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南威尔士 / 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爱上苏科大 · 学院巡礼 | 土木工程学院等你来!

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爱上苏科大 · 学院巡礼 | 土木工程学院等你来!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53年原建设部直属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是学校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中国科学院周锡元院士、中国工程院叶可明院士等是学院的杰出校友代表。

院长寄语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毛小勇)

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于1985年,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53年原建设部直属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等“高大上”的学科、团队、平台和科研机构,学院教学和科研实力强。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构建了与本科教育相衔接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爱上苏科大 · 学院巡礼 | 土木工程学院等你来!,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研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工程建设十分活跃,土木工程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一直保持良好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地方企业需求一致,毕业生受到中铁、中建等国字号企业的格外青睐。

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造就有用、能用、好用的卓越工程人才!

学院介绍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53年原建设部直属的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是学校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440余名。中国科学院周锡元院士、中国工程院叶可明院士等是学院的杰出校友代表。

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专任教师118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6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有 “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7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9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6人,省特聘教授1人。“钢结构团队”获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混凝土与组合结构团队”获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院具有土木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方向)和材料学(无机复合材料方向)等6个学科方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学科先后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在江苏省一级学科硕士点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第(2015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第(2017年)。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交通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二期项目,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是“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于2005年分别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迄今已分别连续3次和4次通过了国家的专业评估(认证)。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道路桥梁与交通工程系、工程力学系、材料工程教研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等6个教学单位。拥有江苏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态道路技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研究平台,以及钢结构研究所、地下空间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国际工程管理研究所、中英BIM研究院(苏州)、苏科大(苏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科学研究和工程咨询机构。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育平台。

学院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类纵向课题80余项,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获批专利7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的省部级及市厅级等各种奖项35项;制定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20余项;省级以上规划教材近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实践和校企协同育人,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专业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后获教育部批准。工程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17年获批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学院与国内外10余所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院集体活动)

人才培养历程

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土木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二期项目,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是“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于2005年分别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迄今已分别连续3次和4次通过了国家的专业评估(认证)。

学位点发展历程

学院具有土木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方向)和材料学(无机复合材料方向)等6个学科方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水利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建设与培养优势

土木工程学科先后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在江苏省一级学科硕士点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第(2015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第(2017年)。学院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育平台。学院与国内外10余所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导师队伍

学院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6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8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5人,省特聘教授1人。“钢结构团队”获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混凝土与组合结构团队”获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本专业已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土木与水利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性质: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土木工程相关注册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专业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咨询和科研开发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相关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

工程力学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可报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及土木与水利领域工程硕士。

专业性质: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计算技术与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力学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工作,或在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与力学问题相关的工程设计与分析、技术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有限单元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计算力学、数据结构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力学、土木工程或工程计算领域从事与力学问题相关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分析、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可报考材料学一级学科硕士及土木与水利领域工程硕士。

专业性质:工学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材料组成与性能分析、材料制备与生产工艺设计、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材料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土木工程材料、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备、混凝土学、混凝土外加剂、胶凝材料学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一步考研深造,或者在材料生产企业、质量检测部门、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建筑材料研究院所等部门从事材料的生产、设计、科研、检测、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交通工程

可报考土木与水利领域工程硕士。

专业性质: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交通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交通管理、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与管理工作,或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交通系统分析、交通工程基础、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到交通管理、规划、设计、施工、教学、工程咨询和建设监理等单位,从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道路与桥梁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

工程管理(管理学)

本专业已通过住建部的第三次教育复评估,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校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可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以及土木与水利领域的工程硕士。

专业性质: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全面的管理能力,能够在建筑业的不同类型项目中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决策能力、工程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程项目复杂的管理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与房地产领域进行现代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到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造价和建设监理公司、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国家一流专业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土木工程

江苏省重点专业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

江苏省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

土木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土木工程

通过专业评估

工程管理

学生获奖情况

在校生获得了包括“斯维尔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环保知识竞赛省一等奖、“构力杯”高校BIM装配式设计大赛(团队)省级三等奖在内的一大批高等级奖项。人才培养质量因定位准确一直在业内受到好评。

升学情况

近三年,我院共有220余名毕业生考取宁波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内外优秀高校。

学院师生风采

基本信息:

张吉,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桥梁与交通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轨道交通桥梁-轨道相互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

主要成绩与事迹:

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6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收录5篇,CSCD收录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江苏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多项。

2020年,在“第七届全国桥梁工程教学研讨会”上举办的“桥梁工程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第十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校、院两级“微课和微课程教学比赛”优胜奖。

高考寄语:

在高三这段特别的旅程中,请珍惜彼此的陪伴,虽然偶有风雨,但请坚信美丽的彩虹总是会在前方等着你,我在苏州科技大学等待着你们的凯旋!

基本信息:

董子硕,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

主要成绩与事迹:

三年来,在专业学习上始终名列前茅,曾荣获国家奖学金、茅以升铁道希望之星奖、“度量衡”企业奖学金、中建四六局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校特等奖学金,成功通过英语四六级与计算机二、三级考试。

积极参加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很多竞赛。并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第十七届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荣获个人二等奖、校级力学选拔赛一等奖以及第十四届苏州科技大学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

2019年6月,小组确定了“混杂纤维的抗冲击性能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且成功申报了省级项目,经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社》上成功发表了一篇论文,项目也顺利结项。

大一开始,加入了“馨枫”青协,和一群有着满腔热血与爱心的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曾经去到苏州图书馆、科科优公益团书馆、地铁站、慈敬阁老年公寓、苏州市十二中、阳光工坊、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参与过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一年来多以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过150小时。

高考寄语:

要相信努力必有回报,苦尽必有甘来,但你仍需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稳定心态、全力以赴,所谓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高考只是成功的第一站,相信你们一定会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在青春的旅途中阔步前行。

校区所在地:江枫校区 (苏州市滨河路1701号)

咨询电话: –

苏科大招生宣传协会

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新生指南|走进你的苏科大

校园介绍

学校概况

苏州科技大学地处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由原建设部直属高校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高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苏州科技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新生指南|走进你的苏科大,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校舍建筑 面积6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3.1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33个,电子图书315万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学历留学研究生70余人。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 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 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大校区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6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4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5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业绩卓著的名家名师;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杰青”获得者4人, “优青”获得者1人以及其他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8人;有包括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 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67人;有6人担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

科技创新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9个。近 五年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201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6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34项;实现了我校以通讯单位在 子刊 、第一作者并署名我校在子刊上发表文章的历史性突破;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近2280篇,专 利1168项。

人才培养

学校2007年以“优秀”等第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包括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曾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近五年学生荣 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奖项共1900余项。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本科生以及 2500余名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负责人或行业骨干。

国际交流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亚太地区、非洲等上百个国家培训多领域人才1500余人。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

1、英国格拉摩根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我校的泰国就业实习基地实习

3、“亚欧国家城市污染防治技术培训班”开班典礼

4、赴约克圣约翰大学留学学生合影

5、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教师来我校集中授课

6、张庆奎书记出席毕业典礼

7、陈永平校长出席“亚欧国家城市污染防治技术培训班”

8、赴挪威摩尔德大学学生合影

9、赴日本圣托马斯大学学生合影

10、援外培训班学员参加校运动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xinnwes/17853.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