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泰罗尼亚理工 /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第二届国际智能材料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第二届国际智能材料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邢俊飞)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智能材料研讨会”(IRMS2024)于5月17日至21日在南京成功举办。Materials》期刊的发展,期待该期刊在李全院士的带领下,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标杆,进一步提升东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通讯员 邢俊飞)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智能材料研讨会”()于5月17日至21日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东南大学智能材料研究院、科研院、国际合作处、化学化工学院及《 》编辑部联合承办,并得到了Wiley出版集团、《Light: & 》编辑部、《液晶与显示》编辑部及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的大力协办。会议主席由东南大学智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创刊主编、《液晶与显示》名誉主编李全院士担任。

此次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的参与,包括原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吴云东,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Jean-Marie Lehn,欧洲科学院主席、原欧盟研究委员会科学委员、葡萄牙工程院院士、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 ,欧洲科学院副主席、波尔多大学Alain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John ,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Dai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第二届国际智能材料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Moth-,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南京邮电大学大学副校长赵强, 期刊执行主编苏鑫, 期刊副主编 Echue, 期刊副主编王欢, 期刊副主编张晓雨,Light学术出版中心书记张莹,期刊科学编辑张甜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鸣华,北京大学杨槐,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正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孙岳明等。

在开幕式上,大会组委会主席王保平代表东南大学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李全院士及组委会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并将继续支持《 》期刊的发展,期待该期刊在李全院士的带领下,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标杆,进一步提升东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Wiley出版集团的 Echue和苏鑫也分别致辞,表示《 》期刊的创立填补了刺激响应材料这一前沿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在创刊不到一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成为国际顶尖期刊的潜力。他们强调,Wiley将继续全力支持期刊的发展,并祝愿期刊未来可期。

李全院士在随后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东南大学智能材料研究院和《 》期刊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并表示期刊自2023年8月创刊以来,已成功出版了三期,即将推出第四期。李院士对期刊未来充满信心,期望其能够成长为引领国际材料科学发展的顶尖期刊。

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欧洲科学院主席 和欧洲科学院副主席Alain 在大会期间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对期刊的进展表示高度赞赏,并承诺作为编委将继续支持其发展。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诺贝尔奖特邀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和墙报展示等环节,重点讨论了智能响应材料在环境监测、智能涂层、能量储存、智能显示、生物医药、柔性电子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会议期间,李全院士及 代表《 》期刊颁发了优秀墙报奖(10名)和第二届青年编委证书(12名)。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涵盖了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肯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波尔多大学、尼斯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日本国立物质科学研究所、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以及 、 、 、 、Light: & 、等国际知名期刊的专家代表。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吴薇

姓名:吴薇

性别:女

职称:助理教授

学院:教育研究院

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大学教师发展、跨文化学习、高等教育国际化

学历背景

2006.9-2009.12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为荷兰莱顿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和莱顿大学的调查》

2004.9—2006.6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0.9—2004.6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学术组织

欧洲学习与教学研究协会会员

( for on and )

荷兰“中国研究”协会会员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及会议报告情况

2011年11月12日至14日,提交了会议论文《大学教师信念研究:回顾与前瞻》并指导硕士生提交论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职业信念调查研究》参与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学术职业变革”国际会议。

2011年9月20至22日,参加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邀作了大会报告《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11年6月19日至21日,参加由教育部国际司为会议支持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满意度分析”。

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作为“2010年度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代表报告获奖博士论文:“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莱顿大学的调查”。

2010年10月9日—10日,参加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教授从教75周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思考”并作小组报告。

2010年6月27日至30日, 参加由国际教育发展联盟(The for )和西班牙大学教学联盟( )主办,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庞培法布拉大学、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和国立远程教育大学共同承办的 “国际教育发展联盟2010年大会”,提交会议论文并作报告。

2009年8月24日至29日,会议( for on and ,欧洲学习与教学研究协会),会议报告: study on ’ ideas on and Dutch and 。

2009年6月15日至16日,参加挪威“ 2009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or ? A of of and with cross-

2009年3月9日至11日,参加荷兰教育部 “中欧课程发展”国际会议( – on )并在会上作了报告。该国际会议由荷兰课程发展中心和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会议期间,承担了有关报告和讨论的翻译工作。

2008年12月12日,荷兰莱顿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与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 ”。

2008年11月28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中国研究”荷兰会议(The Dutch China ,ACO),会议报告: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信念比较研究——基于访谈的比较分析。

2008年11月25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中国科学院与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The CAS-KNAW Joint PhD ”。

2008年5月14日至15日,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教育与学术实践中心,第七届“大学教与学学术研究”国际会议,在圆桌讨论上报告“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信念比较研究”的研究进展。

2008年2月16日,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教学与教师教育主题研讨会”,参与论文评论工作(paper )并在会上汇报发言。

2007年10月24日至26日,参与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荷兰莱顿大学教学研究院和荷兰特文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促进创新创业型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会议筹备工作,负责外国学者的联络,部分会议报告的翻译等。

2007年10月20日,沈阳,“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提交会议论文:大学使命与文化创新。

2007年6月4日至10日,福建师范大学,“闽晋研究生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提交会议论文:大学教师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07年4月17日至20日,安徽安庆师范学院,“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

2006年10月,厦门大学,“ 2006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 and 。参与筹备“ 2006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工作,负责外国学者的联络、部分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部分外国代表的接待陪同工作以及会议综述的撰写工作。

2006年7月参加教育部和美国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耶鲁大学暑期研讨班(厦门)”的会议跟踪报道工作。

2006年 4月,在厦门大学85年周年校庆期间负责厦门大学“中外校长论坛”的会议总结和报道工作以及荷兰莱顿大学校长和副校长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参观的陪同翻译工作。

2005年10月,赴挪威参加“ 2005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Study on in China: Past, and 并作报告。会后访问了奥斯陆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巴黎高师等著名大学。

2005年9月,厦门大学,“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科举制度与高考改革:当代大学生“科举与高考印象”问卷调查。并负责外国学者的联络、部分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以及外国学者论文修改的联络工作。

一、 论文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类型与取向之比较——基于厦门大学与莱顿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多维视域下的大学教师信念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荷兰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轨迹探析》,《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5期。

《中外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观念影响因素探析——基于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的调查》,《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2期。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基于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的调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2011年第2期。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环境观对其教学科研关系观的影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基于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教师的访谈分析》,《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

《教师信念的研究方式探析》,《教育评论》,2010年第5期。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比较》,《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莱顿大学医学教育的近代转型及其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3期

《荷兰莱顿大学人才培养的传统与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转摘。

《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5期,收入进《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篇目辑览”。

《荷兰教师教育研究鸟瞰》,《福建教师》,2008年第3期。

《大学使命与文化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

《利益相关者理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视角》,《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大学教师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6期。

“ and ”, Key to : /Staff in the , Press, 2007.9.

《中美大学校长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第2期。

《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国际学术动态》,2007年第2期。

《大学学习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大学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第四次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科举制度与高考改革:当代大学生“科举与高考印象”问卷调查》,《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Study on in China: Past, and ” ‘ : East West, of and Press, 2006,8.

《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译文),《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科举历史的真实再现》,《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二、参与译著《未来高等教育:终生学习与虚拟空间》([美] 帕克•罗斯曼著 范怡红主译)翻译。翻译第八章:全球虚拟研究性大学(P167-183)和开放分享的新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程”创设的影响(P233-236)。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信念比较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0年至2012年;

《中国与欧洲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0年至2012年;

《福建省志•社会科学志》之《教育学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9年至2010年;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年至2013年;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SQA HND)项目研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

《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年11月2010年11月;

《复兴中华智慧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国家“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基地项目,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

主要获奖情况

《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信念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莱顿大学的调查》(博士论文),2010年10月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年度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荷兰莱顿大学人才培养的传统与启示》(论文)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吴薇,2010年12月获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2011年4月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彬声奖”奖教金。

主讲课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课程

国际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学习,硕士生课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文化学习,本科生课程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硕士,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申报通知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申报通知

项目名称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奖学金项目

派出时间

2012年2月1日―2012年7月31日

在外学习内容

在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授课语言

英语

资助方法

1.免学费

2.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提供5000欧元奖学金

申报条件

1.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全日制非委培、非定向博士研究生、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

2.熟练掌握英语

3.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申请所需

提交材料

1.北航学生境外交换项目申请表(附件1)

2.BECA-ASIA奖学金申请表(附件2)

3.英文简历(含照片)

4.英文个人陈述(写明申请到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留学的动机)

5.英文研究计划(清晰陈述2个以上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内容介绍等)

6.英语语言能力证明(TOEFL, IELTS, GRE等)

7.西班牙语语言能力证明(如有请提供)

8.两封教授推荐信

9.中英文成绩单原件

注:第1-7项请于学院选拔阶段(9月26日前)提交;第8-9项于获得学校推荐资格后提交

申请流程

学生准备申请材料提交学院→学院选拔推荐→学校审核并差额面试→推荐学生将教授推荐信和中英文成绩单报送至国际交流合作处→学校向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提交推荐学生的申请资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面试→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12月底反馈录取结果→办理相关派出手续

报名截止时间

2011年9月26日

联系人

冯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jiatailig/9455.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