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今日正式发布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 of )。2024年排名覆盖55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
排名覆盖55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此次排名的对象为全球3000余所大学,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前50的欧洲大学依次是:法国索邦大学(世界排名第8),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世界排名第12),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世界排名第17),德国基尔大学(世界排名第20),挪威卑尔根大学(世界排名第21),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世界排名第31),德国不来梅大学(世界排名第32),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世界排名第43),瑞典哥德堡大学(世界排名第44),丹麦技术大学(世界排名第47),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世界排名第48)。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51-75的欧洲名校有:丹麦奥胡斯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拉斯帕尔马斯大学,法国巴黎西岱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西班牙维戈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76-100的欧洲名校有: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法国巴黎理工学院 (IPP),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德国奥尔登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挪威特罗姆瑟大学。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101-150的欧洲名校有:芬兰阿尔托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排名,2024软科欧洲大学学科排名–海洋科学,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瑞典隆德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排名,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瑞典瑞典农业科学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苏格兰高地和岛屿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丹麦南丹麦大学,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海洋科学学科,世界排名151-200的欧洲名校有:英国卡迪夫大学国外在职学位班,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挪威斯瓦尔巴大学中心,英国雷丁大学,西班牙加的斯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语),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波兰哥但斯克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国土伦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专业,意大利|博洛尼亚,寻找最古老大学
意大利|博洛尼亚,寻找最古老大学
新浪旅游2018.03.0616:03
睡醒睁眼,方才考虑在博洛尼亚的大半日,究竟要去哪里。
博洛尼亚的标签不少,什么“红色之城”“拱廊之城”“美食之都”和“大学之母”等等。最后一个标签深得我心,我于是找啊找,在网上搜出一个地址——,33,带妹头钻进停在酒店外的一辆出租车。
这位司机大伯老花,看不清字句,也看不清导航地图,我按照网上说的,心虚地问他:载我们去最古老的“大学之母”吧, of 。我以为这是一个本地人无所不知的景点,谁知人家不乐意了,直接怼了一句:where?the is 。语气之间颇有种你太小看我们这儿的架势,接着又问,所以你要去哪儿?
我总不能说,。遇到这么执着的老人家,我认怂了,就说改变主意了,请他停在马乔列广场边上。这地儿他再熟悉不过,面带笑容地完成使命,嘱咐我们好好玩,仿佛挽救了我这个迷途的羔羊。
即使下车,我寻找大学之母的心不死。妹头先在城墙边上自个儿玩了一会儿,我赶紧刷刷手机定个位。
大清早的,除了睡不着早起遛哒的当地老人和清洁工人,起早贪黑的勤恳游客都没几丁吖。查地图过程中发现,两座著名的塔楼还没去见识一下,看着距离不太远,就慢慢走过去。
博洛尼亚保留了许多中世纪建筑,其中老城区广场( di Porta )矗立的两座塔楼打破了天际线——加里森达塔()和阿西内利塔()。它俩建于1169年,是中世纪200座勾勒出博洛尼亚空中轮廓的塔楼中,硕果仅存的两座。较高的是阿西内利塔,也是中世纪时代博洛尼亚的最高塔楼。
彼时,盛行以修建高塔来彰显家族财力,攀比之风大行其道。1109年,博洛尼亚两家势均力敌、财力相当的贵族,一家是阿西内利,另一家是加利森达——彼此竞造高塔。结果是加利森达家“欲速不达”,加里森达塔没有完工,并于14世纪时被削短以防倒塌,仅留下48米;而阿西内利家修的塔比较稳固,高97米,内有498级石阶通往塔顶。
走近塔身,会发现由于其坐落在拥挤的街区之中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专业,意大利|博洛尼亚,寻找最古老大学,如果是站在地面,几乎没有合适角度拍下两座塔的全貌。但丁曾在他的著作《地狱》中提及这两座塔楼。
据说在博洛尼亚有一个传说,当地的大学生如果登上高塔,就毕不了业。
在双塔的后面,是天主教堂Santi e 。斑驳褪色的墙面写尽了沧桑,流浪汉在拱廊的尽头睡觉。他占据了拍照的好地盘,但我也不方便惊扰他的美梦。
有几只鸽子飞落在我们脚边。妹头兴起又喂上了鸽子。直到手中面包存货消灭,她终于肯随我踏进教堂看看。
这座教堂应是建于5世纪的一座教堂的基座之上,难怪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建筑风格有些格格不入。
待我们出来,中间空地上多了游客。流浪汉也起身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专业,靠墙坐着,仍然占据着壁画前的拱廊位置。
我们便开走了,沿着一座座相邻建筑的拱廊,像是一座座桥,踏上寻找最古老大学之路。某网给出的信息并不明确,手中的权威旅行书也没有相关信息,我比较怀疑它作为景点的价值,以及含糊其辞的所谓图片。
好奇心使然。
从塔楼前绕过去,就是via 大街。
炎热的天气里,较少行人出入此街,店铺也是关门的居多。一栋楼挨着一栋楼,彼此之间用整体的外墙颜色来区分,我一路狐疑,一路小心地留意门牌号码。
博洛尼亚大学是全欧洲第一所大学,建立于1088年,当时以法律和医学两个专业著称,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988年在430所欧洲大学校长共同签署的“欧洲大学宪章”中,博洛尼亚大学被正式宣称为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即“大学之母”。
我俩不紧不慢地走了半个多小时吧,眼看门牌号越来越近33号,我却迷路了。
按照 maps的导航指引,已经到了指定的地点。但无论从门牌号,建筑外的人流(没有),还是建筑外观(不够古老)来看,没半点抵达正确目的地的意思。更别说大门打开,可供人入内参观的可能。
从其中一扇紧闭的门上,我看到了 de 的字样,前缀是alma mater 。那一瞬间,我回想起司机大爷说的至理名言,the is 。它的斜对面是一座看起来颇有年代的图书馆。
我们仔仔细细地绕着这座建筑走了一圈,每一块牌子我都上前打量过,没有更多的发现。我的经验告诉我,应该就是这一带了,但导航失灵了。这是一所开放式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建筑群。
我陷入一个博洛尼亚派握手楼的挤压空间,搞不清东南西北。我把一切可疑的看起来有可能是的建筑物都拍了照。
可能是暑假吧。所以,没有人,没有人,没有人。
还要赶下午的火车回米兰,即使近在咫尺,也没有时间继续搞清楚现场了。蝙蝠侠出没的地方,把我弄的团团转。
就在写东西的时候,我不甘心地又查了 maps,惊人地发现门牌33号的地址就在alma mater de 的斜对面,再继续往前走一个建筑,应该就能看到了。如今是一个解剖学为主的博物馆。(幸亏没找到,否则我自己得被吓破胆吧)
可能,这就是缘分吧。(多说一句, 里展现出的实景照片可截然不同网红们胡乱拼凑的美图,真是误人子弟呀。因此,要么是地址有误,要么是图片错配。)
昨天坐了慢车,所以今天为了能坐一小时快车赶回米兰和这天到达的山哥会合,就提前很多去确认是不是有快车,是几点的班次。
有点犯傻的是,没意识到快车还得补差价,和问询处的老头你来我往了半天。他叫我去,我说不用我有通票了。他说,你要去 pay the 。我说,我就想问问这个班次是不是(因为不准)。然后,感觉到他崩溃了。嘴里顿时念出一长串意大利语,估计是说这个中国女人是咋回事。
好在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我决定去 问一次,另一个和颜悦色的大爷说,你要补差价呀。我终于幡然醒悟,快车和通票之间还隔着好多钱呢。划了张票,满脸通红地,石头落地。[请注意,此时售票大爷根本没问我要妹头的票,我于是理解默认免票。在米兰车站买单程车票时,妹头同样被豁免。但是,这应该是一个疏漏。因为后面在佛罗伦萨,妹头被要求至少持有自己的通票,即便是免票的情形下。]
赶回米兰中央车站,与山哥一道又去了米兰大教堂喂鸽子。
傍晚,在米兰机场搭乘航班飞往南部的城市巴里(bari)。
干脆改叫,所有乘客们被闷在廊桥上等了20分钟,大热的天气,还是得自己穿过停机坪走去飞机的那种,这就是廉航呀。
抵达巴里机场时间挺晚了,抵达厅挤满了要往克罗地亚度假的英国人。出租车司机也问我们,是明天飞克罗地亚吗?我们说,不,后天。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 ——博洛尼亚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一个多中心的文化运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曼托瓦、费拉拉、乌尔比诺等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中心。这些城市的文艺复兴文化成就既有一些明晰可见的共性,如绘画中的自然主义绘画和建筑中的古典主义,同时又因本土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自身特点。其中,博洛尼亚就突出表现了文艺复兴文化的这一复杂性和多元性。博洛尼亚自中世纪盛期以来一直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享有盛誉的重要文化中心,这一盛誉主要源自其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该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整个欧洲法学研究的重镇。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丰厚的中世纪文化传统以外,新的文化和艺术潮流也逐渐波及这座城市,新旧文化的并存、交替和相互影响赋予这个城市别样的面貌。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洛尼亚曾长期处于本提沃利奥家族的统治之下。与其他城市的领主一样,该家族也竭力通过资助公共建筑或私人建筑以及绘画、雕塑等,来积累文化资本和谋取政治合法性。其中,城市中心广场及其建筑因其显而易见的政治和文化重要性而首先吸引了统治者的关注。1485年-1500年,焦瓦尼·本提沃利奥二世( II )委派建筑师费奥拉旺蒂()翻修建于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时期的督政官宫( à)。在督政官宫底层建造了开放式拱廊,其上方是议事大厅。在督政官的背后矗立着建于1212年的阿伦格钟塔。这次翻修在博洛尼亚艺术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着文艺
复兴风格在博洛尼亚的到来。其明显的标记就是底层拱廊采用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圆拱,而非哥特式尖拱(图1)。在督政官背后还有1244-1246年间修建的一座哥特式宫殿,因为国王恩佐曾于1249至1271年间被关押在此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后人遂将其称为“国王恩佐宫”( Re Enzo)。这座建筑后来历经了数次改造,其原初形制已不复得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权力往往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建筑尤其如此。1506年,本提沃利奥家族的统治被推翻,此后博洛尼亚由罗马教皇委派的代表统辖。事实上,博洛尼亚成为教宗国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在梵蒂冈宫有一间屋子就被命名为“博洛尼亚厅”(Sala ),里面有博洛尼亚画家罗恩佐·萨巴蒂尼( )绘制的一幅博洛尼亚地图(图2)。
16世纪中后期,教宗代表皮埃尔·多纳托·切尔西(Pier Celsi)决心改造博洛尼亚的城市中心,博洛尼亚的中心广场开始发生巨变。这些改造工程包括对督政官宫对面的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San )的扩建。该教堂是献给博洛尼亚的主保圣徒圣彼得罗尼奥的,其主体结构在15世纪基本完成,采用的是哥特式风格。1518年,建筑师多梅尼科·达·瓦里尼亚纳( da )为该教堂设计了哥特式风格的立面,以保持教堂风格的统一。但最终教堂的立面装饰只完成了底层部分,其余部分一直未完成,直至今日(图3)。这无疑是一种缺憾,但这个不足却有助于中国人理解意大利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意大利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外立面是可以分离的,即使没有主立面也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稳固,立面的功用是赋予建筑物特性和美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许多教堂的建筑立面可以从容地完成,例如米兰
大教堂的立面是在18世纪完成,而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圣十字架教堂的主立面都是在19世纪才得以完成。
督政官宫的西边是新建的市政厅( ),它又被称为“阿库尔西奥宫”( d’)。在16世纪,这里是教宗代表履行职权的场所。由于该市政厅经历多次改建,因而建筑风格极为混杂。其整体风格接近哥特式,但在16世纪中后期有增加了些许文艺复兴风格元素,特别是大门和窗户。它也不具有一般宫殿建筑的对称性,有点不伦不类(图4)。这座宫殿的构造与督政官宫有显著差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 ——博洛尼亚,其封闭性与和后者的开放性尤其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地体现了封闭、神秘的教宗专制主义与早期开放的城市共和国政治的不同。
16世纪后期,建筑师雅可波·达·维尼奥拉( da )在督政官宫的东边修建
了文艺复兴风格的“银行家宫”( dei )。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督政官宫、银行家宫和市政厅共同围合成一个广阔的矩形广场,即“大广场”( )。
在市政厅和“国王恩佐宫”之间有一个小广场,红衣主教切尔西聘请雕塑家吉安波洛尼亚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海神喷泉,因而这个小广场被称“海神广场”( del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崇尚古典文化的时代,这突出表现为人们对取材于古代历史和神话的绘画和雕塑的崇尚和热爱。在意大利南方的墨西拿、中部的佛罗伦萨的中心广场上都矗立着海神尼普顿喷泉。而博洛尼亚城市广场的海神喷泉也构成了博洛尼亚新的城市象征(图5)。这座喷泉耗费巨大,教宗庇护四世、红衣主教切尔西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喷泉的中柱上有庇护四世、切尔西、卡罗·波罗梅奥和博洛尼亚市政府的徽章,暗示这个喷泉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喷泉并不只为了装饰空旷的广场,它兼有供水和分配水源的实用功能。
虽然博洛尼亚并非文艺复兴文化的显要中心,但它也有其独到之处。博洛尼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盛产优秀女艺术家的城市,在这里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女艺术家,分别是雕塑家普罗佩尔西亚·德·罗西、画家拉维尼亚·丰塔纳和埃利萨贝塔·塞拉尼,这一现象值得玩味,或许博洛尼亚注重文教的传统更有利于女性接受教育和从事高雅的艺术活动。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博洛尼亚,丰厚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并未因新文化的发展而黯然失色,而是与之并存、交融和交相辉映。距中心广场不远就是两座直插云霄的中世纪高塔,即阿西内利塔(, 97米)和加里森达塔(, 48米)。两塔兴建于11世纪后期和12世纪早期,属于博洛尼亚城市共和国早期的建筑。这两座高塔一高一低,皆略微倾斜,让人联想到著名的比萨斜塔。这两座塔其实是两座碉楼,是中世纪城市政治和历史的生动见证。在中世纪盛期,城市的繁荣吸引许多乡村土地贵族迁入城市,他们在城里豢养家丁和私人卫队,抢夺城市空间,并纷纷修筑碉楼(高塔)为据点,这一现象在佛罗伦萨、卢卡、锡耶纳和博洛尼亚等城市尤其盛行。后来,随着城市政治的日趋稳定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大多数碉楼被拆除,而博洛尼亚的双塔就是少数幸存下来的碉楼之一。(图6)。
正是博洛尼亚的这两座高塔启发日裔美国建筑师山崎实( )设计了纽约著名的双子塔,即世界贸易中心,可惜它们在2001年的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中化为灰烬。
在双塔的一侧是博洛尼亚另一处重要的中世纪文化空间,即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也是博洛尼亚城市声望的重要源泉之一。博洛尼亚大学没有校园和围墙,而是嵌入城市之中。与英语世界的大学不同,欧洲大陆国家的大学大多没有校园,各个学院往往散布在城市不同地方。除个别大学之外,要在意大利大学里享受宁静的校园生活和美丽的风光简直是一种奢望!中国在发展近代大学时,师从的是英美而非欧陆大学传统,因此中国的大学都有校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名校的美丽校园都是意大利大学所望尘莫及的。
从市中心漫步博洛尼亚大学,沿途都是拱廊街,拱廊
是意大利城市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博洛尼亚人把它发挥到极致,老城区里的拱廊街的总长度约38公里,位居意大利城市之首,从而使拱廊街成为博洛尼亚城的一大特色。1581年,法国文人蒙田在博洛尼亚游历时,就对该城的拱廊街赞美有加。后世的博洛尼亚人也把拱廊街视为自己的建筑传统,在博洛尼亚的北边有一座高山,名曰“守卫山”(Colle di ),人们修建了一条蜿蜒爬升的拱廊,从山脚下的萨拉戈萨门一直通向山顶的圣卢卡教堂(图7)。圣卢卡教堂修建于18世纪前半期,是新古典式风格,从这里极目远眺,博洛尼亚的城市景观和附近的乡村风光美不胜收。
细心游客会发现,不同的意大利城市有不同的主导色调,威尼斯色彩斑斓,比萨偏爱白色,佛罗伦萨偏重冷色调(恰如傅雷先生赋予的译名“翡冷翠”给人的色彩感觉),博洛尼亚偏重红色,因此,意大利人送给它一个外号——“红城”(la Rossa)!漫步在“红城”里的拱廊街,人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