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在澳门举行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1名博士生和38名硕士生身着学位服,郑重从校长王恩科手中接过证书,正式毕业了。看着眼前的热闹场面,70岁的澳门中华教育会(下称“教育会”)副会长李沛霖陷入回忆。
33年前的他想不到,与同事到华师的一次拜访,竟开创了内地高校在澳门设立教学点的先河,此后超过70%的澳门中小学教师在当地接受华师培训,整体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日前,南方+记者独家跟随华师一行来到澳门,采访在澳门培养出来的“华师人”,重温这一粤澳教育合作的典型样本,聆听各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对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把课上到澳门去
“爸爸,祝贺你毕业啦!”郑焯基是今年唯一毕业的博士生,刚走下舞台,只见5岁的女儿摇着彩旗兴奋地扑上来。
过去10年,郑焯基一边在澳门培道小学做英语老师,一边在华师澳门教学点攻读硕士、博士。白天时间用来工作和照顾家庭,课业重时,他凌晨1点睡早上4点起,“掐头去尾”挤出时间钻进书中。“华师把课上到澳门,让我在职读书有了可靠保障。”他说。
其实,“把课上到澳门去,提高在职教师水平”正是华师多年来在澳门办学的朴素想法。
1984年3月改革开放初期,时任教育会秘书长李沛霖和同事奔赴广州,寄托澳门教师群体的心声,手握新华社澳门分社推荐信,直接推开华师教务处的门,希望华师能协助澳门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办教育专业文凭课程。
“当时,澳门近80%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教师水平低、待遇低、地位低,严重时每年流失三分之一的教师,直接影响到澳门教育的根基。”教育会现任会长、澳门镜平学校副校长何少金回忆,那时澳门只有一所东亚大学,主要面向香港和东南亚招生,澳门学生人数少澳门在职硕士研究,且不开设师范课程,而望向内地,更没有内地大学到境外办学的先例。“没想到,华师竟然一口答应了。”她说。
经过多方推动,1984 年 8月,广东省高教局批准华师等广东高校在港澳举办高等函授教育。还提出要求:“在港澳办函授要注意结合港澳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85年3月,华师主办、澳门教育部门和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成立,成为内地大学在澳门开班的首个课程。华师为澳门在职教师“量身定制”为期3年的课程,每年4次、每次2周派出教师到澳门面授,澳葡政府承担120名注册教师的全部学费,其余学员学费由热心人士赞助。同年,华师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也开学了。
“第一届开班时,我预估只有20人参加,结果却达到了166人,都是澳门各校的校长、主任和教学骨干。”牵线人李沛霖当年也成了华师学生,此后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至此,华师作为首个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内地大学,创立“澳门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学负责教学”模式,为其他内地大学所借鉴。
33年培养5000多澳门“华师人”
“进修机会来之不易,澳门教师和想执教的人们报名踊跃,我直到1990年才报上名。”何少金说,当时很多学员听不懂普通话,就先在课上录音,课后找人帮忙重听复述,再补充笔记。华师文学院退休教授陈一平回忆,澳门班的讲台上常摆着100多台各式各样的录音机,第一次见时吓了一跳。
“我当了华师澳门班3年的旁听生。”教育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澳门商训夜中学校长郑洪光笑着说,当时他的妻子报名培训,但工作忙常赶不及上课,于是郑洪光带着录音机去课堂,自己现场听课,回家放着录音再给妻子讲一遍。“由于是在职培训,当时不少学员下午6点钟下班匆忙赶来,课上到晚上10点也来不及吃饭。”
在职培训迟到早退情况较多,“走马灯式”的教室一开始让华师老师不适应。“澳门班师生之间存在文化、生活状况等诸多不同,但相互包容和聆听不仅化解了矛盾,双方还结下了深厚友谊。”李沛霖说,“这正是华师澳门班33年来保持生机不间断办学的重要原因。”
李沛霖还记得,第一届临近毕业,内地大学在职培训毕业证书上的“函授”二字,不被澳门公众认可,被认为不正规,甚至有“只在书信上来往培训”的质疑声。华师认真聆听澳门方面意见,最后决定根据国外及港澳的惯例,将大学函授专科证书上“函授”二字换为“校外文凭课程”,将大学本科证书改为校外学士学位课程,最终消除偏见,获得澳门社会的认可。
澳门回归后,2000年起,华师与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合作,在澳门建立在职兼读制研究生授课教学点,派老师赴澳门授课与辅导,实行 “导师指导与内地研究生一对一协助”等培养方式。2007年起,华师每年在澳门举办学位授予仪式,为获得学位的澳门在职兼读研究生颁授学位。
2012年华师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为澳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今年继续开设的专业不仅有传统的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还有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共10个专业。
1985年至今,华师在澳门累计培养专科生2341人,本科生1552人, 研究生1083名,其中博士35名,覆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培训等多个层次和领域,更有越来越多澳门高中生把华师作为读大学的首选。
“华附”品牌将走向大湾区
84岁的澳门教育界知名人士、教育会名誉顾问刘羡冰说,华师为澳门未来教育做出了建设性工作,走出了一条大面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道路,后来中山医在培训牙医,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的大专院校都参与澳门教育发展,形成官方和民间、内地和澳门的强劲合力。
如果说首创办学需要远见和使命感,坚持33年靠的是毅力与包容,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中,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少不了创新与胆识。
大湾区建设热心者众,目前三地28所高校已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探索发展共同体,更有不少高校建议合力创办一所湾区大学。那么,华师与澳门33年合作的深厚基础,如何“升级”?
“教育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大湾区教育发展,华师要继续亮出师范本色。”华师校长王恩科说,今年7月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以国际化、高品质为定位,联合粤港澳,联合范德堡大学等国际师范高校,探索符合多元化教育体制要求和世界卓越教师成长需求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华师与澳门大学计划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中英文专业学生。”王恩科说,华师以33年澳门办学的经验为基础,未来要继续主动承担湾区和东南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坚持“送教上门”。同时希望在香港等地发挥“华附”品牌,建立起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高品质附属国际学校和附属大湾区实验学校。
>>>三地谈
专家建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
“拧成一股绳”擦亮湾区教育招牌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教育如何发展?三地如何借助天然紧密的联系,深化教育融合?
南方+记者连线粤港澳三地教育专家,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许声浪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李沛霖同题作答。巧合的是,他们在大湾区配套政策落地、明确定位、人才技术互动等方面不谋而合。
>>>粤
卢晓中:发展思路要“升级”为一体化的大视角
目前粤港澳高校主要在招生、学术、办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但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以分散合作为主,缺少战略层面的深度互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要从合作转变为融合的“升级版”,这意味着,从以往着眼区域各主体自身利益目标、以取长补短为特征的合作发展,向着眼区域群体、以优势互补为特征的一体化发展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融合平台,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因此首要的是,从顶层设计方面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结合产业需求,对整个区域高等学校进行角色和结构的合理定位。建立信息及时交流的互通平台和资源的共享机制,同时逐步开放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市场免联考在职研究生,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或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教育发展资金等,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大湾区的核心是创新和服务澳门在职硕士研究,33年培养5000多名澳门教师,华师这样把课上到澳门去,从远期看,大湾区需要一大批既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内地及港澳经济体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服务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三地可订立特定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等,推动大湾区形成人才高地。
>>>港
许声浪:产学研优势互补带来更多可能
近几年粤港澳三地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合作更加频繁,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三地高校深入交流互通有无的主动性。
我认为,未来粤港澳大学融合发展尤其在产学研上,有很大的空间。香港高校与广东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香港高校国际化程度和科研创新实力较强,还计划建立高端研究基地,从全球吸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顶尖研究落户香港进行培育;而广东高校有完备的科技成果孵化基础和产业化条件,各具优势将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接下来,三地高校大规模融合的趋势明显,因此建议在办学、科研合作基础上,尽快出台具体的配套做法。同时希望在深圳落马洲河套地区等地区,将科研人员、配套工程设施,以及金融、法律等服务集中起来,打造产学研一条龙园区,让高校的创新成果在大湾区更充分转化,产生更多的“大疆创新科技”。
在青少年培养方面,我建议广东大型科技企业开展面向港澳青少年学生的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尽早接触内地科技发展成果,增强其国家认同。
>>>澳
李沛霖:抱团发展形成有特色的湾区教育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教育界要单干还是抱团发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乐见在政府的协调下,三地教育资源“拧成一股绳”,各展其长,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突出优势。
目前内地“双一流”、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在火热开展,香港高校科研实力瞩目,澳门高校“小而精”积极追赶,因此,建议三地政府要看清自身教育特点,每所高校也要思考自己的“拳头优势”,通过整体考虑和差异化定位,联合起来有分类、有计划地共建一流特色学科群。在学科群中,重点高校带队领跑,其他各层次高校在跟跑中不断创新发展,让湾区高校逐渐在良性竞争中有追有赶、互通有无。
我们希望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差异化、国际化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大湾区教育集群,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
【记者】姚瑶 发自澳门
【通讯员】李宇红
【校对】曹柏英
【作者】 姚瑶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教育~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