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美国海关“小黑屋”,大家都听说过吧?只要是非美国公民入境,无论是持美国绿卡、J1/J2、H1B、B1/B2、F1/F2等各类型非移民签证,都有一定机率被关进“小黑屋”。
最近,哈佛医学院的一名博士后,在小某书自媒体平台分享其2022年在美国海关被关18小时的真实经历,得到了网友极大的关注,他将自己“被遣返”且5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入境美国的惨痛遭遇详细记录下来,并授权平台分享。
案例分享:哈佛博士后遭遇美国海关遣返?
情景回顾:2022年,该同学获得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Offer,并从苏黎士飞往波士顿求学,入境时进入“小黑屋”遭遇海关审查,期间该同学的行李和笔记本电脑等私人物品都被海关工作人员详细检查。
经过18小时的煎熬,最终,该同学被美国海关告之:他将被遣返,并且5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入境美国!理由是:海关工作人员在检查该名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时,发现哈佛医学院与其沟通签证时,哈佛建议是J1签证,而他担心10043禁令而造成J1签证不通过哈佛医学院博士后,所以选择了H1B签证,而该条禁令并没有针对H1B签证,所以,他选择了后者。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竟然成为了海关遣返的理由!!!
小知识:2020年6月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了第10043号总统令,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学生和学者获得F/J类签证。大部分被拒签的中国留学生本科曾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
该名同学十分不服气,称自己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且如果背景有问题或不符合H1B签证的要求,根本拿不到签证。但海关表示,这是签证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经过18个小时“小黑屋”审查,该同学还是被两位海关人员押着登上返程飞机。
看过上面的案例分享,你知道什么是美国海关“小黑屋”?
名词解释:小黑屋;英文: ,实际上是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接待室。
大家称之为“小黑屋”其实并不黑,相反不仅不黑,而且光线充足,还有座位等候区和行李检查房间。在进入“小黑屋”等待审查时,海关会将你身上所有与外界通讯的设备带走。如果最终审查发现可疑问题,会立即拒绝旅客入境并遣返。“小黑屋”分两步,仅是审查阶段的屋子;进入才是确定被遣返人关的房间,一人一间。
作为持签证入境美国的外国人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如果有以下情况,可能会被带进“小黑屋”:
……
根据近十年海关给出的数据显示:赴美生子的中国孕妈,被请进“小黑屋”的并不算多。CBP更无权因为孕妇入境,就直接遣返!多数进入“小黑屋”进行复核的孕妇,可能是因为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存在小疏忽或导致在过海关时需要二次复核。
赴美生子,孕妈万一被进“小黑屋”,该怎么办?如何避免被“卡”?
首先,保持冷静避免慌张。诚实回答入境官的问题。除非是因为其他原因被入境官“盯上”,一般情况下,就是例行询问以及常规核实。(注意:如果确实是将“单纯”的旅游签证用于赴美生子,在海关盘问时,就大大方方承认。)
其次,入境资料要带齐全。无论是一胎赴美生子还是美宝妈再次踏上旅途,每次入境美国,千万别忽视应该准备的各种资料,比如赴美生子各种票据、账单、发票等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华人博士后:海关18小时“小黑屋”遣返!赴美生子如何避免被卡?,特别是医疗相关账单,全程自费赴美生子,不占用任何公民福利是很重要的。
最后,海关违禁品不要携带。在出发前,要做好功课,避免给海关入境时增加麻烦。
赴美生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可能一个小疏忽,就算有美国签证,也不能保证能入境!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哈佛艰辛漫长研修 归来继续开花结果
哈佛艰辛漫长研修 归来继续开花结果
-老年病科 杨崇哲
2015年5月30日,在博士毕业来到市一医院老年病科工作7年后,我有幸申请到医院公派出国留学名额,在医院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赴美国波士顿,开始了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心内科为期两年的研修工作。
哈佛大学是老牌常春藤名校,其医学院(HMS)亦属世界顶尖,位于波士顿长木医学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实力雄厚,经费充足,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BWH)是哈佛第二大综合性医院,综合排名稳居全美前十,其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优势科室,以研究见长。我申请到的职位是HMS和BWH的博士后研究员( ),导师是心内科的Guo-Ping Shi(施国平)教授。
杨崇哲(图左)与他的学生李解参加芝加哥AHA大会
海报展示其研究成果
艰苦而漫长的研修
施国平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免疫学研究,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和肥大细胞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其研究成果正广泛应用于研发治疗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小分子抑制剂。抵达哈佛医学院后,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适应期,我开始和导师商量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考虑到心血管免疫和老年免疫研究方兴未艾,仍有很多有趣的工作可做,结合我自己的研究背景,我们很快商量确定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二是肥大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我此后两年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也是围绕这两个方向的课题展开的。
在我到来以前,施教授及其他实验室尚未开展过嗜酸性粒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进行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失败的风险。为了全面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我使用嗜酸性粒细胞敲除小鼠(Δ小鼠),同时制备了四种疾病模型:心肌肥厚、急性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且为制备后两种模型,我培育鉴定出了Δ ApoE-/-双敲除小鼠。经过约半年的紧张独立工作,结果证实嗜酸性粒细胞在在这四种疾病模型中都具有一致性的作用,这给我很大的鼓舞。由于实在分身乏术,后续我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方面,其他三种疾病模型,施教授分配给其他三位同事承担。巨大的工作量使我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长达十三、四个小时,安排各种实验穿插进行,有时甚至要通宵工作,累了就在餐室沙发上休息一下,这样认识了每天深夜来做保洁的几位拉美大叔,学了一点简单的西班牙语,也算一点额外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嗜酸性粒细胞与心肌肥厚这一项目在我和自己的学生全力投入下,工作三年余才完成,期间反复验证,补充数据,有时感到心力疲惫,有时也为新的发现兴奋不已,同时也感受到高质量研究的严谨和不易。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周期则更长,对小鼠的药物干预需要从6月龄的壮年小鼠一直持续到约18月龄的老年期。加上前期准备和后期检测,光此一项工作就要花费约一年半时间。我承担这项研究课题后,进展良好,为了能完成这项课题,一年研修期结束前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我向医院提出延期一年的申请,得到了院领导和科部的鼎力支持和批准。没有延长至两年的研究工作,就不会有现在丰硕而完整的实验数据,也就很难有资格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好的论文。
感恩实验伙伴
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期间,我深切体会到合作二字的重要性。即使条件优越如哈佛,也需要研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同时,我也多次感受到了美国科研体制下研究人员深入骨髓的合作精神。
为了体外培养高质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我多次联系请教这方面的权威——NIH的 F. 教授,她不厌其烦地回复邮件,发给我她们实验室的具体实验步骤,并详细告诉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她的个人经验,关键性的问题她还会按照学术论文格式列出可进一步参考的文献,治学的严谨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心血管疾病离不开心肌细胞培养,较通行的方法是培养新生鼠心肌细胞,但新生鼠心肌细胞和成年鼠相比,在细胞通路及分子机制方面有所不同。为了研究结果能被更权威的杂志接收,施教授要求培养成年小鼠心肌细胞进行研究。由于既往与我们合作离体培养成鼠心肌细胞的实验室出现问题,施教授希望我能引入这项实验技术,独立开展实验。为此我联系了精通此项技术的托莱多大学( )医学院Lijun Liu教授,专程到俄亥俄州她的实验室学习了一周。期间Liu教授从安排机场接送,帮忙订酒店,带我熟悉实验室周边环境,到手把手指导实验细节,讲解灌流设备和原理,非常细心和耐心,令我非常感动。这一周中我还参加了她们系里的一次学术讲座活动,了解到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的发现者就是她们生物化学系主任 A. 教授。Liu教授的一整套成鼠心肌培养灌流设备功能齐备,但价格也高达2万多美金,我回到哈佛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仅花费2000余美元,就建立起了一套稳定易操作的简化仪器设备,并把技术无保留地教给实验室的同事们。现在这套设备仍旧运行良好,施教授的实验室此后也自己培养成鼠心肌细胞了。
研究需要使用各种基因敲除小鼠。由于饲养费用不菲,我们不可能长期保种繁育所有品系小鼠,而且有些特殊的双基因甚至三基因敲除鼠,或者某些敲除鼠转换背景,仍需要自己培育鉴定,周期很长。我在哈佛期间自己就培育出两种双敲除小鼠。因此,为了节约经费和缩短实验周期,我通过施教授出面,多次向其他实验室讨要过数种基因敲除小鼠。美国的多数研究者非常愿意和其他人分享实验小鼠,当然这与哈佛医学院和施教授的良好学术声誉有关,在美国科研体制下这也是提高赠送者影响力的一个途径。
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
哈佛医学院所在的长木医学区,集合了众多著名的附属医院和研究机构,各种学术会议、讲座非常多。虽然研究工作繁重,我仍然保证每周参加一到两次学术讲座。
我参加的学术活动基本分几类,一是布莱根妇女医院心内科实验室每月的小型学术报告会,以基础研究报告为主,会安排科室自己的研究者或者邀请外院教授来讲,多数时间是老主任Peter Libby主持,有时甚至年近90岁的教授都会来旁听,这是我每次都必须参加的;二是心内科的临床研讨会,一般安排在每周四的上午7:30至8:00之间开始,约30-40分钟,主要是病例讨论或专题讲座,这种临床交流我基本每月选择性参加一至两次;三是长木医学区内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报告,包括中国医科院曹雪涛教授、清华施一公教授在这期间都曾来哈佛交流讲学,我主要选择心血管和免疫方面的专题参加,其中曹雪涛教授的两场学术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四是大型学术会议,我注册参加了在波士顿召开的第21届世界心脏疾病大会,哈佛每年一届的衰老研讨会和哈佛-麻省的Broad研究所年会。
这些学术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综述性总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哈佛艰辛漫长研修 归来继续开花结果,也有细致入微的技术讲解;既有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的探讨,也有基础研究方面最前沿的动态;既有业内的大牛学者,也有博士在读的新人。其中不乏脑洞大开,精彩纷呈的工作,有时听完感觉要是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论文,该是多么的幸福,同时很多报告也给我的研究工作很大启发和帮助。两年坚持下来,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听力,更重要的是也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锻炼了科研思维。
时间一晃而过,在哈佛医学院繁忙而充实的两年研修生活很快到期了,这段精彩难忘经历的结束,是我毕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始。我怀揣满满的数据和想法回到了市一,也和美国教授和同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两年的工作,将继续开花结果,助力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报效医院,报效中国卫生健康事业。
文:老年病科 杨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