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 of )公布了2022年新当选的院士(120人)和外籍院士(30人)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持续、杰出的成就。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生态学家欧阳志云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5位华裔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为崔屹、金亦石、马中珮、Ting Jenny和张启敬。
美国(国家)科学院( of ,NAS):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致力于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NAS )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当选者均是在科技和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截止2022年5月3日,美国科学院有院士2512名、外籍院士517名加州大学博士后医学,其中约200位院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欧阳志云
欧阳志云,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态学协会执行理事。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分别于1990年与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1993年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崔屹
崔屹,现任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崔屹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跟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ul 教授开展博士后工作,并在2005年成为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擢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崔屹晋升正教授。主要致力于用于新材料用于可持续发展,包括能源和环境。他是《纳米学报》(《Nano 》)执行主编,同时也是由美国能源部投资二千五百万美金的湾区光伏联盟的联合主任,投资五千万美元的电池500联盟的联合主任,崔屹教授曾荣获2001年纳米技术卓越毕业生奖、2003年米勒研究奖、2004年《MIT技术评论》杂志评选100位“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2010年斯隆研究奖、2013年IUPAC新型材料及其合成杰出奖、2017年青年科学大奖之工程技术奖。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0)、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1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5)、电化学学会会士(2018)。
金亦石
金亦石,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学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199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专业,1991-1995年间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博士后医学,2022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公布,6位华人学者当选,2020年入选为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士。
马中珮
马中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系 Judy Webb 物理学教授。1987年和1993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专业的学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6年间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获得1997年美国天文学会颁发的安妮·坎农天文奖,2003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Maria -Mayer奖。
Ting Jenny
Ting Jenny,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微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系教授。1975年本科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医疗技术专业,197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1979-1981年间在洛杉矶县+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 年入选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名人堂。2019 年至 2020 年担任美国免疫学家协会副主席,次年担任主席,是第一位担任该组织主席的有色人种女性。
张启敬
张启敬,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学院 杰出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199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免疫生物学专业,1994-1997年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开展分子微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当选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校友·人物】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24年新入选院士名单发布 北大生科1978本校友入选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美国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of Arts and ,AAA&S)公布了2024年新入选院士名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78本校友韩珉入选202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当选领域:生命科学
韩珉
北大生科1978本校友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
韩珉,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攻读学士学位,毕业后赴美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校友·人物】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24年新入选院士名单发布 北大生科1978本校友入选,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 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起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任职。韩珉实验室主要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和小鼠模型,通过应用遗传和生化方法来研究与动物发育、应激反应、营养感知和人类疾病相关的各种生物学问题,重点是识别和分析动物感知特定营养素(包括脂质、核苷酸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机制,并调节发育、繁殖和食物相关行为。
在此,学院校友会谨对本次当选的校友在自身研究领域的建树和获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希冀更多北大生科人都能在各自的事业中取得佳绩。北大生科校友会将一如既往关注每一名生科人的发展并期待与其他校友分享更多喜悦。
资料链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The of Arts and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成立于1780年,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什么水平,是美国学术界最高水平的四大荣誉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之一,同时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有超4000位院士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超过250位诺贝尔奖得主及超过60位普利策奖得主。近年来,北大生科人中已有1980本校友金亦石(2019年)、1982医预校友吴皓(2021年)、1991本校友李翊云(2022年)、1978本校友韩珉(2024年)获评该院院士。
北大生科校友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马毅教授宣布“停薪留职”离美,回国任港大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
·AI机器视觉知名学者马毅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停薪留职”,从明年1月1日起加入香港大学,出任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
·“该研究院资金充足,计划在数据科学和智能领域招聘30名新教师。未来几年,研究院会开放研究员、工程师、博士后、研究生等更多职位。”
AI机器视觉知名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马毅 图片来源:微博
11月13日,AI机器视觉知名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马毅在社交平台宣布将从伯克利停薪留职,从明年1月1日起加入香港大学,出任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
马毅在微博发布其加入香港大学的消息。 图片来源:微博
实际上,早在今年10月,马毅就已在微博上透露过此消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马毅教授宣布“停薪留职”离美,回国任港大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已向伯克利申请明年学术休假,将在香港大学开展新工作。”
马毅10月就在微博透露其最新去向。 图片来源:微博
什么是学术休假?
马毅说的学术休假( Leave)是美国大学的一种制度,最早源于哈佛大学。学术休假的目标实际上不是为了休假,而通常是为了追求个人兴趣,如有一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做研究。在学术休假期间,美国大学校方一般会支付年薪的50%。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公布的政策,一共有两种休假形式。一种可获得来自学校的部分报酬,但在休假期间不得从事实质性的非学术活动,包括从另一个机构收取教学或咨询费用。另一种即是马毅的无薪休假,可以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和行政工作报酬。
学术休假也可以进入行业实践,哈佛大学罗兰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东敏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前,我曾遇到一位久未见面的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朋友。交谈中,我得知前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他的消息,是因为他利用一年的学术休假时间,去硅谷尝试做风险投资。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后来,陈东敏也在一年的学术休假期到硅谷参与融资并创办光调制芯片公司,这一经历使他后来加入并负责北京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早在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已开始“试水”学术休假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在高校中真正落地。
香港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计划招聘30名新教师
据了解,香港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IDS)于2022年1月成立,获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会捐赠1.5亿港元。据官网介绍,该研究院旨在促进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研究,解决广泛领域和学科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数据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该研究院的咨询委员会成员有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和商汤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等,研究院的重点研究范畴包括:数据科学基础研究、人类和人工智能互动合作、智慧城市。
马毅介绍称,该研究院资金充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计划在数据科学和智能领域招聘30名新教师。未来几年,研究院会开放研究员、工程师、博士后、研究生等更多职位,他期待相关领域的年轻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加入该研究院。
香港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的咨询委员会 图片来源:香港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官网
“好似命中注定,每五年都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打开官网页面,便可以在研究院公布的最近的杰出演讲者系列中,看到马毅教授将在11月25日有一场题为《On the of and Self-: -Loop 》的演讲,内容围绕他前不久与沈向洋、曹颖合作的《关于形成智能的简约和自洽原则》的研究工作。
当时马毅曾在微博中表示,一生从未在一篇文章上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其中结合了过去五年自己的工作和智能70多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