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活动限量开放坐席,读者预约报名成功后,才能入场。
* 读者入场时,请配合工作人员出示随申码、通信行程卡(微信搜索小程序或现场扫码),活动行报名成功二维码,并测量体温。为节约时间,以上请提前准备。
* 参与活动期间请读者全程佩戴口罩。
关 于 活 动
雷蒙德·钱德勒,这个名字彻底改变了现代侦探小说的面貌。
在他之前,侦探小说是为严肃文学所轻蔑的消遣读物;从他开始,侦探小说一跃成为真正的艺术,跻身世界经典文学圣殿。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雷蒙德·钱德勒炉火纯青的写作和独树一帜的文风。
比利·怀尔德盛赞他的小说“每一页都有闪电”;弗莱明感慨他写出了“今日文坛中最为精妙的人物对白”;《时代》杂志将“独行的桂冠诗人”之名送给了他……而最狂热的拥趸者,当属村上春树,不仅反复阅读、翻译他的作品,甚至希望自己也能写出一部能够与《漫长的告别》接近的小说。
“合适并且幸运的人最终会把它变成文学作品”。在侦探的题材下,钱德勒要求自己使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既要浅显流畅,同时也保持文学应有的气息。这种气息并不是大众所要求的,但人们在潜意识里接受并喜欢。《漫长的告别》有力地证明了他就是那个“合适又幸运”的人。
在钱德勒精妙的笔下,诞生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菲利普·马洛美国卡罗尔大学骗局,一个骑士般的人物。他所展现的道德和智识充满了力量感和浪漫色彩。这位落魄又高贵的骑士游走于浮华又罪恶的“天使之城”洛杉矶,探寻真相过程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钱德勒赋予了极具生命力的个性,这一切凝结在一起,形成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
钱德勒以笔游走其间,肆意挥洒自己的洞察与见解,这些在今日依然具有批判性:
关于法律与正义
法律不是正义。它只是一套并不完善的机制。如果你操作得当,而且运气不错,正义可能会出现在结果中。法律本来也就是这么一套机制而已。
关于时尚与品质
你不想要品质,因为有品质的东西过于持久。于是,你发明了时尚,那是一种商业骗局,旨在以人为手段制造过时的感觉。只有让今年出售的商品在一年之后显得过时,大规模生产才能在来年继续售卖。
可以说,《漫长的告别》虽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它的容量和野心早已远远超越了谋杀与悬疑。
在此次活动中,作家榜特邀译者刘子超和《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一起谈谈雷蒙德·钱德勒与其塑造的经典形象菲利普·马洛,走进罪恶之城的骑士世界,解读“不止谋杀”的《漫长的告别》。
关 于 嘉 宾
刘子超▼
作家、《漫长的告别》译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现自由写作。
曾获首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豆瓣年度好书”、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奖。
程衍樑▼
播客《忽左忽右》主播、 创始人
前媒体人,长期从事文化报道工作。2018年创办中文播客《忽左忽右》,同年创办数字音频公司并担任CEO,为更多机构品牌提供播客内容制作服务。
关 于《 漫 长 的 告 别 》
内容简介▼
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菲利普·马洛,一名私家侦探,四十出头,喜欢喝酒,有点钱,单身狗。习惯独来独往,孤独但不寂寞。遇到不平的事,就想去摆平。如果你遇到麻烦,记得找马洛。
一天深夜,马洛偶然遇见喝得大醉却彬彬有礼的特里,马洛帮助了特里,赢得了友谊,却惹来了麻烦,被卷入一连串情杀、背叛、诡计、骗局、救赎、误解之中,面临牢狱之灾。
面对朋友的神秘告别,离奇的杀人事件,警方的威逼利诱,马洛有无数次机会全身而退,重新回到平静的生活。但随着怪事不断发生,马洛发现案中有案,谜中有谜,局中有局……
作者简介▼
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
美国传奇作家,将侦探小说带入文学殿堂。
生于芝加哥,7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移居英国伦敦,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17岁时前往巴黎学习法语,18岁时移居德国学习德语,19岁时回到英国。
由于家境原因,钱德勒没有上大学。他考取了公务员,发现工作枯燥乏味,六个月后辞职,在伦敦做了几年自由撰稿人,靠写作无法养活自己。24岁时返回美国定居洛杉矶,期间做过各种零工,在五金店跑过腿,在杏园摘过杏,给网球拍穿过线。
“一战”爆发后,29岁的钱德勒加入加拿大远征军,被派往法国前线担任排长,差一点死在战场。31岁时带着心灵创伤回到美国加州。此后进入一家经营石油业务的公司担任文员,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最终升为副总裁。35岁时,母亲去世。
36岁时,钱德勒与一位比他年长十八岁的离异女子茜茜结婚。44岁时,因酗酒被公司解雇,决定专注写作。钱德勒花了五年时间,为通俗杂志撰写大量短篇侦探小说,写作技巧日益炉火纯青,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钱德勒式”文风。
51岁时,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横空出世,塑造了“硬汉侦探”菲利普·马洛的经典形象;此后相继推出《再见,吾爱》《高窗》《湖中的女人》《小妹妹》等一连串畅销杰作,踏足好莱坞撰写剧本美国卡罗尔大学骗局,倒计时三天!《漫长的告别》译者见面会终于来啦!,两次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63岁时,当钱德勒创作《漫长的告别》时,年迈的妻子正重病在床,钱德勒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写作,在痛苦中完成了这部封神之作。
66岁时,妻子去世免联考在职研究生,钱德勒陷于悲痛和酗酒引发的抑郁,一度轻生。
69岁时,完成生平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重播》。
71岁时,钱德勒向自己的经纪人求婚,遭女方父亲反对;同年出任美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一职;3月26日,因肺炎逝于加州。
名人推荐▼
★雷蒙德·钱德勒是一位大师。——《纽约时报》
★钱德勒的行文有着上佳的韵律,而且他注入文字中的紧张感,会让其他惊险小说家相形见绌,显得愚蠢又肤浅。——《新政治家》
★阅读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是在高中时期……十六七岁前后。此后四十多年间,一有机会就拿起这本书,重新读一读。有时通读,有时随意翻开一页选择部分阅读。就像一会儿从远处眺望一幅大油画,一会儿走到近处观察细节。这部小说的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刺杀骑士团长》作者 村上春树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当作家,当个相声演员也一定能成名。———《月亮与六便士》作者 毛姆
★雷蒙德·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奥斯卡金像奖得主 传奇导演比利·怀尔德
★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他们》作者 乔伊斯 ·卡罗尔·奥茨
★钱德勒的书经得起每过几年重读一遍。——《布鲁克林孤儿》作者 强纳森·列瑟
★雷蒙德·钱德勒开创了描述美国的全新方式,此后美国在我眼中就变了模样。——《纽约三部曲》作者 保罗·奥斯特
★《漫长的告别》不愧是爱伦·坡奖桂冠名作,任何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作家榜
★钱德勒似乎创造了一种后无来者的美国英雄形象:充满智慧、满怀希望、深思熟虑、喜欢冒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叛逆不羁。
——美国侦探小说协会(MWA)主席 罗伯特·B·帕克
不止谋杀:从侦探小说到严肃文学
刘子超×程衍樑对谈《漫长的告别》
活动嘉宾:刘子超 程衍樑
活动时间:2020年12月25日 19:30-21:30
活动门票:免费
活动地点:思南书局
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
活动主办:大星(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