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90后”开始在学术届展露头角。
今年,27岁的“千人计划”人才杨树已成功入职浙大博士生导师。2015年,女学者陆盈盈本也将以27岁之龄任浙大的教授和博士导师,但随后校方紧急澄清“网页内容有误”,并将陆盈盈职级修改为特聘研究员。
杨树、陆盈盈斯坦福博士学霸,浙大首位90后美女博导:16岁上复旦24岁博士毕业,号称学神,两位女学者都在27岁跻身浙大师资队伍,折射出的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浙大。
90后女学者杨树,16岁考入复旦,27岁成浙大博导
2016年1月8日,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公示结束,565名青年学者从申报的2325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其中出现了两位“90后”学者的身影。其中一名为杨树,是浙大34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当时将来到浙大执教。
目前杨树的职位是电气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供职于学院应用电子学系下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杨树出生于1990年,16岁就考入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5年曾获得香港科技大学PhD Award(每年仅三位获奖者),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访问助理教授。她已在TED、EDL、IEDM、AP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
杨树的研究领域是GaN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及物理机理。GaN,即氮化镓,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她钻研的这项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电能转换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是目前先进国家及企业重点投入的半导体关键技术。
杨树的本科毕业设计导师刘冉教授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称,他一点也不意外杨树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因为她在博士期间的学术表现很亮眼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发表的文章档次、水平都很高。”
刘冉称,虽然杨树考上复旦时才16岁,但并没有看出她比其他同学小。相反,他觉得杨树无论在研究还是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更加成熟。
陈敬教授是杨树在港科大的博士导师,他对这个得意门生的评价是,“极为谦虚及易于合作的学者”。“(杨树)具有极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直觉,思维缜密,基础扎实。在导师及博士后的指导下非常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核心。”
同样的27岁,两年前陆盈盈进入浙大教师队伍
2015年,同样是在浙大,另一名年轻学者的博导之位陷入了一场风波。
当年第11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公布时,1988年出生的海归学者陆盈盈成为最年轻的入选者,并将回母校浙江大学全职任教。浙大原先公布的简历,陆盈盈将以27岁之龄任该校教授、博士导师,成为浙大“最年轻的教授”。
陆盈盈2006年毕业自浙江大学本科斯坦福博士学霸,随后仅用四年时间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
据香港《成报》报道,当时一篇名为《浙江大学将现88年教授、博导》的文章在微信圈疯传。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陆盈盈一夜之间走红网络,她也被网友们称为“学霸姐姐”。
始料未及的是,浙江大学2月26日上午紧急发表致歉声明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并澄清“先前网页内容有误”。而原简历中的工作单位“浙江大学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也消失无踪。
事实上,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招收博士研究生,陆盈盈能否最终成为“博导”还是未知数。
目前,陆盈盈供职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学院官网上她的职务一栏仍然为空。
陆盈盈比杨树年长两岁。但同样的27岁,同样是在浙大,杨树显然要幸运得多。
斯坦福博士学霸,清华姚班毕业、MIT博士,这位90后“学神”即将任教斯坦福
最近,“清华学神”、MIT博士生吴佳俊在上宣布,他将于202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很高兴告诉大家,我将于202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感谢一路上帮助我的每一个人。期待接下来与斯坦福AI实验室、斯坦福视觉学习实验室以及斯坦福AI研究院激动人心的研究合作!” 今年以来,除吴佳俊外,已有多位学霸宣布将任教美国顶尖学府,包括同样出身清华姚班的斯坦福博士毕业生陈丹琦,将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
清华本科毕业,UIUC计算机博士毕业生范楚楚,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
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陈天奇将在2020年秋季加入CMU,担任助理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朱俊彦将在2020年秋季加入CMU,担任助理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EECS)专业的6年级博士生金驰将在2019 年 9 月加入普林斯顿,担任助理教授。
在这些人中,吴佳俊本人更具传奇色彩,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2010级(计科00)学生。
吴佳俊在本科期间连续三年学分绩全年级第一,曾全票通过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姚奖学金一等奖等荣誉。
学术方面,吴佳俊本科即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世界顶级会议与期刊,包括3篇CVPR ,一篇JAMIA 等,以至于姚期智称赞他“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媲美博士生”。
2013清华特奖答辩时,吴佳俊亮眼的成绩单曝光,他也因此被广大网友称为“清华学神”。
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MIT教授?
对于美国博士毕业生来说,留在高校担任大学教授,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做的好的话,一般六年之后,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
要想在高校任教,首先必须要通过层层筛选,受聘成为助理教授。由于博士数量众多,受聘成为助理教授要面临激烈竞争,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排名最靠前的顶尖学府更是如此。
即将前往任教的吴佳俊和范楚楚来看,出身名校、成果众多、学术经历丰富是必不可少的。
吴佳俊在MIT继续科研的“开挂模式”,17年2篇CVPR 篇、2篇ICCV 、4篇,18年2篇CVPR 、3篇ECCV 、2篇IROS 、5篇 ,19到目前为止1篇TPAMI 、1篇ICML 、3篇ICRA 、8篇ICLR ……各大AI顶会如同他的“后花园”,论文一篇接一篇的发表。
清华期间,范楚楚同学是妥妥的大学霸。曾获得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清华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最佳硬件奖、三星奖学金、清华大学挑战杯奖等荣誉。
2013年7月毕业后,范楚楚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该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教授Sayan Mitra。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自主技术(例如自动驾驶汽车,航天器和无人机)、控制理论、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等。
在读期间斯坦福博士学霸,清华姚班毕业、MIT博士,这位90后“学神”即将任教斯坦福,她曾开发三个工具,分别是DryVR、C2E2、。发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将近20篇。
就算成功入了职,要成为终身教授也不容易。 首先要上很多课,要回答一些本科生的疑问,而且每天光是国际学生的套磁信估计都够删除一会儿的,同时还要写申请经费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极少数的学校,终身教授可能更难拿,比如说招3个 ,但是6年以后只留一个,这种一般是顶尖牛校,会很累。
但是绝大部分学校会根据反馈意见帮你改进,最终的目的是留住你,而不是6年以后赶你走。
除了大学教授,博士还能做什么工作?
如果有的人念完博士以后不想留在学术界,或者是暂时没有找到满意的的职位,那可以考虑非传统学术工作,比如选择去企业(比如前段时间去华为的那一群博士大牛们)
博士毕业生在就业上不如硕士容易,但是只要找到了工作,工资一般都会比硕士高。博士生都有自己很深入研究的小方向,一般过了最初的1-2年之后,往往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方向的研究里。
比如说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都需要很多博士生;而在科技行业,博士生去的都是核心研发部门,但是硕士生们很难进这样的部门。也有的博士生,对某项领域很精通,正好是某个公司很需要的,公司会给很高的工资。
或者是去私立的研究机构。在公司一般是做应用开发,而不是科研。但是少数公司里,也有很牛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比如IBM TJ ,, HP等等都有,他们雇佣一帮科研牛人专门做科研,提高公司技术和研发水平,微软就有若干个ACM Award(图灵奖)得主。
还有些这样的科研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公司,自己独立经营,靠各种军方资助,民间捐款,NSF或者风险投资生存;也有DFCI这样的科研机构。
博士后也是一种工作,很多专业都可以选择作博士后斯坦福博士学霸,生物类专业最典型,绝大多数博士毕业以后都要到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做几年博士后再说。
总的来说,博士作为学术的最高学位,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更多留学资讯及海外时事,请点击关注再来人留学,可以信赖的高端留学机构。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美国青年走进复旦大学,为什么都围在这张照片前?
“大学里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很厉害,太酷了!”6月9日下午,走出复旦大学校史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大三学生海仲( )意犹未尽。“听讲解的同学说,馆里共有上千幅图片、数百件实物,这些资料展示了一个大学上百年的发展,让我印象很深。”
这是海仲第一次来中国,他这次参与的“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倡导和组织的。该计划积极响应了习近平主席2023年提出的“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倡议。这个六月,16组美国青年将赴全国13个省(市)分组开展为期6-11天的交流、考察、实践活动。
来上海的参访团由27名美方青年代表组成,其中既有高校学生、企业技术青年,也有大学教授和青年企业家。他们将在6月8日至11日走进创业园区、文化场馆、节日集市,也去到大学校园、上海青年家中,深入了解上海的发展。
在复旦大学校史馆,一张里根总统在复旦大学演讲的照片让很多青年举起了手机。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在复旦大学大礼堂发表演讲,复旦也成为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第一个迎接美国总统的高校。
对21岁的海仲来说,这件40年前的往事似乎过于久远。但主攻金融专业的他从上大学起就对中文很感兴趣,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现在已经可以用中文比较流畅地对话了。另一件对他而言很重要的事情,是在学汉语的过程中和不少中国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中国的兴趣也更浓。
“我从课堂上知道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没想到这么快。上海有20多条地铁,这么发达的城市同时又有很多公园和绿色植物,真的很美。”从校史馆出来前往子彬院的路上,海仲说得激动,两只手不断比画。今年暑假他将去投资银行实习,之后再决定毕业后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他希望以这次旅程为媒介,与中国建立更多联系。
复旦大学
在子彬院的会议室里,复旦大学两位青年教授王梓萌和方虹斌结合自身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学校的科研概况、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方式等。在交流环节,李森牧( )第一个举手发问,“我们这次参访的主题是搭建中美之间的桥梁,想请二位谈谈在美国和中国进行研究的差异,以及中国的教授是怎么招生和教学的?”
“带一个博士生大约6年,这6年对学生非常重要,学术研究之外,他们还处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我和学生建立了很牢固的关系,会帮他们处理各项事务,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这在美国是不太可能的,我的导师下班后绝不会给我发短信,他总让我给他发电子邮件,而我的学生可以随时给我发微信。”方虹斌说,现在他在复旦的实验室已经和他当年读书时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实验室不相上下了,研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王梓萌200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还担任过担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在他看来,美国有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职制、非升即走制、合同制等体系。近年来,中国高校在招聘教师方面也在逐步增加灵活性和开放性,会通过特聘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吸引优秀人才,也在努力建立一个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协同合作的学术体系。
座谈交流结束后,参访团仍沉浸在讨论的气氛中,在走向光华楼合影的路上,大家仍在不断交流。“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在来之前就期待认识在科学领域工作的人们,希望两国能在研究方面加强合作。”梅根(Megan )说,她在一家名为纳维登斯的初创公司从事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相关工作,需要分析大量临床健康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行业标准。
“我知道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我非常希望将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带回美国,和其他人分享。”梅根这是第一次来中国,出于对川菜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她用手机软件自学了一年中文。她自嘲学得很慢,现在还分不清四个音调,但她会说的词都字正腔圆。“美国有许多年轻人对中国抱有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我这两天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我会把它们都分享在社交平台上,鼓励他们也多来访问和学习。人和人面对面交流,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坐在家里永远无法想象的。”
美国客人在包馄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几年毕业,美国青年走进复旦大学,为什么都围在这张照片前?,右边为梅根(刘雪妍 摄)
出了校门,四位美国青年受邀去市青联委员王雅雯的家中做客。王雅雯祖籍福建,她早早就准备好了家乡的特色茶品,还有应季的杨梅、雪梨等水果。茶叙后,她招呼客人一起包馄饨,带他们尝试了元宝形和金鱼形两种包法。“我很爱饺子和馄饨,以前中国同学教过我,怎么样,手法还可以吧?”李森牧( )一个接一个包起来。他放在桌上的手机亮了一下,壁纸就是两排彩色的饺子。
得知主人是福建人,谢敬宇( )接话,“美国的唐人街有很多都是福建人,纽约的中餐外卖店中,90%都是福建人开的。”他学中文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招呼大家喊他“老谢”。其实他出生于91年,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创始人。因为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所以他选择了这个创业方向。“我很希望中美两国能在科技上开展更多合作,以促进两国之间的了解。我认为美国尤其能从中国视角中受益,应该有更多美国人来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