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主任助理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后,国家公派清华大学医学部-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目前跟随马文斌主任、王裕主任团队,为北京协和医院脑恶性肿瘤专业组核心医师成员。2018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 and Women’s 神经外科访学期间,师从国际知名专家Ian. F. Dunn、 Al-Mefty和W. Linda Bi;202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师从马文斌教授、幸兵教授和王裕副教授。目前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员。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等。科学研究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63篇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英文SCI论文52篇,论文发表于包括JAMA Open、Neuro-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目前担任多本国际医学期刊的副主编、科学编辑及长期审稿人。目前正在牵头/参与开展多项关于脑胶质瘤/脑转移瘤治疗的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博士后三度医疗援藏,这位广东医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做过哈佛大学博士后、三次医疗援藏并帮助当地医院创“三甲”、挂任揭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并把药品支出省下超4000万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刘庆华教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肾病医疗专家,同时也在医学科研、教学,及医院管理领域发光发热。在每一天繁忙的工作中,他出门诊、做手术、带科研、抓教学、建制度、强队伍,不管多忙多累多苦,一直怀着一颗赤诚之心。4月28日,他荣获了“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庆华教授在门诊为患者看诊。
01/
哈佛博士后归来,
将肾病生物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应用到临床
“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伟大的事情,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医学类。”回忆起学医经历,刘庆华教授如千千万万医者一样,满怀坚定的信念和诚挚的初心。
在中山医博士毕业后,刘庆华教授留在中山一院肾内科工作。几年后又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从去美国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决定学成后尽早归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医学理念带回祖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从哈佛归来后,刘庆华教授一直关注肾脏病国际前沿疗法。“肾病在中国发病率很高,患病人群巨大,且在治疗方面还有很多难题没有攻克,我觉得我有责任探索一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山一院肾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抱着希望而来,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刘庆华教授说。
刘庆华教授进行日常查房。
当时,肾病的生物免疫抑制治疗在国内开展甚少,尚未形成明确的诊疗指南。刘庆华教授申请了伦理备案,做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逐步将新疗法合理地应用到临床上,让许多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患者找到了准确的就医之路。
潜心肾脏病科研多年,刘庆华教授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慢性肾脏病流行病调查研究、肾脏病发病机制研究、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机制研究、AKI-CKD转化相关机制和治疗研究、纳米药物在肾脏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多篇,学术成果《IgA肾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关联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学术论文曾获国际腹膜透析协会“优秀论文奖”、亚太肾脏病年会“最佳论文奖”、美国肾脏病年会“ Top Oral ”等,多次受邀在美国肾脏病年会(ASN)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在教学方面,刘庆华教授同样深耕细作,精进臻善。曾获中山大学“叶任高-李幼姬”夫妇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并获评中山一院本科教学“十佳优秀教师”,培养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为中山医学院、嘉应学院医学院医学生讲授的《泌尿系统总论》《肾小球疾病》等课程广获学生好评。
02/
13年来3次援藏
助力林芝当地医院创建“三甲”
2005年、2007年、2017年,在中山一院和科室的全力支持下,刘庆华教授先后3次参加医疗援藏工作。
刘庆华教授在西藏开展义诊活动。
第一次进西藏,刘庆华教授作为中山一院博士医疗队队长,赴西藏林芝开展义诊活动;
第二次进西藏,刘庆华教授深入拉萨牧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1个多月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当雄县流调,首次证实了“高原肾脏病综合征”,为当地疾病防治指明方向,引起国际医疗界关注;
第三次进西藏,刘庆华教授舍下1岁多幼子和年迈父母,担任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副队长、林芝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血透中心主任,在西藏林芝大力推广腹膜透析、开展系列新技术、建立医疗人才梯队、推进肾病学科建设。探索多方医疗援助长效机制,在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变“输血”为“造血”。通过1年多的援藏工作(2017.5-2018.7),成功帮扶该院创建“三甲”医院。
因为援藏成绩出色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博士后三度医疗援藏免联考在职研究生,这位广东医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被西藏自治区政府聘为“援藏首席专家”,评为“林芝市道德模范先进个人”“林芝市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优秀援藏干部”“创三甲先进个人”等。
刘庆华教授受聘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
十三年三进藏是刘庆华教授一辈子的“财富”,也是中山一院众多援藏专家的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中山一院派遣了数十名各学科专家通过接力帮扶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03/
跨区域帮扶广东揭阳
全院药品支出一年省了超4000万元
2022年9月,在中山大学、中山一院和揭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庆华教授被选派到揭阳市人民医院挂任党委副书记、院长,承担起跨区域“一对一”帮扶揭阳市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的重任。
他着力控制药耗支出。2023年,揭阳市人民医院药品支出同比减少4067万元,材料支出减少1088万元,年度业务支出减少5723万元,有效强化成本管理,减轻病人就医负担。2023年平均每位出院病人费用同比降低1883元,其中药品费用降低834元。
刘庆华教授坚持人才强院、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目前,揭阳市人民医院已拥有高级职称人员40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300多名,并建设了揭阳市首家临床医学科研实验室。同时,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新实验区正在加快建设中。
2023年8月,揭阳市人民医院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实现揭阳市医疗卫生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刘庆华任职期间,医院新增9个省临床重点专科。此外,他还成立了揭阳市人民医院肾脏病中心,辐射带动揭阳地区肾脏病学科发展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造福肾脏病患者。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章智琦
通讯员供图
哈佛大学的博士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李万程教授1992年9月获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10月至1996年6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及眼科中心从事分子眼科学博士后研究。1996年7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眼科中心-Track助理教授。 1996年7月至2016年12月间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医科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医科大学任职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及癌症中心副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多次承担美国NIH和基金会科研项目。曾担任国际医学SCI期刊《 》主编 (2011.1-2020.2)。目前担任亚洲白内障协会理事、日美白内障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科学基础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SCI刊物《 of 》编委、《 》 专业 及国内《实验眼科学杂志》和《生命科学研究》编委。
李万程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对眼睛发育的信号传导和相关疾病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次阐明各种环境应激因子所引起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非遗传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J. Cell Biol.1995;130:169-181),论文发表以来已被Cell、、等刊物引用400多次,是这一领域最经典的论文;首次证明α晶体蛋白能够直接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内源性途径,通过抑制BCL家族促凋亡蛋白BAX和BCL-XS从细胞质向线粒体的转移来抑制细胞凋亡,这一结果于2004年在《Cell Death & 》发表以来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已被国际同行在, Blood和PNAS等刊物引用300余次; 首次发现p32 Pax6的激活需要通过SUMO化的调节,这一结果首次阐明了只有一个DNA结构域的p32 Pax6的作用机制,为Pax6在大脑和眼睛中的功能机理提供了崭新的信息 (PNAS.2010;107(49):21034-9);首次证明人类染色体端粒酶能与脊椎动物(牛和兔子)的RNA 模板形成有活性的端粒酶全酶,并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002;21:3784-3791; JBC.2005;280:22776-22787)。首次阐明晶状体不产生自然肿瘤的分子机制(Mol. Biol. Cell. 2005;16:4437-445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 》、《 Acid 》、《Cell Death & 》、《 》、《Aging Cell》、《J. Cell. Biol》、《》、《J Biol Chem》和《IOV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科学论文100余篇,他引四千余次。
李万程教授应邀先后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等地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一百多次。2006年获美国眼科学基金会“白内障研究杰出成就奖”,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李万程教授先后培养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博士后,他们目前任职于美国和中国各大高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宾州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985及211高校。2014年11月18日起,以“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全日制受聘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多种模式动物和病人组织为材料哈佛大学的博士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在眼睛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
在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各级党、政领导的带领和关怀下,特别是刘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任职以来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已组建了一个由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技术员构成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逐步完成了本学科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立:
1、蛋白质SUMO化调控干细胞,眼发育和眼疾的分子病理机制 (李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聂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α-晶体蛋白调节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李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免疫微环境对晶体白内障发展的调控(李万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异染色质对RPE细胞的保护功能和分子机制(龚莉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项目);
5、衰老与视网膜眼疾的发病机制及干预(龚莉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细胞自噬在眼发育和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及其机制(胡雪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表观遗传学对晶体间质化和后发性白内障的调控(张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蛋白质去磷酸化对眼发育和眼疾分子病理的调节作用(唐香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建立了蛋白质SUMO化,基于UVA照射和葡萄糖氧化酶处理的氧化应激系统和斑马鱼/CAS9基因敲除系统的三个主要研究平台。这些平台可以让团队的博士后、研究生和技术员迅速进入课题的研究。同时也为眼科中心其他实验室提供服务。
在晶状体发育,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子机制、眼睛衰老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教育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及广州市与中山大学联合基金多项。
在国际知名SCI刊物《PNAS》、《 》、《Cell Death & 》和《Aging Cell》等杂志上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目前有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正在发表中。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7名。
代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召开的各种学术会上作主持、特邀或会议报告8次;在国内眼科学基础研究年会和其它学术会议上作主持、特邀或会议报告20余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了首场专题学术报告会。
作为评审专家,先后为英国基金会, 中国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广东省基金委评定杰出青年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
作为资深研究生导师,先后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多所985和211大学的博士生评审博士论文。为20多种国际SCI刊物包括J. All. Clin. .,., Cell Death & ., Mol. , Aging, Human Mol.Genet., , Inter. J. Mol. Med., , IOVS,TVST, Exp Eye Res., Mol. Vis.和Curr. Eye. Res.等SCI期刊审阅论文。 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工作,为中山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迈入双一流,为广州市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该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有:
主要研究人员:龚莉莉博士,从美国MD 癌症研究中心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胡雪斌博士,从华中科技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引进,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张兰博士,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引进,中山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人员:唐香成博士,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临床医生。
主要研究人员:侯敏博士,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临床医生。
主要研究人员:肖缘博士,眼科中心博士后。
李万程团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通讯作者):
1、Zhang L, Wang L, Hu XB, Hou M, Xiao Y, Xiang JW, Xie J, Chen ZG, Yang TH, Nie Q, Fu JL, Wang Y, Zheng SY, Liu YF, Gan YW, Gao Q, Bai YY, Wang JM, Qi RL, Zou M, Ke Q, Zhu XF, Gong L, Liu Y*,Li DW*. MYPT1/PP1- EZH2 at S21 – in of of Genes.Adv Sci (Weinh).2022 May;9(14):. doi:10.1002/advs.. Epub 2022 Mar 16. PMID: ; PMCID: .
2、Zou M, Ke Q, Nie Q, Qi R, Zhu X, Liu W, Hu X, Sun Q, Fu JL, Tang X, Liu Y,Li
DW*, Gong L*. of cGAS-STING by JQ1 –
and .Cell Death .2022 Mar 28. doi:
10.1038/-022-00967-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
3、Wang L, Zhang L, Gong XD, Fu JL, Gan YW, Hou M, Nie Q, Xiang JW, Xiao Y, Wang Y, Zheng SY, Yang L, Chen H, Xiang MQ, Liu Y,Li DW*. PP-1β and PP-2Aα cAMP – (CREB) in aging and de- of αB- gene and p300-p53
axis.Aging Cell. 2021 Sep;20(9):. doi: 10.1111/acel.13458. Epub
2021 Aug 23. PMID: ; PMCID: .
4、Liu FY, Fu JL, Wang L, Nie Q, Luo Z, Hou M, Yang Y, Gong XD, Wang Y, Xiao Y,
Xiang J, Hu X, Zhang L, Wu M, Chen W, Cheng B, Luo L, Zhang X, Liu X, Zheng D,
Huang S, Liu Y*,Li DW*. for and
from of and their in human
.Aging Cell. 2020 Oct;19(10):. doi: 10.1111/acel.13222.
Epub 2020 Aug 22. PMID: ; PMCID: .
5、Gong L, Liu F, Xiong Z, Qi R, Luo Z, Gong X, Nie Q, Sun Q, Liu YF, Qing W,
Wang L, Zhang L, Tang X, Huang S, Li G, H, Xiang M, QD, Liu Y*,Li DW*. cells from
by p53 gene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8 Apr
24;115(17):E3987-E3995. doi: 10.1073/pnas.. Epub 2018 Apr 5. PMID:
; PMCID: .
6、Gong L, Ji WK, Hu XH, Hu WF, Tang XC, Huang ZX, Li L, Liu M, Xiang SH, Wu E, Z, Liu YZ*, QD*,Li DW*. Sp1 to cel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4 Apr 15;111(15):5574-9. doi: 10.1073/pnas.. Epub 2014 Mar 27. PMID:; PMCID: .
7、Yan Q, Gong L, Deng M, Zhang L, Sun S, Liu J, Ma H, Yuan D, Chen PC, Hu X,
Liu J, Qin J, Xiao L, Huang XQ, Zhang J,Li DW*. the
of Pax-6, an for eye and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Dec 7;107(49):21034-9. doi:
10.1073/pnas.. Epub 2010 Nov 17. PMID: ; PMCID: .
8、Xiao L, Gong LL, Yuan D, Deng M, Zeng XM, Chen LL, Zhang L, Yan Q, Liu JP, Hu
XH, Sun SM, Liu J, Ma HL, Zheng CB, Fu H, Chen PC, Zhao JQ, Xie SS, Zou LJ, Xiao
YM, Liu WB, Zhang J, Liu Y,Li DW*. -1 Akt1
to gene , cell and .Cell Death .2010 Sep;17(9):1448-62. doi:10.1038/cdd.2010.16. Epub 2010 Feb 26. PMID: .
9、Qin J, Chen HG, Yan Q, Deng M, Liu J, S, Ma W, Dong Z,Li DW*.
-2A is a of -3- and p53-Bak
. Res.2008 Jun 1;68(11):4150-62. doi:10.1158/0008-5472. CAN-08-0839. in: Res. 2008 Aug 15;68(16):6859. PMID: .
10、Mao YW, Liu JP, Xiang H,Li DW*. Human – and – bind to
Bax and Bcl-X(S) to their –
.Cell Death .2004 May;11(5):512-26. doi:10.1038/sj.cdd.. PM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