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不少从未踏足中国的以色列青少年加深了对中国的好感、丰富了对遥远东方古国的认知。18岁的德里克手拿一个刚刚编好的中国结对笔者说,中国结象征着祥瑞平安,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中国走走看看”。
对初学中文的茵巴尔而言,写汉字很有难度国外在职学位班,单单一个福字就需要反复练习。与福字同样受欢迎的,是旁边的中国志愿者即兴写下的人名。“他们能根据发音就把大家报上的名字用中文写在纸上,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做到,掌握更多汉字的写法。”茵巴尔说。
“我知道这些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但能够帮助我理解汉字。每个汉字的写法背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文专业大一学生马娅对笔者说。
在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斯科普斯山校区,与爱因斯坦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这位著名犹太裔物理学家是这座百年老校的创始人之一。日前,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孔子学院日”活动,借西方科学巨匠与东方古代圣贤之名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环境办“孔子学院日”,品文明交流互鉴之美。
温和湿润的冬日气息中,希伯来大学图书馆处处洋溢着热闹的中国红。大幅中国结和灯笼悬挂于入口处,一张张精美设计的海报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停留。这些海报以“你知道吗”作为引言,介绍中国的点点滴滴:“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在汉朝开始造纸”“针灸是中医一大特色疗法”“中国幅员辽阔,喀什到北京的距离,和到耶路撒冷差不多”……这些“涨知识”文案,都来自学习中文的以色列学生志愿者。
汉字的展示和体验只是活动的一小部分。从民族舞蹈、功夫表演、民乐演奏,到中国茶艺、中医针灸演示,再到包饺子、编中国结、学用筷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这个字念‘福’,是中国人逢年过节最喜欢贴在门上的字。”图书馆入口处的毛笔书法展台,志愿者茵巴尔将她书写的福字送到展台前学生手中,并一遍遍耐心介绍着福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韩曦表示,“孔子学院日”活动在校园内年年举行,但今年规模更大、涉及的领域更广泛,还有不少高中生来到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们一同体验中国文化。今年是中国和以色列建交30周年,希望孔子学院成为在以色列介绍中国发展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搭建起两国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漫谈以色列的创新
王世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退休)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BG1
法学人眼中的外语人
我是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的,但是,很愿意和学外语的同学们交朋友。你们是我们国家能够直接看清世界的人。希伯来语是一个小语种。但是,我鼓励大家努力学习。这样,我们国家和民族才能看清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每一种珍贵的文化。
BG2
希伯来文明之创新精神
希伯来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以希伯来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是以色列国。以色列目前在世界上,是以创新国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特征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谈谈以色列的创新。
BG3
何谓漫谈
漫谈”的意思是,不做严谨的学术讨论。我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漫谈,就是和大家谈谈我在以色列的一些见闻和思考。
关于以色列的创新,我想讲三个问题:
1、以色列为什么强调创新?
2、以色列国家和人民是如何创新的?
3、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以色列为什么强调创新?
——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的交织碰撞。
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的交织碰撞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恐怕要从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和犹太民族的苦难说起。
在近现代,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民族在欧洲和世界很多地方都遭受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达到了迫害的顶点。犹太人在全世界,真是躲无处躲,藏无处藏。犹太人坐着逃难的船只,都已经到达港口了,也不让下船,被迫离开而继续流亡。今天,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记录了这些悲惨的历史。在惨痛的现实面前,犹太人认识到,应当建立自己的国家,才能保护犹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经过长期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犹太民族抓住了历史机遇,在联合国的同意下,在中东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漫谈以色列的创新,建立了以色列国。
但是,以色列所处的这块地区,虽然在圣经中被称为是“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地区”,但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它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国土面积仅有2.57万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70公里,东西最宽处宽约135公里。今天,以色列虽然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等一些资源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但是,从总体上说,自然资源匮乏的基本面貌仍然如故。在粮食、牛肉、原料、军事装备和大量的工业品方面,都需要依赖进口。
这样,在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犹太民族必须千方百计地寻找生存之道。在以色列,目前公开的最大宗的出口资源是蔬菜、水果、花卉类,以及钻石、高科技、电脑软件、药物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工农业产品。可以说,创新,就是犹太民族在以色列这样一个人口、地理、资源条件都不理想的国家中,找到的最符合自己条件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以色列国家和人民是如何创新的?
——讲故事的小聪明和立制度的大智慧。
从民族属性上说,犹太民族的生命具有强劲的韧性。这种生命的韧性,对创新所需要的冒险、钻研和勇气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犹太人很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是最善于把什么也没有的东西,发展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的民族。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和钻石。在宗教方面,一个神,一个在耶路撒冷产生神的故事,就可以在全世界创造出了那么大的产业和信众群。钻石,本来不过就是一块石头,但硬是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宣传,塑造出了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宝物。
不过,把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一个现代的创新国家,不是靠小聪明就可以实现的。以色列是如何创新的?这是一个可以常说常新的话题。根据我的观察,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在塑造创新型国家中很有效的一些做法和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自古以来,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读书。在犹太和以色列的教育中,阅读圣经是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圣经文本其实就是西方自古以来最通常使用的识字课本。在古代,贫困人民没有学习的机会,甚至只能通过上教堂听牧师讲经,才能学习表达和识字。犹太教育对读经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在四个层次上进行学习。第一个层次是识字。比如,对于圣经上说的“太初有道,天地混沌,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光”,孩子们首先要学习的是这些字怎么读,怎么写。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光”,这是什么意思?宗教要求孩子们知道的是,神在光之前就存在了,光是神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系统性掌握。孩子们必须学习,圣经的哪些章节中说到了神?说到了光?是怎么说的?相互之间的意思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感悟。宗教要求孩子们认识到,神是最高的,由此要求信神,进行宗教灌输。四个层次的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求的。这个教育,当然有宗教、社会、历史,乃至政治、文化方面的背景。但是,这种多层次阅读理解的教育,培养了犹太孩子不要看表面现象,应当能够并且是迅速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此事物联系彼事物的能力。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思维比较精细。不过,大家不要误会,在以色列和犹太科学界,比如在希伯来大学,学者们把宗教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是作了清楚的区分的,不能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宗教的思维方法。不过,我认为,犹太早期读书和教育的方法,培养了孩子们能够比较迅速地从一个说法、一个现象中,看到几个意思(一个经文的四个意思),这就比较容易培养起抓住问题关键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后来的创新工作,应当有基础性的帮助作用的。
在教育方面,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提问题。提问题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在北大的课堂上使用的方法与此不谋而合,我用鼓励同学们提问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听课看书,如果提不出问题,那这个课这本书,就基本等于没有听、没有看呢!
其次是实践。我非常惊讶地发现,在以色列,人们如此普遍如此自然地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我在参观基布茨时看到,人们用十几个塑料饭盒放香蕉,每个盒子上写着日期,在测验香蕉的腐烂速度。香蕉采摘下来之后,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鲜几天?相信这个天数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以色列是水果出口大国,这个数据对于香蕉的运输和销售,会是非常重要的!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看到实验。为我们中国学生学者居住的学生村运送中国食品的大篷车,曾经邀请我们参观他们的农场。我们就看到,仅仅是白菜,以色列菜农们就从全世界各地引进各种菜种,有来自日本、泰国、中国、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不同菜种,分畦种植,进行比较,分析产量,观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还有温室,可以是大棚,甚至还可以是简单地在柑橘、柠檬、香蕉树上蒙上大幅的黑纱或者白纱,就可以起到保暖的效果。在希大的实验室中,更是这样。希大的研究人员不断地试验,往一种液体中掺各种元素或者成分,使其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实验的任务当然是,掺什么可以发出什么光?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实验。因此,在以色列的实验室中,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和博士后在工作。创新,实际上就是试出来的。以色列的导师甚至还会鼓励研究生们,不要完全相信理论和系统,可以使用欺骗系统和设备的方式进行试验。这样,当然就比较可能也比较容易得出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了。
再次,是制度。以色列有很强大很有效的制度,保障着科学的创新性活动。特别清楚的是,在以色列,或者说,在希伯来大学,创新,很明显地与经济效果联系在一起的。希大主图书馆的门口,就有一条“创新者之路”,悬挂着在这个大学中产生的重要创新者的照片。大家熟悉的成果有优盘、蔬菜灯笼椒,润眼露,网页设计,等等。这些发明和创新,在希伯来大学,是通过一家叫的专门公司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负责将其市场化的。以色列法律和希大规定,市场化以后的受益,40%铁定归创新者个人,剩余的部分,根据合同在创新团队、公司和希伯来大学三者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创新者个人在以色列实现一夜暴富的故事,人们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因此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犹太精英携带自己的知识成果,为了宗教、政治、信念、人生发展等目的来到以色列,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为以色列的智力发展、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持续地提供着强大的人才支撑。
最后,是理论。希伯来大学有专门的创新中心。他们对以色列的创新进行了理论总结。他们根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报告,赞同创新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说法。我也是同意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也符合我过去在国内对创新问题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因此,希伯来大学主张,大学是创新最理想的场所。也就是说,创新的第一步,必须要探寻新知识;然后,还需要把新知识在特定领域中加以运用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样,创新的整个过程才能算完成。这样看来,大学真的是创新最理想的场所了。不过,在这个思路和逻辑下面,以色列也有很多的创新公司。在各种机构,各种公司,各种企业,各种基布茨中,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创新,更准确地说,在寻找自己的发财致富之路呢!
应当说,犹太人在以色列这块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上,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创新性成果来了。举世闻名的滴灌技术,就是“偶然”看到在旱死的植物中,挨着漏水水管的几棵居然生长良好,由此一步一步地研究发展完善起来的。从钻石切割工艺、用咸水灌溉的橄榄树,到“铁穹”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数不胜数的高科技产品,以色列人基本上都是在特定领域中,使用了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法、材料、技术来实现创新的。这个思路和认识,应当是符合以色列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我们可以从以色列创新中获得什么感悟?
以彼观己,中国人独特的创造性优势在哪里?
从以色列的创新思路看,创新特别要求将一种特定领域中的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的能力。在中国进行这种知识转移训练的最古老场所,就是中国诗词。比如,以月光为例,中国古代诗人就可以用月光来表达对爱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家乡(床前明月光)、朋友(对影成三人)、情怀(明月几时有,明月松间照),甚至对琴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赞赏。这样说来,我国就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传统和创新资源,这就是中国诗词和中国文学。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向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学习,把这种文学创新能力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践。
对于学习希伯来语等小语种的同学来说,你们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你们这样的人才很难培养,成才后很难代替,是我国稀缺而珍贵的人才。现在,学习小语种的人比过去多了一些,但是,容纳你们这些珍贵人才的市场仍然十分广阔。用创新的眼光来看,你们只需要把小语种的语言优势,转移到法律、经济、社会、科技,以及广泛的各种领域之中,就能创造并形成十分紧俏十分庞大的市场价值。问题仅仅在于,你们自己本专业小语种的语言能力必须是足够棒呀!大家的辛勤努力,是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的。
Q&A
Q&A环节是本场讲座的互动担当,有王教授“学好希伯来语学好希伯来语学好希伯来语”的余音绕梁,也有特大(特拉维夫大学)和希大(希伯来语大学)如何抉择的细致解答,更有关于以色列目前疫情形势、如何做好以留学生面貌传播中国声音等一系列问题的独到解答,还有一些幽默风趣的解答中所深含的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无不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难忘的印象。
文案|王世洲教授、张泽华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考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
10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访问希伯来大学,并考察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期间,田学军听取了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和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汇报,并对两所孔子学院中方教师和志愿者表示慰问。教育部国际司亚非处处长李旭东、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教育处负责人孙鹏程随同访问并参加了本次活动。
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吴洋介绍了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工作的开展情况。特大孔院积极响应国家汉办号召,因地制宜,深入合作,借助高水准的学术文化活动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今年,特大孔院举办了“比较视角下的中医医疗”“从中国到中东:丝绸之路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联系与比较”“对话古代中国——《晏子春秋》及新时期先秦诸子研究”三次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同时还举办了“庄子与蝴蝶”大型艺术节,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树立了特大孔院的良好形象。他还汇报了特大孔院常规开设的汉语课情况,并介绍了特色课程如太极拳、中国绘画、汉学研究法、汉语教师强化培训班以及商务汉语、旅游汉语、HSK培训、老年汉语和少儿汉语等。
田学军仔细听取了孔子学院的工作汇报,转达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以色列两所孔子学院的关心和祝福,并对孔院的工作进行了点评和指导。田学军特别提及“美育”的重要性,强调孔子学院在教学与活动中应该更加关注“美育”教学。他指出,孔子学院应该联系当地实际开展有效工作,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海外名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信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考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为中外高校的合作搭建理想平台。他还提出,国家将会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和细化中。
工作汇报期间,田学军还视察了两所孔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吴洋向田学军介绍了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共同组织出版的学术文化类书籍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包括大中华文库中英对照版《晏子春秋》、希伯来语版《中国佛教文化》《巴赫金的狂欢》《大国的责任》以及中以大学生到中国南通乡镇联合考察的活动纪实《江海夏歌》等。田学军对两所孔院所取得的成果表示了肯定。
田学军还询问了与会院长、老师和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关切地询问刚刚来以色列赴任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两名志愿者是否能够适应本地生活,并与特大孔院太极拳老师陈婉露(Talia Kav)深入交谈,详细询问了她学习和教授太极拳的经历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