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ucla博士后 / 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浙师大“院士进师训”开讲:从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开始走向科学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浙师大“院士进师训”开讲:从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开始走向科学研究

今年夏天,杨学明再次回到母校浙师大,在“院士进师训”活动中面向师大师生开讲,引导未来中小学教师感受科学家精神,了解科技发展前沿,提升科学素养与科学工程思维。

| 本报记者 黄浩

2022年8月21日,被誉为“中国诺奖”的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学明获“物质科学奖”。获此殊荣,缘于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

杨学明本科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据他的大学老师李鹤年回忆,“在浙江师范学院的四年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浙师大“院士进师训”开讲:从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开始走向科学研究,他(杨学明)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如今,当年那个“有理想的青年”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

今年夏天,杨学明再次回到母校浙师大,在“院士进师训”活动中面向师大师生开讲,引导未来中小学教师感受科学家精神,了解科技发展前沿,提升科学素养与科学工程思维。

杨学明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研究经历,并鼓励广大师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回忆求学时光,在德清下舍中学读书期间,受化学老师的启蒙,杨学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4年系统学习物理,是他的兴趣、自学能力与物理思维的最佳养成期。硕士学习阶段,得益于物理化学领域著名科学家张存浩院士和朱清时院士的指导,杨学明开始涉足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个当时还非常新的领域。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他领悟了先进的科研仪器对实验化学物理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更快速提升了独立研究能力。

“发展独立思考和寻找重要科学问题能力,是不断探索与长期开展科研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在实验仪器的不断创新中、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才逐步建立研究的自信。”杨学明说,他一直深知创新科学仪器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在科研路途中,尤其着迷于对先进科学仪器的研制,不断追求独特的研究方向,破解重要科学问题。

科学仪器作为科学探索的“眼”和“手”,在科学家的手中便成了揭开自然奥秘的强大工具。从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精彩展现,到望远镜中遥远星系的壮丽景象,从精密天平上的微妙质量变化,到光谱仪揭示的元素密码,每一台科学仪器都是一个通往未知领域的钥匙。

“以科学发展与人类进展的三次重大革命为例,实验技术的推陈出新与迭代升级拓展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宽度与深度,如质谱仪、核磁仪、电镜、韦伯望远镜等先进科学实验仪器的发明,将人类的探知范围拓展至132亿光年外的宇宙、微观至0.1纳米的世界。”杨学明表示。

也正是这份热爱驱使,自博士后开始,从伯克利等地一直到大连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杨学明陆续设计了8套不同类型的交叉分子束仪器,覆盖了4大类,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些仪器将化学动力学研究从宏观推向微观,直至量子水平。在仪器的设计和研制中,我也体会到了巨大的愉悦,喜欢一件事情不是可以用语言简单描述的。”回顾往昔,杨学明感慨地说。

“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是驱动我走向科学前沿的强大动力。” 杨学明勉励在座的学生,“做学生不能老师让做什么才做什么,只有学会了寻找重要科学问题,才会有科研创新的可能。”

加州大学博士后医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员

职位信息

【长期有效】美国南加大USC脑肿瘤中心招收博士后、研究员

PS: 原则上我们不直接招收博士,如果研究方向合适的话我们可以提供—年 岗位并支持后续在美博士申请。

2024春入学

简介

David D.Tran及其课题组于近期搬迁至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 USC) Keck医学院,担任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教授、神经肿瘤科主任和南加州大学脑肿瘤中心联合主任。

Tran 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通过从临床观察到系统和计算生物学,再到动物模型和定量分子验证的综合方法加州大学博士后医学,了解癌症如何发展、进展和抵抗治疗的分子机制,最终目标是回归人类患者开发新的、安全和有效的抗癌疗法。实验室经费充足,计划招募3-4名博士后或研究员。

南加大坐落于天使之城洛杉矶,为世界知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最新的U.S. News全美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25,Keck医学院排名28加州大学博士后医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员,肿瘤中心排名18。

导师个人主页:

招聘条件

现有项目包括细胞重编程研究(包括从肿瘤细胞到抗原呈递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到心肌细胞和神经元的转化等),肿瘤电场治疗机制国外在职学位班,肿瘤干细胞主调节剂的机制,基因治疗(AAV/RRV),靶向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等。

申请者应具有生物相关博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并具有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显微镜方面的经验。工作踏实上进,有责任心;具有在PI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有科研热情,有进取心,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可以显着加快对癌症生物学的了解,提高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我们专注于开发AI/ML和深度学习(DL)的应用,以阐明癌症发展的分子机制、治疗耐药性、多组学疾病建模和生存结果建模作为对治疗的依赖。我们将网络分析和AI/ML应用于RNA测序、单细胞测序和其他多组学数据,包括基于DL的成像和生物成像数据。我们正在寻找博士后/研究员 (计算机生物学)加入Tran课题组以及南加州大学脑肿瘤的Al和基因组学中心。

候选人需要在应用ML/Al解决生物学问题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高级统计和Al/ML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优先。候选人将分析和开发癌症发展模型和患者生存单细胞RNA测序、多组学NGS以及脑肿瘤中心实验室和公共存储库生成的临床和生物医学数据。候选人将不断更新计算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以及Al/ML/DL算法和研究成果的最新技术。

加州大学博士后那帅,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陈寅,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计算机科学系主任。2006-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2008-2011年之间多次在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访问。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加州大学博士后那帅,知识的表示与推理和逻辑程序等。在主要的人工智能期刊AIJ,JAIR和国际会议IJCAI,AAAI和KR上均有论文发表。主持过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个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学方面多次为本科生开设《离散数学》,《数理逻辑与知识表示》《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课程。目前是华南计算机学院算法与程序设计类竞赛的教练。

教育背景

2001-2005 中山大学 软件研究所 理学博士

1998-2001 中山大学 软件研究所 工学硕士

1991-1995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系 法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4-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

1995-1998 温州大学

马文俊,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晨曦学者、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师资博士后。

教学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的讲授多门专业课: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理论导引》、《形式逻辑》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曾为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生开设《 and 》、《s》等多门全英课程。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各一个国外在职学位班,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全英文课程项目各一个。

本人主要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决策领域,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外多项科研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近年来,在广义不确定信息决策研究、安全博弈研究、实时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构建、基于认知因素的人工智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不确定推理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学术期刊和顶级会议如IJCAI、 AAAI、 IJIS、ASC、ESWA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8篇,包括CCF推荐排名的A类论文3篇, SCI 一区期刊5篇, SCI 二区期刊2篇。

教育背景

2008/09-2012/12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博士

2004/09-2008/07 中山大学,哲学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6-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2018/05-2021/05 华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2016/04-2018/04 华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 师资博士后

2015/03-2016/03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晨曦学者(讲师)

2012/11-2015/02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 电气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EEECS) 研究人员( )

张金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教学上主要担任本科基础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验》、《科技文献阅读》等课程。曾获曾获华南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基于Flash的空间信息发布与专题可视化表达”(项目编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向服务的地学多源数据统计分析及其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动态地图符号描述模型研究”(项目编号S27)、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O2O模式的新一代科普作品研发——以认识动物App作品开发为例”(项目编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平台子课题“数据管理与共享中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及其数据网格的构建方法研究”(项目编号)、国家高分专项应用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基于GF-5卫星等数据的空间数据融合同化与城市环境变化监测技术”(项目编号:11–9002-15/17)等科研项目实施。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教育背景

2002/09-2006/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化所,博士

2002/09-2004/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化所,硕士

1999/09-2002/07 鲁东大学,地理系,理学士

工作经历

2008/11-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 副教授

2018/11-2019/1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2009/09-2012/0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2006/07-2008/11 华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讲师

郭海燕加州大学博士后那帅,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青年英才(博士后),主要从事图和超图谱理论的研究。

教育背景

2017/09-2020/12,华南师范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

2014/09-2017/06,华南师范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

2010/09-2014/06,鲁东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1-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青年英才(博士后)

代表作

1. Guo, Bo Zhou, On the α- of , Appl. Anal. Math. 14 (2020) 431—458.

2. Guo, Bo Zhou, On the α- of , Graph 40 (2020) 559—575.

3. Guo, Bo Zhou, On – and of , and . 369 (2020).

4. Lin, Guo, Bo Zhou, On the α- of , , 68 (2020) 265—277.

5. Guo, Bo Zhou, On the of , and its . 558 (2018) 236—249.

6. Guo, Bo Zhou, Lin, The Index of , MATCH . Math. . Chem. 78 (2017) 133—152.

李晶晶,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

教学上每学年为本科生系统的讲授3门专业课:包括本科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专业课《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为研究生讲授学位课程《人工智能》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曾获得校级青年教学竞赛奖三等奖。

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有:国家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金子课题、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校级质量工程、华为智能基座等。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教育背景

2008/08-2013/05 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2006/09-2008/07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硕士

2001/09-2005/07 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9/07-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2014/11-2019/06 华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讲师

蔡礼华,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兼人工智能专业专任教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系统工程系。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在移动边缘计算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及推广,相关算法及框架包括联邦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移动边缘计算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技术,及其在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等IoT终端的实现与应用。

教育背景

2014/08-2020/03弗吉尼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

2013/06-2014/05 旧金山大学,数据科学,硕士

2009/06-2011/08 鲍灵格林州立大学,统计学,硕士

2005/09-2009/06 汕头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2/7-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 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专任教师

2020/05-2021/08 弗吉尼亚大学 博士后

2013/05-2014/05 家谱网产品分析师

2011/10-2013/10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统计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uclabsh/13778.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