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
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获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三位获奖人分别为60后、70后、80后。
三个获奖人中,施一公和潘建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稍微对中国科学界有所了解的人,对他们都不会陌生。不过,相比施一公和潘建伟,1981年出生的许晨阳对外界来说稍显陌生。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形容他获奖:
许晨阳是何许人也?
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许晨阳于1999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有报道称,他当年凭借数学竞赛的优异成绩,选择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系)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任教;2012年他回到北大,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在高维代数几何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成为代数几何方向的青年领军数学家。
许晨阳多年以来在这个方向潜心钻研。他参与发展了包括奇点、稳定性、极小模型和模空间等诸多方向的理论,解决了包括一般型代数簇自同构群线性增长、对数典范阈值的上升链猜想、KSBA模空间有界性和紧性、正特征三维极小模型纲领、对偶复形拓扑性质等一系列著名问题。文章多次发表在包括 of , , of the 等国际数学界公认的顶级刊物上。
许晨阳以突出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已成为国际数学界代数几何领域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去年6月22日,许晨阳获得了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印度科技部(DST, of India)和国际数学联盟(IMU)共同颁发的2016年度拉马努金奖(The Prize),以表彰他在代数几何领域,特别是在双有理几何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今年初,许晨阳还获选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The é Chair)。“庞加莱讲座教席”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领袖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é)命名,旨在资助世界最杰出年轻数学家的科学研究。2013年设立以来,已评选四届,每届2名数学家。许晨阳是第一位来自美洲以外的年轻数学家。
人民日报官微说许晨阳有“开挂的人生”,这一说法的确没错。尽管他只是80后,他却先后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此外,由于他成绩突出,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甚至请他回去做终身教授,另一些外国大学也表达了意向。这在整个中国大陆学术界,都是非常罕有的案例。
北京大学官网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许晨阳:念兹在兹 不忘初心》,从中能了解这位顶尖青年科学家的心路历程。
从懵懂少年到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1999年,许晨阳凭借优异的竞赛成绩进入北大。大学数学仿佛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学数学着重于概念、看待问题的方式,思维层次和抽象程度要比中学高出很多,充满了思考性的挑战,这深深地吸引了他。少年时代对于数学的朦胧爱好变得越来越清晰,不仅仅将数学当成工具而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想法便在许晨阳的脑海中慢慢明确了下来。
许晨阳在北大的生活过得顺风顺水,优秀的同学、自由的选课制度等,这些都让许晨阳觉得如鱼得水,北大的环境非常适合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许晨阳本科只用了3年便提前毕业了。得益于北大数学学科健全的课程体系,许晨阳与代数几何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从此执着于这一方向的学习和研究。
本科毕业后,许晨阳在北大读了两年硕士。这期间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新获百万美元的80后数学家许晨阳:不仅入选杰青、长江,还拒绝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职务!,他读了一些代数几何学家的经典论文,也试着领悟高深的数学思想。在此期间,他的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为深造做好了准备。
尽管代数几何早已是国际数学界公认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它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期,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为了对代数几何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希望能进一步增加自身的见识,许晨阳选择了奔赴大洋彼岸,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他的学习和研究。
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著名的世界级代数几何学家János Kollár。在Kollár教授的影响和指导下,许晨阳扩展了数学视野,形成了把代数几何这个庞大领域视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观念,并获得了对代数几何领域里寻求基本问题的洞察力。这些对代数几何这门学科认识的提高构成了他后来研究的基础,并且一直激励他不仅仅满足于普通工作,而是向具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发起进攻。
博士毕业以后,许晨阳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后期间,他和著名代数几何学家Hacon和建立了一般型对数典范偶的有界理论,并利用该理论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著名代数几何猜想。这些成果标志着许晨阳作为国际代数几何学界的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成长和蜕变从来都伴随着艰辛甚至是痛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许晨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寻寻觅觅:做什么问题?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走到学科的最前沿?虽然博士毕业后他找到了很不错的博士后工作,可是他对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并不满意,以至于竟然“不好意思参加博士毕业典礼”。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从做Ph.D开始进入高维代数几何这个领域,许晨阳不断阅读文献,寻找问题,苦苦求索,最后真正进入了高维代数几何的最前沿。
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士后工作结束以后,因为之前的优秀工作,美国许多大学给予了许晨阳-track的正式助理教授职位。在这期间,许晨阳希望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学生时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许晨阳便立志从事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并渴望有朝一日能帮助我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为此他联系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并作了多次交流。
正好在2011年,我国中组部启动了“青年千人计划”。田刚院士立即邀请他申请,许晨阳愉快地接受了,并于2011年夏天入职北大。但由于当时中组部刚刚启动“青年千人计划”,需要一些时间,“青年千人计划”直到2011年秋季才正式开始申请程序。因此许晨阳选择去美国犹他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也正好与著名数学家C. Hacon继续他们的研究。2012年,第一批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终于揭晓,许晨阳入选,他于2012年全职到北大工作。在回国之前,许晨阳给很多同在美国的优秀数学家朋友写了一封邮件:“我本周已从犹他大学辞职,并将全职回国。”平静简短的话语显示了许晨阳对于回国的坚定信念,却在朋友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并称他为“(先驱者)”。
此时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尚在发展初期,许晨阳是最早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之一。他的加入影响和带动了很多其他青年学者回国工作,如数论方向的刘若川,低维拓扑方向的刘毅等。这些青年数学家均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成果,极具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他们各自研究领域内未来的领军人物。现在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汇聚了众多青年菁英,人才效应凸显。在这些数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短短几年,数学中心已经是中国最活跃的数学研究机构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回到北大工作之后,许晨阳继续专心从事代数几何的研究,对高维代数几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在很多不同方向上推动了代数几何这门学科的进展。他近期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对偶复形的拓扑,是第一次系统地将极小模型纲领和对偶复形拓扑联系起来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许晨阳已完成30篇论文,有24篇已经在国际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其中6篇发表在四大国际顶尖数学期刊上,他的大部分工作成果是在回国后取得的。
许晨阳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时常围绕北京大学景色宜人的未名湖散步,他也时常在散步的过程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他一直相信,能保持这样的创造力,和回国以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北京大学民主科学的传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对科学研究的尊重以及宽松的学术氛围有着重要关系。当他遇到那些仍然在国外、犹豫是否应该选择回国的青年学者的时候,他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回到祖国,不仅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还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在自己的祖国做出优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觉都不能取代的。”
许晨阳当初回国工作时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在北大培养一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二是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通过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工作,许晨阳正在把他心中的目标变成现实。许晨阳将继续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为工作平台,把代数几何的影响力和价值不断辐射扩大出去,努力为中国代数几何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申终身教职被拒后,MIT校长亲口告诉我:转正与研究贡献无关
几篇 、 论文在手的明星年轻教授,距离申请 MIT 终身教职,还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槛。
美国名校的助理教授申请终身教职(-track),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过程。一个终身教职的位置往往有几个助理教授在抢。在这样的形势下,助理教授转终身教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然而更为残酷的是,最终留任的几率或许与你的研究能力并不是正相关。
这不是一个潜规则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而是 MIT 校长说过的话。
故事的主角名叫 César ,他是一名智利裔学者,以其对经济复杂性、数据可视化和应用人工智能的贡献而闻名。目前,此人领导着法国图卢兹大学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研究所 (ANITI) 的集体学习中心。他还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客座教授。
2010-2019 年期间, 领导了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集体学习小组,从助理教授晋升到副教授(在 MIT,有些副教授不属于终身教职)。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之前, 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员。 还是 的创始人, 是一家屡获殊荣的公司,专门从事数据分发和可视化系统的创建。他拥有圣母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和智利天主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的贡献获得了无数奖项的认可,包括 2018 年拉格朗日奖和三项韦比奖(Webby Award)。他也是数十篇同行评议论文和三本书的作者:《Why Grows》(2015 年)、《The Atlas of 》(2014)《How Judge 》(2021 年) 。
截至 2018 年, 已是一位在 、、PNAS 都发过文章的资深研究者,而且每个期刊都发过至少两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 13000 次(现在已超过 25000 次)。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申请 MIT 的终身教职时遭遇了无情的拒绝,理由还出乎预料。
近日,César 撰文回顾了当初申请被拒的那一刻,他表示,这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以下是博客原文:
2018 年,我在 MIT 申请 被拒。但当时我已在 、 和 PNAS 上发表过论文,且每本至少 2 篇以上,引用超过 13000 次。
被拒之后,我要求见系主任。但是系主任只给我一个理由:「按照上层的决定,系里无能为力」。
几个月后,我再次找到系主任,并申请和校长面谈。
几经辗转之后,我终于见到了校长。然而,校长给了我一个改变我人生的答案。
我记得校长看到我时就知道我是谁,因为我的研究颇有名气,他询问了我的来意,但他却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申请 的事。
然后,我们用西班牙语(我是西班牙裔)交谈,我认为这让我们的谈话更加密切和坦率。
他告诉我他不想参与到这件事里,除非是按照流程正式提交给他。但他可以给我一些建议,他说:「实际上,如果你是一个平庸的研究员,系里想留住你,他们会想办法留住你。如果你是一个强大的研究人员,系里想要让你走,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让你走。」
我终于得到了「答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告诉我,申请 与研究、学术生产力或取得的成绩都无关。这只关乎办公室政治和系里的喜好。校长告诉我这些并没有恶意,我认为他是善良和诚实的。所以我继续问他我是否应该上诉。
他的下一个回答更有趣。他告诉我,他当然不能建议我不要上诉,但我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其他大学可能正考虑聘用我,并且可能会打电话给我的系主任寻求一份推荐。如果系主任不想让我拥有这个机会,他可能就简单回复说因为太忙而无法提供推荐。因此我要小心,不能得罪系主任。
后来,我没有上诉。
那一年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在那之前,我也不认为精英管理是完美的,毕竟就算是可复现和验证的科学研究,在引用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那一年开始,我变得愤世嫉俗。
然而,当初我选择学术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相信科研想法。
我记得我申请 被拒的那一天,我不得不接待一位即将退休的教授。我原定于下午 3 点与他会面,但在中午被告知我的 被拒。我不得不压制着情绪,欢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但我无法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所以我告诉他:「对不起,我不能简单地谈论研究。我刚刚得知我申请 被拒了。」
他看着我,立刻说道:「但如果你的申请被批准了,有哪个高级教员能借着光呢?」
他显然明白游戏的规则。
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棋子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申终身教职被拒后,MIT校长亲口告诉我:转正与研究贡献无关,却有自己是玩家的错觉。
我还有很多想要说的。我可能会把自己在研究历程中心态崩了的整件事写一本书。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都是很难谈论的事情。它们是隐藏在我内心的风暴,每每在睡梦中让我惊醒。我花费了很多年时间才得以把这段经历向大家分享。
César 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中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网友 表示: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学术界职务的需求这么奇怪,人们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然后你要么突然出局,要么终身任职。你需要有一个完美的记录。你必须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工作过,没有空白,你需要大量的出版物和「知名度」。
即便如此,根据我的经验,大约 50% 的职位是根据绩效分配的,而 50% 的职位似乎是随机分配的。即使你有自信将自己排在前 5% 之列,这仍然是一场赌博。
网友 gwd 表示同意:
仔细一算,在学术职位数量不变的稳定状态下,每位教授都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培养至少一个以学术为重点的博士生。大多数教授正在培养出更多的博士,他们希望进入学术界,而这可能是永远无法找到的工作。然后这些高技能和纪律严明的人最终在「合同工」条件下作了几十年,希望能找到一份「终身」的工作。
我有两个亲密的朋友,一个 40 多岁,一个 50 岁左右,就处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这绝对是不可理喻的。博士后职位是固定期限的——每两到三年他们就不得不担心申请更多资金或失业。没有理由像这两个一样高技能和纪律的人应该薪水这么低,而且每隔几年担心养家糊口的问题。这真的像是某种邪教。
在这一点上,老实说,我永远不会建议任何人进入学术界,除非你在像计算机科学这样的领域,工业界在与大学竞争博士学位方面做得很好。如果你有能力获得 STEM 的终身教职,你就有能力在业界获得更多的报酬,更好的工作保障,更好的工作 / 生活平衡,更好的职业轨迹,更好的一切。
最后,有人总结道:如果你不能在 MIT 获得终身教职,你可以去二线大学试试。如果继续失败,你可以去三线大学试试。你会得到更低的薪水,更少的项目研究和旅行经费,学生也不会那么出色。此外,你可能需要教授更多课程并减少研究时间。
参考内容:
© THE END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北大数学天才,回国任教6年后转投美国怀抱,曾说出3条离开理由
冰心曾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人,便是如此。
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同样也在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国家资源倾向优秀人才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也是必然的结果。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财政也成问题,因而需要一大批优秀学子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全然忽视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当国家发展步入正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后,想要吸引和守住优秀人才,就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人利益了。
曾荣获我国100万美元奖金的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在回国执教的6年后转投美国怀抱一事,也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他面对国内质疑时提到的3条理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毅然回国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历来有“皇冠上的明珠”之称。一个国家想要兴盛强大,势必要拥有足够多的数学人才,因此我国教育部门也一直都很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1981年出生于重庆的许晨阳就是被发现的数学人才之一。1998年,于数学上极有天赋的许晨阳入选四川省数学代表队,一同参加了当时的冬令营,并于决赛上获得了金牌。次年,他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因成绩优异而被直接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是北京大学的王牌专业,一直有中国“第一学府第一系”的称号,有着强大的学术实力。许晨阳被保送至该学院,也足见他的能力之强。
在北大求学的日子,许晨阳与下一届入学的恽之玮、张伟和朱歆文因数学结缘。同为数学天才的他们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也被视为了北大数院“黄金一代”中的翘楚俊杰。
在北大求学的五年里,许晨阳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硕连读,并得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而他前往深造的学校,正是被誉为“世界数学中心”的国际一流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成功攻读完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后,许晨阳继续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又在该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这一整段留学经历,历时8年。
2012年,学有所成的许晨阳决定返回中国,到母校北大任教。这是他学成之后对祖国和母校的回馈。
重返美国
在许晨阳做出回国任教的决定时,与他并称北大“黄金一代”的重要成员恽之玮、张伟和朱歆文三人都纷纷选择了留在美国教育界。
恽之玮先后成为了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张伟则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还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而朱歆文也到了加州理工学院任数学系教授。
相比他们的选择,许晨阳回国任教的决定就完全是为了祖国数学发展考虑。彼时的许晨阳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到中国教育界,开始在数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历。
期间,许晨阳还获得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大奖,如2016年,他就获得了数学界有名的拉马努奖金,2017年时还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被奖励了100万美元奖学金。
他在数学上的成就,可以用“非常高”来形容。然而,就在很多人认为他会继续留在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时候,他却在回国任教的6年后,选择辞去北大教授的职务,转而投入了美国的怀抱。
2018年再次赴美的许晨阳,获选了庞加莱讲座教席,也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从这一刻起,他与原先留美的恽之玮、张伟和朱歆文三人重聚美国教育界。
三条理由引人深思
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的归来与离去,也引发了国内诸多争议。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声,许晨阳讲述了他重返美国教育界的三条理由,那便是,中国真才实学者之少、中国学风之浮躁、中国年轻学者申请学术研究经费之难。
这是他的无奈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北大数学天才,回国任教6年后转投美国怀抱,曾说出3条离开理由,也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主要弊端。许晨阳提到的“中国真才实学者之少”,可以从我国严重的学术造假问题上来分析。
比如前几年引发热烈讨论的翟天临学术门事件。2019年1月底,北大博士翟天临在网上晒出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并在9天后,于直播中表示自己不清楚“知网”是什么。
这样不合逻辑的言论,在翟天临在读博期间主演11部戏、参演7部戏,录制17个综艺,代言24个产品的密集行程被爆出后,就引来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此后,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硕士论文造假、高考成绩造假等事情被一再挖掘,更是让国人对国内学术界造假之风深有认识。而这种歪风邪气无疑会对有着真才实学,并潜心研究的人造成严重的打击和伤害,也严重拖慢甚至拖垮中国的科研发展。
除了学术造假问题外,“中国真才实学者之少”还可以从国内偏向外籍学生的录取流程来分析。如参演《令人心动的offer》的北大法学博士梅桢,就是通过外籍身份,为自己的学历“注水”。
梅桢就读的本科是澳大利亚的私立大学——邦德大学,其在国际排名很一般,有着很高的通过率和很低的挂科率,且课程很少,梅桢就是用2年读完本科的常规操作结束她的本科生涯的。
此后,她以澳洲国籍申请了我国北大博士,这其实就是一种“走捷径”的方式。这是因为我国国内大学普遍对外籍学生“很友好”,打的分通常也是超出其水平的高。
所以梅桢的学术能力能达到北大博士正常水平还有待商榷,这也是她出现在华东政法大学专职教师拟录取名单上边之后,该校学生普遍抗议,最终她放弃入职的原因。
而以上的这些问题,就与许晨阳提到的“中国学风之浮躁”有关。国内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造就了很多只为评职称,求名誉而做研究的人。他们本心不诚而又急于求成,也就带动了浮躁的学风,给很多潜心研究的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桎梏。
而为了更快出成果,越来越多科学家将科研重点放在了技术领域,像数学研究这样的基础学科也变得越来越少人着手研究,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少。这对许晨阳来说,自然是不利的因素。
最后,许晨阳提到的“中国年轻学者申请学术研究经费之难”也是他在国内开展数学研究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现有的科研制度上,大多资源都倾向了年纪大、资历深的学者,年轻学者则步步受限。
再加上国内申请项目基金手续过于复杂,也经常使年轻学者的科学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或进展缓慢。所以许晨阳在坚持了6年的时间后,做出了离开中国重返美国的决定。
小结:
国外学术界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但相较而言,国内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本来抱着一个报国心归来的许晨阳,在北大任教6年后却又重新做出回到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选择的原因。
而他针对离开一事提出的三个理由,也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如果想要吸引和留住年轻的优秀人才,势必要对现有问题做详细分析和应对。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数学天才徐晨阳:为何放弃绿卡回国任教6年后再次赴美?
徐晨阳,曾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长江特聘教授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数学天才”。
他在北京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25岁赴美深造,不到30年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学位。后来,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北京大学。但在任6年后,他突然从北大辞职,又去了美国。
据麻省理工学院官网显示,许晨阳接过马萨诸塞州的橄榄枝,37岁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
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多中国人指责许晨阳是白眼狼,没能通过北大的训练。”
1981年出生的徐晨阳,从小被称为“天之骄子”。父母双方都是知识分子。3岁时,他学习数学,每次都得满分。他被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
他在数学奥林匹克中获得金牌。徐晨阳曾经说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但是当这个天赋出现在你身上时,你一定对得起。”
在北大,许晨阳更加努力,每天学习16个小时,即使是在假期,也只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本科课程。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格洛腾迪克的照片,他是“代数几何的创始人”。他决心和自己的偶像在一起,即使有妻子也不会改变他的照片。
他的刻苦学习为他赢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田罡的赏识,免试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经田罡院士推荐,他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田罡院士说:“他大概是这个星球上最会算计的年轻人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被誉为“宇宙数学中心”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约翰·纳什的母校。
徐晨阳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但他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顶尖大学之间的巨大差距。正因为如此,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后学位后,拒绝了多所名校的邀请,放弃了美国绿卡,回到了新成立的北大国际数学中心,成为了中坚力量。
许晨阳此举是为了报答师父的培养。该中心由田罡院士创办。回国后,徐晨阳的学术成就全面爆发。6年发表核心成果40余项,发展了“一般空间序对的有界理论”,解决了几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等主要期刊,并走进了世界级代数家的殿堂。
2013年至2016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拉马努金年度奖”等荣誉。
2017年,徐晨阳被选为庞加莱主席,获得“未来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奖”,奖金700万元。他淡淡的说道:“数学是一门自由的艺术,当你沉浸在数学中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很自由的,没有等级之分,完全处于自由的精神境界。”
然而,纵然有千千万万的荣誉,许晨阳也不能落下。2018年,徐晨阳突然从北大辞职,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明明,荣耀在等,他怎么突然离开了?是因为北大冤枉了人才,还是徐晨阳忘恩负义?
随后,徐晨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三个原因:“在国内学界,重资历轻功绩,学风浮躁,不利于真正痴迷科研的人。
他们想要看看顶尖的数学系是如何运作的。”据知情人透露,徐晨阳曾3次申请参加国际会议。最终,由于审批手续繁琐,错过了求学的机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浮躁的学习方式让他想到了换个更明亮的环境。最终迫使他离开美国。
许晨阳的离去,让人松了一口气,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环境,吸引外籍人才回国。据《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预测,2021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将达到2.8万亿元的新高,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将达到1817亿元,年均增长23.9%。
巨额投资,硕果累累。“夸夫一号”太阳探测器发射成功,完美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人造太阳”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突破,创造等离子体运行新世界纪录;中科院成功启动“帕维罗亲”类抗衰老分子临床试验,在衰老干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前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数学天才徐晨阳:为何放弃绿卡回国任教6年后再次赴美?,这种分子的实验大多被美国和日本垄断。在东京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临床实验中,39~59岁参与者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生理衰老指标在“帕维罗亲”分子的干预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青春状态逆转。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结果更进一步,证实它对延缓哺乳动物或人体衰老具有积极作用。
正在迎头赶上的中国不仅打破了国外学术界的垄断,还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应用。虽然一瓶吃掉了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但在京东上依然大批量出货,90%的消费都是富豪阶层贡献的。
业内人士表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像“帕维洛Pro”这样在市场上火爆的单品了。
图片说明:许晨阳获得科尔代数奖
随着国内科研的爆发,徐晨阳在国外的学术进步也突飞猛进。2021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后,徐晨阳发展了“K-簇模空间的代数理论”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并获得了科尔代数奖。该奖项被誉为代数的“诺贝尔”,每三年才评选一次。许晨阳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偶像格洛腾迪克也获得了科尔代数奖。
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受了很多苦,终于来到了偶像面前。
进入“自由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