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于中山邦翰楼举行了第三期第二批IPAG国际交流项目志愿者招募会免联考在职研究生,本次ipag招募中文面试官主要由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各年级辅导员, ipag项目负责老师,研会与本科生团委学生会主席团组成。英文面试官主要由研会学术部优秀研究生组成。经济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招募会。
IPAG项目是法国IPAG商学院与云南大学合作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承接了IPAG云大班合作项目,为法国留学生开设经济、商科、中国文化等课程,建立固定团队专门负责IPAG班教学和课外活动事务,配合IPAG教务管理工作,组织管理一对一伙伴体制运作。
在此次招募会中,学生们不仅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用流利的英文,从容的对答,热情的笑容,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面试官,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招募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学生们的能力法国ipag商学院怎么样,面对面试官的问题,如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如何与外国友人交流等,他们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回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一对一的英文交谈中,他们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法国ipag商学院怎么样,【消息快递】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第三期第二批IPAG国际交流项目志愿者招募会顺利举行,征服了每一位面试官。
最后,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相信他们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一定会展示云大学子的风采。
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北京教学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学校简介
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与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历史悠久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北京教学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年来,已经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做精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酒店管理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社会工作、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学校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重点扶持与竞争发展相结合,建设劳动关系、法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工商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处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2018年,经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批准,学校开始在香港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领域)。
酒店管理学院高职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316人,其中研究生41人,本科生4709人,专科生1566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508人,其中专任教师30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加、德、英、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已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法国IPAG商学院分别签署了学生“3.5+1.5”“3+2”“4+2” 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其中已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输送优秀学生赴宾汉姆顿大学进行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23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24名共和国劳动英模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7年的历程。劳模学员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不少学员成为行业楷模、“大国工匠”,一些学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推动地方和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在校园、大国工匠在身边”、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面对面” “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我校继续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信心和坚持“弘扬特色创一流”的决心。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及河北涿州市,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大学生公寓、电教中心以及与专业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办学设施。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施先进,接入便捷,资源丰富,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
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册,电子数据库46个,电子图书种,电子期刊近32340种,与国家图书馆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各级工会干部培训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情报服务。
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基础上,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着力提升新时期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核心内容。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德育为先,并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北京教学中心,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引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门类,丰富校级公选课资源;改进校级讲座教学,开设讲座公选课,促进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的常态化利用,有力提升了公选课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为学生成长提供短期访学与联合培养等多种路径。目前,劳动关系、法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劳动关系专业为主干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复合型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语言的力量》课程被评定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专业建设
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自2013年起实施“本科专业综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专业特色建设与改革”,并配合专业建设开展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课程建设,开展工会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特色人才与法学通识教学”教学团队、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等十二个教学团队建设,开展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等系列配套建设,为我校的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积极建设校、院(部)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开设辅修第二专业(学位);学校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一向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澳门地区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校际互访、合作举办或互邀学者参加研讨会、学生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等。
学校对外交流还扩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海外交流资源网络。目前,学校每年积极选派本专科、研究生各专业学生近300人次赴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长短期专业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社会实践、语言能力提升、毕业实习及学生国际研讨会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每年接待国(境)外高校专家学者、学生及工会干部来访交流200余人次。我校学生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的课程学分及成绩可依据学校标准进行认定转换。
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别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密苏里大学、法国IPAG商学院签署了学生“3.5+1.5”、“3+2”、“4+2”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其中已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输送优秀学生赴宾汉姆顿大学进行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5个实验区(含3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场所(含39个专业实验室)。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7、2009年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2年5月,学校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荣获“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校高职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饭店业最佳名校奖”(金鼎奖)。2012年7月,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课程及在线教育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条件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
学校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完善学生激励帮扶机制,制定多种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推进课外科技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宜信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等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
成长成才
学校团委积极打造新青年虚拟偶像,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出新青年学堂、新青年社会实践高校论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月、新青年艺术团专场演出等品牌活动。打造金秋文化艺术节、春煦学术科技节、五月合唱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我校青年赴境内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先后在首届电视合唱大奖赛、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上摘得金、银奖。
为涵养青年优雅人格,定期举办“民族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北京爱乐男生合唱团、北京京剧院等高水平艺术团进校演出,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天桥剧场观看文艺演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志愿者大赛银奖、第四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提名奖,中直机关首都学雷锋示范站(岗)称号。
教学与科研
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近几年,学校教师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23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6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总工会理论研究会委托课题6项、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