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进入留学国学习,会对留学国与其发生作用的载体形成感知和做出评价。研究表明留学生决定选择留学国,第一关注教育质量,第二关注留学国是否存在歧视。歧视会影响人的心理。当学生受到歧视时不愿学习投入,歧视通过学习投入影响学习结果。萨莫(Sumer)等指出,受欢迎的大学环境和社区环境是留学生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留学生在讲述其在中国学习经历时,经常会用“我觉得”“感觉”“发现”等来对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予以评价,比如“非常好”“特别棒”“接受不了”等。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我倍感困惑,为什么对同一座城市或同一所院校或同一项制度安排,留学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感知?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他们感知的差异,是什么促使他们获得积极感知,或获得消极感知?这样的感知是一成不变的吗?若是变化的,那么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转化?感知对留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个世界的比较
“我们国家”“在我们那”“在中国”“我原以为”“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等是留学生经常使用的语句,在编码过程中我将这些高频度出现的语句归为三个核心类属,分别定义为“母国世界”、“留学国世界”和“想象世界”。
母国世界是指被跨国行动者所建构的过去与其发生作用的载体,既包括对其来自的国家、过去所居住的城市、当地社会和居民、之前就读院校的建构,也包括对来自国家的制度、文化、结构、情景等要素的建构。
留学国世界是指被跨国行动者所建构的在留学期间与其发生作用的载体,既包括对所在留学国家、留学所在城市、留学当地社会和当地人、留学就读院校、留学所在院校的教师与同学的建构,也包括对留学院校的制度安排、留学所在院校的学习氛围等的建构。
需要说明的是,母国世界和留学国世界都不是简单的外在于人的客观的环境,而是被跨国行动者“建构”过的环境。既然是建构的,就蕴含主体的主观性认识,是留学生“心境”中一个国家和其内部载体的形象。
想象世界是被跨国行动者虚拟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源于他们进入留学国世界之前的梦想、期待以及他们听到、看到留学归来的亲朋好友,或受媒体影响后形成的对留学生活的憧憬,是一个虚拟的主观世界。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编码,本研究认为留学生是通过不断地将“留学国世界”与“母国世界”做比较、将“留学国世界”与“想象世界”做比较、将“留学国世界”不同的内部结构做比较从而获得各自或积极或消极的感知。
土耳其留学生阿斯兰认为中国社会在推进男女平等的实践上比土耳其做得好。
在土耳其我们说男士和女士都是平等的,但是我来中国以后,我不相信土耳其男的和女的是平等的,因为在我们国家,一个女的工作她不会做很痛苦、很辛苦的工作,但是在这,嗯……女士们不管多么难都可以工作,什么事情都可以干。(阿斯兰,女,土耳其)
她还很欣赏中国人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我看这里的老年人,他们真的非常爱生活,每天锻炼身体啊什么的,跟我的国家相比的话,真的要学习这……这样的习惯。比如说,我现在回国以后我看我们国家的人们一到50岁他们就觉得非常老了,不行了,应该坐在家休息了;但是我看这里的叔叔们阿姨们他们都很……嗯……怎么说,看起来很健康,什么事情都可以干,这个我很佩服。(阿斯兰,女,土耳其)
她在中国看到了一种健康和充满年轻活力的生活方式,她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敬佩”,她更想回国后将在中国感受到的年轻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分享给家人朋友们。
我早上有时候去锻炼身体看到中国人,他们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学习,在土耳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我要学这样的习惯美国卡罗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多么,话题 | 留学生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然后回国以后给大家说一说,让他们也……呃……怎么说,养成这个习惯,这是我觉得应该的。(阿斯兰,女,土耳其)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崔奥力加感受到不同于她所在的国家,中国人可以互相帮助。
在思维上,我觉得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相比,中国人比我们国家人更敞亮,因为在我们国家我不能随便问人让他们给我帮助,但在这里我可以随便请人帮助。(崔奥力加,女, 哈萨克斯坦)
类似地,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格里木感受到中国与她所在的国家的不同之处。
中国人很热情,在我们那不是的,这边的中国警察对我们特别好,在我们国家警察对外国人不好,尤其是对中国人。他们每次在街上看到他们,会去查他们的护照,他们把自己的护照拿出来,警察又会问劳动卡,中国人把劳动卡拿出来,警察还是会问他们再要别的。(格里木,女,吉尔吉斯斯坦)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西夫在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比较中获得了积极的感知,他认为巴基斯坦“人多机会少地方小”“竞争激烈”,此外“学校条件不是那么好”。相比巴基斯坦,中国有着更多的“机会”。
如果在巴基斯坦,他们不给我们那么多机会,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人特别多。我们的巴基斯坦人特别多,虽然我们人比中国少一点,但是地方也小。上大学不容易,竞争很激烈。在巴基斯坦很重视学历,读到本科还不行,还要读研究生,然后竞争还很激烈。中国最好的就是有机会。中国给我们机会,我们想什么就可以做。不是坏事情的,是好事情的那个,学习的那个。巴基斯坦学校的条件不是那么好。所以巴基斯坦的学生来到这以后,他们肯定可以变成一个好学生。(阿西夫,男,巴基斯坦)
他特别提到在中国“很安全”,在中国的生活“很安静”,因为相比较美国卡罗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多么,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安全问题”,有可能“出门就因为安全问题再也回不来”。
还有安全的问题。经常看电视就会有巴基斯坦这个事情发生了那个事情发生了,所以这个问题打扰我们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可以正常学习,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因为有的人的家里有一个人死了,有的人的家里有什么事情,有的人的家里没有钱,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家里不会给学费,那怎么办?还有我们去外边,我们的妈妈,怎么说,就很担心,会说马上回来。这什么意思,她不确信我们能回来还是不能回来。有这样的问题发生的时候,学生肯定不学习。在中国,我觉得这里的生活很安静。怎么说……就是在这里有很多安全,在巴基斯坦没有那么多安全。(阿西夫,男,巴基斯坦)
除了相比巴基斯坦而言,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和“安全”,中国的环境“安静”外,阿西夫认为中国的“环境很好”,院校还有“很好的条件”。他说:
我们在巴基斯坦,嗯……怎么说,我们的家和四合院一样,同你们的那个四合院差不多,没有那么多路。所以我和他们说中国这里的环境特别好,高楼大厦很繁华,我以为我是来到美国了。(阿西夫,男,巴基斯坦)
此外,阿西夫告诉我巴基斯坦年轻人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结婚前不能恋爱、不能看电影和散步的社会习俗,而相比而言,在中国的氛围让他感到轻松。
在巴基斯坦,结婚以前不能谈恋爱。如果父母喜欢那个女孩,我没有办法,只有说对。但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改变。在巴基斯坦,你不能跟女孩散步,连跟女孩看电影都不行。如果你跟某个女孩一起散步,被那个女孩的亲戚遇到,会很麻烦,那是一个最大的困难。(阿西夫,男,巴基斯坦)
也有留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了对中国的消极感知。有不少留学生访谈者提及对中国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当地人的态度时感到“不舒服”“很吃惊”,他们讲述在他们的国家“很少有这样的问题”。
我受不了服务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吧,我去银行,比如是办什么事,银行人员的态度不太好。我去银行存钱,那个职员很帅,我看他这么帅,然后跑到他那个窗口办事,可他很冷漠。我们越南人说话时就是非常有主语,你怎么样怎么样,但他好像没有主语,我很不习惯,办完之后把我的护照扔在一边,我觉得很吃惊。在我们越南这样的问题好像很少,反正是客户嘛,你应该受到尊重。还有第二个问题,坐公交车,有的年轻人就很不主动给老人让座,有时候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的那种。(秋爱,女,越南)
加拿大留学生玉梅也有相似的看法,她在外面买东西时感受到工作人员对顾客的态度并不友好,而在她生活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友善的。
这里人员对客户的态度不是很好,可能是语言的原因,他们说话时候的语气有时候让我不舒服。我感觉的口气是很rude,他们可能习惯这样说,但是听起来感觉为什么这样对我?(玉梅,女,加拿大)
玉梅还提到她对人们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的感受。
还有这里人们排队意识不够,从地铁上没有出来,人都还没完全出来,门口的人已经往里面很凶地挤进来。所以在这个方面有点儿接受不了。也不习惯他们在街上吐痰。(玉梅,女,加拿大)
意大利留学生克里斯汀娜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保持相对的安静,她用“接受不了”“习惯不了”“很勉强”表达在中国饭店吃饭时的感受。她向我分享去素菜馆吃素斋的经历。
我和我的朋友去吃素斋,我们认为到那个吃素的地方应该是非常安静的,但是我来到那里非常吵,我就习惯不了那种。
(克里斯汀娜,女,意大利)
她告诉我,在她的国家生活时,由于习惯了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因此来到中国后感到“很勉强”。
欧洲国家在公共场所要安静,如果是咖啡厅就一定非常安静,在地铁上也是要安静的。(克里斯汀娜,女,意大利)
留学生对中国某些公共场所的“喧嚣”以及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消极感知,中国人早已意识到,也不乏细致地对这些行为背后的分析和解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等对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社会的现象也都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上述对中国人的批评,主要是从道德层面和文化特征层面展开的。然而,似乎另外一种阐述更能解释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自我”表现。社会学家埃利亚斯(Elisa)考察了13世纪至18世纪西欧出现的各种礼仪手册,这些手册揭示出举止礼仪对人体的调节越来越精细化。他认为在西方世界被视为文明的或道德的人,即对他人基于充分考虑的和尊重的人,是一系列身体规训的产物,尤其是通过习得礼仪举止而塑造出来的。在他看来,人们的习惯都是通过规训习得的,对身体进行规训从而变成这样的一种人:会话时不抢话头,倾听别人,表示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按历史和文明的悠久性来看,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儒家学派创立之时,便将“礼”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秩序建设的基础。那么,如今中国人在公共场合遭受其他国家的人诟病的行为,是对埃利亚斯“文明是身体规训的产物,可以通过礼仪举止塑造”的观点的冲击,还是如今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习得礼仪举止对身体进行规训这样的意识,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留学中国: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的质性研究
马佳妮 著
2020年3月出版
定价:98.0元
内容简介
国际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的足迹跨越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乘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文交流扩大和中国快速发展的东风,一起来到中国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梦想。
本书以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所城市20位留学生(生源国籍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深度访谈,细致探讨了他们留学中国动机、留学中国感知、留学人际互动网络、留学学习投入以及留学所产生的变化等问题。
当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代表了世界的未来、华人华侨寻根以及奖学金,成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至关重要的驱动因素。留学生对中国的感知不同,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留学中国,留学生不仅找寻到个人身份“失落的一角”,也确定了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志向;不仅丰富了自我的内涵和经验图式,而且加深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通过留学生的描述,我们了解到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同时也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有了新的审视。
作者简介
马佳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曾在联合国维也纳秘书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机构工作(2010-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2018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波尔多大学法律与政治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获得法学学士、比较政治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12月)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6年9月)。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资助。研究论文发表于 、 & 、《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大学教育》等刊物。担任 、 in 、 of in 、Asia of 、 of for 、《教育学报》等期刊评审。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序
导言
留学中国:规模扩张与质量诉求
留学生教育质量:共识凝练与策略选择
田野告白·章节地图
田野告白
章节地图
第一章意识与效益:全球化情境中的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与国家软实力
留学生教育的智力积聚
留学生教育的经济贡献
留学生教育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从旅居者到学习者:国际研究视域的演变
旅居者与跨文化适应
对学习者身份的强调
第三章为什么留学中国?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重要他人的影响
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判断
追寻“祖辈的家”
一个“理性选择”过程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与“资本”的推动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跨越国界与认知感受
三个世界的比较
感知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极感知的“蔓延效应”和“连锁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互动网络及其再生产
“共同身份”:成为彼此的“情绪安全阀”
“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与中国学生的互动
“亦师亦友亦父母”:对教师的角色感知
“我们与他们”:互动网络的再生产
时空的结构性条件:对人际互动网络的强化
管理者的逻辑和留学生个体的逻辑
本章小结
第六章教室里的跨文化学习者
课堂投入动机
不投入行为的自我归因
影响投入的中介条件
课堂投入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七章课堂外的学习投入图景
不投入的自我归因
互动网络中同辈压力的影响
母国惯习的形塑
家庭资本的传递
自我能动力:对积极留学体验的创造
本章小结
第八章跨越国界的自我发现之旅
身份“失落的一角”
意义世界
经验图示
留学的“复制性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
就读经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循环理论
行动导向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研究所发现的本土概念
附录2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附录3参与研究邀请信
附录4研究参与者个人基本信息
附录5访谈提纲
后记
详情与购买,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xwz
美国卡罗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多么,南加州大学校长:欢迎中国留学生,对中美教育交流充满信心
美国南加州大学校长卡罗尔·福尔特(Carol Folt)博士。 本文图片 校方供图
6月30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简称“南加大”)校长卡罗尔·福尔特(Carol Folt)博士首次以校长的身份访问中国,并在上海与中国校友举办见面活动,与南加大副校长安东尼·贝利( )和南加大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院长威罗·贝伊( Bay)一起分享南加大的发展成果和中国校友的杰出成就。南加大坐落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创立于1880年,其中科学、电影、工程、传媒、商学、建筑、医学以及老龄科学在美国大学中排名名列前茅。在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南加大的学生和毕业生获得的奖牌总数列全美高校第一。
卡罗尔·福尔特说:“我们为有上万名中国毕业生而感到兴奋和骄傲,更为他们的杰出表现和对社会的贡献而自豪。从20世纪初期,就有中国留学生来到南加大留学,如今,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南加大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他们是我们这个多元化且富有创新的社区的重要成员。”
南加大安纳伯格新闻与传媒学院全球排名领先,院长威罗·贝伊表示:“南加大非常重视学术和研究创新。在如今全球传媒行业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我们学院不断改进课程和学术研究体系,积极促进学术与行业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支持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这些举措确保南加大在学科学术水平和学生服务保障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南加大安纳伯格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威罗·贝伊。
南加大目前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中国高校在数据科学、新闻与传播、医疗、电影艺术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开展中美高校合作项目。
该校现有超过45万名校友,校友组织遍布全球。为了帮助中国毕业生和校友美国卡罗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多么,南加州大学校长:欢迎中国留学生,对中美教育交流充满信心,南加大还专门在中国设立了南加大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求职辅导体系和提供求职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南加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南加大副校长安东尼·贝利介绍了位于上海的南加大中国职业发展中心:“这里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从学生的实习安排到全方位的就业咨询服务,从组织与全球雇主线上线下的直接对话到职业规划和发展辅助。目的就是争取让每一位南加大的毕业生和校友都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卡罗尔·福尔特最后总结说:“中国拥有非常优秀的大学和天资聪颖、好学勤奋的学生美国卡罗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多么国外在职学位班,我们欢迎中国留学生来到南加大深造学习,我们对中美教育的交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