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精通学术知识
活跃在竞赛科研
他们学生工作出色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他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在自己的领域星光闪烁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十二届十佳大学生评选暨颁奖典礼
北师大第二十二届十佳大学生已评选完毕
让我们一起听听“十佳”的声音
学习榜样的力量!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01
人工智能
学院
彭泊词
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我手中的两张照片:一个是变形金刚,英文名叫,这个是Bert,是《芝麻街》中的一个角色。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和Bert是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模型,他们都是由公司提出的。它们出现后,刷新了众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最好成绩。比如今天大家熟知的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等,都有Bert的身影。我常常想,面对发展迅猛的AI领域,我们如何才能提出像和Bert这么厉害的模型,占领科技制高点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直在探索。
2018年9月,我第一次迈入师大的校园。那时的我,虽然对人工智能领域了解甚少,却明白其战略重要性。大学四年里,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提名的成绩;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斩获银牌。如今的我,以专业第一的身份保送至北大信科,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
在我深爱的科研领域,我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孙波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我们的项目针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问题,提出了通过实时采集的用户图像、分析情感状况,进而推荐合适音乐的模型,有效帮助用户调节情绪。此外,在王志春老师的指导下,我深入研究概念间先序关系挖掘问题,并完成论文两篇,一篇发表于NLPCC会议,另一篇投稿至人工智能顶级国际会议ACL中。这些经历为我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也让问题的答案逐渐变得清晰。
究竟如何才能占领科技制高点呢?我现在的回答是,做一名有担当的中国科学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奋斗!我们携起手来,如涓涓细流汇入海洋,终会有惊涛骇浪。
大学四年,我始终不忘带动其他同学,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加入到科研队伍中。在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学业辅导室主任期间,我先后为同学们辅导微积分、数据结构等课程,并分享美赛、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经验。我始终相信这些努力的价值,相信点点萤火可以汇作人间星河。
占领科技制高点,是我们这一代AI人的使命。四年师大时光,我追逐着问题的答案,也书写着属于我的答卷。我将带着师大教给我的知识,勇敢地走向未来,做一名有担当的科学家!
02
物理学系
邵瀚雍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和物理的故事。
还清晰地记得在高中第一节物理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华为每年需要向美国缴纳的专利费无比高昂,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开发自己的射频芯片。他操着一口四川话向我们提了一个要求:“我希望你们这群娃儿,不仅要喜欢学物理,还要热爱你的祖国。”那时的我,心里便埋下了一颗想学好物理的种子。
抱着兴趣与热爱,我来到了师大物理系。初入物理之门,就像走在破晓时分的林间小路上,虽脚下崎岖,但前路光明:研读五十余本专业教材,整理600多页手写笔记,课后与老师探讨问题的电子邮件近百封……无数次冥思苦想换来的是连续两年专业、综合排名双第一,10门专业课97分以上和两次国家奖学金的好成绩。
升入大三,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同学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于是我主动担任了三门专业必修课的助教,讲授习题课20余次,累计40多个学时,给予了两百多名同学力所能及的指导。在课程之外,我还作为物理学术社团的社长,组织物理竞赛,举办前沿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努力打破物理在同学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伴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三篇论文,其中两篇是唯一作者;主持的北京市科研项目顺利结题;设计的实验装置获批国家专利;独自开发的软件解决了三体的仿真问题……这些成果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心中那颗想学好物理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但我该如何与国家同频共振,就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甘霖迟迟没有落下。直到担任国庆志愿者时,我聆听着群众联欢的声音,仰望着星空绽放的烟火,那一刻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我的心与祖国一同跳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身为一名中国青年的责任。
回归初心,攻克芯片技术也成为了我的心之所向。我将带着师大教给我的知识,跟随北京大学的黄如院士,研究被垄断的集成电路技术,与更多中国青年一起努力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接受祖国的召唤,肩负起一个物理人的使命与担当!
03
体育与运动
学院
石佳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从小就对军人充满敬佩和向往,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够献身国防、保卫国家。北师大给了我圆梦军营的机会,大三那年,我将热血和激情化为行动,投身绿色军营。
部队两年,生活是枯燥的,训练是重复的。但排雷英雄杜富国面对危险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北大宋玺作为海军陆战队队员,前往亚丁湾护航的经历都深深震撼着我。在党旗和军旗的指引下,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和平年代,精武强能,练兵备战就是我的使命!训练场上我是“拼命三郎”,绑着沙袋负重跑,冲圈进行爆发力训练。衣服一天湿透四五次是常态;浑身磕肿、淤青和划伤是我的荣耀。演习场上我是“打赢尖兵”,曾和战友持续工作七天六夜,每人堆积沙袋上千个、搭设直径60米的炮火打击目标20个,圆满完成演习任务。当立功受奖,作为强军典型被中央电视台专访报道时,我很骄傲我是一名军人和师大学子,能用我的肩膀,扛起祖国的重任,能用我的钢枪,保护我最爱的家人。
退伍返校后,我始终铭记:我是党培养的战士,要时刻保持部队优良作风,并且将这种作风传递到校园中!我积极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开展征兵宣讲十几场,帮助学校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在我担任定向越野协会会长初期,全社团加我一共三个人,一年过去,社团不仅获评双“十佳”,和我最开始搭档的两位小伙伴,也在国防教育中汲取力量,准备报名参军。那一刻,我是自豪而开心的。做好榜样,影响身边人,那是一位退伍老兵的责任和担当。《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说过:好好活就是干有意义的事,干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们是新时代青年,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做一些影响自己的事情国外在职学位班,人生才更有意义,作为党和学校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生士兵,我相信我还可以做得更多。
从卫国战士到师大学生,身份转变,初心不变。“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早已镌刻在我的骨子里,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时代重任,在人生的每个赛场上向自己、向学校、向祖国交出优秀答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若有战,召必回!若有战,召必回!
04
地理科学
学部
田雨欣纯
放眼山川湖海,心怀教育与爱
中学时“为人师”的想法便深入我的脑海,三年前,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北师大的公费师范生。从此,开始了对“何为人师”的探索。
初入大学的我以为:为人师,就是做知识的传播者。由于高中是理科生,我对地理学科几乎一无所知。为此,我用时间提升本领:1000多个晚上在自习室练习板书板画,59个周末在师范生社团练习无声试讲,4个学期共参加6次教师技能比赛,3个暑假前往西部地区支教,连续2年学习、综测双第一。还记得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双腿微微颤抖、粉笔字歪歪扭扭、常常紧张到忘词。如今,我已经能在5分钟内徒手画完一张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为人师只是学着做别人的老师吗?”大一的一堂课上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领悟到,巍巍师大培养的是一群有情怀的师匠,而非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学校对师范生组织、管理、科研等能力培养上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敢想,敢实践。3项优秀课题、5篇《中国国家地理》文章、12项社会实践、13段学生工作、14个志愿项目,让我更有底气在未来去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何为“人师”,我想就是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我正在我的家乡湖北,为了回报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帮助,我成为了 “守望春天”项目的一名组织者和志愿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汇集了700余名志愿者,为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子女无偿提供学业辅导,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师范生的使命。我将自己在师大学习到的一切知识、技能与情怀奉献到活动里,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诚挚感谢。何为人师?这一次的我的答案是:做人民教师,时时刻刻把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
在“何为人师”的探索之路上,感谢巍巍师大为我指引方向。正如一年前我作为公费师范生代表在学校第36个教师节暨118周年校庆上所说:我将以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担当起北师大人于国家、于民族的责任,扎根基础教育一线,立德树人、服务人民,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05
教育学部
王艺凝
心怀理想、扎根实践,做有家国情怀的教育人
在英东学术会堂进行终评,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三年前,我在这里聆听了第一场新生讲座,拉开师大生活的篇章;在这里作为学生代表出席全校优秀师生表彰大会,感受榜样的力量;在这里参与共训班培训,接受教育的滋养。我至今记得在新生讲座上听到的那句“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为北师大教育人,我所追求的绝非独善其身,而是“用最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教育”的大志向。
立大志向,需要修大学问。追求学问的脚步不止课堂上的积极思考,三年来,我自主精读14本专著、撰写5万余字读书笔记,扎实专业知识,连续2年获国家奖学金。修大学问的脚步不止理论学习,还有实践检验。大学期间我参加美赛,2次京师杯,3段科研,10余场辩论赛。从“四有”好老师素养到在线教育平台评估,再到教育惩戒实施,始终心系教育热点问题,用研究探索教育答案。
立大志向,还需要有大视野。我的大视野,来自3年里师大润物无声的教育滋养。我在大一光荣地成为了女子国旗护卫队的一员,虽然训练艰苦,但每每目送国旗升起,总压抑不住澎湃的心潮。同样的心情也出现在国庆70周年,我作为群众游行方阵的一员走过长安街的那天。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里,成为点亮我教育理想的灯塔。我连续3年担任班长,努力把班级建设成“有教育理想的共同体”,疫情期间和班级同学一起为农村小学开展为期5个月的线上支教活动,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身兼党支书重任,我积极动员支部200余名党团员,助力社区老人在信息时代的终身教育,获“京师先锋党员”荣誉称号。作为寒假返乡宣讲成员,我向400余名师弟师妹介绍北师大风采。今年冬奥,我也将作为一名反兴奋剂志愿者,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国家大事筹办。
或许,教育于我而言,已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生命意义所在。今年暑假,我收到在二连浩特支教时同学的一封信,上边写道:“艺凝老师,我一定会走出二连,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你在北京见!”15天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足以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成树成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未来,我将继续留在北师大教育学部,立志为党为国家,为更强的教育贡献我所拥有的一切力量!
06
历史学院
王耀璞
学史问道守初心,乐育奉献筑梦人
感谢,这是我今天最想说的话。还记得在自强之星终审现场,内心千言万语我却紧张到磕磕巴巴,沮丧之际却听到老师说,“耀璞,你很棒,要自信地展现自己呀”。那一刻,我真想冲上去拥抱这份沉甸甸的鼓励与支持。我的心中越发坚定:我要做孩子们的向日葵,带去同样的温暖。
四年中,这朵向日葵接受爱的浇灌。从站上讲台说不出话到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陪伴我的,是与老师30多个日夜的打磨讨论,在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敬业;从迷茫懵懂到从教信念坚定,鼓舞我的,是古丽加汗学长在叶尔羌河畔的青春故事,是远在贵州、内蒙的朱启平、张慧学长为卡在教学瓶颈期的我加油打气的留言,从学长身上,我学到了坚持;从感性地喜欢讲课时孩子们大喊“王老师来了!”到理性地思考教学如何相长,打动我的,是疫情前后300多名学生获得知识的欣喜与满足,从学生身上,我学到了拼搏。
四年中,这朵向日葵厚植坚实的土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是师大人的追求。我不是最优秀的,却是牢牢扎根的:成绩进步到师范生第一,教学类比赛获8项奖励,在科研项目中历练,在33本民国教材中探索。
四年中,这朵向日葵不断播撒情的种子。我坚持三年返乡宣传师大,激励家乡学子自信自强;从国庆70周年联欢到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我两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为祖国歌唱;作为春秋人文报社长,我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思想引领,三个月紧张筹备话剧只为精彩红色教育;举办首都家史大赛,鼓励大学生表达家国情感;不久前我有幸获十佳社长称号。师大119岁生日,我参与新华网撰稿和十万多名读者一同为师大送上最真切的祝愿。
感谢师大让我看到平凡人成长的诸多可能,更感谢师大让我坚定一生为教育的理想。如今,小小向日葵即将走出师大温暖的花房。未来,我将继续培育爱、传递爱,践行“四有”好老师的理想,永远扎根在祖国教育的土壤!
07
艺术与传媒
学院
张安桐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大学故事。如果要为今天的分享定一个主题,我想应该是“做一身正气的青年奋斗者”。
我特别喜欢在北京四中读书时,我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是北师大老学长向我们分享的一句诗,“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按照我的理解,猛虎代表着刚毅,是血气方刚的男儿本色、是家国天下舍我其谁的情怀与气魄。“细嗅蔷薇”则是驻定于课业学习,精于学术。自大一时起,我便立志向十佳大学生榜样学习,并以此精神作为自己的奋斗动力。
心有猛虎,我想到了军训时作为军旗手刻苦训练挥断的三根旗杆,想到了在哈佛大学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上祈愿和平,想到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挥舞北师大校旗走过天安门时的骄傲与自豪。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三年间,我组织并见证了校园歌手大赛中各位选手的精彩演出,震撼于“一二·九”合唱比赛中北师大学子以青春之声传唱红色经典,感动于毕业生晚会上师兄师姐们的相拥而泣,也看到了学生会工作者台前幕后的辛勤付出。此外,我曾作为院团委宣传部部长将传统艺术带到社区,与人们分享艺术创作的乐趣;曾在17期团市委青马班上与首都各高校学生干部交流工作经验。任职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我将深入基层锻炼,在做好组织建设的同时以艺术之美去帮助和温暖更多的人。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校级20余项荣誉是我这一阶段奋斗的打卡点。
男儿心中有天地,心存猛虎之志,还要有细嗅蔷薇之情,我认真完成课业学习,以综合成绩第一的身份推免至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我曾主持国家级课题,以动画为视角探究体育技术的数字化模型构建;曾作为组长在北大与港大的虚拟影像项目中用Unity 3D引擎制作出一款模拟火灾逃生系统;在牛津大学拍摄了一部恐怖短片并获得了摄政公园学院颁发的最佳影片奖;以第一、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核心文章。获评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是我奋斗征程中的加油站。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感谢北师大的培养,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肯定。我会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充分发挥艺术育人的作用,为学校文化软实力发展尽一份力,誓要做一身正气的青年奋斗者。
08
数学科学学院
张润
坐冷板凳的数学人内心是温暖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数学人和师大精神之间的故事,对,大家没有听错,是两个人。故事,从那封录取通知书开始——摸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此沉重的8个字,我心中感慨万千。究竟何谓人师,何又谓世范?
在师大这些年,从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咱师大的数学家、教育家——王梓坤院士身上,我看到了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完美阐释!
王爷爷学生时代艰苦求学,拼命夯实基础,势把冷板凳坐穿,最终将“天书”《随机过程》烂熟于心。读毕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两行俊秀的小字——“精诚所注,石烂海枯”。在先生精神引领下,三年来,我从早八到晚十一,日复一日。每一门数学专业课都尽可能多的同时学习国内外的初、中、高级教材,反复研学。在获评国家奖学金那年,9门数学专业课,5门满分,8门98分以上。三年来,综测成绩两年第一,一年第二,数学类竞赛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学为人师,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来自师大的每一份教诲都鼓舞着我作为数学人奋力向前!
那么,何又谓世范呢?王先生曾说过,科学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德居其首。自大三下学期起,我义不容辞承担起数科院学业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辅导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两门硬核专业课。仅数学分析一门课,就有来自本科4个年级、5个班级、5本不同教材的16位同学。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因为约不到合适的教室,我和同学们就从教室里搬了几个板凳,拿了几只粉笔,在教二楼狭窄的楼道中间的那块活动黑板上,继续讲起了题……同学们都很认真在听,还有人主动上黑板讲题。数理统计课上帮助的8位同学,最终也全部通过了考试。每每这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王先生教书育人的身影,我知道,我离故事中的那个人,又更近了一步。
受先生事迹影响,如今我坚定的选择留校,继续攻读概率论方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王爷爷的徒孙。我一定要努力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大精神传承下去!
09
法学院
张煜召
执法律之剑,为公益而诉
前三学年,我专业成绩排名第一 ,获得国家奖学金、三次京师一等奖学金与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去年,我代表北师大参加北京市宪法知识竞赛获得高校组一等奖第一名,是我校的最好成绩。现推免至北京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我深知,今天来参评的同学都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我又何以在其中脱颖而出?
我想除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外,我一直没有放弃对“书本之外”世界的探索。2019年初,我参加国家扶贫办的调研项目,在深冬之际,踏着山雪,走访两县四镇上百户,了解了基层脱贫工作的艰辛,更坚定了我入党为民的信念。2020年初我组织北师大师生抗疫募捐,两小时内筹集善款三万余元,是因为坚信一个20岁青年在应当举国蒙难之时有所作为;天下苦垃圾短信久矣,经过我们的调研,身边95%师生受到垃圾短信的骚扰,作为一名法学生,执法律之剑,为公益而诉,当仁不让。因此我们以侵犯个人隐私权为由起诉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而有感于我国法治教育的不足,我与同学发起法行育才国家级创业项目,关注偏远山区孩子法治教育问题,让法治之光更加闪耀、温暖,照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在学生工作领域,我曾担任班长、院团委副书记、校卓越训练营常务秘书,获得校优秀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所在的班级也获得北京十佳班集体的荣誉。
何为“十佳”?十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气质,是我百廿师大作为红色师范的血脉传承,也是我师大学子在新时代的铮铮誓言。若我的故事能给师弟师妹们在“内卷”激烈的今日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宝贵、短暂的本科生涯,让他们能在一众躺平者中,去明白读书自能破万“卷”的道理、去坚信“我辈当自强”的使命、去践行“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呼唤,这可能是我,也是之前21届十佳大学生们站在这里的意义所在。
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在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日趋重要的今日,我作为一名法科学子的做好了为我国法治事业奋斗终身的准备!德育英才、法行天下,百廿京师,生生不息!希望我能得到老师们的支持,去传递师大的法治之声!
10
外国语言
文学学院
赵裕君
以我之所学,树育人之风
从进入师大到如今,我的大学生涯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逆风翻盘,另一个是向阳而生。
大一时或许是不适应,我考出了大学生涯最低分73分,第59名。73分是我的起点。初入校园时,我看见十佳候选人的海报,那上面完美的履历令人惊羡。我想,我的终点有可能会是那儿吗?于是,我这只蜗牛秉持着想看高峰美景的心,又开始一步一步向上爬。第二年我便获得了专业、综测、全部科目三项第一的成绩。大学三年我共获得2次国家奖学金,2次港澳台特等奖学金,并获评了校三好学生。
在师大期间,我参加过很多次支教。那些孩子们就像向日葵,外面是山,他们便追寻着山外面的光热烈生长。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山的那边是什么样的,澳门是什么样的。那一刻,我只想到作为老师的我该怎样向他们介绍。可是后来我转念一想,这三年里我曾半蹲在敬老院里陪伴孤独的老人,曾在家属院里为老教授带来欢声笑语。我曾在疫情期间,连续三个月为北京市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子女进行课后辅导,也曾与来自内地和台湾的同学组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看过北京的日出,吹过凉山的风,见过宜昌采花乡的星空,也淋过贵州鸡场坪的细雨。在西昌,我参观了卫星发射中心,亲身体验我国科技的发展,也走进凉山四呷村幼教点,感受脱贫教育的前线。如果我没有来到北京,继续留在澳门升学,我又怎么能经历这些?我不是和这群孩子们一样追着光向阳而生吗?只不过,我比他们幸运,我已经走出了我的这座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光的存在。今年,我也曾回我的母校实习,告诉他们我的所见所闻。
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三年里,师大的老师用教诲用行动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何为人师,何以为人师,以何为人师。而今后,我将会回到澳门做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希望我能带着这八个字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榜样的力量丨北师大第22届“十佳大学生”风采展示,让我的学生也看到光,让我和他们,和我的祖国一起向阳而生。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祝愿每位BNUer都能在大学校园里
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
—
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省级教改优秀项目推介(二)
项目名称:“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面向国际学生的全英文“中国学”系列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重点攻关
项目主持人:乌永志
项目参与人:刘桥、刘军伟、黄楠、张长春
一、成果基本观点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打通“国学”与“汉学”鸿沟,吸收国学研究的成果,采用汉学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面向中外学生的“中国学”课程体系,由中国学者运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正确分析中国问题”,助力完成国家使命。
二、成果主要内容
1.全英“中国学”课程体系构建,彰显西外专业特色
在调研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国学”相关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了全英文“中国学”课程体系。课程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关系、企业管理、历史、文化、教育、文化遗产解说与教育、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切实增强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能够学以致用、正确分析中国问题”为目标导向的系统性高度。努力做到课程设置的体系化,初步构建了如下全英文“中国学”课程群。
第一模块:中国历史文化与传承
中国文化研究专题 of
中华文化考察 Field Trips
中国文化遗产解说与教育 in China
中国历史专题 of
第二模块:当代中国
中国政体 in China
中国企业全球领导力 for China
中国经济概论 to
中国教育 in China
中国社会 in China
中国媒体Media in China
中国电影与社会 Films and
中国语言政策China’s
汉语研究Study of
中国文学概览 of
第三模块:中国与世界以及跨文化沟通
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China and the World:
跨文化交际中国视角Cross- : A China
国际组织与人才素养 and
跨文化交际心理学 Cross-
跨文化技术传播Cross
2.首批全英“中国学”核心课程与BB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
美国西东大学(SHU)学分课程:
中华文化解析 of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SU)学分课程:
跨文化交际:中国视角Cross : China (3学分)
中国企业管理 in China(3学分)
中华文化体验 Field Trips(1学分)
西安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课程(每门课2学分):
跨文化交际概论 to Cross-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of
中国企业国际领导力 For China
中国经济概论 to
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China and the World: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in China
中国教育 in China
跨文化交际心理学 Cross-
围绕上述首批全英“中国学”课程建设了BB网络资源,内容包括:全英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任务发布、讨论留言、在线测试等功能,充分挖掘现代化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打通与国外大学的学术交流渠道。
3.打造“中国与世界”名家讲堂
2021年春季学期已经成功开设14场讲座,内容涵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经济、企业管理、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外交礼仪、语言学习方法等,设计以课程研讨的形式实施考核,要求学生用英文撰写与讲座主题相关的课程论文,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旨在启迪学生如何把自己的学习计划、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讲座效果非常好,项目组全体成员感到非常欣慰。
“中国与世界”名家讲堂已开设讲座(按时间顺序):
乌永志教授“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and of );
袁艺舟博士“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The in : An );
张杰教授“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调整”( of World and Big );
李新峰教授“郑和四访非洲与中非关系”(’s Four to & Sino- );
吴丹博士“技术传播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 the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 China);
赵勇博士“中国文化遗产:问题与对策”( in China: and ideas);
乌永志教授“商贸联通世界:丝绸之路历史与现状”( the world : The Silk Road & today);
马克力文教授“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演说家”(How To Be A Great )
赵国华教授“漫谈英国与中英关系”(The UK and China-UK );
刘军伟教授“中国企业全球领导力构建”(The of of );
姜亚军教授“汉英语篇之异”(The & :A );
杨帧主任“外事接待礼仪”( of in )
王启龙教授“《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传播”( and of the )
张京鱼教授“英语教学的跨文化途径”( ; A cross )
4.精英型国际化“中国学”全英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英文“中国学”系列课程设计伊始,项目组就一直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全英文“中国学”课程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具备课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更要有从事“中国学”和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满足这些要求,项目主持人与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以及相关学院多次沟通了解,制定了教师遴选标准,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校级全英课程项目”和“双语课程项目”遴选合适的任课教师。
经过遴选,我们组建了以中美富布赖特学者( )和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为主的精英型国际化“中国学”全英教学团队。截至目前,首批“中国学”5门课程教学团队的4名任课教师中,有3名为富布赖特学者,3名为省级或校级教学名师,3名教授,3名博士。第二批组建的课程中5名教师全部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博士。“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邀请了包括王启龙校长(二级教授)、姜亚军副校长(三级教授)、张京鱼教授(二级教授、三秦学者)等一批海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5.签订教学实践基地协议,规范教学实践过程
传统讲授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海内外持续更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课堂组织等方面需求,为此,项目增大了文化实践比重,按照“考察前理论学习-考察途中实践交流-考察结束报告评价”的流程强化了专业知识和对中国文化、中国变化的真切感受。我们全面梳理了“中国学”相关教学实习与实践基地,目前已经签约的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计划项目,陕西鼓风机集团,唐久便利,陕西译喵网络等;我们积极协调联系、完善续约资料,目前已提交学校校办审核的有:汉阳陵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及曲江文旅局;未来计划签约的有:西安市委外办,陕西省旅游局,比亚迪公司等。
6. 构建科学化全英课程评价标准
针对中外课程评估差异问题,项目拟定了全英“中国学”课程科学化评价标准。项目组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国内外课程评估参考资料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省级教改优秀项目推介(二),在分析后发现,国外课程评价以基于网络的定性评价为主,国内以定量评价为主,我们最终参考美国部分高校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了符合我们实际的“定性+定量”结合的课程评估量表,后续还会联合教务处对项目课程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适当渠道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兹改进;针对课程评估结果召开师生学者广泛参与的研讨会,将本项目立项以来的经验效果供上级部门和同行专家参考,也将用于指导2021秋季学期如期开设的第二批全英“中国学”课程。
同时,根据团队黄楠老师《“中国学”非英语种课程群可行性报告》,我们认为目前在我校非英语种专业中,俄语、日语专业进行“中国学”核心课程建设的可行性较高,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具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夯实基础。
结论:面向中外学生进行全英“中国学”教学实践,通过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国与世界以及跨文化能力培养几大模块的系统设计与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中国情怀”,增强了中国学生的“四个自信”,开拓了国际视野,使其认识到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项目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1.发挥了外语院校学科与语言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需求。面向中外学生开设的全英“中国学”课程为国际化舞台中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领袖以及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未来中国外交人才培养贡献了西外力量。
2.汲取了国学与汉学研究优势,弥合国际话语权缺失。研究充分吸收国学研究成果,借鉴汉学话语体系与教学范式,帮助扭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3.凝聚了全英授课最优师资,开创“中国学”国际教学新局面。项目打通学院壁垒,举全校授课最优师资、成体系规模地开展全英“中国学”课程可以作为典型范式推广。
4.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当代大国担当精神。该项目对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国际舞台弘扬光大,以大胸怀、大智慧拿出中国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建言献策。
四、成果应用与影响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深造比例显著提升。在接受全英“中国学”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中,仅2019届23名国际留学生中就有5名同学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院校继续深造,占比22%。
2.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外方院校选修规模不断扩大。外方师生一致反馈教学效果良好,项目核心课程持续进入国际一流大学本科学分体系,如: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SU)、美国西东大学(SHU)、法国蒙彼利埃商学院、美国鲍林格林大学(BGSU)和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佛罗伦萨分校等。项目系列讲座被纳入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海外孔子学院夏、冬令营等国外合作交流项目。
3.培养中国情怀春风化雨,感恩中国情愫厚植心间。在防控新冠疫情最为严峻、物资最为短缺的时期,受“中国学”课程培养的2019届韩国籍毕业生千智恩从韩国寄来口罩、酒精药棉等防疫物资,并附短信表达其对恩师对中国的感恩之情,类似从海外发来问候的学生不胜枚举。
4.建成全英授课精英团队,成员教研能力显著提升。团队教师间相互切磋琢磨,形成了教学科研共同体,如主持人乌永志教授以“名师教学工作坊”形式面向全校开设公开课分享教学经验;团队核心成员刘军伟教授同时获批2019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批2020年度省级教学名师,其“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批2021年校级“一流课程”;项目组刘桥博士“汉字文化”课程获批2021年校级“一流课程”。
5.成果持续取得荣誉奖励,课程理念得到充分认可。获批2020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评审专家在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一直认为该选题契合国家需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帮助国际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中国今日成就的全面认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中国学”全英课程体系已被写入《西安外国语大学2021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加快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推动卓越创新学院实体化建设,开设‘中国学’全外语课程,提升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高度。”
五、主持人简介
乌永志,男,英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从教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本科和研究生一线跨学科教学工作。除翻译和跨文化教学外美国西东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呢,运用英语专业优势,重点从事中国文化推广教学与研究工作,英语主讲课程“中国文化解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从事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期间,在全校范围内主持组建“全英授课群”,分别获学校“全英课程项目”和“教改项目”的重点支持,其中主讲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体验”两门全英课程已经进入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和美国西东大学学分课程体系,为高级翻译学院主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专题”公共必修课,近十年来学生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除此之外,积极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社会活动,应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等国内外机构邀请,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专题和系列讲座。获2005、2007、200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2010年校级教学创新奖,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教学名师。
另主持多项中国文化推广纵、横向项目。策划修建针对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华文化体验中心”,分别获教育部与陕西省社科联的项目支持。主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楼观道文化展示区、关中民俗博物院、昆明池遗址公园等陕西省近30个文化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遗产解说翻译项目,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城市公示语翻译规范研究”软科学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多篇,主持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系列地方标准编制、主持西安市轨道交通信息英文翻译和评审项目,为陕西省文化遗产国际推广、规范陕西省国际化语言环境做了大量研究和实际工作,获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科技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