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金融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由于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准。
一、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名单
江苏师范大学2023年在江苏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计划
二、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介绍
1、金融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核心课程:综合俄语、经济学理论、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金融与财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等工作,或在政府、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金融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继续出国深造。
2、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核心课程:铁路信号运营基础、铁路信号基础设备、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轨道交通通信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毕业去向:本专业属工学大自动化类,源于传统铁道信号和自动控制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增设的一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专业之一,也是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应用型专业。专业具有契合国家行业需求的鲜明特色,毕业生可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3、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核心课程:综合俄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网络编程、通信系统和网络建设、基础信号接收处理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无线电系统建模。
毕业去向:从事与光电信息科学、光电子技术与工程领域相关的产品生产、开发等应用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4、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核心课程:综合俄语、应用物理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晶体物理性能、数值计算法、电路分析、计算机系统理论力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就业面广,深受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用人单位的欢迎。能够在微电子、光电子、物理电子、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
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核心课程:综合俄语、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电子技术、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到各制造企业的工业生产部门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工装模具设计、生产过程管理、数控技术应用、工业自动生产维护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职业教育或专科院校、科研部门从事机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注:江苏圣理工学院一中俄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二级专业学院,负责整合中俄合作院校优质科教资源、统筹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工作。
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始于2007年,先后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及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俄罗斯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设立“中俄学院”,负责“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工作,推进我校对俄合作办学工作。2016年,中国教育部批复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2017年1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哪些?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学校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进行合并管理,简称为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江苏圣理工学院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2个硕士专业。
中俄学院有“金融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个本科专业,采用“3+2”培养模式;有“国际贸易学”硕士专业。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因光而生,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16位院士曾在校任教或学习,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由学校代建代管。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简介,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
追光而行,在强化特色中推进内涵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光电技术为特色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光、机、电、算、材主干学科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学校现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7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8亿元;设有14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军体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7个校直属科研机构、23个院直属科研机构。现有各类学生总数3194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13人、硕士研究生4493人、本科生16503人、留学生221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091人,其中专任教师1277人、博士生导师287人、正高职260人、副高职65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973”首席专家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6人;拥有国家级高端引智平台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8个。
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建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评价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地位和声誉、学科发展与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所有普通本科专业全部在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
勇于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学校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海纳百川,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走向世界。学校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纳米技术”方向中方牵头院校、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合作举办“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
立德树人,在党旗引领中践行初心使命。学校设有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通过深入实施“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工程”“党旗引领工程”,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厚重的军工文化底蕴,构建完善了军工文化教育体系,“老兵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全校师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引领下,沿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坚持以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规格的校园建设为核心,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数据截至到2020年9月30日,其中学生数据摘自《2020年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6月20日,由广东海洋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隆重揭牌。这是广东海洋大学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广东省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的揭牌成立标志着广东海洋大学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与科技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海洋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学校供图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央广网发)
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俄罗斯工程院费拉雷托夫院士、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超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副校长兼国际事务局局长基里尔·罗杰斯特文斯基教授、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教授出席揭牌仪式。省教育厅、湛江市相关领导,兄弟院校相关领导,广东海洋大学校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高秀梅主持。
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周国平宣读了《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的函》,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的通知》。
朱超华在致辞中代表省教育厅对学院揭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广东海洋大学能够推动该学院依法依规办学,切实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服务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基里尔·罗杰斯特文斯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的成立意义深远。在世界级船舶制造和海洋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能藉此促进两国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潘新祥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是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取得的重要进展。学校将全力支持学院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壮大,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和重要示范性作用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动中俄两国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成为两国教育与文化沟通的纽带,为服务广东以及湛江经济社会发展、中俄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在热烈的掌声中,潘德炉院士、费拉雷托夫院士、朱超华、潘新祥、基里尔·罗杰斯特文斯基,以及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陈锐、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曾海等共同为学院成立揭牌。
“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于今年4月经教育部批复设立,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揭牌成立,设置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海洋技术1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从2023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专业将从2024年开始招生。学生进行中、俄两校双学籍注册,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规定学分,符合双方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可获得双方学校的文凭证书。
据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始建于1899年,是俄罗斯海洋工程研究领域的首席高校,也是俄罗斯唯一一所培养世界级海洋专业工程师的高校,俄罗斯船舶制造和海洋领域2/3的工程师都出自该校。该校在船舶的设计、建造及海洋工程、海底矿产勘探、极地装备与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有着88年的办学历史,是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将“广东海洋大学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作为探索办学新机制的“试验田”,以打造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标杆为目标,积极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改革及产学研合作,实现双方学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海洋技术“新工科”人才,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
揭牌仪式后,学校还举行了合作办学建设发展咨询会与院士论坛。潘德炉院士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海洋》主题报告。费拉雷托夫院士作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先进水下和工业机器人》主题报告。潘新祥教授作了《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新进展》主题报告。(通讯员:欧卫军、张艳梅、梁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