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如何能出成果?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四川大学校友、青年学者侯旭的答案是“玩”。这是他的科研诀窍之一。他认为:“热爱科研是科研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做研究要有‘玩’的心态。只有喜欢自己的研究,才能够充满兴趣和激情地‘玩’下去,才能够持之以恒地将研究深入下去,否则很难做到极致。”
带着一种“玩”的态度,侯旭在科研上屡次实现突破,取得重大成果,荣获多项科研奖励。本期推送,一起走近川大校友侯旭的科研故事。
侯旭,教授,研究涉及界面科学、高分子材料、仿生智能孔道系统等领域,相关论文多次发表在《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获评“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状、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美国化学会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全球有影响力青年学者。
进入川大,展露锋芒
侯旭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小学、初中分别就读于金马街小学、成都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毕业于树德中学。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班”,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力雄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教育部2002年评估和批准的一级学科全国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并列第四),在2019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列全球第十,是四川大学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
侯旭所在的川大“创新人才班”氛围优良,可以允许个人根据兴趣选择专业,某种程度上享受研究生的待遇。走上科研之路后,侯旭对这个班级充满了感激:“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前有机会接触到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
大三时,侯旭申请了校内的星火计划,获得一笔小经费,和几个低年级的同学们一道开始做科研项目,项目历经两年,在结题时获得了优秀。本科毕业后,2006年侯旭被保送到了中科院、北大与清华联合组建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起开始产出科研成果。
离开哈佛,毅然归国
2010年,侯旭申请到了一个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全奖学金项目,代表中国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结识几十个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他把这次经历形容为“开阔眼界”,从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信。
博士毕业后,侯旭申请到去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2012年1月份他到了美国,在那工作了将近三年半。2014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后事业发展奖。同年7月,侯旭入选美国化学会化学领域未来领袖,是从全球筛选出的18位年轻化学科学家之一。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侯旭强调说,自己科研之路得益于许多良师益友的指引帮助。“他们给了很多机会,然后自己也比较努力把这些机会把握住了,所以说一步步走来,感觉自己比较幸运,能遇到这么多好的老师。”
2016年,侯旭放弃了哈佛-麻省理工医疗科技学院提供的职位,回到祖国。在国外的学习让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出了国更爱国”这句话所沉淀的理想情怀,结束博士后研究,他毅然回国,加盟厦门大学。
从零起步,硕果不止
回国开展科研是侯旭过往研究工作的转折点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但更意味着从零开始,艰难起步。他与团队针对海水淡化、空气净化等方向进行研究,使用纳米材料高效地把海水淡化成可以饮用的纯水,将功能液体与多孔智能薄膜材料结合首次提出一种响应性液体门控的概念。此外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他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单,毅然回国加盟985高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获全国表彰!,侯旭及其课题组还通过对微米、纳米尺度孔道材料的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研究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用以研制智能孔道材料。
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也是世界最权威的化学学术组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成立100周年。作为纪念,IUPAC与国际青年化学家网络(IYCN)在全球遴选出了118名青年化学科学家。有9位中国青年化学家的名字出现在了“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上。其中,就有侯旭,他是第100号元素镄的“代言人”。
2020年,侯旭团队引领“液体门控技术”全球的发展,被世界权威化学组织评为“2020年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同年,凭借原始创新成果以及社会公益科普工作的优异表现,侯旭荣获了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荣誉。
近期,侯旭刚刚受邀参加了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WLF)莫比乌斯论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一起圆桌讨论。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从川大学子到知名博士,再到985教授,正是带着对科研的热爱,侯旭一路闯关,一路前进,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大展风采,用自己的知识与研究为科研奉献着。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留美归国,任教北京理工大学!这位青年学者再登国际榜单,全亚洲仅35人!
如今,全球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亚洲,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然成为全球创新浪潮的中坚力量。亚洲的年轻学者们,也正在以惊人的创造力和卓越的科研实力引领着创新的潮流。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者名单,北京理工大学赵紫鹏教授位列其中。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2014年正式公布了首份亚太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起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留美归国,任教北京理工大学!这位青年学者再登国际榜单,全亚洲仅35人!,至今已有9届。从计算机科学到生物医学,这份名单涵盖的领域广度前所未有,入选者研究的方向包括材料、量子、能源、医学、光学、声学、天文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能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域。
留美求学,归国育人,是赵紫鹏一片丹心的奉献。
2011年,本科毕业的赵紫鹏选择前往美国波士顿学院学习并担任助教,2012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纳米化学科学家黄昱教授和段镶锋教授,致力于氢能应用过程中的电化学催化方面的研究。博士毕业后的赵紫鹏继续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士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将电催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推向应用。
国外求学十年,让赵紫鹏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过去的学习和工作期间,赵紫鹏累计在、 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共计60余篇,202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研究校长奖,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然而,海外的学习和工作只是旅途不是终点,漂在美国的时间里,他仍常常回想起家乡的山和水,祖国的师长和同窗,在洛杉矶机场为归国朋友送行的时刻,也总让他“触景生情”,提醒着他早日回国,为国贡献青年力量。
2021年,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赵紫鹏正式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那个始终埋藏心中的归国梦,终于实现。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全国处于顶尖行列,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历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为国家学科评估A类学科,在QS、US news、ESI等世界学科排名进入前100名。以卓越学科实力为依托,材料学院建有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3年到校科研经费10.9亿元,营造了积极奋进的学术氛围。(部分数据截至2023年9月)
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生长,赵紫鹏一展科研才华,正不断攀越一座又一座高峰。
图右:赵紫鹏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竞赛国外在职学位班,更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塑造。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学者们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
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将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打造青年人才成长的一方沃土,助力祖国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关注“北京理工大学招办”头条号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获取关于国家首批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官网/官微、深科技官微、北理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