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一年,全球疫情环境下美国三校博士后怎么样,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就业也自然成为了大家的关注点。博士申请考核制的今天,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各双一流高校考核门槛水涨船高。前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申请考核制博士中惊现一作申请者。同样,在上交大材料学院,也是被爆出手上有 、Angew的申请者被拒。网友们议论纷纷:既感叹如今的考博形势竟然如此之艰难,没有个 CNS 都不好意思去考博了。
图片来自:小木虫论坛
新冠疫情严峻的今年,很多计划赴美、赴欧留学的学生被滞留国内。即使是在新加坡,因为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地方保护,政府也要求PI尽量招本地的学生。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博士就业形势。
那么,博士毕业后应该怎么选择?是继续出国深造还是找国内教职?为何纷纷要出国读博或做博后?取消编制,毕业去高校还有性价比吗?
小编就目前大家最关心的博士就业问题。整理了部分网友的看法,希望能给准备读博的你、正在博士阶段挣扎的你以及准备博士毕业就业的你一些启发。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言论自由。
在一个国内博士就业调查的问卷中,有将近3500位博士参与了问卷,其中有近1219人(35%)的人选择“没有经过博士后锻炼是不完整的,有国外offer肯定出去”。而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如果国内能够给副教授职位肯定留下。另外,有26.8%的人选择先占坑,然后再出去深造。
图片来自:小木虫论坛
为何纷纷选择出国深造?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应该会有自己心中的评判标准。前段时间,一篇《35岁中年博后失业,决定给找教职的后浪一些建议》的文章火爆全网,一个有三年海外博后经历的帝都某211高校的青椒给出了要不要在国内继续做博后的建议。大概意思也是:“能找到岗位,就不要在国内做博后!国内政策一年一变。博士后就是试用期。2年3年之后,没人知道政策会怎么样。如果政策变了怎么办?比如当时说做了博后能留下来,后面来新校长了说需要拿到青年基金才能留下来呢?你确定老板不会突然接了个新项目让你转方向导致做不出东西?你确定你入站之后是一心一意做科研而不是当秘书?”
有个叫Rolla的网友讨论到:“那些天天鼓吹中国最强的不知道是真傻还是假傻,抛开意识形态和体制差异等区分,就纯粹科学研究水平和自由度方面,大部分学科美国比中国强的可不止一个层级啊!这个广大科研工作者最有发言权了啊!我们高端实验室里大部分先进仪器都是欧美,大部分原创理论和技术也是……”
另外一个叫 的国内博士网友则从国内现状给出了他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优秀人才在国内博士学位拿到后出国做博后纯粹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恐怕不全是。现在各个学校、组织机构对科研人才的定义里面大多有一条就是海归,甚至有些学校连国家公派的交流联培都不算了。坊间有个机构对个人的鄙视链,海外博士 > 海外博后 > 交流联培 > 土鳖博士,荒唐极了,却又是事实。我本人作为国内博士、出国博后、回国入职的一员,承认我们确实方方面面有差距和区别,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一定要有海归的帽子才算人才、否则就不算吗?科研人才的定义不应该是忠于祖国、 遵纪守法、科研能力优秀、科研成果突出吗?拿海归与否去一刀切,是不是有些懒政的意味?”
还有小伙伴找了一圈工作后总结出目前高校招聘的鄙视链:“现在高校招人,如果不是有特别厉害的文章,基本上最多只能进第一学历同档次的学校,说白了就是哪儿来回哪儿去。很多211招聘都写一句:且第一学历不低于我校办学层次。中东部211还必须要求海归经历。所以我找了一次工作得出的结论:985本+文章厉害+海龟 = 985教职;985本+文章普通+海龟 = 211教职;211本+文章厉害+海龟 = 211教职;211本+文章普通 = 双非一本教职;双非+文章厉害 = 双非一本教职;双非+文章普通=二本教职;211/985+文章垃圾 = 二本教职”
国内占坑VS国外博后?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博士毕业希望从事科研工作者所两难的问题,而在博士生逐年扩招的今天以及全球疫情蔓延的2020,这个问题更是突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小编发现大多数已经就业的都赞同继续出国深造(这可能也是高校目前预聘制弊端初现的表现),而很多面临毕业的硕博士,偏向占坑的概率较大。当然,疫情之下的今天,很多人可能只能被迫选择。但是,这绝不是主流,很多人滞留国内也只是暂时的。
对于说可以先占坑然后再出去的说法,也有高校青椒出来现身说法:“很多虫子理想化,以为在国内先占个坑,再出国,持有如此观点的虫友不在少数。如果你有关系,那当我没说,如果没有关系,你去了高校,还想出去??那么容易么?领导为啥放你出去,那么多青椒,每年的名额有限,自己不会搞关系,科研又一般,根本就没机会出去好吧。再者,就和很多人毕业后信誓旦旦的说 我先工作几年再考研一样的道理,大部分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丧失了斗志,再加上有了家庭小孩,顾虑的东西多了,也就不会再出去了。如果想出去,趁早,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好。”这个回答,也是得到了所有评论中的最高赞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可谓是道出了青椒们的心声。
某占坑C9高校的青椒直言先占坑的弊端:“我三年前我也犹豫是占坑还是出去博后,因为拿了个博新计划,所以就说服自己占坑某C9,师资博后。三年过去了,挺后悔的,目前现在还是师资博后,国内高校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师资博后当着讲师使唤,成果按照全职博士后要求,压力很大。关键是职称上不去,我们攒了一大堆文章材料基金,在校领导眼中还不如国外随随便便来一个人。直白点,在同一个副教授职称面前,国外回来的博士后轻松碾压我们提前占坑的这些人,即使是成果比我们差很多。校领导们想着,这群占坑的人基本就是不想动弹的人,欺负你们又怎么样,而且即使你们走了,还有许许多多想着接着占这个坑的人。这就是提前占坑的现实处境。在我看来,国内高校的人才聘用还是会逐渐和西方并轨的。
好的高校博士毕业很难直接留校了,基本都需要经过一段博士后阶段的考察期,相当于一种淘汰制度。吸引力差点的高校弄一个师资博士后制度,牛一点的学校只给常规博士后,后面的晋升竞争简直残酷。如果这样的话,与其在国内慢慢耗,不如直接在国外博士后回来一步到位。不过,在国外一定要接触到好的方向,并与所在团队建立好的联系。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申请洪堡、JSPS或玛丽居里学者出去读博后,起点高些。还有你需要认清一个现实,在国内走上学术这条路,要往上走想要占坑安逸基本是不可能的,国内人太多了,容易被拍死在沙滩上。除非你去一个一般的211之下的高校,专心搞搞横向和教学。每条路,35岁你都要谋划拼四青,40岁你都要要谋划杰青长江”
此外,某医科大学青年教师结合国内教师结合自己先占坑后深造的亲身经历给出了自己的感受:“本人凤凰男,本科从某医大 (985水平) 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在某医大,从硕士到博士,从助教到副教授。14年副教授后,15年到美国做博后,国内职位仍保留。出国前,虽然评上了副教授,但我一直认为我的水平远没有达到副教授的水平(虽然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这是我的真实感觉。大家也知道美国三校博士后怎么样,博士未来出路该怎么选?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国内评职称就是靠凑几篇小文章和小课题。我自己就是靠3篇1-3分的小文章和1个国自然青年项目幸运的评上了副教授,但是自己觉得还远没有那种过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
自我介绍完毕,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美国博后的收入只够你一家三口生活,只够温饱;
(2)美国博后2-3年真的不一定就能发10分以上的文章,发10分以上文章的机会估计只有20-30%;
(3)国内大学工作相对而言很轻松,但人事关系很复杂,沒追求混日子很舒服;
(4)我的美国博后工作真的还是比较辛苦的,可能是我给自己的压力大。老板不要求我们加班,周未加班2个小时是我自己主动加。我老板是华人,人非常好,各方面都很好,对中国人还是很照顾,工作能力很强,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5)博后工作生活单一,也比较单纯,但工作中的一些事情也不是想像中的单纯;
(6)国内医科大学的科研水平离美国中等医学院的水平还差很远。不是我自卑或崇洋媚外,那种科研创新思维和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大学的教育差的太远了;
(7)通过一年多的博后锻炼,虽然还没有发文章,但目前我终于觉得我的科研水平真正达到国内副教授的水平了,但离我的美国老板(虽然他还是助理教授)水平还很远很远,估计这辈子都达不到老板的水平了;
(8)我们国家流失了好多人才,周围留在美国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国内top10大学出来的,都是能力很强的人,各个专业都有。到美国工作生活一年多后,终于明白他们不愿意回国了,也理解他们了。这种事情只能感受,不能言传。”
取消编制,博士毕业去高校还香吗?
前段时间,某学术论坛做了个调研,研究发现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的占比达43%,去企业工作的约21.1%,选择去继续在国内或者国外做博后的占18.3%。2020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所制定的总体目标的最后一年。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今后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尽管目前对于已经入编的教师,是采用“老人老办法”还是要统一改革还没有定论。但是从今年高校的招聘信息来看,已经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采用预聘制的招聘模式。可见,这也是大势所趋。
对此,青塔人才给出了建议:“即使编制取消,但是,国家对于高校的投入始终没有减少,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待遇和科研教学条件,都能够得到全面保障。这种保障,并不会因为高校教师的身份变化而变化。高校取消编制就是一个逐步市场化的过程,让这份工作的综合性价比与市场其他工作的性价比接轨,但不管如何改革,总有博士选择高校也总有博士选择企业,从过去博士毕业一股脑都往高校挤到现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最后建立一个工作性价比的动态平衡。”
华算科技专注理论计算模拟服务,是唯一拥有VASP商业版权及其计算服务资质、唯一拥有全职技术团队的正规机构!
华算科技服务的客户,已有超过1000项优质工作发表在国际顶刊。
往期回顾:
80图书馆介绍:
80图书馆()集成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Wiley、IEEE、、等数百个国内外顶级科研文献数据库,一个80图书馆帐号畅享以上所有数据库,无论您身处何地都能随时查阅并下载文献。
80图书馆宗旨:
消除世界知识的鸿沟,促进中国科研的发展,让人人都能用上世界名校的数据库!今天的群友,明天的院士!欢迎加入80大家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复制本行文字₤₤,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购买
复制本行文字₤₤,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购买
复制本行文字₤₤,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购买
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美国博士要读几年?男女比例?毕业薪资多少?来看看这份详实数据!
不过主要针对的是PhD学位,例如MD,PsyD,JD之类的学位是不包含在内的。
官方的分析结论会在月底公布。不过可以先看到一些数据。坚果君挑一些有意思的给大家看看。
想自己看的也可以去官网:
博士总数微下降
2020年美国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从2019年的55,614个减少到55,283个,下降0.6%。不过结合多年的数据还是看得出来其实整体上还比较稳定,且稳重有升。
男女比例
此次调研里,男性博士学位数量29,886个,占比54.15%;女性博士学位数量25,392个,占比45.9%。
比例还行,不用担心自己是少数了。
国际学生里中国学生最多
55283名博士学位获得者里,临时签证持有人者为18,482人,也就国际学生。
其中,不出意料的,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国际学生第一生源地,从2010年到2020年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数量从3,744增长到了6,337人,涨幅高达70%;印度排名第二,总计2256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第三是来自韩国的国际学生,博士学位数量为1054。
亚洲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籍的这6337名博士里,5,730人攻读“&“ 理工类博士,占比90%!
多久读完博士
2020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博士阶段的平均修读年限5.8年。
其中,文科类的博士修读年限更长。例如,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平均修读年限6年,人文与艺术平均修读年限高达6.8年。泪啊。。。
从年龄角度看,各领域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位数年龄为31.5岁。
其中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位数年龄高达38.5岁,人文艺术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位数年龄高达34.2岁,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年龄也不低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美国博士要读几年?男女比例?毕业薪资多少?来看看这份详实数据!,中位数为32.3岁。
8成中国籍博士选择留美就业
博士毕业后的薪资情况。男性的平均薪资为70,000美元,女性的平均薪资60,000美元。
其中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行政专业的博士平均薪资均超过10万美元,工程领域的博士平均薪资也在9万美元左右。
关于去留问题,有73%持有临时签证的国际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选择留在美国就业或做博士后。
在国际学生中,中国籍博士学位获得者留美工作的占80.1%;印度籍博士学位获得者留美工作比例高达88%;韩国籍留美工作的博士生占67%。
学校和专业
2020年授予国际学生博士学位最多的三所大学:
1,普渡大学授予博士学位452个
2,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授予博士学位394个
3,德州农工大学授予博士学位376个
生命科学领域颁发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
1,佛罗里达大学授予博士学位238个
2美国留学博士后要读几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授予博士学位235个
3,哈佛大学授予博士学位226个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颁发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
1,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授予博士学位95个
2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博士学位88个
3,麻省理工学院授予博士学位81个
物理学科和地球科学领域颁发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
1,密歇根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38个
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博士学位137个
3,斯坦福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24个
工程领域颁发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
1,普渡大学授予博士学位336个
2,佐治亚理工学院授予博士学位322个
3,斯坦福大学授予博士学位260个
人文与艺术领域颁发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
1,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25个
2,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授予博士学位122个
3,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博士学位98个
就读期间资金来源
79.6%来自奖学金,包含TA,RA或者。
官方的分析报告,11月30号会出炉,如果有有意思的地方,坚果君再来向大家汇报!
以上数据来自
Nuts留学现对外开放免费一对一咨询
短信发送“姓名+学校+专业+年级+邮箱+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