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显示,昨天,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张玉卓同志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
张玉卓是二十届中央委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同行们称为“模糊王子”
公开履历显示,张玉卓,男,1962年1月出生,山东寿光人。此前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煤科技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神华集团总经理、董事长、党组书记等职。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任职期间,张玉卓曾在英美高校从事研究工作。
2017年3月,张玉卓出任天津市委常委,兼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2020年1月,张玉卓转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去年7月,张玉卓调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直至此次履新。公开履历显示,张玉卓是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此外,他还于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玉卓
张玉卓的老家媒体《寿光日报》曾于2012年发文报道了他的成才故事。报道显示,张玉卓从小勤奋好学,上初中、高中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英语单词,放学到家第一件事也是先写作业。因为勤奋,1978年,正在上高一的张玉卓提前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并先后攻读了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后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后。1999年7月,作为中国煤炭业唯一综合性科研机构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年仅37岁的张玉卓,被任命为院长。
张玉卓把为中国的煤炭事业奋斗作为自己生命的支点。他深入矿山,潜心从事煤矿地表沉陷和控制研究,提出了煤矿地层模糊本构理论,将模糊子集理论全面引入岩石力学领域,导出了包含模糊参数的内时本构关系去美国读博士后的条件,建立了岩石力学模糊系统理论去美国读博士后的条件,中央委员任新职!他还是院士,曾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坚持回国,将岩石力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国际首创。由此,同行们称他为“模糊王子”。
张玉卓于1986年3月至1989年1月,在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岩石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校友网去年7月转载题为《煤变油行业的开拓者——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玉卓》的文章显示,对张玉卓来说,爱国是他生命中最骄傲的部分。他在英美从事研究与讲学期间,因其杰出表现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南伊利大学提出长期聘用,并许以教授、研究室等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而且他的妻子也在美国读书,但是当国内工作需要时,他还是毅然回国。面对一些人的不解,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的煤炭,这是外国无法提供的条件。”
也有两院院士“研而优则仕”
“上官河”注意到,近年来,与张玉卓一样从政的两院院士也有不少。
王曦
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王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政府官网显示,王曦,男,汉族,1966年8月生,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王曦负责教育、科技、外国专家、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旅游、文物、广播电视、体育方面工作。
卢柯
辽宁省副省长卢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省政府官网显示,卢柯,男,汉族,1965年5月生,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负责科技、体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省科学技术厅(外国专家局)、体育局,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联系省科协、老科协,中科院沈阳分院。
安立佳
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政府官网显示,安立佳,男,汉族,1964年11月生,研究生,博士学位,无党派,中国科学院院士。安立佳分管负责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中医药管理、地方志编纂、残疾人事业等方面工作。
曾益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曾益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健委网站显示,曾益新,男,汉族,1962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中共党员。曾益新负责办公厅、科技教育、药政、保健等方面工作。分管办公厅、科技教育司、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保健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彭金辉
中组部副部长彭金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开履历显示,彭金辉,男,彝族,1964年12月生,云南景东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1988年6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彭金辉还曾任海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美国仅15%博士后有望获得教职,但大部分人仍不愿转行
博士后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自然》首次发起的博士后调查反映了博士后对职业前景的担忧和疑虑。
撰文 Chris
当 Wu 思考前程时,她下定决心要留在学术界。她说:“我不想让我的技能白白浪费。”她是新加坡眼科研究院的癌症免疫学博士后。她能同时确定的第二件事是,她不想再做一轮博士后了。她目前在做第二轮短期合同的博士后,她不想再继续这种没有尽头的科研“训练”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美国仅15%博士后有望获得教职,但大部分人仍不愿转行,“我有朋友做了好多轮博士后”。
Wu 面临的现状对全世界的博士后来说都不陌生:接下来要怎样?《自然》对博士后的第一次调查涵盖了来自 93 个国家的 7600 名受访者,调查包括和职业前景相关的一连串问题,职业前景也是这个阶段的研究者最主要的焦虑和不确定性来源。
作为受到良好训练和良好教育的群体,博士后在把临时职位转变为更加稳定的全职职位的道路上面临着艰难险阻。而由于新冠大流行,这个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 Monkc
虽然许多人对学术岗位的减少感到灰心,但一些人却对世界愈发依赖科研能力感到乐观。(这项调查的前几篇文章讨论了全世界博士后的概况、疫情的影响,以及博士后的生活质量,见“《自然》的博士后调查”。)
位于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职业发展顾问 -Graf 认为,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各个领域的博士后有理由保持乐观。她说:“他们的职业前景很可观,学术界显然竞争激烈,他们也担心自己不太了解其他部门,但其实他们是有能力胜任的。”
前景不明
整体而言,博士后群体对他们的未来感到忧虑。稍多于四分之一(28%)的受访者对自身前途有积极的看法,56% 的人有消极看法,其中 17% 对未来的看法“极为悲观”。和男性(53%)相比,女性(58%)受访者对职业前景的看法更为悲观。-Graf 指出,大部分在 EMBL 寻求求职服务的博士后都是女性,这说明女性正在把担忧转化为行动。
-Graf 是位于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职业发展顾问。她认为博士后通常不知道学术圈之外的发展机会。来源 :Kinga /EMBL
在天文学和行星科学领域,悲观情绪尤其普遍,27% 的受访者对职业前景存在极为消极的看法。在生态和演化领域国外在职学位班,这个数字是 23%,情况也差不多。生物医学研究者在受访者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也透露了担忧:55% 的受访者对前途存在消极看法,只有 28% 的人感到乐观。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 11% 的受访者对前途感到“极为乐观”,这个比例是所有领域中最高的。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他们做科研的时机不太巧。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们的前途比前几代研究者黯淡,37% 的人认为他们的前途比前辈们“差很多”(见“学术理想”)。只有 7% 的人表示他们的前途比前几代研究者要好,只有 1% 的人认为“好很多”。值得注意的是,23% 的非洲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前景比前几代研究者要好,这说明非洲大陆的乐观情绪在增长(见, 143–145; 2019)。
许多受访者的悲观不无道理。在被要求罗列个人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时,64% 的受访者指出他们的领域缺乏科研资助,45%的人表示职位不够,40% 的人提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待在学术界的理想是他们踌躇不前的部分原因。
找不到终身教职的博士后常常要做另一轮博士后研究。正如之前报道的那样(见, 505-508; 2020),超过 30% 的受访者已经做了两轮博士后,一些人甚至做了六轮。显然,本来被视为“训练期”的职业阶段成了许多人的长期状态。
学术理想
虽然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获得长期科研职位的希望愈发渺茫,但 63% 的受访者还是希望留在学术界。26% 的受访者不确定是否要留在学术界。男性(68%)比女性(59%)更希望追求学术道路。
是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癌症研究博士后。她表示,她总在学术界和其他地方找工作这两个选项间摇摆,“这是很艰难的抉择,很难放弃那个(学术)梦想。我喜欢指导学生,考虑宏大的问题。”但是,她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有有竞争力的实验技能,而且还担心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的话,她的生活是不是只剩下了科研,“如果我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我不确定会不会开心。”
耶鲁医学院的结构生物学家 对自己的前景有更清晰的展望,“我在申请教职。”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她曾在辉瑞工作过。她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大学们纷纷鼓励她申请教职。她决定先通过博士后研究增长技能和收获履历,但她从未放弃组建自己实验室的终极梦想,“我认为这是值得追求的,我想要在这个道路上更进一步。”
关于成功留在学术界的博士后数据十分稀少,部分原因在于博士后群体的定义模糊,统计不足。根据 2018 年的一项报告,美国约 15% 的博士后有希望获得助理教授职位(S. C. al. , ; 2018)。
英国的最大科研资助者英国研究与创新部的人力总监 Rory 表示,在英国长期教职僧多粥少,“英国大学有大约 4 万名博士后,但是教职却没有这么多。我们想要帮助那些拥有高度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科研和创新生态圈对这样的人求才若渴。其中一些博士后会留在学术界,但大多数人会去其他部门工作。”
耶鲁医学院结构生物学家 想要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她正在申请教职。来源: Smith
-Graf 估计,EMBL 有 30% 的博士后能获得教职,这个比例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她表示,大约 60% 的博士后把学术视为理想职业,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博士后要另寻出路。
“想不通为什么有人想留在学术界”
《自然》对全球博士后调查的自由评论部分显示出受访者对职业前景的担忧。清晰简洁起见,以下评论经过了编辑和翻译。
• 我国研究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职业的巨大不确定性。我的合同今年年底到期,但是我不知道之后我是会失业,还是再获得一个合同,好让我在学术圈再待一年。我总是在考虑不得不放弃学术的情况。来自西班牙的物理学家。
• 我每多做一年的博士后,我对非学术圈单位的吸引力就下降一点。来自爱尔兰的化学家。
• 印度的博士后不会得到导师的支持。关于未来何去何从,他们从不会得到导师的建议。来自印度的生物医学家。
• 科研我真的爱,真的擅长,但是我希望做科研不要这么可怕,不要这么孤独。在学术界混如果没有职业前景,这真的很吓人。来自加拿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者。
• 在职业前景这一点上,客观来说,想不通为什么有人想留在学术界。如果博士后这个阶层想要提高待遇,整个系统都需要变革。来自英国的生物医学研究者。
• 大学一有机会就会迅速对渴望全职教职的求职者关上大门。他们也乐于剥削那些短期合同的科研人员。在花了人生中一大段时间来获得博士教育后,你得到的却是短期的合同,没有稳定的保证。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
• 我觉得博士后被困在了这个职位里,他们没有得到拓展职业前景所需的能力。进步不仅来自努力,还在于运气,获得大发现的好运,或认识能介绍下一个工作的人的好运。来自美国的化学家。
• 博士后的职业前景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我第三轮博士后的薪水比第一轮还少,然而我的经验实际上更多了。来自加拿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者。
• 如果中国研究者愿意回国的话,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投资让博士后对职业前景有着积极的看法。在中国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包括博士后或教职。这让我感到安心,我对未来很乐观。来自韩国的天文学家。
• 教职数量比博士后的数量少得多,这就导致激烈的竞争。想要获得教职的话,女性博士后不敢生孩子也不敢放假。来自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者。
• 我的实验室未来两年的经费充足,对我来说很棒,我可以完成我的项目,然后找新的工作,或许留在学术界,或许去业界。两种选项我都行。我有信心在未来找到工作。来自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者。
寻求指导
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之下,职业指导对许多博士后来说是有益的,但是他们并不总能获得帮助。在被问及谁提供了职业指导时,70% 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来自其他博士后,67% 的人表示来自导师。 表示,对于科研来说博士后非常珍贵,因此一些导师可能不愿意出手相助,“导师想把人才留得越久越好。要让这些处于过渡期的人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需要另一方有相当的良知。”
-Graf 表示,在 EMBL,职业发展和指导是重中之重。她表示,EMBL 有两位职业辅导员,他们对该所的 500 名博士和博士后提供训练和指导。如果她遇到想要留在学术界的博士后,她会提供一些能增加成功几率的具体建议,“我尽量不直接打击他们的信心”。但是如果博士后表示他们接受其他可能,她就能提供很多建议,“我们会讨论其他选择,对其他出路他们其实知道的不多。”
-Graf 发现,许多博士后的首要动机是好奇心,这样一来其他很多职业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业界,期刊编辑,政府管理等等。她说:“离开学术界的人想要寻求能满足好奇心的行业,我希望他们也能考虑上面这些工作。”
Amar 曾在加州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做过两年的病毒学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成了他的跳板。8 月开始,他成了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的显微镜师和生化学家。PNNL 是美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其他人不同, 从来没想待在学术界,“我留在学术界的希望不大。”
其他选择
在 PNNL 贴出职位前, 曾经在一些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申请过病毒学的职位,但是一无所获,在 PNNL 工作“与其说深思熟虑不如说是巧遇”。在国立研究所工作并不是他的长期打算,但看起来他很适合。他是少数能够接触到顶级冷冻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者在美国读几年博士后,“这是你能接触到的最牛的实验仪器”。他的打算是成为该器材的“超级用户”,比如制备样品或进行数据分析。对他来说,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能保障前途,“我打算在这里待上一阵子。”
Brian 还在哈佛大学做医学化学博士后期间参与了本调查,他现在要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入职。来源:Brian
Brian 还在哈佛做医学化学博士后期间参与了本调查。几个月后,他收到了波士顿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入职函。现在他要在业界工作了,“这里的工作机会不错,我不想搬家。”
和许多科学家一样,他也带着组建自己实验室的梦想做博士后研究,但是渐渐的他接受了这样的想法:专注于科研,不要管教学或其他义务。他认为,博士后研究让他对未来做好了准备,“我获得了博士毕业时没有的许多技能。”
并非所有人都感到自己获得了该有的技能。在被问及自身弱点时,48% 表示缺乏计算机技能,47% 的人希望能善于使用具体的实验技能,37% 的人对缺乏统计能力感到苦恼(见“接下来怎么办?”)。
但是 -Graf 表示,如果博士后能开拓视野,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能力有用武之地,“许多博士后没有了解过科研之外的工作,他们在意的总是学术界,制药行业或生物科技公司”。她说,机会其实挺多,博士后要看淡非学术职位的缺点,多考虑那些高回报的工作。她说:“医药,生物科技或医药器材有许多销售岗,如果你和他们说这个,许多博士后连考虑都不考虑就会马上回答‘不要’。”
考虑再三后,Wu打算留在现在的地方。她说其实她从没想过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她在业界申请的工作也没有得到回音。现在她希望在目前的实验室成为专职研究者,“我的导师需要有人帮她,我要在这里待好长一段时间了。”
Wu希望其他博士后在遇到短期的困难时,能够心怀希望,“不顺利的时候不要太悲观了,世界需要我们。”
原文以 for 标题发表在 2020年12月1日的《自然》的职业特写版块上
美国博士后几年,哈佛大学博士后申请条件
哈佛大学访问结束后,申请人需要在国内进行为期一年的线下课程研习与研究。在这一阶段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申请人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习研究美国三校博士后申请条件,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申请人还将接受一系列的研究训练,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以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第三阶段,申请人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美国三校博士后申请条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项目申请详细条件包括什么?哪些点要注意?,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该研究计划和报告将由哈佛大学学术委员会和肯尼迪政治学院审核。审核通过后,申请人将参加论文答辩会。在答辩会中,申请人需要向评审专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并接受评审专家的质询和评审。如果答辩成功,申请人将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经历证书,这将为申请人在相关领域开展进一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一、成绩硬性要求
1. GPA: 必须越高越好,本科如果没有3.5以上不建议直接申请博士,名校博士的平均录取GPA基本都在3.7-3.8以上。如果在国内已经读了硕士学位,GPA也必须高美国贝翰文大学申请条件,美国博士申请的要求、选校、资金准备和材料要求,但还是要依照你本科成绩为主,硕士成绩只能作为参照,优秀学生大多都为GPA 3.8以上。
2. TOEFL: 至少100+美国博士后几年,同时不少学校要求各部分成绩有要求,特别是口语。3. GRE/GMAT: 至少325+,尤其在Q的部分,希望你能拿到163+以上分数。GMAT建议720以上,在写作部分,顶尖名校们在硕士阶段都要求4或4.5,博士也至少要达到这个水平才可。
二、择校选专业
众所周知,美国学校众多,但外国留学生经常申请的学校也就250多所,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选择名校的人数比较多,每个学校可供的专业选择也非常多,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是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选择。
三、申请文书准备
(1)个人陈述( )
个人陈述是影响录取的重要文件,对是否获得奖学金尤其重要。你可以通过文字向你申请的学校全面反映你的能力。内容为你为何选择这个专业,你过去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就,现在有什么想法,如果你得到了申请的这个学位后有什么未来的打算等等。
(2)推荐信
推荐信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推荐人的成绩,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所具备的能力等。
(3)简历
无论学校是否要求,都最好有一个美国博士后几年,哈佛大学博士后申请条件,其长度最好在1-2页内。
(4)论文
能够体现申请人的研究能力,对获取奖学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