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专家学者简介
文学院
贾小壮,男,1986年生,河南新乡人,历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系党支部副书记。
宣讲主题: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历史传承和学科特色
经济学院
王达,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研究领域:国际金融、美国经济、经济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
曾受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代表中国参加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大会;荣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德国“联邦总理奖”;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宣讲主题:经济学的光芒与魅力
经济学院
许梦博,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五届委员,吉林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专家组成员。
宣讲主题:经济学的光芒与魅力
王皓,量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交流咨询)
宣讲主题:经济学的光芒与魅力
法学院
王国柱,民法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题》《专利法专题》《商标法专题》和《知识产权法判解研究》等课程。现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吉林)基地战略咨询发展委员会成员,《当代法学》杂志社编辑,吉林大学财产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天津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吉林北振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近年来,王国柱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2020年王教授入选吉林大学“励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人选,并荣获第九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宣讲主题:建设一流法学专业,培养高端法治人才
数学学院
王春朋,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兼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多次到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法国Lille第一大学、德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的理论研究,在Arch. . Mech. Anal.、SIAM J. Math. Anal.、Comm. 、J. 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2013年入选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9年获得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12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
宣讲主题:数学漫谈
韩月才,教授,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统计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随机动力系统、金融数学、精算学等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此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博导类)项目1项,在《SIAM J. Optim.》、《J. 》、《Ann. Henri é》、《Sci. China》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5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09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3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2014年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15年被评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21年被吉林大学聘为“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现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系统与控制数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风险管理与精算分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常务理事。
宣讲主题:数学漫谈
物理学院
崔志文,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与微波物理系主任。2004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在超声学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是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物理声学分会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无损检测杂志顾问编委,应用物理快报、中国科学等30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为孔隙介质声传播、超声无损检测。连续获得吉林大学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奖”。
宣讲主题:吉大物理——性价比高的一流物理专业
徐留芳,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学院,2012年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学者。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导师”奖获得者(现强基计划)。善思科普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致力于中小学生的科普宣传工作,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大众科普工作。每年举办科普讲座或开展科普活动近10场。疫情期间也作为善思科普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开展“520”大型线上科普活动。
宣讲主题:《物含妙理,万变不离其宗》——从物态万象的规律中谈物理的奥妙
化学学院
范勇,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系系主任,教授;吉林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无机实验中心主任。“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负责人,“实验室安全技能与培训”课程负责人,吉林大学安全宣教团成员。
从事于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主要研究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和MOFs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研究无机介孔纳米材料、无机催化材料、无机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2007 年-2009 年加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君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进行无机生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荧光功能化和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研究。 2010 年-2012 年,于日本香川大学工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进行太阳能电池电极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目前主要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及性质开发,主要有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荧光探针和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无机生物杀菌材料的合成,金属防腐蚀材料的开发等。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军工项目子课题1项,国防基础研究1项哈佛大学的博士后,主持完成校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8项。
宣讲主题:潜心问道 追求光荣 实现梦想
生命科学学院
于湘晖,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吉林大学理学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杜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吉林省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等奖励。
宣讲主题:生生不息,科以报国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曲兴田,历任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机械国家虚拟仿真中心主任、机械制造系主任、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曾任九三学社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主委。吉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吉林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学科特色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负责制定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负责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并顺利通过认证;负责申报机械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申请并获批;负责申报并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负责完成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指导大学生各类创新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4部;主持和参加了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批专利38项,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宣讲主题:机械工程、数字赋能、智造未来
王昕,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机械制造系教学主任。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精密制造、机械装备新技术。作为主要参加人和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子课题、吉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等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
主持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2,课程思政项目1项,实验建设项目3项,创新示范课程项目1项。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得者。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国家级奖6项。
宣讲主题:机械工程、数字赋能、智造未来
汽车工程学院
李明,教授,博导,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主任、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与节能热利用中心主任,吉林省低碳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越野车分会理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空调分会专家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热系统分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车辆热管理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热管理、热泵空调、强化传热等。近年来承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国家级、省部级、校企企业项目20多项,围绕汽车热管理、电池安全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6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30多项,软件著作权20多项,参与修订汽车空调相关行业标准8项,已颁布3项。
宣讲主题:智能时代的吉大汽车——行业领军人物的摇篮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邹猛,辽宁海城人,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3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6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吉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5人,主讲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3门。兼任地面机器系统分会秘书长、吉林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宣讲主题:交叉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仿生科学与工程”
袁洪方,男,1984年9月生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系副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协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分会委员。从事农业机械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子项“、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以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11篇,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8年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推广类)一等奖1项。
宣讲主题:智慧农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
潘风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博士/研究生,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访问学者(国家CSC公派)。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后勤部军需部、吉林省科技厅、长春市科技局等10余项项目。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储藏技术、农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获吉林省科技厅、教育厅三等奖各一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副主编、参编教材9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现任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吉林省微生物学会会员、吉林省食品学会会员,担任 of and Food , of Food , of Food and 等期刊审稿人。
宣讲主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琳,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吉林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任《分析化学》青年编委, in 客座编辑和特别专栏“ in Non- ”主编辑, 编辑成员。长期从事先进传感(生物和气体传感)和光电器件及应用研究,聚焦高性能敏感材料和光电器件器件研发。
在Adv. Fun. Mater.、Nano 、J. Mater. Chem. A、 Horiz.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2篇,他人引用3200余次,H因子35。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8项省部级项目;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8次;2014年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15年入选全国百名《201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者选介》、2018年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获2018年长春市高技能职工称号、2018-2019连续两年入选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突出贡献人才岗位、2019年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吉林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吉林大学优秀青年基金,2021年吉林大学第二届智慧课堂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等。
宣讲主题:小电子 大世界
通信工程学院
高金武,吉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2012至2014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工学院,2014至2016年在日本上智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为基于缸压传感器的发动机控制技术,2016年底入职吉林大学,并于2020年9月评定为吉林大学控制学科与工程系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理论、系统优化及车辆动力系统电子控制技术。
宣讲主题:自动化专业简介-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
王雪,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阶段)获得者,通信工程专业系主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主任。《电子与信息学报》青年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物联网、5G网络中的终端密集接入技术研究,响应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号召,构建了5G/物联网协作接入架构,近五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二、三完成人)、中国商业联合会一等奖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作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IEEE TVT、IEEE IoTJ、IEEEE 、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与顶级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他引1049次。
宣讲主题:多面“通信”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类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永刚,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约束求解与约束优化,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ACM中国长春分会秘书长。2007年1月-2009年10月为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博士后导师为高文杰教授。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为法国蒙彼利埃大学LIRMM实验室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国际著名人工智能学家 教授。2019年3月-2019年6月为加拿大新布瑞斯克大学访问学者。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约束求解与约束优化方法研究,自主研究通用约束求解工具“”,对Choco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Cplex等多个主流约束求解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与通讯基站规划、人力资源优化、产品配置、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等领域,开发出多个应用软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
宣讲主题:这里成就你的梦想——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清泉,男,吉林省双阳人,汉族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名师引路,促专业成长;科学规划,做国家栋梁——吉林大学专家学者简介,1966年1月27日生,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河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1988年7月至1998年9月,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地质调查所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同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8年晋升为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勘查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和矿产勘查。
宣讲主题:星天地海立体化、智能化探测技术
马国庆,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近5年围绕研究方向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9篇,EI检索论文5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创新的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体系。获得2013年李四光地学奖、2014年第五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2014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015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等荣誉。
宣讲主题:星天地海立体化、智能化探测技术
王明常,测绘工程系主任、教授,1995年进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制图专业学习,1999年7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至今。其间,2002-2008年吉林大学硕博连读,2003-2004年武汉大学资环学院进修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课程,2012年-2013年在日本千叶工业大学从事访问学者活动。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学科交叉项目、重点实验室基金及横向项目多项。发表SCI、EI 、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吉林省遥感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会员等职。研究方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宣讲主题:星天地海立体化、智能化探测技术
张艳红,女,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遥感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以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会员。
宣讲主题:星天地海立体化、智能化探测技术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梁大鹏,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宣讲主题: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大力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开展环境学科、水利学科和系能源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为成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宣讲主题:在能源与环境两大主题下 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
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
秦彦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骨科医学中心副主任。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第一发明人授权数字智能医学相关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领队带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暨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奋战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60天,圆满完成光荣任务,所带领医疗队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宣讲主题:“新时代、新医学”—抗疫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人工智能学院
陈贺昌,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深度强化学习,复杂网络分析,知识图谱。
宣讲主题:“新”人工智能:引领国际前沿
高一星,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形机器人、辅助型机器人、人机交互、人机协作、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
宣讲主题:“新”人工智能:引领国际前沿
外国语学院
景超,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翻译、英语国家文化。
宣讲主题:语众不同的外国语学院
王晓阳,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义学、语用学、叙事学、翻译学。
宣讲主题:语众不同的外国语学院
金晶银,俄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朝语言对比。
宣讲主题:语众不同的外国语学院
刘洋,讲师。曾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研究方向为西语国家政治与经济。
宣讲主题:语众不同的外国语学院
闫姗姗,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
宣讲主题:语众不同的外国语学院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人物简介播报
编辑
基本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人物荣誉
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血液学会会员。“百人计划”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方向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6获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血液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癌症研究所博士后。
刘廷析
教育科研研究方向
主要使用斑马鱼发育-疾病模式生物体,进行人类造血系统发育,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肿瘤干细胞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转化型医学研究。通过使用斑马鱼发育-疾病模式生物体,揭示人类遗传性白血病贫血病人发育缺陷的分子遗传学机制。2004年回国前后,参与组织并完成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肿瘤研究所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四家单位组成的国际合作课题(获NIH资助),证明脊椎动物造血分子调控网络高度保守,为使用斑马鱼模式生物体对人类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转化型医学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刘廷析
获奖情况1999 Clyde Wu 一等奖
1999 Award
1999-2004 and 博士后奖学金
2002 第4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 Award
2004 第4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 Award
2004 美国血液学会会员(ASH)
2004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客座教授
2004 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特聘教授
2004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6 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2007 获明治乳业科学奖
2007 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人事部、中组部等
2008 获第四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提名奖
2008 健康科学研究所优秀研究员
2008 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9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2009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
2009 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
指导研究生情况播报
编辑
2005年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培养三名博士研究生、两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现有博士研究生2名,硕-博连读生13名,硕士生1名,及合作组学生5名.组内付艳芳同学2008年受邀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第一作者讲堂-发现的历程”作专题演讲,并获得健康所第六届研究生科研工作赏评日“所长特别奖”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王磊同学获得了“墙报特别奖”;付艳芳同学还获得2009年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井长斌同学获得健康所2008年度学生 一等奖,杜婷婷同学200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主要论文播报
编辑
1.LiuTX,,TaoJ,,,,,,,,MaoM,HuGX,ZhuL,ChenZ.acid-.Blood.2000,96(4):1496-504.
2.,,,LiuTX,PawBH,,,-,ZonLI,,.,.Blood.2001,98(3):643-51.
3.LiuTX,ZhouY,,DengM,,,,ZonLI,…2002,99(9):6136-41.
4.LiuTX,,DengM,,HsuK,,,D’,.ghp53-..2003,5(6):903-14.
5.HsuK,,,,LiuTX,PawBH,,,ZonLI,,.Thepu..Blood.2004,.
因癌症去世播报
编辑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发育与疾病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长、无党派人士刘廷析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7月16日4时26分在瑞金医院去世,终年44岁。
刘廷析研究员追悼会定于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下午12时30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漕溪路210号)。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排名,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授
教育及工作简历
1996~现在 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授
2006~2007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 )访问学者
2000~2001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 of and )访问学者
1994~199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1~1994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1991 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1988 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获得奖励
1. 教育部首届“优秀教师奖”(2000)。
2.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4)。
3.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4.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5. 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
6.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5)。
7.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1)。
8. 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
9.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2)。
10.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11.钱媛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4)。
12.励耘奖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
1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二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排名,2012)。
14.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0)。
15.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1998)。
主要学术成果
一、 专著
(一)中文
1、《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1997年。
2、《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金猴献瑞》(第二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4、《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16年再版。
6、《中国神话母题索引》(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
(二)英文
1、 of . Co- with An , with -. Santa , and : ABC-CLIO, 2005. . New York : Press, 2008.
二、编著
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三、译著
[美] 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第一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四、论文:
(一)中文
1. 《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背景》,见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291-302页。
2.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执笔人),《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年3月;
3. 《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4. 《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5. 《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年11月;
6.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年3月;
7. 《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8. 《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年1月;
9. 《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年9月;
10.《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11.《文化功能的衍变——从女娲神话看中原神话的文化功能》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排名,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授,《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东方文化丛书”),第7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月,140-164页;
12.《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年 9月 21日;
13.《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14.《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年11月,第27-33页;
15.《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转载,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第254-27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95-415页。
16.《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第1期,2001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2003年10月转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第一作者;
18.《猴与猴文化》,《百科知识》2004年第1期;
19.《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译文),《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20.《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30-46页。
21.《美国公众民俗学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004年 9月 1日。第一作者。
22.《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3.《“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12-15页。
24.《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40-147页。
25.《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9-11页。
26.《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译文),《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9-144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19-23页。
27.《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上),《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186-199。
28.《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下),《励耘学刊》2005年第2辑,238-255。
29.《女娲:补天造人、泽被后世的始祖神》,《科技与企业》,2005年第12期,第52-53页。
30.《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1-6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12-20页。
31.《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33-271。
32.《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一作者),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出版社,2006年3月,第595-638。
33.《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第5-20页。
34.《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有关神话界定的反思(之一)》,《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81-87页。
35.《神话的重建:以、和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65-71页。
36.《“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50-54页。
37.《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构——以大型国产动画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80-86。
38. 《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2008—2009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36—350页。
39.《表演理论及其对神话研究的启示——兼谈神话的综合研究法》,收入陈器文主编:《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兴大中文学报》(台湾)第27期增刊,569-590页,2010年12月。
40. 《中原汉民族中的兄妹婚神话——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的民族志研究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1.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中国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7-32页。
42. 《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对四个汉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的总结》,《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187-198页。
43. 《我想写一部怎样的神话学教科书》,《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4-16页。
44. 《语境的效度与限度》,《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17-26页。
45. 《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13-22页。
46. 《小节日·神话·食物》,载东岳书院编:《礼与中国文化——第五届“东岳论坛”礼仪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72——182页。
47. 《21世纪外国神话学的研究趋向》,《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88—97页。
48. 《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见朝戈金、董晓萍、萧放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133—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49. 《钟敬文先生的民间艺术观》,《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1辑(2013年6月),50—6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79-394页。
50.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社会科学报》, 2013 年 10 月 17 日 。
51.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18-20页。
52. 《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27-3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53. 《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神话——倭纳及其》,《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55-160页。
54.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55.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13-17页。
56. 《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69-77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选载,135-136页。
57. 《21世纪以来代表性神话学家研究评述》,《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1-7页。
58. 《刘锡诚对民间文艺学的贡献》,《中华文艺家》,2014年12月,总第6期,12-13页。
59. 《表演理论》,《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60. 《“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长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1-6页。
61. 《钟敬文》,《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62. 《猴生肖与猴文化》,《中国文化报》 2016 年 2 月 5 日 第7版。
(二)英文
1. “The World of : An ” (Co- with An ). ’s and Myths: Cross- in Oral and . Eds. , Ye , and Yin Hubin.: Brill, 2011, pp. 25-54.
2. “ Myths Today: A Field Study of .” ’s and Myths: Cross- in Oral and . Eds. , Ye , and Yin Hubin.: Brill, 2011, pp. 239-260.
3. “The and of ‘’: Based on of Myth .” In Asian , 74, 2, 2015, 363–377.
4. “ Since the Late 1970s: , , and .” In Asian , 74, 2, 2015, 273–290.
五、译文:
1.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2.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新释》,《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3.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欧洲的文化遗产:抑或本真的神话》,《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5.[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 [美]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7. [美] 理查德·鲍曼: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合译),《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8. [美] 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9. [美]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10. [美] 阿尔文·P·科恩: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学术访谈和杂记
1. 《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2.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年 1月 23日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3.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4. 《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5. 杨利慧、廖明君,《朝向神话研究的新视点》,《民族艺术》2005年第1期。
6. 《怀念于志海老师》,《中国艺术报》2014年 4月 18日。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 (2011~201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2000~2005)。
3.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2003~2006)。
4.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1996~1999)。
5.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话与神话学》(2008)。
6. 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项目:世界民俗学导论(2005~2007)。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1998-2003)
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