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省理工 /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机器人顶会RSS各奖项出炉,CMU华人博士生摘得最佳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机器人顶会RSS各奖项出炉,CMU华人博士生摘得最佳论文

System)公布了今年的最佳论文、最佳学生论文、杰出审稿人、时间检验奖等重要奖项。其中,最佳论文奖和杰出审稿人奖都由华人学者摘得。算是一个小众的机器人会议,每年接收的论文只有几十篇,录取难度比较高。最佳学生论文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荣誉学士和硕士学位。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博士学位。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近日,机器人领域知名会议 RSS(: and )公布了今年的最佳论文、最佳学生论文、杰出审稿人、时间检验奖等重要奖项。其中,最佳论文奖和杰出审稿人奖都由华人学者摘得。

与其他领域动辄接收上千篇论文的顶会不同,RSS 算是一个小众的机器人会议,每年接收的论文只有几十篇,录取难度比较高。从方向来看,RSS 接收的论文更偏重算法和数学,今年的建议投稿方向包括机制设计、机器人学习、控制与动力学、人机交互、机器感知、多机器人系统和医疗保健机器人等。偏应用的机器人文章可能更适合投 ICRA 和 IROS。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 RSS 于 7 月 12 日至 16 日在线上举办,分为 、、 等多个环节。在 环节,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高级研究科学家兼计算机视觉小组主管 Larry 介绍了「毅力号」火星车在登陆火星之后取得的进展。在 、 等环节,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探讨了机器人视觉学习与推理、GPU 加速的机器人学习与控制等话题。相关视频可以在 等平台找到。

如今,备受关注的最佳论文等奖项也已出炉,以下是详细的获奖信息。

最佳论文奖

论文:TARE: A for 3D

让机器人在复杂的 3D 空间中自主探索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1)在线更新环境表示,以跟踪已探索的区域;2)搜索连续可遍历路径的表示,以引导机器人探索未知区域。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在复杂 3D 环境中自主探索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其探索速度比当前的 SOTA 方法还要快。具体来说,该方法使用了一种分层框架:第一层在局部规划范围内保持环境的高分辨率表示并计算详细路径;第二层在全局范围内保持环境的低分辨率表示并计算粗略路径。

该架构表明,在机器人附近进行详细的数据处理是最高效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机器人顶会RSS各奖项出炉,CMU华人博士生摘得最佳论文,牺牲远离机器人区域的细节计算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该方法根据路径的长度优化整个探索路径。此外,局部区域的路径在运动动力学上是可行的,机器人可以遵循该路径快速前进。

在实验中,该系统通过地面和空中机器人,自主探索了高维、复杂的室内外环境。与 SOTA 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探索效率(每秒平均探索量)提高了 80%,但消耗的算力还不到 SOTA 方法的 50%。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Chao Cao 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目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导航和运动规划。除了日常科研之外,他还在领导 DARPA 地下城市挑战赛 Team 竞赛的规划工作。

最佳论文入围

除了最佳论文奖外,本届 RSS 会议还有三篇论文入围了该奖项,分别如下:

论文 1: Pose and Shape for -level 3D

本文第一个贡献是为姿势和形状估计提供了首个可证明的最佳求解器;第二个贡献是在求解器中添加一个异常拒绝层( layer),从而使求解器对大量错误检测具有鲁棒性;第三个贡献是广泛的实验评估,该研究除了在模拟数据集和 + 数据集上进行消融研究外,还将求解器与深度学习关键点检测器相结合,并表明所得到的方法比 驾驶数据集中 SOTA 车辆姿态估计方法有所改进。

论文 2: : for via

本文中研究者使用几何运动规划方案,并开发了一个框架来设计、优化和分析接触模式,以在期望的方向上产生有效的运动。该研究提出的框架提供了接触模式设计的物理见解,并借鉴了经验准则。应用该框架,研究者不仅可以通过接触模式来控制 12-link 四肢机器人的运动方向,而且可以为电机较少的机器人(如 6-link 机器人)设计有效的侧绕步态。实验表明,该方法通过物理实验测试获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论文 3: for

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用于可操纵引导针的运动规划器。它能够保证在临床上适当的假设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指定的目标计算出准确的避障运动计划,或者通知用户不存在这样的计划 。该研究基于一种新的多分辨率规划方法,提出了一种高效、分辨率完备的可操纵针运动规划方法。与 SOTA 可操纵针运动规划器相比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研究表明,新的分辨率完整运动规划器计算计划更快、成功率更高。

最佳学生论文

本届 RSS 会议的最佳学生论文有两篇,分别由博世人工智能中心、丹麦技术大学等机构和南加州大学、英伟达等机构的研究者获得。

论文 1: for

为了与人类一起工作并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任务,机器人必须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并尽快适应未见过的环境。这需要学习模型来捕捉相关的运动模式,同时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使已编码技能适应新的要求,例如动态避障。

该研究引入了黎曼流形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从人类示范中学习黎曼流形。在人类身上,测地线()是自然而然的运动技能。该研究通过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方向空间上的变分自编码器(VAE)来实现这一点。测地线运动技能可以让机器人规划数据流形上任意点之间的运动。这种技能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避障方法,即通过在线方式重新定义环境度量来避开障碍。

此外,测地线利用多解设置产生的流形来设计以前没有演示过的运动。该研究使用 7 个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械手来测试学习框架。在此框架下,机器人能够很好地学习和再现具有复杂运动模式的真实技能、避开以前没见过的障碍,并在多解设置中生成新的运动。

论文 2:: A for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展示了首个用于切割软材料的可微模拟器。该模拟器通过一个基于有向距离场( SDF)的连续接触模型,以及一个在切割面两侧插入弹簧并允许它们减弱至零刚度的连续损伤模型来增强有限元法(FEM),从而形成裂纹。

研究者通过各种实验对该模拟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

苹果切片的可视化图。

时间检验奖

本届 RSS 会议的时间检验奖颁给了 2008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 Point-Based POMDP by 》,论文作者为 Hanna 、 David Hsu 和 Wee Sun Lee,他们当时都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

论文地址:

不确定和动态环境中的运动规划是自主机器人的基础能力。( )算法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数学框架,但由于其计算复杂度过高而经常在机器人技术中避免使用。

在本文中,研究者旨在为常见的机器人任务创建实用的 POMDP 算法和软件,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点的 POMDP 算法 ,该算法利用最佳可达信念空间的概念来提升计算效率。在模拟中,研究者成功地将该算法应用于一系列常见的机器人任务,比如沿海导航、抓取、移动机器人探索和目标追踪等,所有这些任务都被建模为具有大量状态的 POMDP。他们发现在大多数任务实例中,该算法显著优于当前最快的基于点的算法之一。

算法。

杰出审稿人奖

个人主页:

本届 RSS 会议的杰出审稿人奖颁给了美国东北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 Wong。他是该校通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GRAIL)的负责人,致力于学习、表示、估计和使用自主机器人发现可能有用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议题是识别和学习可以赋能高效机器人学习和规划的中间状态表示,从而实现机器人泛化。总之,他对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很多课题都感兴趣。

2009 年, Wong 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荣誉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 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他担任布朗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助理。2018 年,他加入东北大学,任职助理教授。

参考链接: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

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将在中国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举办。本次峰会以“构建新格局,重塑云时代”为题,并携手众多业内领先的技术践行者们一起同你分享“云时代的构建故事与重塑经验”。

7月21日-22日,2021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海站将有多位重磅业内专家及行业大咖在现场分享独到的行业见解。

面向开发者,本次峰会将专门设立开发者专区,并联合 等各类开源社区,以及多位开源牛人,为开发者们带来脑洞大开的内容分享!

面向行业,近百位来自业内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客户及亚马逊云科技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强大嘉宾阵容,为你带来行业最佳实践分享及领先技术成果发布解读!

识别下方小程序,立即报名。

©THE END

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首批23位全球评委公布,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正在报名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35 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简称 TR35)的评选,如今,涵盖范围已包括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通信、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

这一极具世界权威性的人才评价体系旨在寻找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应用以及商业发展的青年工作者。他们当中不仅有革故鼎新的先锋者()与发明家(),还有高瞻远瞩的远见者()、勇于开拓的创业家(),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曾经入选者中的陌生名字,很多都已成长为行业领袖,如生物成像技术先锋庄小威、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谢尔盖·布林( Brin),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斯特劳贝尔(JB )、 基因编辑技术发明者张锋,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Ng)等。

2010 年,TR35 首次开展区域性评选,现已触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的数个国家和地区。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 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落地中国,形成一份全新的中国评选(简称TR35 中国),希望借此发现更多在中国科学技术领域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至 2022 年,TR35 中国评选已成功举办六届并寻觅到 210 位独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科技青年领军人物,发掘了百余项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份名单不仅将汇集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科技青年,更将展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商业趋势。

2023 年,第七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将继续寻找在各大科研领域中不断突破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们,用他们的新发现和新成就来定义未来。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在此欢迎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报名(报名方式见文末),也非常期待您的提名。

当然,自 2017 年落地中国以来,TR35 中国评选也得到了国内外很多专业领域权威人士的支持。这些权威人士,包括科学家、商业领袖、投资人等,组成了 TR35 中国评审委员会,参与评审活动。

截至目前,本届评选已获得二十余位超重量级专家评委的支持,首批名单如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Diana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院士,意大利 Dei 学院院士,意大利顶级科学家和顶级女科学家俱乐部成员,2022 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杰出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高分子药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担任 IBP 分院研究院院长和研究主任、法国斯特拉斯堡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的成员主管,欧洲委员会意大利优秀科学候补代表,欧洲疫苗计划(EVI)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欧盟委员会 FP5、FP6、FP7、H2020、HE、、 等科研计划、新加坡国家医药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国际机构的外部评审专家。Diana 教授为国际知名免疫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尤其专注于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在抗炎和抗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疫苗佐剂及其安全性,主要研究对象为白介素受体 IL-1R 家族及相应细胞因子(IL-1和IL-18)。她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研究 40 余年,在免疫学领域已发表 220 多篇同行评议研究论文,包括 、、 、PNAS、JEM、Blood、 等,H 指数为 63,引用大于 14300 次,撰写或参与编辑书籍 24 本,也是 92 本书的专题作者,拥有 8 项发明专利,另有逾百篇专题论文。因在科研转化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曾两次荣获意大利 奖。

崔屹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终身讲席教授,世界著名的材料和能源科学家,斯坦福大学 能源研究所首位华人主任,可持续发展加速期首任主任,现任知名科学期刊《纳米快讯》副主编,美国湾区光伏联盟共同主任和电池 500 联盟共同主任。崔教授从事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他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指数 H-index()超过 250。2014 年,他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他的三项不同的技术(2016 新型冷却布料,2014 新型热电池, 2010 纳米电击杀菌)分别三次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十大改变世界的技术”。他因杰出的研究成就多次获奖,包括全球能源奖(2021),美国能源部最高奖之一的劳伦斯奖(2021),材料界最高奖之一的美国材料学会奖章(2020),2017 年被授予美国 国家奖,2022 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 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8 年入选电化学学会会士,2016 年入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15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4 年被评为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奖。崔教授目前在美国申请超过 50 项专利,2008 年在美国硅谷创建 (安普瑞斯)公司,生产出全世界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电池,在消费电子,无人机和电动汽车上有广泛应用。 于 2022 年在纽交所上市。2015 年,崔教授与美国前能源部长、1997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教授(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在硅谷共同创建了 4C Air 公司,将他们合作发明的突破性技术产业化,致力于洁净空气的过滤,用于 PM2.5 和新冠病毒等颗粒物的净化。2017 年,崔教授创建了 科技控股公司,将他的其它多项技术产业化。2020 年,他创建了 公司, 将他的突破性储能技术金属-氢气电池产业化,用于太阳能、风能、电网储能。2021 年,他创建了 公司, 将他的冷热布料技术产业化。2022 年,他创建了 公司, 与通用净水公司 GWT 合并,将他的水过滤技术产业化。

戴黎明教授是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桂冠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教授,此外还任澳大利亚石墨烯科学与创新卓越中心主任。戴教授曾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Kent Hale Smith 教授,现为 Nano 副主编,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戴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以及碳纳米材料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合成组装、功能化和器件制造及其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郭再萍,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阿德莱德大学教授,伍伦贡大学荣誉教授,受邀担任 RSC 出版社旗舰杂志 的副主编。郭再萍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储能材料的研究,致力于探究低耗高效的方式合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开发下一代高性能电池,解决可充电池及其它储能设备中的关键问题。她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学者(2010)、未来学者(2015)、桂冠学者(2021)、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奖(2020)等。

李学龙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本科、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交叉应用研究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首批23位全球评委公布,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正在报名,尤其是在智能图像处理和多模态学习领域。关注临地安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

刘明,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IEEE 。长期从事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新型存储器、新型计算、集成芯片等。

罗会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科普作家。主要从事关联电子材料的中子散射实验研究,已发表论文 160 余篇。获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英皇牛顿高级学者、北京市杰青、国家优青等资助。担任 The 、 China、 、《物理》、《现代物理知识》等期刊编委。科普代表作有《超导“小时代”》、《物理学的足迹》、《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

欧阳明高,1993 年在获丹麦技术大学能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 创刊主编,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首任理事长。长期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研究,2007-2021 年任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先后在混合动力与电控系统、燃料电池与氢能系统、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车网互动与智慧能源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获国内外科技奖 10 项。孵化包括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内的学生创业企业 20 家。发表 SCI 收录学术论文 350 余篇,他引 2 万余次,H 因子 88,5 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乔世璋教授现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讲席教授,能源与催化材料中心创始主任,也是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工业桂冠教授和澳大利亚桂冠学者。主要从事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电池、电催化、光催化、燃料电池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 520 篇,引用超过 98,050/113,010 次,h 指数为 161/172(Web of Sci/ )。乔世璋教授已获得多项重要奖励与荣誉,包括 2021 年南澳年度科学家奖等。乔教授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同时,他担任国际刊物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 EES 主编,也是科睿唯安/汤姆森路透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三个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近十年有 120 篇高被引论文)。

邱锂力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的研究工作,以及与产学研各界的合作。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计算机硕士及博士学位。她曾在 2001-2004 年任微软雷德蒙研究院系统和网络组研究员。2005 年,她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之后因其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领域的卓越成就被晋升为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邱锂力博士是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NAI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国际计算机学会院士(ACM )。同时,她还担任国际计算机学会无线及移动系统专委(ACM )的主席。邱锂力博士曾获得 ACM 杰出科学家(ACM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NSF award)等多项荣誉。

史元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 年至今任教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包括人机交互、人机混合智能、普适计算、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论文发表在 CHI、UIST、、TOCHI、IJHCS 等顶会顶刊,技术成果在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曾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曾任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 GIX 院长(2015-2020),2022 年 4 月起任青海大学校长(对口支援)。

王小云,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中国密码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破解了包括 MD5、SHA-1 在内的 5 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主持设计的哈希函数 SM3 成为 ISO/IEC 国际标准。代表性论文 50 余篇, 3 篇获欧密会、美密会最佳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等。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课题组致力于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新型基因治疗及疫苗技术以及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并关注癌症、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为发展高效治疗手段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思路。

翁经科教授 200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9 年获得普渡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9 年至 2013 年在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 年至 2023 年,翁教授任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 )成员,生物系副教授,现为美国东北大学植物与人类交互研究所首任主任兼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学教授。翁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代谢进化、合成生物学及药物发现,此外还是多个生物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科学顾问。

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多年从事基因组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和他的华大团队及全球合作者一起完成了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99-2003)”、“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2002-2006)”、“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G1K,2008-2012)”、 “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ICGP,2008-2010)”和“国际酵母基因组重新设计和合成计划(Sc2.0,2011-2017)”等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水稻、家猪、家鸡、家蚕、熊猫以及 SARS 病毒等多项动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组计划。杨焕明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600 余篇,其中 120 余篇发表于 Cell、、 及其子刊等杂志上。杨焕明还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非洲科学院成员,及丹麦、德国、印度、乌克兰、美国等国家科学院的国际/外籍院士。

杨培东,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 S.K. 和 Chan 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巴斯夫加州研究联盟和伯克利 Kavli 能源纳米科学研究所主任,其以半导体纳米线及其在光子和能量应用方面的研究著称。1993 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 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曾获得全球能源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美国化学会纳米科学奖、美国材料学会奖章、贝克兰奖章、阿尔弗雷德·斯隆研究学者奖、贝克曼青年学者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者奖、美国材料学会青年学者奖、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美国化学会化学奖和艾伦·沃特曼奖。2014 年获汤森路透物理引文桂冠奖。

张钹,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 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名誉博士。他参与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并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的应用技术研究。2014 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授予终身成就奖,2019 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授予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张良方,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和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工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博士后。2008 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仿生纳米医学研究。他开创了细胞膜包裹纳米材料技术并引领这一前沿科研领域。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 260 余篇,申请美国及国际专利 120 余项。自 2017 年,连续五年入选全球高引学者榜单。2015 年当选为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士,2018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20 年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张亚勤博士是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他于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10 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出任百度总裁前,张亚勤博士曾在微软公司工作 16 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和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 60 多项美国专利,发表 50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 11 本专著。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他是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球最大自动驾驶技术开放平台联盟理事长。他也是联合国计划发展总署(UNDP)企业董事会董事。张亚勤博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和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外籍)。他也是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1997 年他 31 岁被授予 IEEE ,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并于 2004 年获得 IEEE 技术先锋奖,他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并在 4 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

赵国英 200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芬兰科学院教授、芬兰奥卢大学机器视觉和信号分析中心(终身)教授、芬兰 Aalto 大学访问教授、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其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情感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她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 24200 余次,研究成果曾被芬兰国家电视台、加拿大 TV 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报道。指导的三十多位博士后和博士生已有多位成为教授,一位获得芬兰科学院 职位,两位获得芬兰科学院博士后职位,多位获得极具竞争力的国际和国内奖项。她(曾)是 PR、IEEE TCSVT、IEEE TMM、IVC、JEI 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AE),是芬兰人工智能协会董事会成员,ICMI 2021 等国际会议的程序主席和大会主席,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模式识别国际协会(IAPR) 和亚太人工智能协会(AAIA)。她先后被评为 Nokia 访问教授,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和 2020 芬兰华人学生学者年度人物等。

赵宇亮院士 2001 年率先提出人造纳米材料毒理学与安全性问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实验室,率先揭示了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安全性与肿瘤纳米药物的重要规律性。研究成果发表 SCI 论文 600 余篇,被引约 7 万次,H- 因子 ~133。部分方法已被 ISO 的 160 多个国家采用。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9),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2018),“TWAS 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CASNN 终身成就奖”等。2015 年创建了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2011 年创建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大力推动纳米材料与医学交叉学科前沿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

周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学探索奖、MIT TR35 等国内外奖项。

周志华,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奖、IEEE 计算机学会 J. 技术成就奖等的获得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ACM、AAAI、IEEE 等学会的 。

更多重磅评委正在确认中……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美国麻省理计算机博士就业,麻省理工博士厉害吗 我的小孙子拿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博士学

在美国的MIT读了博士,回国找工作是否比清华的毕业生更吃香?

一句话,只要你学到了本领,有能力,无论那个学校出来的,都会很有竞争力。比什么清华,MIT都有竞争力!至于起点来说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美国麻省理计算机博士就业,麻省理工博士厉害吗 我的小孙子拿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请问这个学校怎么样?,只要你能够从MIT毕业的博士肯定比清华的有竞争力,毕竟国内高校培养人的能力来说是比美国差不少。

我儿子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好找工作吗?

你这个学校,真的不好意思说你,一般人不收的,这个学校只有全身长麻子的学生才收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入学先体检,毕业以后全身要长满麻子,每个麻子代表0.1个学分,毕业时候要有60个学分才能毕业,75个学分以上优秀,你自己看吧

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和去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哪个的就业含金量高?

当前是前者。后者不是学历只是一段经历。

清华大学的土博士PK麻省理工学院的洋博士,谁更胜一筹?

肯定是麻省理工。并不是崇洋媚外,虽然清华是顶尖国内大学,但是在全球大学排名上很靠后,而麻省理工则是top10上下,凭数据说话。

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后值得去吗?

博士应该会很抢手,但要结合你的实际能力及专业。还有你的优势及你的专业领域的专长。是研究方面还是其它方向的。你不妨多了解和你同等比例的去详细的看看

本科非985,读了MIT的博士,会因本科学校不好而受到歧视吗,现在从事科研要本科为双一流高校?

你确定你这个提问不是来头条搞笑的吧?听上去就像是一位民科在做梦。

mit的博士申请,本科不是985出身,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位中国牛人这么干过。即便是清北和科大的,申请mit博士也是战战兢兢的,因为太难了。

举例来说,你能拿到全世界最高的gpa吗?你参加过全球本科生以上科学类大赛或各学科奥赛并取得过金牌吗?因为银牌和铜牌都不好使啊。你能拿到屠呦呦、施一公和袁隆平这个级别科学家的推荐信吗?实验室里赏识你的教授,或者你论文的共同作者是mit导师的同门师兄吗?不要显摆你牛逼的sci,美国不时兴那个,mit要的是和cell级别的,而且还得是一二作。这个水平在中国可以直接在211里评副教授了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你舍得拿来申博吗?

洗洗睡吧,你不适合搞科研。

麻省理工的电子工程博士毕业后就业怎么样?

学什么都行。我听过一句话觉得说的很对,每种知识都是有用的,一定会在某种方面给你以帮助。现在很难说以后你毕业找工作老板会要求你有哪方面的技能,所以按自己感兴趣的去学,现在是一个靠技术吃饭的社会,所以学一门好的技术是很重要的,选好一个热门好就业的技术,现在餐饮业发展很不错,尤其是湘菜,厨师现在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我想去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最好有全额奖学金。有没有高人指点下啊。本人北航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第一?

据说麻省理工学院这种牛校,一般博士录取就会给奖学金的。听同学说有一个清华的学姐,现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8月份要去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会议室举办美国留学公益讲座,这应该是楼主说的高人了吧,时间合适的话,可以去听一听。只是不知道这种讲座是不是对咱普通学生开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ashenglg/7799.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