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景:SAT 1500+,托福110+,GPA3.7+
K同学的申请可谓“稳、准、狠“。
稳:
K同学自身综合素质高,主动配合老师,为团队打造优质的文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一点上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可谓及时、高效。我们一直坚信,高效的交流才能让我们创造更多惊喜!
准:
佐治亚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并称为美国三大理工学院,难度虽大,但是我们精准定位。我们深挖了K同学的经历,进行谨慎的评估后,就开始有条不紊的整合各种亮点。我们发现了K同学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十分优秀的“探索欲“、让人钦佩的冒险精神,这为我们最终确定的文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
狠:
我们反复修改了14稿,才最终确定了主文书和活动列表,耶鲁本科毕业的英美文学外籍导师不断圈点瑕疵,以求“文书”和“活动列表”达到精益求精,外籍导师和我们虽然有时差上的区分,但我们对文书的目标却没有丝毫差别。全程高度的配合、不断的审视,无数个标记后的付出,经过这样打磨过的优质文书也无法保证录取!只有个性化、匹配高、有逻辑的“高进阶文书“才是我们团队的奋斗目标!紧锣密鼓的沟通协作充分考验了明德立人教育团队的综合能力。最终我们交上了满意的文书。
佐治亚理工学院
So,佐治亚理工学院是一所什么神仙学校呢?
佐治亚理工学院 of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简称 Tech或GT,建校于1885年,是坐落于美国东南部第一大城市亚特兰大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该校为美国大学协会成员。
竞争激烈的公立精英校
它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并称为美国三大理工学院。除了亚特兰大市的主校区,该校在佐治亚州萨凡纳也有校区;学校还在法国洛林大区的首府梅斯建有佐治亚理工洛林校区、在中国建立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佐治亚理工大学是美国工程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加上其提前申请(Early )截止日期10月15日是前五十名校中最早的。因此,很多学霸,尤其是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同学,会毫不犹豫把这所学校加入选校单。
佐治亚理工近年来录取率逐年降低,以去年为例,36936名申请者中的州内录取比例是40%,而州外录取却只有惨淡的16%,可想而知,国际生的录取率更低!进入这所学校变得不在简单!
提前申请人数、录取人数的持续增长也引发了更多申请者的“焦虑”。为保持新生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权重给予了特殊群体,如少数族裔、第一代大学生、低收入家庭等,造成了竞争剧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k同学脱颖而出,这枚录取让我们尤为惊喜!
从排名上看,该校在2020年《》综合大学本科排名中位列第29位,其本科工程学院排名全美第4位,工程院下各系均位列全美前五,在2019年发布的工程与科技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0位,在全球拥有顶尖的学术声誉,未来的录取率是否会进一步下降,我们仍需给予持续的关注!
各种达人,都是大神
of 校园不大,骑自行车的话东校区到西校区只要12分钟。当地学生说:东校区有好多兄弟会姐妹会,西校区相对安静,不过离综合性建筑(大一大二新生上课的教学楼)较远。学校里的松鼠、喵星人、老鹰遍布,校园生态超级好!学校的理工氛围极浓,走到哪都能听到有人讨论算法、机器学习、信号处理,学校设施很好,体育馆相当棒。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学校,落实了“校园多元化”的美名,多样性佳!各种乐器的达人、电音制作人,左边玩的聊乐器,右边解的了公式…
小编卑微的问一句:现在的牛人都这样了吗?
美国南方,在二战时期作为美国大后方的兵工厂,经济突飞猛进。亚特兰大地区受尽联邦政府的优惠政策,成为美国继纽约,芝加哥,巴尔的摩之外的又一传统经济区,坐拥可口可乐,等许多传统工业集团和全世界吞吐量最大最繁忙的哈德森杰克逊机场,抓住机会来GT,想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们,区位因素可是相当重要啊!
作为业界认同的美国传统工程牛校,包括物理专业在内的各学科交叉发展, Tech的科研基础教育让学生体会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更清楚怎样去面对挑战和失败。
专注学术发展,配合产业升级
Howey物理大楼有26,000平方英尺的教学空间(包括教室和实验室),156,000平方英尺的研究实验室空间。诸多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生和高级访问学者让学院光彩熠熠。在纯物理和应用物理以及技术领域,GT的本科教学可以说走在了行业的前沿。当地新闻曾指出:“GT为21世纪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出色的基础教育经验”。
本科生在这里,学习到了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知识基础,并通过与其他研究单位,学术界和整个社区的互动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物理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相关工作,每个学者的独立学术生涯都将为学生们带来:
1、行业内值得尊重的知识财富。GT也为本科生安排了助理老师协助完成科研项目。
2、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免费使用该学院的仪器和设备,CETL(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教学与学习中心)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数学和计算机集成教育中心)的一些教师也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本科课程。
3、目前与许多佐治亚州的公立学校系统和著名的教育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颇具权威的学术体验。
学院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
从1888年到1938年的时期,当时物理学还只是一个教学部门,隶属于工程专业,只提供一些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始于1938年,物理学院被允许发展自己的学位课程,体现“学术性”就变成了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1960年代中期,学院内开始推动各项科研研究计划。
1967年部门移至“新”的物理大楼,包括三个学位课程都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Tech下属的航空系统设计实验室 ( )承担了美国政府的一些机密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很多的物理问题都得到了攻克。各学院通力合作下,帮助航空制造公司解决了设计先进商用飞机的技术问题,也为美国国会制定详细的登录月球和火星提供了不小的帮助,更在帮助美国空军解决了“研发最先进战斗机中”的问题上功不可没。
生物物理组与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合作,协同发展。在细胞表面的微拓扑学,吞噬作用的机、病毒蛋白壳、RNA结构、动物运动、纳米级相互作用等交叉学科提供了巨大的学术支持。光学研究也毫不逊色,教授们和学生们钻研量子光学,各团队提高研究效率,在数十年内为大企业提供了通信、遥感及生物技术中新型器件。在凝聚态的研究上,学院组织专家对纳米量级的物理性质、、软材料,纳米级流体、纳米摩擦学等学科都做出了突出成就。
的物理系顺应其学校的工科强悍的特点,物理系的研究也很前沿且很偏应用。可以说,被这所学校录取是稳赚的节奏!
物理的细分专业多,就业面广,立志于潜心做研究的同学们一定不要错过了!学院里的大神们喜欢安定但富有挑战的研究生活。学生们普遍踏实稳重、遵守规则。进入GT,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要求、掌握熟练的实验技巧,也不能忘记按程序进行安全的实验操作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只要足够努力,日后有很多进入全球知名 IT、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公司工作!
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成果运用于实际。它是多学科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多种学科的支柱,期待K同学和未来优秀的团队一起将物理研究成推向新高度!
给您提个醒!
美本提前规划,把握好早申优势,与常规申请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早申阶段的学校会非常关注学生与学校的合契度。申请生必须要在申请材料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质。明德立人的团队对每个学生的文书坚持:坚决杜绝千篇一律,对内容不断修改。大学申请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保证申请环节关关相扣,地基没打好之后的路也不会稳当。通过提前规划,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合理的投放到卓有成效的地方。
想要得到dream 的垂爱,需要提前规划,早登船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录取难度,2020美本战绩 | 终于!佐治亚理工学院Offer来了!录取堪比蜀道难!,早上岸!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非常人物|内江走出去的博士后女科学家,头衔多得吓人,如今她"回来了"
她是家人、朋友眼中的工作狂,熬夜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她是一位知名科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资深科学家、美国波士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特聘教授、四川艾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导师;从事纳米材料与科技研究长达近22年,在美国工作17年,拥有国外专利12个,国内专利5个;主持过多项美国自然基金(NSF)、美国宇航局项目(NASA)、美国能源部项目(DOE)以及麻省理工大学的能源计划项目(MITEI);她更是一位心系家乡的游子,希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
她,就是从隆昌走出去的科学家曾庭英。
热爱化学,走上漫漫求学路
10月1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隆昌县黄土坡工业园科技孵化器的四川艾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曾庭英教授早已等在远在美国波士顿的电脑前准备接受视频采访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非常人物|内江走出去的博士后女科学家,头衔多得吓人,如今她"回来了",当时已是波士顿时间晚上10点多。在美工作17年的她依然乡音未改,很快与记者热络地聊开来。
虽然时间已晚,53岁的曾庭英仍是神采奕奕,十分热情慈祥。说起与化学的结缘,曾庭英介绍,高中时,得益于两位化学老师的引导,她了解到化学在生活中应用极广,遂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她报考了内江师范学院(原内江师专)化学教育专业,之后又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由此走上科研教育之路,对化学展开了终生的学习和探索。
曾庭英在艾珂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图片由艾珂提供)
事实上,曾庭英的求学路并非一帆风顺。她出生于隆昌农村,家里五个孩子,全靠做木工活的父亲挣钱抚养,过得十分拮据。身为长女的她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专科毕业后暂弃继续求学梦,应聘到隆昌一中担任化学教师,一做就是8年。
8年后,当弟妹们都已长大成人,曾庭英身上的担子也轻了许多,不满足于现状的她终于可以继续求学。她说,对于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能够站在世界化学科技的前沿了解到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她感到很幸运,这也是她为何将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研究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因由之一。
那时,距离国际上纳米基本概念的提出不过两年时间,国内很多相关从业人员对纳米的概念都没有完全理解,国内纳米科技研究也刚处于萌芽阶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曾庭英发现纳米技术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领域,它能给传统领域带来技术革新,在生产、生活的应用中,纳米材料也有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自此,她将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到如今已从事该项研究达22年。
不惧艰险,誓要利用化学造福于人
失败乃成功之母。提到实验遇到的阻碍,曾庭英说“那是太多了”,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无法避免失败,操作不当甚至可能存在危险。
曾庭英回忆起一次实验事故。那是在北京化工学院读研期间,出身贫困的她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珍惜,一有机会就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曾庭英和波士顿高等研究院的学生在一起(图片由艾珂提供)
那时学校资金紧缺,化学用品十分珍贵,有的化学用品使用好几年后残存了一点点也舍不得丢掉。曾庭英在做一个实验时,有一瓶存放了十年左右的浓硝酸,标签已经完全模糊不清,致使她误把浓硝酸当其他药品使用,当场发生爆炸,造成她双眼三度烫伤,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持续了3个多月,留在脸上的疤痕现在依然十分明显。
然而,这次事故却丝毫没影响曾庭英从事科研的信心和决心,反而让她领悟到做科研就会有牺牲,也给了她警醒。“事故并不可怕,只要掌握化学特性按要求操作,我们就能将其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曾庭英如是说。
为科研所做的牺牲,不仅有安全隐患,还包括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
曾庭英的家人、同事都称她为“工作狂”。博士后毕业后她先后担任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访问客座教授,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资深科学家,创立了美国波士顿高等研究院。身兼多职的她,工作到深夜已是司空见惯。
据艾珂公司市场经理杨军介绍,今年上半年曾庭英一行人到巴中考察交流,曾教授与行业新材料专家交流国际新材料发展趋势,探讨到凌晨两三点依然不肯休息。
“她每次回国,工作忙加上倒时差,每天都只休息两三个小时。”曾庭英的妹妹说,对于曾庭英牺牲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搞科研,她的家人已经习惯,但仍会心疼她。
情系故土,为家乡发展助力
“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2014年,曾庭英回到隆昌创立四川艾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艾珂公司无机纳米涂料和多孔建筑材料已取得重大进展。并与杭州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即将在浙江和四川隆昌建设量产工厂。预计在建厂首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30人。
曾庭英在麻省理工辅导研究人员(图片由艾珂提供)
新材料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其社会价值。据杨军介绍,纳米涂料不含有毒物质,多孔建筑材料可实现保温功能,且原料来源于建渣等废弃物。这与曾庭英的绿色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发展绿色工艺,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帮助传统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转型升级,是促进家乡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曾庭英根据20余年的研究和世界考察总结,提出一系列传统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转型升级方案,及节能减排绿色化学工业技术手段,可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设计产品生产工艺。
谈到为什么选择项目落户隆昌时,曾庭英缓缓说道:“因为我是隆昌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生在隆昌长在隆昌,我的根也在隆昌。不管走到哪里,家乡情是难以忘怀的。我希望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回来的曾庭英,同时也呼吁在外创业的人才将成果带回家乡,带回自己的根所在的地方,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搭桥铺路,她拉近国内企业人才与世界的距离
虽然已取得美国国籍,身处异乡的曾庭英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在美期间与国内学术界保持着紧密联系。她认为,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2015年,曾庭英成为北京市特聘教授,并兼任北京化工大学讲席教授,不管再忙,她一定抽出时间每年回国参加讲座、进行教学。同时促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学生赴美学习、实习,通过讲座、会议和学习交流开展科研教育,指导国内科研团队工作。
“人才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一生学习,才能保证人才充满活力。”曾庭英提倡企业注重人才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呼吁人才多走出去,见多方能识广。
曾庭英十分爱护人才,更加注重对人才的“二次教育”。她对公司人才的“二次教育”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通过网络视频交流指导;回国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人才赴美培训、进修。艾珂的科研人员虽然只有本科学历,但曾庭英每个工作日都通过视频对他们进行指导,“他们进步很大,现在已经不需要我每天进行指导了,我只需要考察结果和指导方向就可以了。”她对科研人员的进步感到很满意。下月,曾庭英将安排两名科研人员赴美进修。预期在3年时间内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将艾珂公司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培养一批合格的科研人员。
曾庭英将自己比作桥梁,虽然没有回国任教,却通过与国内学者交流学习等方式,将所学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理念带回祖国、带回了家乡。她还与哈佛、麻省理工等院校长期合作,为想要学习的企业和人才搭桥铺路,搭建国内企业人才与世界的沟通之桥。
在谈到工作多年的深切感受时,曾庭英没有提自己科研上的累累硕果,而是说,站在讲台上授课时,希望看到更多家乡人的面孔,“偶尔看到一个四川人,心里倍感亲切”。由此,足见她对中国人才走向世界的殷切期盼和剪不断的故乡情。
(内江日报记者 张小丽 实习生 陈莉萍)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在上海做博后:有人月入5万,有人只拿5千
2022 年,上海计划向全球开放 5000 多个博士后岗位,其中年薪最高的 70 万元,最低的 8 万元。如果按这个数字实发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前者每个月的收入超过 5 万,后者月薪仅有 5 千。
撰文 孙滔
编辑 魏潇
疫情后的上海正在浴火重生。其中一个大招就是抢夺并留下最好的人才。
7 月 25 日,上海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发布 5157 个博士后岗位,岗位年薪最高 70 万元,其中涉及 123 家企事业单位的 259 家博士后站点。
据澎湃新闻梳理,这份博士后招聘计划,面向在美国、英国、德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分别投放 3228、2887、1416 个岗位需求,且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需求量较大。
此前一个月,上海市出台政策称,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 50 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上海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毕业于世界排名 51 至 100 名的,全职来上海工作并缴纳社保满 6 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70 万年薪,凤凰入巢指日可待吗?
年薪 70 万
在这份最新的博士后招聘公告中,岗位年薪大多集中在 25 万至 35 万元之间,中位数为 30 万元,一家科创板上市的软件公司甚至给出了70 万元的年薪待遇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在上海做博后:有人月入5万,有人只拿5千,成为“全场最高”。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制图:科研圈
按照公告给出的信息,这个软件工程博士后职位的 70 万年薪包括了基本工资和各种补贴,公司还会帮助申请人才公寓,且年龄要求较宽,40 岁以下。不过,科研圈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70 万是年薪最高值,而非该司博士后的普遍待遇。一些招聘网站显示,该公司今年给出的博士后年薪区间是 39 万到 65 万,后者可能更接近实际待遇水平。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制图:科研圈
薪水排名第二的职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年薪 65 万。这个岗位来自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实验室主任邵晓巍,属于青年科学家培养项目,主要面向新技术体制空间目标感知系统建设需要,开展主动态势感知、多体协同控制和智能决策等信息控技术研究。其目标是宏大的,要推动中国空间感知、控制和决策技术走向世界前列。除了享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福利待遇,这个岗位还提供迁户落沪、博士后公寓、子女入学入托和五险一金等福利,并且有可能直接获聘长聘教轨教职。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来自邵晓巍课题组的另一份岗位需求,待遇为 35 万,具体方向为遥感观测和在轨服务等航天装备建设。这些岗位均面向毕业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博士。一位领域内人士透露,65 万年薪岗位是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而 35 万年薪则是成熟的工程优化类岗位。
这份公告中,处于“明码”岗位待遇最末端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 个应用经济学的博士后岗位只有8 万元的年薪,且并未注明有其他福利。这一待遇是 2015 年开始实施的全国统一标准,也是国内博士后的“最低工资”。根据人社部和财政部的规定,8 万元中生活费用占 80%,主要用于工资、奖金和生活补助等;日常公用经费占 20%,可用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费用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制图:科研圈
科研圈还注意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在这份公告中给出了一种更有弹性的待遇,其博士后岗位待遇在 25 万到 97 万元之间。不过,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岗位的待遇上限有所夸大——实际上,该机构的博士后在 2019 年给出的待遇是税前年薪不低于 20 万元,而 2021 年给出的待遇最高不超过 50 万,这还是在囊括了“博新计划”、“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博士后项目之后的累积最高待遇。
此外,今年春季爆发的疫情明显影响了上海市的博士后招聘进程。由于城市停摆,往年在 3 月发布的招聘计划被延期至 7 月末,这意味着博士们进站并开展研究的时间也会推迟。更重要的是,与 2021 年相比,上海市 2022 年博士后的招聘岗位数和招聘人数都出现下降,除去本就是“博士后大户”的高校,许多有条件招收博士后的公司也在缩减名额。愿意引进博士后的单位更是缩水明显,从 144 家降至 87 家。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制图:科研圈
“超级博士后”
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实践的首批城市之一,“超级博士后”计划则是上海博士后计划的名片。这一计划始于 2018 年,是上海集聚和留用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王牌”项目。据2022 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由上海市给予每个入选者 2 年共 30 万元的资助,同时由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 1:1 的配套经费资助。4 年来,“超级博士后”累计资助博士后 1675 名,资助金额约 5 亿元。
2018 年,上海市 35 家单位的 264 位博士进入了“超级博士后”名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别以 64 人、61 人和 25 人位列三甲。到 2019 年,这个数字升至 371 人。2020 年和 2021 年则都超过 520人。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入选人数一直稳居前两名。2022 年,超级博士后计划名额涨幅明显,比上一年提高了59%,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上海市吸引科研人才的意图。
数据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制图:科研圈
据悉,与 2020 年相比,2022 年的申报中突出了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疫苗与新药、临床诊疗技术、智能防控、新材料与防疫用品等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向的优先推荐。此外,澎湃新闻称,2022 年起上海将加大对外籍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每年资助外籍“超级博士后”不少于 50 人。
除了上海的“超级博士后”计划,其他地方政府和清北等名校也推出了自己的博士后计划。江苏“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湖北“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纷纷登上舞台。
以 2022 年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为例:支持人数不超过 200 人,支持期限为两年,校发年薪 30 万元(税前),院系可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情况给予额外资助,同时提供社会保险、职业年金、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学校还提供周转公寓,如个人放弃租住学校周转公寓,提供租房补贴 4.2 万元每年。此外在站满3年可申请评定副研究员任职资格。
对于博士后,更隆重也更难获得的名额是全国范围的“博新计划”,即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于 2016 年开始实施的博士后项目,初期每年资助 200 人,资助每人每年 30 万元,两年 60 万元,其中 40 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 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到 2022 年,“博新计划”入选名额达到了 400 名,资助金额已经达到了 63 万元,其中日常经费 40 万,科学基金 20 万,国际交流费 3 万。
“一凤难求”
博士后制度与科研机构的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在户籍、人事、职称、编制、学科等方面限制较小,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加上科研经费、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博士后能够安心做研究。
科研圈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和中科院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博士后招聘不容易达到预期,有的导师每年能招到 1 人就已经难得,而一些来应聘的博士学术水平有限,只能按照普通技术人员来对待,所以待遇也只能按下限给他们。
顶尖的人才从来都是稀缺品,仅靠待遇尚不能引凤入巢。一名来自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专业博士告诉科研圈,自己的研究着眼于比较长期的科技创新,学术界能提供更合适的土壤,所以准备继续留在美国做博后。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回国,是因为美国所提供的环境更适合他目前的研究方向。
另一位毕业于 MIT 的计算机博士赵行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拿到学位后去了谷歌无人车项目 Waymo 担任研究科学家,并于 2020 年回到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担任助理教授,从事多模态学习、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的研究。
学成后要不要回国,也不仅仅取决于学术环境。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完成博士后工作的苗新(化名)选择了苹果公司过渡,明年他会到美国的一所大学担任教职。为何没有选择回国?他对科研圈给出的解释是,在新冠疫情初期,当时国外疫情紧张而国内平缓,一些国内机构对有意回国的博士较为挑剔。之后国内疫情变得紧张起来,高价机票和国内较严的入境防疫政策,让一些有意回国的博士再次犹豫起来。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of -Essen)教授陆蒙吉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告诉科研圈,如今来德国的留学生更倾向于回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愿意远离父母,一方面则是在德国求职不易,他们的德语也不够娴熟,难以有更好的竞争力。其实一个更大的背景是,这些研究生没有走出实验室和自己狭小的朋友圈,留学数年却没有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一些德国博士回去可以在武汉协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机构很快获得正高职称,但陆蒙吉看到,来德留学的生源却在减少,而过来进修的在职人员多了起来,而后者多数是为了职称而非为了做学问。
陆蒙吉对选择做博士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与国内不同,欧美的博士后生涯更多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需要检验自己是否拥有独立做科研的能力,而国内的博士后更像是在变相求职,机构可能暂时没有合适岗位,那么经过博士后阶段过渡,就增加了留下的可能性。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