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省理工 /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郑思齐:且行且思且望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郑思齐:且行且思且望

1995年考入清华,郑思齐选择了土木工程系;五年本科毕业,直博本校,主攻本院系的房地产与城市发展专业;博士毕业,留校任职;工作十一年后,适逢麻省理工学院面向全球招聘该方向的教授,郑思齐参与竞争并成功获得该职位,于是去到美国,仍然教学和科研并重。

郑思齐,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之后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和建设管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洪玉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留在清华任教十一年,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到哈佛大学开展一年博士后研究)。2017年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现任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终身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主要关注区位导向性政策、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城市创新经济与城市网络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学术著作三本。

郑思齐(1995级土木)

回首来时

郑思齐在清华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脚下的路从清华铺开,走出了很远,却依旧和开始的地方相连。

郑思齐在结53班(1995年入学)读书的时候,还是电脑和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更多时候都是集体行动,同学之间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春游都是经常的事,营造出鲜明的集体印象。五号宿舍楼、“安静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人少”的新水利馆三层自习室、校内的七食堂,九食堂和十五食堂、北门外的小饭馆,还有偶尔打打的乒乓球,共同编织出郑思齐充实的大学生活。读博时,与同门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外出考察实践目睹的景色,在郑思齐的记忆中也历历在目。

清华对于郑思齐意味着什么?在清华,郑思齐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为后来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经年的浸润,使得“清华的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都很强”;还有“全面的塑造”,从未谙学术的高中生到独当一面的研究者,从孜孜求学的学生到“和原来的老师们成了同事”;目前清华是郑思齐多项研究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郑思齐现在还指导着清华的几位博士生,而往前看,清华是郑思齐所有研究的出发点,一切的起点。

学业事业

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科研之路?郑思齐给出的答案像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通解”——似乎就是顺其自然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乍看上去,郑思齐的履历非常平顺,没有什么波折,专业上也不曾有大的转变。1995年考入清华,郑思齐选择了土木工程系;五年本科毕业,直博本校,主攻本院系的房地产与城市发展专业;博士毕业,留校任职;工作十一年后,适逢麻省理工学院面向全球招聘该方向的教授,郑思齐参与竞争并成功获得该职位,于是去到美国,仍然教学和科研并重。

自从开始从事学术研究,郑思齐不断有中英文论文发表,至今总计有百余篇;在麻省理工,郑思齐是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的教授,还创办了“MIT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最近升级为“MIT可持续城市化实验室”。

郑思齐迈出的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地留下了脚印。不过,在走出每一步之前,郑思齐都有自己的考量。

“我高中的时候就喜欢物理,不过当时保送清华时没有物理专业可以选,就选了和物理的关联比较多的土木工程专业。”对物理的喜爱在大学也得到了延续——她最喜欢也最有收获的一门本科生课程就是相当“物理”的《理论力学》。到了博士专业方向的选择,郑思齐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会有广阔前景,而自己所在院系有一个研究所恰好和房地产相关,于是郑思齐直博到了房地产与城市发展专业。

现实没有嘴上说说这么轻松。能否看清自己的研究兴趣,是科研的第一道坎,如果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又能够下手的课题,研究工作很难有进展,更别说发表期刊论文;而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申请教职只是打水漂;并且,做研究本身也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投入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如郑思齐自己所说,“做研究就是,有时候你投入了很多,还是得不到足够有价值的成果”。观照郑思齐的科研道路,选择方向也好,投入研究也好,“顺利”的表象之下,郑思齐也会遇到许许多多十字路口,只是每一次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她做出的选择,往往明智审慎。

且行且思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郑思齐逐步意识到需要跳出房地产市场本身,从更为宏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在她看来,如何看待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更严峻、更迫切的问题。加之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的博士后经历,郑思齐萌生了致力于研究城市经济和环境经济的想法。于是,郑思齐将目光转移到有关中国绿色城市建设的研究中,而这在当时的国际学术领域尚属前沿。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给了她许多研究灵感,郑思齐陆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且出版了一些书籍——她与卡恩教授合著的《中国绿色城市的崛起:经济增长和环境如何共赢》获得了2017年美国出版协会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中的环境科学部门荣誉奖。

但中国的城市化也只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个例,未来郑思齐将会把研究视角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中国城市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的例子,但我想找到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一般性规律。”而不久前,她创立并担任主任的麻省理工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也正式更名为可持续城市化实验室,将“中国”扩展为“世界”。从住房、交通、环境到综合的城市体系问题,从中国到世界,郑思齐的研究道路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有挑战性。

保持研究方向与时代潮流的契合,甚至站在最前沿,需要敏锐的目光和及时洞察时代趋向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许还是要从郑思齐在清华读书的日子说起。在郑思齐本科即将毕业的2000年,清华组织了第一届创业大赛,郑思齐和几位同学提出了一个网上房产交易的构想,类似现在的二手房网站。但当时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起步,“上网”的概念还没有普及,他们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太不着边际”了。虽然那个项目没有在比赛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郑思齐一直还都保持着一些创业者的特性。

郑思齐(1995级土木)

“我们的城市具有两面性”,郑思齐这样看待“城市”这个自己多项研究的中心对象:一方面,城市化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资源,提高了社会运作的效率;而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过程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当,有些地方过度开发,甚至出现“鬼城”。带着这样辩证思考的角度,郑思齐在城市这方“实验室”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将会给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思考的习惯还从工作延续到生活中。对于正在经历的这次疫情,除了看到它对我们生活的破坏,郑思齐认为不妨把它视为一个暂停键。在郑思齐看来,这次疫情,是经济飞速发展里的短暂间隙,忙碌生活中的一次喘息,提供了一个进行反思与内省的难得机会。

不过,郑思齐没让自己松懈下来,疫情使得一些原定的工作安排被取消,她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手头的研究。疫情之下,不同国家的不同形势、如何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应对,也成了郑思齐开辟研究思路的新的灵感。

且行且望

未来自然还是要寄希望于后辈。谈到现在的清华与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何不同,郑思齐笑说,从读本科的时候到现在,清华的面积增长了不少。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国际排名的提高,“清华近几年的排名上升得很快,现在的学生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在清华不断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时候,充分利用清华的资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同于MIT,学生和导师更像一种合作关系,在中国,“师傅带徒弟”的思维仍在影响着一些老师和学生,但这并不适应现代的研究环境。“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郑思齐希望“未来学生们能更具批判性,更有独创精神。”

如果用一个词分别形容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郑思齐都会选择“理性”。诚如是,无论是工作的选择,研究方向的选择,对周围事件的思考,乃至郑思齐对自己的评价,都冷静而“理性”。在学术道路上的思考与瞻望,让她不断开辟研究领域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郑思齐:且行且思且望,取得成果;在生活中,她也思量着前行,偶尔回望和对未来的期望助她鼓起自己的风,营造顺境,扬起张满的帆。

美国时间已是晚上9点半,郑思齐依然精神饱满,抽出时间聊了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之后,她马上又要回到系里和实验室的工作中。

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江汉大学智能体育与主动健康研究院吴钰祥/徐国栋教授团队招博士、师资博士后

研究方向

主动健康与可穿戴器件

背景要求

生物医学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电子信息类、仪器类、纳米技术类、功能材料类、仿生科学类、智能工程类

招聘详情

江汉大学吴钰祥/徐国栋教授团队招聘事业编制教师+联合培养师资博士后。

因科研工作需要,本团队计划招录优秀博士 10 名,师资博士后若干名,从事主动健康、可穿戴器件和生物材料及应用等相关研究。欢迎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申请(招聘长期有效)。

招聘单位简介

江汉大学是 2001 年 10 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实行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目前湖北省唯一同时拥有全职院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学校特色优势学科,2018 年成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1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 年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2023 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智能体育与主动健康研究院是学校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是校设独立研究机构。研究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智能体育与主动健康研究领域,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探索体育、医学、生物学、化学、智能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以高水平交叉融合探索医工、医理等学科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出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团队简介

吴钰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江汉大学科协副主席,智能体育与主动健康研究院院长,体育学院副院长。获得 WILEY Open (Wiley 威立中国开放科学年度作者),Wiley Open (Wiley 威立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武汉英才,第十八届湖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武汉市人民政府资助博士等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为主动健康与可穿戴器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其中多篇在 、Nano 、Gut 、Bone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江汉大学智能体育与主动健康研究院吴钰祥/徐国栋教授团队招博士、师资博士后,作为副主编完成物理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指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

徐国栋,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解剖学会运动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解剖学理事、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汉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中国解剖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生物医学无损监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5 项,主编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审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医学委员会出版物《运动医学与科学手册—网球》,在 J Sport Sci Med、Nano 、Front 、J Opt 等 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新苗体育奖等。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李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麻省理工博士后申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教育部新世纪、北京市高创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项目支持。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和青委会副主委、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副主委、中国材料学会智能医药材料与器件分会副主委、中国仿真学会元宇宙分会副主委、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制造及装备分会理事等;兼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组专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指南编制组和总体组专家,国家食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评审专家等。

主要从事新型生物电子器件和医疗器件的研究,包括健康监护与治疗的植入/穿戴电子医疗器件、生物传感器、可降解电子器件,以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已在 和 的子刊上发表论文 12 篇,包括影响因子为 49.43 的 等,共发表论文 230 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140 余篇,2 篇 ESI 前 1‰ 热点文章和 26 篇 ESI 前 1% 高被引论文。被引用超 16,000 次,H-index 为 71,多篇为本领域最高被引次数论文。自供电心脏起搏器的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泰晤士报、法新社、环球科学、今日俄罗斯、MIT 科技评论等数百家新闻媒体和网站评论和报道,目前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准备开展技术转化。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数、H 指数、能源领域论文被引数排名全球前 1%。

谢曦,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致力于微创式诊疗系统基础研究,发展微型化、穿戴式的微针诊疗材料器件, 应用于生物医学调控与传感,并通过开发传感元件、电路硬件、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医学诊疗一体化集成系统。以(含共同)通讯作者在 、 、 、 、 等发表论文 60 多篇,被 子刊 5 次撰稿亮点报导。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项目支持。担任中国“卓越计划”领军期刊 & (JCR 一区)等期刊的副主编。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科技创新 35 人,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奖”、 & Young Award、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学术荣誉,获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应聘条件

1、已经具有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在 40 岁及以下;

2、在相应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具备较好的实验动手能力或理论功底;

3、具有生物医学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电子信息类、仪器类、纳米技术类、功能材料类、仿生科学类、智能工程类等相关专业背景;

4、具备较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有良好沟通能力,工作踏实,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岗位待遇

引进博士纳入武汉市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享受江汉大学事业编制工资待遇。博士后人员总收入 40 万元/年起(由江汉大学导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导师联合培养,共同指导科研工作,具体工作地点根据研究需要,可在江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开展)。有关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江汉大学有关规定执行。特别优秀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一人一议”协商确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将积极推荐申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

申请材料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个人简历应包含学历简历、工作简历、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等内容,申请材料中请详述学科背景、科研兴趣点、技能能力等。

申请方式

点击进入领研网申请

投递个人简历,HR 优先处理,在线与您沟通。

科研机构发布招聘信息,可点击此处注册成为领研网科研雇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ashenglg/6024.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