解释不同点的存在与澳门的国际化氛围有关;最后指出,内地高校可以在未来将澳门的国际化特色融入考察设计中,实现湾区资源的整合,获得更好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钟晓兰副教授作了题为“面向GIS专业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的报告,针对GIS专业特点和要求,改革传统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从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过程及其需求分析,从虚拟实习、野外教学管理与数据采集分析、成果整理与评价三个阶段着手,探讨将GIS, GNSS, RS和三维可视化、云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变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在点评环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翁时秀副教授指出,地理考察的实践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点内容,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是值得推广和响应的,符合地理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他建议对于联合实习的线路设计、具体实践任务等,不同高校之间应增加互动,深入研究,取长补短。澳门科技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黄颖祚副教授对四个报告分享的地理考察的实践经验表示认同,并表示尽管澳门高校与内地高校存在着一些专业设置的不同,但对今后大湾区共同合作开展实践考察抱有强烈愿望,希望未来各高校通过探讨找准突破点,实现考察实践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

PART.2

第二节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方远平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郭程轩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温小浩副教授、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周慧心老师围绕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的展望分享了三个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郭程轩副教授以“大湾区海岸海岛地理生态科考教育与课程建设”为题,系统介绍了《大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课程的建设缘由、课程特色与基本理念、内容框架、资源与学习拓展、教学评价。课程立足于打造一门有温度的大湾区地理国情教育课程,遵循“立德树人”要求,实现立“懂国情、有情怀、会探索”之德,树“爱国家、爱乡土、爱环圳”之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温小浩副教授以“深圳大鹏半岛古火山与海岸地貌考察”为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大鹏新区水头沙英水管岭化石点,仙人石公园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地貌,杨梅坑-鹿嘴山庄徒步穿越大鹏半岛东涌-西涌观察海岸地貌等实践教学经验。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周慧心老师以澳门地理考察实践经验分享—“以可持续城市发展”为题进行介绍,报告中首先解释了教育厅《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中“提倡议题研究,拓展地理方面的视野和求知方法”的具体内涵,随后,结合近几年澳门培正中学“高中地理日”活动内容,重点介绍中学地理如何落实文件要求。在点评环节,澳门城市大学王心副教授表示三个报告拓展了自身对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视野,内地高校课程中系统化的安排工作,对澳门大学某些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等)及课程户外教学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期望结合汇报老师的实地科考活动经验,设计相关澳门课程,增强澳门高校对大湾区地理国情的理解;结合“一专多能”概念来提升学生野外求生技能和安全技能。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乐淮辉博士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主要通过文字、视频内容来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师地理实践力亦普遍缺乏澳门科技大学有在职研究生,而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学生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希望未来能够将本次研讨会汇报的成果转换为中学在职教师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师教研活动当中澳门科技大学有在职研究生,2022年“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研讨会”在华师举行,从而提升在职教师的培训效果。

PART.3

第三节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鹏副教授主持,对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进行了自由讨论与总结。澳门科技大学唐娟副教授在听了此次研讨会报告内容后表示,大湾区的合作交流不应只在协议上体现,更应在实践过程中展示。认为本次研讨会基于高校联盟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对旅游、地理不同学科间的跨学科交流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开拓了自身对大尺度、多角度、多层次地理实践考察的认识,并对未来在不同高校间设立“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自然遗产旅游线路”、建立湾区“一程多站”为特点的考察内容表示强烈的期待。珠江水利委员会张广燕处长认为,此次研讨会对联合考察内容交流意义重大,而水文学作为地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引起了高校实践考察的关注。张广燕处长表示,珠江水利委员会愿为大湾区联合地理考察提供相关资源,希望能考察中在充分展示珠江独特的地理优势及文化优势,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李鹏副教授最后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是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举行的,是对未来开展线下实地考察进行的一次预备会,研讨会上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多个高校都展示了自己前期在地理考察实践教学领域的基础和特色,也表示出对于开展联合地理考察活动的浓厚兴趣,地理考察活动不仅是深化大湾区地理教育领域协同育人的有效抓手,也是加强大湾区大学生及公民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方式,未来华南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本次研讨会的成果,拓实联合地理考察的路线和基地建设,与大湾区内的高校、地理机构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积极促成粤港澳联合地理考察实践工作的落地与实施。

图文来源 | 李鹏

执行编辑 | 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袁婷婷

初审 | 万镕今李鹏

复审 | 陶 伟

终审| 刘云刚

澳门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人物经历播报

编辑

担任教育部法学专业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网评专家,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港澳台法律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光明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上海市司法局律师、公证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之一,《上海法学研究》编委。

早期在复旦大学英语专业学习,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师资班,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私法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曾在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任教,2007年至2011年任上外法学院院长。2000年通过上海市高评委的评审,晋升为教授。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国际贸易法、国际私法、区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港澳台法和海商法等课程。

研究方向播报

编辑

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港澳台法。出版专(合)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5项(包括90年代中后期)。

作为国家社科“八五”重点课题分项目《台湾民商法与冲突法》(50万字)一书的第一撰稿人,承担商法、知识产权法的撰稿任务,共计27万字,经专家鉴定,达到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现代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获得上海市法学会优秀专著奖。

学历教育播报

编辑

1.

1973年——1978年在复旦大学外语培训班学习,主修英语;

2.

1982年2月——1982年7月在华东政法学院进修国际私法;

3.

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师资班,获学士学位;

4.

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

5.

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作为财大国际私法双语教学项目赴英国伦敦大学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进修半年;

6.

2007年3月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同年7月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 [1]

工作简历播报

编辑

1.

1978年1月——1981年11月任职于复旦大学分校英语教研组;

2.

1981年11月——1994年1月任上海大学法律系讲师;

3.

1994年1月——2007年3月,担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讲:海商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国际商法、港台法等。为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开设国际私法和区际私法专题;

4.

2007年3月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同年7月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学课程播报

编辑

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私法、区际私法、港澳台法、海商法、国际商法、涉外知识产权法等课程的授课任务。

参与课题播报

编辑

主持或参与课题(7项):

1.

主持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课题《国(区)际民商事司法活动的冲突与协调》(2009年);

2.

主持的“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区域合作机制研究”(2008年);

3.

主持校级(上外)重大课题《国际法学前沿问题系列研究》(2007年5月);

4.

主持校级(上外)学科建设项目分项目:当代国际公法与国(区)际私法专论、国际经济法专论(2007年);

5.

主持校级(财大)《海峡两岸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6月);

6.

参与国务院港澳办课题:澳门基本法实施八周年的回顾与展望(2007年9月);

7.

参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台办涉台投诉预防机制(2006年5月)。

代表作品播报

编辑

专著

出版专著5部(包括合著),具体为:

1.

《现代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

《创造性的杰作——解读香港基本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台湾民商法与冲突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当代国际公法与国(区)际私法专论》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5.

《国际经济法专论》,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教材

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具体为:

1.

《国际私法学》澳门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国际法学通论》,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国际经济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版;

4.

《证券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海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出版图书播报

编辑

主要论文播报

编辑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有:

1.

21世纪国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价值取向,《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4期

2.

论日本《电子签名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3.

浅论《德国证券取得和公司接管法》,《上海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4.

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的法律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范及其借鉴,《上海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

6.

论德国《版权法》的最新修正,《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7.

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法分析,《上海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8.

第七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上海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9.

借鉴与互动:公司法现代化探讨综述,《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0.

欧盟产品责任法的最新修正及其在英国实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1.

国际私法学 (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2.

台湾公司法的最新修正及其借鉴,《公司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5月

13.

著作权纠纷案件法理评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4.

论海峡两岸司法协助的方法与途径,《第七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永然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出版

15.

论澳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法学论丛》-中国区域法问题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6.

上海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上海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7.

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竞争法律制度之比较,《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8.

海峡两岸司法协助新探,《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

19.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首届年会综述,《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0.

欧盟公司法的协调与现代化发展,《中国商法评论》(2006年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21.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完善,《时代法学》2006年第5期

22.

第八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台湾法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23.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国内法调整到国际公约的转变──兼论莫里斯和仰融两案,《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1期

24.

论欧盟跨国破产法,《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5.

论我国公司法的最新修正及价值构建,载《创新型国家与经济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26.

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研讨会综述,《上海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7.

涉台投资法对台商投资的保护及其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28.

上海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9.

赴台湾参加“第八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情况汇报澳门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八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实录》,永然出版公司2007年11出版

30.

“第九次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上海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1.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中的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法学》2008年第1期

32.

论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完善—兼论港澳居民的国籍问题,《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33.

欧盟转基因食品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4.

中国内地与香港区际司法协助若干问题探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5.

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若干问题探讨,《武汉大学学报》2008第5期

36.

海峡两岸期货交易法律制度若干问题之比较,载《金融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37.

海峡两岸相互认可或执行仲裁裁决若干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2期

38.

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探讨,《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39.

欧盟REACH规则对我国化学品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法律对策,《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5期

40.

论两岸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架构下的车库权属问题,《台湾法研究学刊》2009年第1期

41.

沪台经贸投资法律问题漫谈,《上海法制报》2009年3月1日。 [2]

42.

加强两岸相互认可与仲裁制度的合作 [3]

澳门大学在职研究生,回顾 | 广州大学研究生会应邀出席2024年澳门大学濠镜研究生论坛

3月27日澳门濠镜论坛正式开幕,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长彭执中先生、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部学生资源处处长周佩贞女士、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与青年工作部副处长徐之平先生、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学生综合发展处处长李艳琪女士等主礼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事的开启。致辞中,主讲嘉宾一致认为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共同见证青年领袖的创新与活力的期望,并完成了剪彩仪式。

主题演讲环节,澳门大学邀请了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艺术与设计系主任李军先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创新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袁超先生、粉啵啵创作团队主理人杨沅乔女士与程建鑫先生,围绕横琴跨越发展之路、青年创业历程等开展主题讲话,探讨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背景下的发展,为如何推动青年思考未来选择与发展寻求答案。

3月28日上午,各高校代表前往郑家大院参加文化导赏。郑家大院是澳门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兼具东西文化特征的民居建筑群,1894年郑观应曾在此潜心学习,并完成著作《盛世危言》,代表们通过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直观地了解澳门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下午,在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代表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倾听由中国国务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赠送给澳门的回归贺礼背后的动人故事。

3月29日,2024濠镜研究生论坛领袖峰会在澳门大学田家炳演讲厅举行。各高校研究生代表进行了主题交流,分享了各自组织的工作经验和发展思路。广州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曾博涛向各高校研究生代表详细介绍了广州大学研究生会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以及品牌活动,力求向诸位同仁交换“促进研会稳健上升、汇聚蓬勃青春力量”的创新性方案。后续与各高校代表们围绕“如何实现学生组织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组织信息传播机制”两项议题进行研讨,我校研会代表们就相关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下午,时代沙龙与闭幕式于澳门大学E2图书馆礼堂开展,与会高校代表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青年如何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等主题开展研讨式交流,代表们集思广益,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随着闭幕式的举行,本届论坛就此落下帷幕。

感谢澳门大学濠镜研究生论坛为各高校研究生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让我们有幸同来自海内外高校研究生代表们齐聚一堂澳门大学在职研究生,回顾 | 广州大学研究生会应邀出席2024年澳门大学濠镜研究生论坛,畅谈梦想,共话未来。把握青年脉搏,共创时代心跳,广州大学研究生会愿与各高校同仁携手同行,继续秉承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交流与合作澳门大学在职研究生,力争为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之发展、中国青年之发展添砖加瓦。

END

排版 | 杨帆

供稿 | 广州大学研究生会传媒中心

责编 | 广州大学研究生会传媒中心

初审 | 刘金球

复审 | 张志明

终审 | 唐春明

在职读澳门研究生,中葡国际医学论坛(系列四十七)

中葡国际医学论坛(系列四十七)

中葡国际医学论坛(系列四十七)于2019年1月25至27日一连三天在澳门举行。论坛主题为“澳门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藉著澳门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所医学院,与各界人士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会议共吸引近250名国外内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共聚一堂,参与会议。论坛涵盖了医学教育和培训的所有当前问题和倡议,激励参与者学习新知识在职读澳门研究生,中葡国际医学论坛(系列四十七),期望澳门与大湾地区和世界各地的业界人士联系起来。学术活动分别在澳门科技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和置地酒店何鸿燊博士医疗拓展基金会举行,吸引澳门和邻近地区前线医护人员参与。

中葡国际医学论坛主席兼澳门科技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表示:“在过去八年中,健康科学学院为澳门的医护人员提供公共卫生及护理范畴的研究生课程以及举办各项专业临床在职培训证书课程,澳门特区政府对我们的工作充分肯定并给予大力支持,《特区政府公报》在1月14日刊登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核准澳门科技大学获准开设澳门首个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课程,创本地大学之先。本论坛为与会者提供独特而创新的想法和重要信息,让他们改善医学教育实践,促进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参与者来自大湾区和海外地区,他们超越地理界限努力在医学教育中建立更广泛的合作。”

霍文逊教授补充说:“新成立的医学院为澳门医学教育发展立下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澳门科技大学的发展重点。澳门科技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是医学院的前身,过去八年一直致力于医学教育和外科培训方面的扎根工作奠定了基础,近数千名医护人员接受专业培训,本论坛的重点除了一般实践之外,特别会着重外科手术和课程设计等方面。”

研讨会由知名学者主持,其中包括菲律宾达沃医学院副院长Prof. Erwin ,他会分享在新学年实施的创新课程。另一名主讲嘉宾是来自菲律宾达沃医学院模拟中心主任Dr. Fides,他发表的论文是与无纸化医学考试有关的,原理是通过一项创新计算方法来让医科生进行定期的测试和考试。

黄胡信教授是另一位主讲嘉宾,她是一名妇产科专家,在澳大利亚担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女性与儿童健康学院的教授。黄教授表示:“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有关妇产科技能培训和医学教育方面的创新点及临床实践。非常高兴澳门获准建立第一所医学院。”

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兼香港大学医学院名誉临床教授Prof. Niv Patil发表有关“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的主题。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副院长兼医专院务委员会主席梁嘉杰教授分享了他在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学士后教育范畴中所担当的角色及见解。来自香港大学矫型及创伤外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黄德民医生和香港大学妇产科临床助理教授许佩华医生在研讨会上担任联合主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教授与大家分享他在过去几年于华南地区成功开展的基础外科培训计划。

中葡国际医学论坛副主席陈比利博士说:“中葡国际医学论坛始于2011年,超过1万名医生在澳门,大湾区,中国和亚洲接受培训。首届中亚太平洋国际医学论坛于2015年在菲律宾启动,并分别向柬埔寨及菲律宾达沃人民捐赠医疗器材。我从事医学模拟教育已经30多年在职读澳门研究生,专家们分享宝贵经验让我有新的体会,以达沃医学院的专家们为例,无纸化医学考试系统是一个很创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国外在职学位班,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aomen/1614.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