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后能直接成副教授吗?
许多人认为,完成博士后之后,就可以直接成为大学的副教授。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只能是成为副教授的门槛之一。即使你完成了博士后国外在职学位班,也并不意味着你会自动获得副教授头衔。
博士后的角色
博士后是一个职业学者,他们在完成博士学位后进入实验室,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研究问题。这种职位通常是为那些想要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更多经验的人准备的。通常情况下,博士后的职业生涯以最长5年为限,他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他们的领域之中,发表论文,参与研究课题,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方面提供帮助。
成为副教授
在美国高校中,成为副教授需要通过学校的招聘程序。通常情况下,有一个学校的部门会发布一份招聘启事,列出他们所要求的职位以及为什么要求这些条件,比如发布的招聘启事可能要求申请人拥有PhD学位,已经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等。每个申请人通常都需要提交他们的个人简历、推荐信、教学评估、研究计划和发表的文章等相关文件。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博士后并不能直接成为副教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只是成为副教授的门槛之一,虽然博士后对于大学招聘程序会有所帮助,但你依然需要满足学校对应职位的所有规定条件才能成为副教授。因此,在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美国博士后回国能进大学当教授吗,美国博士后能直接成副教授吗,请务必清楚自己的目标美国博士后回国能进大学当教授吗,并寻找一条随着你的成长而有所发展的路径。
美国博士后回国能进大学当教授吗,研究队伍
申有青,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物纳米工程中心主任。于91、95年分别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获首届《全国优博论文奖》;02年获加拿大 工学博士学位。02年起任美国怀俄明大学( of )助理教授,07年被破格晋升为的副教授,08年受邀回国任浙江大学求是学者教授和生物纳米工程中心主任,获08年的杰青资助,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合成及其应用于纳米药物的研究。在美国执教期间主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回国后主持国家杰青、973前期及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和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H-因子60,出版RSC和Wiley著作各1部,获10余项中美专利,工作三次被美国& News报道。
兼美国化学会 and (IECR)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纳米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多个期刊编委,入选美国 of of and (2018)。2015年起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材料科学榜。
学习经历
1987.09-1991.07 浙江大学,化学学士
1991.09-1995.09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理学博士,导师:沈之荃院士,论文:稀土催化环酯开环聚合的研究(1999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999.09-2001.10 加拿大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导师:朱世平教授,论文:Atom and Its
工作经历
1995.10-1997.09? 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
1997.10-1998.04 美国麻省大学,博士后
1998.05-1999.08 加拿大大学,博士后
2001.11-2002.10 Akzo Nobel Inc., 加拿大安大略省,R&D
2002.11-2007.06 美国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 Track
2007.07-2008.03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化学系、分子与细胞生命科学学科, (破格提前)
2008.03迄今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求是学者特聘教授、生物纳米工程中心主任,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 (每年2-3个月)
学术兼职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AIChE)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ACS)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员(AAAs)
美国化学学会年会,聚合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场主席(2003, )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2003, 2005, 2006,2007, 2008); 美国美国化学学会基金申请评审人;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基金申请评审员
邀请演讲:第一届中美化学工程研讨会 (2005), 怀俄明大学动物系 (2005),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工系(2006), 美国-波兰纳米科学与工程研讨会(2006), 美国化学年会多相胶束研讨会大会报告(2006), 第八届新泽西生物材料科学研讨会大会报告( 8-10, 2006)
科学杂志评审: Angew. Chem. Int. Ed., Small,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 ,J. Polym. Sci., . Chem. Phys., . Rapid ., , ? and , J. ., , J. Membr. Sci.
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工程与石油工程系系研究生秘书, 2005,1-2008,3
美国怀俄明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and 委员,2007,9-2008,3
美国怀俄明大学软物质实验室主任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2005,1-2008,3
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工程与石油工程系兼职教授,2008,5
教学课程
化工技术进展(2008年秋季)(浙江大学)(研究生)
流体力学 (2004, 2005, 2006, 2007秋季学期)(怀俄明大学)(本科生)
聚合物材料的合成(2004, 2005, 2006, 2007,2008春季学期)(怀俄明大学)(大四本科生和研究生)
聚合物材料的性质与表征 (2003,2004秋季学期)(怀俄明大学)(大四本科生和研究生)
聚合物反应工程(2003春季学期)(怀俄明大学)(研究生)
学术奖励
1998-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基础类)
1999.5? 教育部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6 发表的论文“, 2006, 7, 829-835” 被 (CAS)科学家从世界范围内2006年第二季度发表的二十多万篇论文和专利中选为四篇 “Most work”之一.
2006 怀俄明大学Sam D. Hakes 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奖
2007.4 怀俄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丁师杰),导师
2007.7 提前晋升副教授和获得终身职位, 怀俄明大学
2008.4 怀俄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徐培胜),导师
2008.1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所获基金
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利用肿瘤细胞核靶向药物输送克服肿瘤抗药性的研究,660,。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癌细胞核逐级靶向的聚合物-药物键合物作为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01/2010-12/2012,340,。
中国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载体与缓释材料,2000,。
美国交通部北方中心(Sun Grant Grant ): 新型可回收酶纳米颗粒用于纤维素水解的研究美国博士后回国能进大学当教授吗美国博士后回国能进大学当教授吗,研究队伍, 7/1/2007-6/30/2011, $483,782, 子负责人。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DMR ): 用于基因传送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设计, 07/15/2007-06/14/2010, $375,000, 负责人。
美国国防部乳腺癌症型基金(DOD Award ): 癌细胞核靶向的药物传送用于乳腺癌的研究, 9/1/2007-8/30/2008, $107,250, 负责人。
美国国防部乳腺癌Idea型基金(DOD Idea Award ):癌细胞核靶向的药物传送用于乳腺癌的研究,12/1/2008-11/30/2011,$528,939,负责人。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CBET ): 自组装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149,976.00, 06/01/2007-05/31/2009,负责人。
怀俄明州(State of )资助项目: CO2分离高分子材料, 6/1/2004-5/30/2006, $530,000 ( cost), 6/1/2006-5/30/2008, $388,000 ( cost),负责人。
美国国立卫生署资助项目(NIH-INBRE): 子宫癌靶向的快速药物释放的纳米颗粒的研究。1/1/06-06/17/08, $60,000 ( cost), 负责人。
美国国立卫生署资助项目(NIH-NIBIB R15): 基因输送中聚合物的降解的调控的研究 ,10/1/07-9/30/2010, $214,500, 负责人; 基金已批下但没有接受。
怀俄明大学大型仪器基金: 激光散射仪, $50,000,负责人。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 聚己内酯胶束纳米颗粒的分离,9/15/06 – 8/31/07, $110,000, 子负责人。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学者基金 (RSG-06-118-01-CDD): 向癌细胞内快速药物输送的纳米颗粒用于子宫癌的研究,06/18/06-06/17/09, $ 690,000, 负责人。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BES): 抑制抗癌药物抗药性纳米颗粒的设计,6/1/2004-5/30/2007, $317,024, 负责人。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SF): 模板-可控活性聚合自组装类高分子, 0/15/2003-3/31/2006, $99,943,负责人。
近期代表性论文
P. Xu, S. Li, J. Ren, W. J. , M. , Y. Shen*, – for gene , 2008, 47:1260-1264.
J. Tang, M. , and Y. Shen*, Poly(ionic )s as , , 2008, 41:493-496.
P. Xu, E. A. Van Kirk, Y. Zhan, W. J. , M. , Y. Shen*, – for drug , , 2007, 46:4999-5002.
Xu, E. A. Van Kirk, W. J. , Y. Zhan, D. D. Isaak, M. , Y. Shen*, of – , , 2006, 7:829-835.? as one of the four the Most work by CAS for 2Q of 2006 from over 200,000 per , from 9,500 , and from 50 – from the world.
H. Tang, N. , M. , Y. Shen*, N. V. , W. A. , W. Tang, K. *, for atom , of , 2006, 128:16277-16285. in & News, 84(44), 30, 2006, 40-41.
S. Ding, M. , Y. Shen*, for atom , , 2006, 39:6399-6405. Most- in : July-, 2006
J. Tang, H. Tang, W. Sun, H. , M. , Y. Shen*, Poly(ionic ): A new for and fast of CO2, , 2005, 3325-3327. in & News’s cover story For Gas 2005, 83 (40): 49-57
J. Tang, H. Tang, W. Sun, M. , Y. Shen*, CO2- of poly (ionic ) s, , 38:2037-2039.
S. Ding, M. , Y. Shen*, Ionic for atom , 2005, 38:5921-5928.
J. Tang, W. Sun, H. Tang, M. , Y. Shen*, Poly(ionic )s as new for CO2 , of Part A: , 2005, 43:5477-5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