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希伯来大学 /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以色列高校有多少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以色列高校有多少

自从创办以来,希伯莱大学的科学家始终在以色列国家发展的每一阶段中大显身手,该校的犹太研究部门已是世界上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供大学毕业生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深造的研究中心。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建于1925年,开设的学科包括了从艺术史到动物学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同时还拥有以色列国家图书馆。自从创办以来,希伯莱大学的科学家始终在以色列国家发展的每一阶段中大显身手,该校的犹太研究部门已是世界上这一领域的佼佼者。魏茨曼科学研究所1934年建于雷霍沃特。其前身是西埃弗研究所,1949年对该所进行扩建并以以色列首任总统、著名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博士的名字命名。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供大学毕业生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深造的研究中心。该所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旨在加速以色列工业发展和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型企业的研究项目。该研究所设有一个理科教学部,负责编写高等院校用的教材。巴伊兰大学1955年建于拉马特甘。它体现了独特的综合教学,即在许多学科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把犹太遗产方面的强化课程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巴伊兰大学使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拥有物理学、医用化学、数学、经济学、战略研究、发展心理学、音乐学、《圣经》、《塔德经》、犹太教律法等研究所。特拉维夫大学建于1956年。该大学是在合并3所原有的高等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的是要满足在以色列国人口最稠密的特拉维夫地区设立一所大学的需要。

目前,它已成为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设有多门学科,而且十分重视基础和应用科学的研究。该大学还拥有专门的研究所,主要从事战略研究,医疗保健系统管理,技术预测和能源研究等。海法大学建于1963年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以色列高校有多少,是以色列北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它为人们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机会。该大学的跨系中心、研究所和整体建筑规划,都是为方便跨学科研究建立的。海法大学还设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基布兹(集体农场)这种社会经济实体。此外,还有一个专门致力于增进以色列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的中心。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1967年建于贝尔谢巴。建立的目的是为以色列南部地区的居民服务国外在职学位班,并促进沙漠地区的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该校对于干旱地区的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校的医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创了面向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这所大学设在赛德伯科集体农场的分校有一个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的一生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和政治情况。开放大学建于1974年,该大学仿效了英国的模式,它向要攻读学士学位的人提供了有特色的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会,方法很灵活,以自学教科书和指导材料为主,以规定作业、定期辅导和期末考试为辅。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天才无病

有人以为,天才大多有心理疾病。其实,在我看来,天才无病。本文从分析三位公认天才的案例中,试图理解其心理状态。他们是:纳什,哥德尔和克里普克。

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2015)

纳什从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就被称为数学天才,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更是内心充满天才感,因为他确实是天才。由天才感趋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冲击最难数学谜题的冲动,做其他的题目都显得浪费天赋资源,胜之不武。1900年,希尔伯特在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23个未决数学谜题,世称廿世纪数学的希尔伯特计划,黎曼猜想当然列入其中。到了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为21世纪提出七大未决数学谜题时,黎曼猜想仍在其中,可见其难。当年,某日,纳什自信解决了黎曼猜想,并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做关于解决黎曼猜想的报告。

数学天才解决了黎曼猜想,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又顺理成章的事件,自然是听者涌跃,坐无虚席,其中多有各校赶来的数学名家。可是,讲到一半,纳什挂了黑板,讲不下去了。纳什,那是何等样人,凭他的数学素养和悟性,他突然意识到,其解决方案有问题;换句话说,纳什发现他并没有真正解决黎曼猜想。你能想象此时此刻纳什的心理状态吗?你能预料由其心理状态造成的行为方式吗?在我看来,只有二种选择:或者承认思路出错,或者突然精神出了问题,讲不下去了。一般人,当然多半会选择前者。但那是纳什,是天才,声誉大于一切,只能选择后者,那是唯一选项。我相信那个事件对纳什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但我从没相信过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不然的话,怎么获得诺贝尔奖时,又好了呢。

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1906—1978)

哥德尔在数理逻辑和元数学领域是神一般的存在,是我心中的学术偶像。曾经有一个说法,在数理逻辑领域,至少有十个人可以争第二,包括丘奇和王浩等,却不会有人去和哥德尔争第一。凭着他的一阶理论不完全性定理,哥德尔在元数学领域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齐名。我以为,哥德尔的工作属于偶然性知识,意思是说,他要没做出来,别人也根本想不到那儿,人类知识多半儿就绕道而行了。

按说,哥德尔生活无忧。1930-50年代,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待遇优厚。当年高研所揽爱因斯坦,问道他对年薪的期望几许。爱因斯坦鼓起勇气开出一个当时看来的大数,三千美金。高研所主任面有难色的告诉他,低于一万五千美金,我就不敢聘您了。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的故事。1980年代初,刘伟还在北大经济系念研究生。有一次,国家气象局干部培训,请他去讲座,二个小时,事先问到他的报酬要求。刘伟说他开口就要足了一个月的饭钱,20元。人家回复,参加讲座的都是副局级以上干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请低于200元的人来讲,没法交待。讲座回来后,刘伟请我到燕春园餐厅吃夜宵,说今天随便点,想吃什么吃什么。

有着如此优渥的待遇,据说哥德尔却患上了厌食症,老是怀疑别人在其食物中下毒,结果竟然饿死了,令人唏嘘。我们从哥德尔那里继承了那么多学术遗产,这里回报一下应有的人文关怀。按佛洛依德的学说,行有所为,潜有所意。哥德尔患厌食症背后的潜意识是什么呢。爱因斯坦在一次讲演开篇说,有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着统一性的工作;他自己在为物理学中四种自然力构造统一场论的努力中失败了,而哥德尔在数学与逻辑的统一性工作中成功了。这就叫天才相敬,两人在普林斯顿经常结伴散步,是流传的佳话。可是,鲜有人知的是,他们每天,天天,那么多天,都谈什么呢。我的猜想是,统一场论。

有些学者以为,哥德尔能够证明不完全性定理,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其实,哥德尔证明不完全性定理时,还很年轻,即使知道些哲学,也难至深刻。他的哲学思考多半是后来越来越深刻的,用英文说,就是“post-hoc”, 不宜做过分前置解读。受爱因斯坦影响,哥徳尔后来对理论物理统一场论做过深入思考,但这些并未引起物理学家的重视。可以想见,从在数理逻辑领域的如日中天众星捧月,到在理论物理领域的普遍冷漠无人问津,这造成的心理落差,就埋下了隐患。我自己当然不敢和哥德尔攀比,但对这种心理落差也深有体会。回想1990年代,在推理心理学领域,杨英锐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博士生期间所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美国《心理学评论》文章(第三作者),后来更是顶刊文章迭发,全是第一作者。可2004年以后,我开始应用理论物理做经济力学和心智力学,从此投稿被拒,文章连愿意审的人都设有,更没有人细读。好在我北大荒出身,这点心理落差扛的住,冷暖自知。

哥德尔有学术洁癖和审美纯真。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许多著名数学定理相比,概念精炼到位,技术巧夺天工,却又简洁漂亮,一尘不染。据说普林斯顿著名物理学家恵勒有一次到哥德尔办公室请教,问不完全性定理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何关系,结果被哥德尔“轰”出办公室。我想,在哥徳尔看来,测不准原理是海森堡自己开始都理解不清楚的事情,拿这来和我的不完全性定理攀比,这不是往我饭里下药吗?这也许就是后来得厌食症的征兆。

克里普克( ,Saul Aaron,1940—至今)

克里普克是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少年成名,高中时就证明了一个模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定理。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莱布尼兹最早提出的,其要求在诸多可能世界中,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现实世界。克里普克在可能世界之间引入了可及关系,使其成为研究模态逻辑元性质的有力工具,从此可能世界语义学又被称为克里普克语义学。我在四十年前开始学习哲理逻辑的时候,就知道克里普克在这领域的教父地位。克里普克在1970年代还做过三次关于《命名与必然》著名讲演国外在职学位班,轰动国际哲学界,成为领袖人物。

可是后来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天才无病,克里普克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提前退休了,并随即接受了美国罗格斯大学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两份邀请。也就是说,同时拿三份银子,收入还增加了。(这在西方大学制度应该是不允许的,可他名气太大,具体情况也未可知。)我当时和我的导师开玩笑说,这克里普克真是绝顶精明,瞧人家这份经营。我的导师悄悄跟我说,他听哲学系的人说,克里普克是因为教学效果太差,被学生反映,让系里劝退的。

我在普林斯顿做博士后期间,参加过克里普克教授的讨论班,算是每周三小时的正经课程。记得有一天下午,克里普克教授一上课就说,他在思考丘奇论题,接近成熟了。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他一会儿坐在讲桌上思考,一会儿回办公室倒杯茶,一会儿在教室里来回渡步。快下课时,他说还没想出来,下周再讲吧。结果在黑板上,一下午他就写了“ ”两个英文字。

转周一上课,克里普克教授就宣布他解决了丘奇论题。这次,他不停地在黑板上写公式,边写边讲。下面听讲的都是学逻辑的,还有两个波兰来的成名逻辑学家。听着听着,我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他讲的有漏洞,过不去,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丘奇猜想。但大家仍然满怀兴趣地在用心听他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克里普克在讲丘奇论题,对错存而不论,大家听的是这位天才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进路。学校可能会认为克里普克教书有大毛病,我认为他没毛病,那叫天才剧情,他太想做出突破性进展了。

纳什,哥德尔和克里普克,都是不爱讲课或不屑讲课的人。我以为,无论有多大的才气,一个学者不可能年年做出大结果,月月攻克大难题。在煎熬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出现焦虑感,失落感,或者觉得有失众望。调整这种心理状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教书讲课。夜有所思,日有所讲,走进教室天地宽,学生才是你的忠实听众,唇齿相依,与君共进退。

一个学人,既入学门,就要学会自我提高学术生活幸福指数, 牢牢地把学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少年得志是它,青年得意是它,中年满誉是它,大气晚成也是它。只管不懈进境,谁知明日天才去谁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xibldx/17912.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