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城市规划系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系管理机构沿革(不含文革前的系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先后经历了原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现华中科技大学共三个学校的发展历程。
1979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恢复城市规划招生,是当时我国最早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三所院校之一。至1983年共招收5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共5班,170人。
1985年2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校的三个班搬迁至原建设部所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并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系,同时成立相关的城市管理系和风景园林系。
1991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系部调整,风景园林系、城市管理系的部分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和城市规划系共同成立城市规划与建筑系,下辖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
2000年5月,城市规划专业随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整体合并进入新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其中城市规划专业成立城市规划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系的国际合作办学力度不断扩大,注重与欧美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城市规划系领导及教师代表团几次赴欧美规划院校进行外访和讲学,并成功举办了 十届 “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等国际大型学术活动,不断扩大我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系已与英国邓迪大学、美国亚历桑娜州立大学开展“4+1”本科合作培养,每年还开展有国际化课程、中外联合设计等。
45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作为全球知名的空间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全国一流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基地、中部地区规划学术中心,长期坚持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培养了大量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前沿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城乡规划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达4000余名。
二、历史大事记
(1)原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1979年9月,在原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美国三校博士后教育部认可吗,2000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至1983年9月共招收五届、170名本科学生。
(2)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1984年9月,在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继续招收四年制城市规划本科学生,并自1995级始改为五年制本科生;
1994年9月,城市规划专业取得“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8年,城市规划学科被评为原建设部及湖北省重点学科。
(3)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2000年,城市规划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并获优秀;
2004年9月,城市规划专业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工学博士研究生;
2005年,正式设立“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6年第二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双获优秀;
2008年,城市规划专业又取得“工程景观学”工学博士点;同年6月,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1年获城市规划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第三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双获优秀;
2012年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发文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本学科位列全国第10;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本学科位列全国并列第6;
2018年第四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双获优秀;
2019年城乡规划专业获得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21年7月,获批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
2022年,获批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8月,成为首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教育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九大虚拟教研室之一)。
2022年9月,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科技创新团队(城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理论与规划导控创新团队)。
2024年第五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评估,双获优秀。
三、师资队伍
面对新时代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城市规划系坚持引人才、提层次、建团队、强组织等举措,形成了年轻化、国际化、高端化的教师梯队,旨在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截至2024年底,本系现有在岗教师32名,其中教授13人(博导11人),副教授11人(博导2人),讲师8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人,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1人,湖北省规划设计大师2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2人美国三校博士后教育部认可吗,省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入选团队1个、领军人才1人、青年人才2人,武汉市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校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教师获博士学位近85%,近60%教师具有国外访学、留学经历。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国际化特色,我校城市规划系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拥有兼职博导68人,其中包括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荣誉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沈青、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英国卡迪夫大学于立等高校知名教授,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著名规划师。为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校城市规划系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设计机构建立了近20个校外实践基地,签约了50余位校外导师,从而强化面向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期实现高校与时俱进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国土空间低碳生态智能规划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特色村镇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湖北省高等学校环境与建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紧密协同,全面支撑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四、教学团队
城市规划系共设7大教学团队:
(1)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与设计
责 任 人:赵守谅
教学秘书:单卓然
团队成员:黄亚平、陈锦富、任绍斌、王智勇、彭翀、刘合林、
刘法堂、罗吉、赵丽元、袁满、鲁仕维
(2)形态空间设计(历史保护)
责 任 人:贺慧
教学秘书:邓巍
团队成员:洪亮平、何依、刘晓晖、任绍斌、
李蓉、袁巧生、林颖、孔惟洁
(3)乡村规划精细化方向
责 任 人:耿虹
教学秘书:刘法堂
团队成员:万艳华、王智勇、乔晶、乔杰
(4)创新实践课程
责 任 人:任绍斌
教学秘书:罗吉
团队成员:洪亮平、郭亮、贺慧、赵丽元、林颖、袁满、鲁仕维
(5)规划技术方法
责 任 人:赵丽元
教学秘书:袁满
团队成员:张瑞芳、张萍、鲁仕维、李新延
(6)专项规划
责 任 人:郭亮
教学秘书:乔晶
团队成员:何依、赵丽元、万艳华、刘晓晖、陈喆妍
(7)城乡发展理论
责 任 人:刘合林
教学秘书:鲁仕维
团队成员:彭翀、罗吉、赵守谅、赵丽元、单卓然、林颖
乔晶、乔杰、孔惟洁、张梦洁、卢有朋
—————————————————————————————————————
联系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224
联系人:黄莹(规划系行政老师),
博士后美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个人介绍
2003年师从赵进东院士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博士后美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04年至2009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Brown和 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5年师从Marc -在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和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曾荣获Tri- Prize、“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学术奖项。
2015-,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1-2015,博士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2009-2011,博士后,美国基因泰克公司
2004-2009,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1999-2003,本科博士后美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1]
2016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遴选结果 [2]揭晓,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关启安、生命科学学院杨竞、物理学院张熙博三位青年学者经过了求是基金会严格的同行评议和专家委员会评审免联考在职研究生,顺利入选该奖项。 [1]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传统概念中是机体内行使不同生理功能的、独立的两个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多种器官和组织内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神经-免疫调节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前沿领域,推动对于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免疫反应机制的深入理解;同时,特异性神经信号的免疫调节功能将为治疗不同免疫相关疾病提供全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