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瑞士巴塞尔大学热带病与公共卫生学院北京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流行病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 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05年~2012年任卫生部/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合作项目中方主管,2005年7月~2011年12月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工作,任流行病二室主任,研究员。2011年12月~2016年11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研究员。2016年11月~2019年5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5月~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高级顾问。2019年8月~ 2020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全球病毒性肝炎项目高级技术官员。2020年8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320多篇国外在职学位班,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同行评议论文153篇。参与制定WHO国际标准和指南8项,WHO立场文件1项,战略规划1项,参与制定国家传染病诊断标准2项、参与制定3项国家级防治指南、出版专著5部。
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病毒性肝炎战略信息顾问,西太区乙肝专家组( Panel)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价中心专家,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卫健委人才中心高级别人才评价项目专家,中国科协“中国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北京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肝炎防控分会主任委员,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疫苗学培训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of 副主编,《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病毒病杂志》副主编。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经过多轮比选,王献华出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消息,12月16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召开全院干部教师会议,宣布学校党委关于学院院长的聘任决定。
人文学院新任院长王献华作任职表态发言。他表示,自己将和学院班子以及全体教师一道,讲政治,重学术,深度继承,大胆创新,以哲学学科建设为发展核心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全面推动文史哲学科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打开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对王献华老师的聘任,是学校经过多轮比选和深思熟虑所做出的慎重决定。王献华老师跨文史哲多领域的学科背景以及求学、任职经历,与人文学院的发展定位和气质非常契合,其在学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符合学校对学院院长的任职要求,希望学院全体教师在新任院长的带领下取得新的发展成绩。
刘元春还强调,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往往经历几个步骤,从基础教学部到多学科并存的大人文学院再到有研究有平台的高水平专门学院。当前,人文学院正在经历迈向学院发展3.0版本的关键时期。学院重组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摆脱多学科共存的发展困境,在队伍配置、财务保障、政策倾斜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下一步,期待学院以新的领导班子为契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经过多轮比选,王献华出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提出新的布局方案,形成新的发展浪潮,为上财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王献华,1974年生,北京大学世界史学士、宗教哲学硕士,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圣经研究硕士、剑桥大学亚述学(古代两河流域研究)博士,先后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外在职学位班,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他主要从事古代西亚文明史和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出版专著THE OF ENLIL IN EARLY (,MÜNSTER:- 2011),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持、参与“冷门绝学”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若干。
据微信公众号“上财本科招生”2024年6月资料,上财人文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哲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理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史与社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新闻学、传播学等)、2个专业硕士点(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史学以及文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有新闻学、社会学2个本科专业。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2023年最瞩目,34个即将建成的建筑
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期待着在 2023 年计划开放的最令人兴奋的项目。世界上第二高的塔楼目前于马来西亚进行建造中;埃及已经初步准备好开放其最大的考古博物馆,而 MVRDV 目前正在改造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大型粗野主义风格地标。以下是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如Snøhetta,OMA, Gang, Zaha Hadid , BIG,以及最新的普利兹克奖得主 Kéré,和他们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选项目。这些项目的规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从国际机场到雕塑艺术馆,亦或是博物馆的扩建,均有涉及。按照 2023 年的预测趋势,越来越多的项目将涉及现有结构的可适应性的再利用。一个明显的主题是,对扩大艺术和文化场所以及将历史遗产融入当代建筑表达的兴趣增加了。
继续阅读,了解我们精心挑选的期待于 2023 年开放的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挪威观鲸文化中心
Dorte 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将该项目视作对基地自然景观的一种延伸,将地面微微隆起,以创造足够的空腔部分。外观慵懒的起伏模样,给人感觉就是一头跃起的鲸鱼。他还以周围的环境为灵感,设计了一个抛物线形的屋顶,并覆以碎石,以模仿自然界的大地外形。起伏的建筑形态,给内部留足了观鲸的宽阔空间。室内玻璃呈竖向长条状,加深建筑给人的垂直空间感。而从建筑的平面上看,室内设计了曲墙,像是鱼儿游走的路线。中心将包含展览空间、办公室、咖啡厅和纪念品商店在内的多种空间功能。
© MIR
©MIR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文化粮仓”
&Will + SHL建筑事务所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 “文化粮仓” 坐落于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屹立在 “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畔,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中三大建筑中体量规模最大,堪称空间结构最复杂、系统设计最多样、科技含量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剧院设计理念源自通州古粮仓和运河上的船帆,雕塑般的体块融合着动感活力的屋顶轮廓线,展示着副中心深厚的地域文化。构成剧院的三个建筑体量由一个共享的平台层串联起来,包含歌剧院、戏剧厅和音乐厅,建成后将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于一体,进一步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
©&Will+ SHL 建筑事务所
上海博物馆东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11.3 万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将成为一座面向未来的特大型博物馆。建筑设计以“海陆交汇”为理念,总体布局兼顾文物收藏保护的功能性和服务公众的开放性,以丰富的内部空间组织提供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成为未来上海城市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TJAD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法国 AREP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坐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南侧,总建筑面积 9.97 万平方米,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设计方案取意“运河之舟”,将建筑分为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部分,主楼如同五片高高扬起的洁白风帆,观众共享大厅则像停靠在漕运码头的大木船,两者之间是开放的运河水街,形成一幅繁荣、浪漫的运河画卷。主楼以展览陈列功能为主,观众共享大厅则以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等灵活开放空间为主,两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实现自然的动静分区,满足当代博物馆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巴黎国际大学城,中国学舍
非常建筑 x CAAU
该项目位于巴黎十四区的巴黎国际大学城(CIUP)内。CIUP 有超过四十座由不同国家建设的校舍,其中多座杰作令其在建筑界颇负盛名。非常建筑与法国 CAAU 合作设计的“中国学舍”设有 300 套独立寝室和一个可容纳 500 人的文化活动大厅。我们将宿舍建筑围绕着一个中央庭院形成环形,让学生的生活在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展开。项目在国际大学城的东区,北临花园和体育场,南侧是巴黎市的外环路。建筑采用体现中国传统的灰砖及作为主要外立面材料,内立面采用木格栅,以此重申中国古代对建筑的定义:土木。
© FCJZ
日照社区艺术中心
标准营造
项目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白鹭湾。日照社区艺术中心的构思是一座架在空中的中国园林,旨在将艺术带到当地社区,并为该地区提供公共空间。建筑中间为社区半户外剧场,上部是空中的中国园林,地下是艺术展厅。建筑的结构系统是混凝土梁的弯曲网格结构,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是脱开的,由角部三个核心筒的支座连接。建筑上层结合弯曲的混凝土梁网结构,通过不同庭院的穿插形成空中的中国园林。庭院探索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内向品质。结构和庭院采用有机布局,具有不同的空间品质,形成了不同的体验和与自然的关系。可通达的屋顶提供了观景平台。混凝土结构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雕塑空间,在建筑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共景观。地面层被设计为一个向社区开放的可渗透空间,与周围的景观相连接,从场地的每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地下室旨在为艺术画廊提供空间,其中结构元素形成展览空间的分隔墙,曲面的顶板形状遵循场地现有地形的走向。
© 王子凌&标准营造
北京副中心图书馆
Snøhetta建筑事务所
国际竞赛之后,Snøhetta 事务所得了与华东院(ECADI)共同设计北京市新图书馆的机会。 该建筑项目旨在创造一块新式的公共活动区,为公众提供学习、信息交流,以及进行辩论的场所。 森林般的天幕下多样的地形界定了中央公共空间。 16 米高的自承重式玻璃幕墙高度透明,确保馆内的活动场景可以悉数展示给城市与路人,而雕塑般的柱子共同组成了分布式技术系统,调节馆内的气候、照明和声学舒适度。 该项目将于 2023 年初完工。
©Plomp/Snøhetta
上海星美术馆
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
让·努维尔在设计上选择延续历史,不去破坏建筑与历史的连接性,使星美术馆不仅是 新建于“日晖港货栈”之上,更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延续。建筑结构上承续工业风格,将原有建筑风格做出了当代的呈现。整个高挑的空间没有一根横梁,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室内空间面积,通过精心设计的夹层很好的承载和抵消了水平力,使得整个室内空间稳固且简洁美观,完美的承受住了重力。让·努维尔不仅一次强调光基于建筑的首要性,每个下午日光都会如约照进场馆的内部,光仿佛成为了星馆的影子,被建筑拉的许长。这种合理对光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的运用,让建筑语汇丰富多彩,更为星馆增添了些许诗意。
©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扩建
Gang
Gang 工作室负责设计了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设施——理查德·吉尔德科教创意中心( )。该项目将博物馆的 10 座大楼连接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囊括展览馆、教室和沉浸式数字剧院的巨大园区。该建筑的设计受自然界的地质演变过程启发,如地质峡谷和冰川结构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2023年最瞩目,34个即将建成的建筑,他们设计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起伏状洞穴建筑,其峡谷般的开口和桥梁从视觉上连接了馆内诸多设施。
© , Inc./AMNH
景德镇景仰书院
直向建筑
景仰书院是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片区中的一方宁静院落。我们对场地原有的陶瓷机械厂仓库及设备用房等进行了保留、修缮与更新。总平布局策略从完整保留场地中央的香樟密林出发,设置一座双层木回廊环抱树林展开,并结合酒店的功能需求,在有限的用地范围中,将入口长廊、客房、会议、餐饮等功能分布在木回廊四周,并通过廊道与其相连。西侧尺度较小的合院围绕一棵老梧桐产生对话,二者共同形成空间格局中最重要的两个院落。新、老建筑分别采用了与当地窑砖尺寸相同的陶砖与老红砖作为外墙材料,结合暖色混凝土营造出新与旧的和谐共生。
© 直向建筑
伊斯坦布尔现代博物馆
伦佐皮亚诺工作室
这座 15000 平方米的新博物馆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现代美术馆现有和未来艺术藏品的所在地,而且还为教育和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诱人的环境,为社区和城市提供了多种聚会场合。位于场地北部的公园,被历史建筑所包围,被一条交通繁忙的街道所限制,是整个加拉塔地区的绿肺,并作为一个缓冲区,将滨水区和博物馆从城市的噪音中保护起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加强与公园的联系,并覆盖博物馆建筑北面的大部分地下室入口坡道,地面层被抬高,以保持通过透明大厅在滨水区和公园之间的无缝视觉和物理联系。一个精心设计的斜坡和台阶系统将底层与周围的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
© RPBW
© RPBW
© RPBW
陶一球纪念馆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陶一球是昆山地方抗日救亡运动的传奇人物。纪念馆并未将自身视为英雄人物高大形象的具体象征或符号,而只是定位为记忆的保存和传递场所。设计致力于借助多个庭院和展厅所构成的空间序列,营造含蓄低回、沉静缄默的纪念性氛围,希望以此激发参观者个体化的感悟,让他们能沉浸于其中,基于普通人性的理解去缅怀先贤、思索生命并获得启迪。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克麦罗沃博物馆剧院综合体
蓝天组
克麦罗沃博物馆剧院综合体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热点、未来克麦罗沃城市景观中的地标建筑。该项目的形式语言融合了现代歌剧院与博物馆建筑的理性结构和布局,同时也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流动性”空间元素纳入其中。综合体的设计也让这一文化场馆能够同时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最多可容纳 2282 个参与者。建筑主体通过清晰的功能布局,组成了一个具有辨识度的整体,并自在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中有优雅“飞翔”的剧场云、包含博物馆、艺术中心和餐厅的“水晶体”、以及一个与 24 小时门厅相连的公共餐厅。
© 蓝天组
珠海金湾市民艺术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中国珠海金湾市民艺术中心的施工已接近尾声。该项目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整合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机构:一个拥有 1200 个座位的大剧院;一个 500 个座位的多功能厅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上海校区,一个科学中心;以及一个艺术博物馆。虽然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都将由一个东西宽 170 米、南北长 270 米的结构统一起来。
© ZHA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
MAD 建筑事务所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是为中国爱乐乐团建立的第一个常驻基地和主要表演场所,同时也会是世界各地一流交响乐团到中国演出的最重要的音乐厅。 音乐厅地处繁华的三里屯商区,它将是一座大隐于市的文化殿堂。 音乐厅主体建筑被一片绿色盎然的树林和南侧的荷花池围绕,半透明的帷幕隐约浮现于丛林之中。 当人们穿过城市和丛林,会被这片像玉一般的白润圣洁的光所吸引。 这是一个极端抽象的空间,通过光和影像将观众带到任何一个远离城市和喧嚣的场景。
© MAD
以色列 艺术设计学院
SANAA 建筑事务所
以色列国立艺术学院的新建项目的设计方案最初于 2013 年公布,并于 2015 年破土动工。新校区建成之后,学校将从当前的斯科普斯山校区(Mount )迁移约 2500 名学生和 500 名教职工到新校区。该项目旨在振兴市中心,缝合耶路撒冷破碎的城市肌理。人们对其期待已久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它位于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的交汇处,是世俗界、宗教界、东正教信徒和穆斯林信徒的汇聚之地。
© SANAA
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旨在容纳一些人类最珍贵的文物,自 2002 年首次宣布设计竞赛以来,它面临一系列延误。 虽然埃及旅游和古物部尚未发布官方确认,但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有强烈的迹象表明,博物馆最终将在 2023 年开放。 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一种文明的博物馆。
© GmbH
亚马逊未来办公楼
BIG 事务所
Group (BIG) 为亚马逊设计的未来办公大楼,高 142 米,预计在 2023 年建成后成为柏林的第三高楼。这栋名为“EDGE东侧”的建筑将成为一个 65000 平方米的垂直枢纽,把柏林最具活力和艺术性的两个郊区连接在一起。该建筑结构融合了当代城市需求和自然元素,拥有 360 度的东柏林景观和 36 层共享和专用工作场所,可容纳亚马逊公司的 3400 名员工。
© EDGE
东京麻布台之丘
在日本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巨大的种植凉棚,为日本东京的 – 区创造一个新的中心。该项目将于 2023 年 3 月完工。该开发项目为东京公共重建项目的一部分,计划为东京港区增加公共区域,其中包括佩利·克拉克·佩利 (Pelli Pelli) 设计的三座塔楼和藤本壮介设计的一家零售店,整体体验将包含办公室、住宅、零售、学校、寺庙和发电站。
©DBOX for Mori Co.
达喀尔的歌德学院
Kéré
位于塞内加尔达喀尔的歌德学院是德国文化协会及其 60 年全球活动的第一个专门建造的场所。该建筑位于住宅区内,其设计灵感来自现场的树冠,此建筑采用当地材料,包括由红土制成的砖块,红土是一种具有绝缘特性的残余岩石,有助于被动调节室内气候,室内空间为展览、语言课程、音乐会和集会空间,新学院预计将于 2023 年夏季开放。
©Kéré
沙特阿拉伯红海国际机场
+ 建筑事务所
该机场位于西海岸,是更大的红海项目和旅游开发的一部分,设计的灵感来自“沙漠景观的颜色和纹理”,并将以一系列五个吊舱结构为特色,这些吊舱结构围绕中央上下客流空间呈放射状排列,这五个吊舱可以作为小型航站楼独立运营,因为机场的主要附属空间、机库和物流设施位于两个翼楼中,该公共设施计划到 2030 年每年将会接待多达 100 万名乘客。
©+
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
ers
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和 TR 剧院计划为波兰华沙创建一个新的艺术中心,这两个新的文化实体将为这座城市丰富的遗产增添现代气息,新艺术中心由纽约工作室 and 设计,占地 89031 平方米(22 英亩),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
© The
以色列国家图书馆
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该图书馆于 2013 年投入使用,原计划于 2020 年完工,占地 45,000 平方米,预计在 2023 年向公众开放。国家图书馆位于西耶路撒冷的一个重要位置,位于以色列议会的基地,毗邻以色列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是将书籍作为设计的中心,同时允许公共空间围绕和穿过建筑。偏移的同心圆穿过建筑的每一层,并在一个天窗中达到顶点,将整个项目联系在一起。
© & de
加罗尔坎皮高达国际机场 2 号航站楼
SOM 事务所
这个新的航空旅行枢纽被概念化为一种宁静的出行体验,机场的形象将与花园的意象相结合。这个面积为 25.5 万平方米的方案,寻求每个能将旅客与自然联系起来的契机。树木、小花园和以当地和外来植物物种为特色的池塘将在内部排列,而一个大型的室内花园将包含夯土墙和瀑布,为进入景观密集的零售空间提供一个门户。建成后,该航站楼每年将为 2500 万乘客提供服务。
© SOM /
A区大厦
Pelli &
这座位于东京市中心的 330 米的混合用途高层建筑,已于 2022 年初封顶,成为日本最高的建筑。该塔是 Tora Asa 都市村庄的一部分,旨在 “打造城中之城”,振兴东京的市中心。该塔楼包含大型办公空间、住宅、医疗中心、学校和零售设施。
©DBOX f or Pelli &
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将于 2023 年在中国杭州市举行。作为本届亚运会规模最大的新建场馆,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即将全面竣工。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先进的棒垒球体育中心,它将为周边城市社区注入全新的活力,使体育运动化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内容。项目以运动社区的视角,将其融入城市之中,由棒球场、集训中心、体能训练馆组成的体育文化综合体和一条云翼盖顶的特色街区紧密结合,引领市民沉浸在共享共融的未来运动社区氛围之中。“云之翼”静候栖伏于水乡之上,锚定着场所与城市间的自然关联,消弭着两者间的空隙,活力的运动社区由此生发。
©赵强
布法罗 AKG 艺术博物馆
OMA+重松象平
美国布法罗城的 AKG 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翻新,并且正在扩建一个由 OMA 与 联合设计的新园区。基于大量来自纽约西部所有社区和博物馆领导层的意见,他们在园区增加了 50,000 平方英尺(约 4,600 平方米)的包容性、互动性和多孔性的展览空间,以及教室和内部社区聚会空间。这座前身是奥尔布赖特-克诺克斯艺术馆(-Knox Art )的博物馆已对外宣布,他们将于 2023 年 5 月 25 日迎接首批游客。
©OMA New York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
Arup奥雅纳
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由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服务酒店、政要公馆三大部分组成。 项目立足于南沙独特的自然要素与地域文脉,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花城之美。 奥雅纳为项目提供机电顾问服务,涵盖机电主系统分析及初步设计至竣工阶段的咨询服务。 项目采用多项节能减碳措施,如利用区域供冷的低温冷冻水为空调系统提供大温差供冷,采用空气源热泵为泳池和生活热水提供热源等。 在智慧建筑方面,场馆兼顾效率和未来需求,全面应用 5G 覆盖和无源光网等技术,提供高效的网络通讯服务,为远程会议保驾护航。
© 葛洲坝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先进制造研究设施(AMRF)第一大楼
悉尼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城市转型,那里正在建设一个巨大的区域,以服务于该城市的新国际机场,并从中受益。希望名为西悉尼航空城的区域能够成为科学、技术和创意产业的经济中心,在未来 30 年内创造 10 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航空城的第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先进制造研究设施(AMRF)第一大楼,计划于 2023 年底完成,作为游客中心和更广泛的发展的枢纽。该建筑由预制木材模块建成,灵感来自于水的流动,充满光亮的设计由建筑公司 领导,与原住民文化研究和设计实践机构 的原住民设计师 Danièle 合作。
©
©
沃尔沃世界
在沃尔沃世界,瑞典本土的风景和漫游的权利成为中心。新的体验中心将联合沃尔沃集团和沃尔沃汽车,在一个完全用木头建造的单一结构中分享这个著名的瑞典品牌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木材结构既是该项目最前沿的元素,也是最传统的元素。梁和柱子是由胶合木建造的,计算机控制的制造使弯曲的胶合木片能够被高度精确地切割。结构的刚性和连续性是由可以隐藏在木制构件内的金属连接件来保证的。楼板是由当地的 CLT,交叉层压木材制成。这座 22,000 平方米的建筑预计于 2023 年底完工。
©
地拉那金字塔
MVRDV
2021 年 2 月,MVRDV 的地拉那金字塔项目开工建设,将一座共产主义纪念碑改造为一个新的地拉那文化生活的中心。该项目保留了混凝土外壳,同时将中庭向周围环境开放。一个布满咖啡馆、工作室和作坊的小村庄渗透到了曾经的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博物馆所在地。
© MVRDV
默迪卡 118
2021 年 12 月,这座摩天大楼达到了 678.9 米的高度,成为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第二高建筑。这座 118 层高的塔楼由澳大利亚公司 设计,其三角形多面玻璃立面的灵感来自马来西亚传统艺术的图案。该结构,及其底部庞大的购物中心将于 2023 年下半年完工。
©
亚伯拉罕家族屋厂
阿贾耶建筑事务所
根据设想,亚伯拉罕家族屋是一个三教合一的地标式建筑项目。该地块盘踞着三个重要建筑,分别是清真寺、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该建筑方案将社会各阶层、各种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希望能够促使他们向未来几代人的和平共处迈出象征性的一步。由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领导人组成的高级委员会已选定阿贾耶建筑事务所( )为阿布扎比(Abu Dhabi)新建筑群设计竞赛的获胜者。
©
昆山杜克大学二期校园
&Will
&Will 为昆山杜克大学设计了自然意趣与当代建筑穿插连接、传统水乡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的二期校园,刚柔相济中体现出学校理性主义与人文情怀融合的教育理念。项目占地面积 189,334 平方米,设计服务涵盖规划、建筑、室内和导视。新建的 22 栋建筑包含了图书馆、社区中心、武大-杜克研究院楼、行政楼、综合体育馆及师生公寓等设施;所有建筑均获得 LEED 认证,是中国目前唯一通过 LEED 整体园区项目认证的大学校园。
©&Will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翻译、标题及版式由 整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日筑闻”(ID:),作者:,36氪经授权发布。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商学院,2024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怎么样 值得读吗
上海交通大学提供了多个与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留学选择和国际化的教育体验。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值得读,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仅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4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的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提供了多个与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留学选择和国际化的教育体验。
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该学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现代农业、人类营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学院的建设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的支持,旨在整合全球资源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商学院,提供相关领域的综合性教育。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KEDGE商学院(原马赛商学院)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合作,分别开设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工商管理硕士(MBA)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这些项目每年招生规模约为50人,提供外方管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特色包括全球移动课堂,强调办学课程的多元化、国际化。
电院和柏林工大的双硕士项目:此项目允许学生在顺利完成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习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商学院,2024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怎么样 值得读吗,前往柏林工业大学完成硕士学习,返回后再继续完成剩余的硕士课程。该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学生最终可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证书、柏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2024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值得读吗
上海交通大学德国留学项目值得读,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柏林工业大学等,这些合作保证了学生在交大期间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机会到德国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的多所大学实施了联合培养项目和双学位项目,学生有机会在德国进行长期的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德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德语专业自2012年以来在武书连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他们采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德语和英语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的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乐观,他们主要进入国际著名公司、德资和中德合资企业、外交部等单位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深造。
通过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的德国预科项目,学生可以节省在国外进行预科学习的费用,同时学校的课程达到了多个国家的名校标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