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2年获英国史查克莱大学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公司首席研究员和Aviva 公司技术总监。主要从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他现已获国外发明专利18项、中国专利19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1998年在 发表封面文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介绍世界首个“芯片实验室”。这一工作还入选当年杂志评选的十大科技突破。回国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生物芯片的专著 。曾获公司颁发的杰出成就奖(1999)、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04)、北京市科技二等奖(2005)、中国专利优秀奖(2006)和发明创业奖(2006)。
副主任
陆祖宏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8年获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工作。现任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吴健雄实验室(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秘书长; 中国化学会分子有序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分子电子学与生物计算系统学会理事; 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美国材料学会成员; 科技部微米/纳米技术战略发展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
主要从事生物电子学领域的研究, 在超分子组装、纳米技术、生物分子传感器等前沿学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SCI)发表论文180多篇, 作为客座主编, 编辑了一期国际学术刊物, 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被批准国家发明专利六项, 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他多次组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祖宏教授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成员
毕国强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1-1996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分校,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其间发现受钙离子调控胞吐作为细胞膜修复的机理。1996-2000年于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对精确放电时间的依赖性(STDP)。2000年起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对突触可塑性的高阶规则、计算特性和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刘北明博士合作,发现离体神经网络集体性回响活动。2007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受聘于中国科技大学组建神经物理学实验室及神经光子学工作站。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在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计算学等领域有较高国际声望。曾获 Award, ’s Award等学术奖。在, , J. Cell Biol., J. ., Nat. ., 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引用1600余次。
段会龙
浙江大学教授
现任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生物电子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数字医疗与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章转载自: 请保留此标记)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电子学分会副秘书长,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委,《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编委,《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编委,《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委,《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审稿专家。 & (CARS) 。浙江省计量测试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双激光共焦生物芯片荧光分析仪》、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技术目标导向课题《医疗信息融合与临床支持系统》、载人航天《无创心功能监测仪》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重大横向科研项目。
胡德文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国外在职学位班,博士生导师
卢光明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
南京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57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南京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卢光明教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30余年,医学基础扎实,专业理论水平高,系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在影像诊断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胸部与肾脏肿瘤等的影像诊断有较深造诣,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的影像学术前分期评价及垂体微腺瘤的MR动态增强扫描研究。担任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磁共振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华放射学会常委,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组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董事,南京市放射学专科学会委员,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8,5分以上者10篇,主编专著3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其中”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临床CT鉴别诊断学》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创新工程奖,《CT诊断与鉴别诊断》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2014年卢光明教授主持的项目”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双能量CT的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我国放射学界获得的首个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罗敏敏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0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神经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回国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两个相关的神经生物学问题1.嗅觉信号在哺乳动物脑中的编码;2.一些基本的动物行为在神经环路水平上的生理机制。
屈军乐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专业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
博士,研究员,历任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和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8月到2003年6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回国至今在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荧光寿命成像和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发表SCI、EI收录的研究论文80多篇,申请并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田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分子影像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2006-2010)和“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11-2015)首席科学家,IEEE ,IEEE EMBS北京分会主席,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六、第七届评议组成员和生命学部第十二届评议组成员。
田捷博士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分析与生物特征识别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研发的三维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主持的医学影像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因此研究工作获得“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博士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国内目前在国际指纹竞赛Open项目中的最好名次,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以及2005年度信息产业部重大发明奖和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田捷博士主持研发的多模态分子影像系统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魏勋斌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科研专项、国家传染性重大专项、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基金资助。共发表、PNAS等SCI论文40余篇,他引近600余次。获得国家医疗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三项。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MED-X研究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和探针技术。
张镇西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博士学位(导师蒋大宗、林钧岫教授)。1991-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方容川教授)。1993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2000-2006年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福建泰普-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物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五次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放射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幕尼黑)、洪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柏林)、威廉港应用大学和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影像与光谱分析技术、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光量子调控技术。
周欣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实验室兼职教授
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男,中共党员,1978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委推荐)首席科学家。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2009年10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终期考核为优秀),历任磁共振应用研究部副主任、磁共振学科党支部书记、研究所党委委员、所长助理。2015年5月起任副所长(分管高技术研发、产业化工作,协管人事、资产财务工作)。
主要从事磁共振波谱(NMR)与磁共振成像(MRI)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发展超灵敏磁共振仪器、肺部和脑部磁共振新方法、多模态分子影像新技术,并拓展其在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应用。任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获“王天眷波谱学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吴何奇博士
吴何奇,上海财经大学法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吴何奇博士,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专任教师。
专业与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数据法学
社会兼职:陕西省资本市场法治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员
曾获荣誉: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优秀奖”、广西反恐怖与处置突发事件研究会学术年会“三等奖”、第十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二等奖”、联合国亚洲预防犯罪基金会学术论文竞赛“三等奖”、第五届文澜论坛“一等奖”、第十一届法治河北论坛“优秀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等。
发表论文:在《新华文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学与社会》《科技导报》《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课题项目:
1、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案例视角下网络黑产犯罪的预防与处置”;(主持)
2、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际反恐刑事合作”(2);(主持)
3、河北省法学会2021年度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个人医疗信息的刑法保护”(HBF【2021】C005);(主持)
4、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犯罪附随后果研究”;(参与)
5、2022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算法社会中青年群体的权益侵害风险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参与)
6、2021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我国互联网医疗中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参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一、个人照片
二、个人简介
张媛(1981-) 女,汉族,民盟盟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莱斯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山东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2013-2015),山东师范大学智库中心特聘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部中职英语国家规划教材研发组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委会理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认知语言学、汉外对比、语言教学等。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三、教育背景:
1998年9月—2002年7月
山东师范大学
英语专业
学士
2005年9月—2007年12月
山东师范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硕士
2009年9月—2012年6月
2017年9月—2020年4月
2013年9月-2014年8月
2014年8月-2015年8月
山东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美国莱斯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合作导师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合作导师 )
博士
博士后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
四、工作经历:
2002年7月-2003年11月
2003年12月-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2019年5月
2019年6月至今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教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五、出版专著:
1、《英汉反义词共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2022年 科学出版社(独立)
2、《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2016年 山东大学出版社(独立)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介词多义研究》 2012年 山东大学出版社(独立)
4、《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的对比研究》2019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著)
六、出版教材(第一主编):
1、“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2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202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基础英语1》,201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基础英语1学生用书》,201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七、教学立项与成果(主持)
1、2020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认知语言学》() 2020年12月
2、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读写一体教学
模式探索 () 2018年9 月
3、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增强文化自信”目标下英汉对比探究式方
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1年 12月
八、科研立项与成果(主持)
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英反事实条件句演化的认知对比研究()主持 部级 2023年10月- 在研
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汉反义词共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独立主持 国家级 2016年6月-2021年4月 已结题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过程——心智、语法转喻和构式()独立主持 部级 2012年2月-2015年6月 已结题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2批特别资助(站中):英汉否定思维与民族时空性思维特质的关系研究()独立主持 部级 2019年6月-2020年3月 已结题
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资助项目:英汉反义关系对比下的时空性思维特质研究()独立主持 部级 2017年11月-2020年3月 已结题
6、“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第二批)2018年8月 已结题
7、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外语教育创新团队()独立主持 省级 2021年12月 在研
8、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汉英语言对比与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创新团队”独立主持 校级 2021年10月 在研
九、发表论文:
1、 and : the of mei (you) as a case study of 2022 (4)(SSCI, A&HCI)
2、也论英汉时空性差异假说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4)(CSSCI)
3、英汉否定词缀演变对比探讨 《外语学刊》2023(3)(核心)
4、反义词good和bad不对称性的再审视——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4)(核心)
5、国内外条件句研究现状及展望 《外国语文研究》(南京大学)2021(2)(CSSCI)
6、试论英汉否定思维与时空性思维的关系——来自英汉否定词“not/no”和“不/没”的证据 《外国语》2021(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 CSSCI)
7、“有2VP”与“have 2VP”的对比探析 《现代外语》2020(5)(CSSCI)
8、主观化视角下的“有”义及其用法探讨 《外国语》2019(5)(CSSCI)
9、认知语言学与互动语言学的可互动性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4)(CSSCI)
10、“XX化”构式的认知语法解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3)(核心)
11、胸怀国际视野,脚踏中国实际,提升理论自觉–王文斌教授访谈录 《山东外语教学》 2019(1)(核心)
12、论瞬时性——汉语时间表征的经验基础 《外语教学》2019(1)(CSSCI)
13、英汉否定表征及其时空性民族思维特质差异 《现代外语》2018(1)(CSSCI)
14、关注民族志方法下的高中英语老师文化研究《基础外语教育》2018(3)
15、再探负极性项Let alone构式的级差推理机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5)(CSSCI)
16、现代汉语动量构式的认知研究 《外语教学》2016(3)(CSSCI)
17、 in in : A and 2015 (5) (与 合作,第一位)
18、国内外反义形容词研究综观及展望 《外语研究》2015(4)(CSSCI)
19、现代汉语“动词+借用动量词”构式的认知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2015(3)(核心)
20、反义形容词共现构式的认知语法分析 《外语学刊》2015(1)(CSSCI)
21、现代汉语形宾构式的认知语法视角解析 《外国语》2014(5)(CSSCI)
22、“动+个+形”的认知探析——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的互动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3)(核心)
23、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模式假说——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2012(8)
24、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观照下的“被”字构式解析 《山东外语教学》2012(4)(核心)
25、西方哲学的认知转向历程——塞尔理论述评 《东岳论丛》2012(2)(CSSCI)
26、 当动量错配构式进入“连”字构式——对动量错配构式与“连”字构式的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解析 《德州学院学报》2011(5)
27、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表量结构分析 《外语教学》2011(2)(CSSCI)
28、英语人体器官名词动用的语法转喻阐释 《山东外语教学》2010(3)(核心)
获资助培养项目
2013.9-2015.6 山东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国际合作培养计划
获奖情况
2021.11 第九届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第一位
2015.9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一位
2020.12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第二位
2020.12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第四位
2018.1 山东师范大学第八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位
2014.12 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位
2020.8 “2020年暑期英语在线实习夏令营”优秀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情况
2018级学科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任会娟以第一名成绩进入山东省实验高中教学
202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程晓洁获得山东师范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学术十杰”荣誉称号
202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陈冬获国家奖学金。
人才称号
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