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周围人都认为南洋理工大学和国大相比差好多,但其他更对外交流更发达的城市也这样认为吗?在大陆哪个大学学术声誉更好?哪个大学就业好些?
反正申请都难死了,甚至比港三还难,今年申请新加坡的拒信一堆哗啦啦的下,学校声誉再低能低到哪里去?
刚好我这里已经收集整理了部分最新的新加坡硕士offer,从生源背景来看,新加坡国立大学确实是要略优于南洋理工大学,但绝大部分专业的申请情况差距不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学生以中国大陆985本科为主,其次是211和海本学生,而南洋理工大学录取学生以中国大陆985本科为主,其次是211本科,双非学生的数量也显著高于新国立大学(即便双非二本或独立院校本科学生申请南洋理工大学也有机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案例 部分统计)
(南洋理工大学录取案例 部分统计)
这样推论的话,那些认为新国立大学声誉好于南洋理工大学的直接依据在于——申请门槛更高,学生生源更好,所以学校本身自然也更好,进而申请门槛高的学校就应该声誉更好。
从直观上我们会觉得前者强于后者,差距很大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国内声誉怎样?,但其实从排名和实际的学科建设情况来看,两者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悬殊,甚至划定为同一等级的大学也不会突兀。
而且新二、港三、G5(除了牛剑之外)都是硕士申请难度相当的同一梯队学校,生源的背景并没有相差很大,只是在个别领域生源的比例上有些差异。
从就业和升学的角度而言,基本上认可新加坡学校的list中,这两所学校都会并列存在。
也就是说,不管学术界声誉还是就业市场声誉,新国立和南洋理工都能同时过学历筛选的门槛,然后再pk毕业生个人所具备的能力。
我们可以先具体看看这两所学校在四大榜的排名情况:
·THE世界大学排名
1)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19名
2)南洋理工大学 第36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1)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11名
2)南洋理工大学排名 第19名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1)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26名
2)南洋理工大学排名 第30名
·软科世界大学排名
1)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71名
2)南洋理工大学 第88名
·THE大学就业力排名
1)新加坡国立大学 第8名
2)南洋理工大学 第32名
除了软科排名之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在国际四大榜其他三个榜单上的排名都是TOP50以内,综合排名差距最小4名、最大17名,实际的学校差距确实不大。
然后看完排名,我们大概了解这两所学校的坐标位置以后,应该回归到学校本身的实力以及毕业前景来分析,下面我就这两方面给大家综合比较。
01.学校实力比较
·新加坡国立大学
1)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新国立大学有教学人员2600人,研究人员4100人,行政与专业人员3700人。其中,有来自20 多个国家的110名全职教授学者,在教学与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是享誉全球的行业佼佼者。
2)硬件设施
新国立大学现有顶级的“卓越研究中心”4个,优秀的大学研究机构28个。
3)校园环境
国立大学建校时间很早,距今已有超过百年的校史,因此学校里既有像法学院这样古朴厚重的近代建筑,又有像理工学院这样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科技实用和人文感受度都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国内任何一所百年名校。
除此以外,国立大学的校园非常之大,学院与学院之间常常还需要做好几站的公交,原生态的热带雨林景观也给学校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仿佛就像进入了另一个独属于学生们的世界。
·南洋理工大学
1)师资力量
南洋理工的教职员工的国际化程度其实相当高了,单从这方面来说其实与新国立大学不相上下,根据学校官网公布的数据,有5000位教员和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全球79个国家。
N多年前,南洋理工找AP(副教授,美国的大学教职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就只要英美顶级名校的博士了,比如牛剑,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
2)硬件设施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南洋理工共有6个跨学科研究群组,包括:高级计算与媒体研究群组、生物医学与配药工程学研究群组、环境与水技术研究群组、信息与传播研究群组、聪颖设备与系统研究群组及纳米科学与纳米科技研究群组。
南洋理工共有33所研究所,同时也设立了高等研究所( of ),九层楼高的科技大厦是校园内点燃创意火花的科研温床,其中设有4个跨领域科技研究走廊和6个科研中心。
3)校园环境
南洋理工大学主校区常被列为全球前15所最美丽的校园,校内有57所建筑物获得新加坡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认证(相当于LEED-认证),其中,95%的建筑物获得绿色标签白金奖。
根据南洋理工绿色校园规划,2021校内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废弃物减少35%,使南大跻身世界上最环保的大学校园之列。
为了在校园内推动数码转型,南洋理工推出了“智能停车场”、“智能交通”、“南大智能通行卡”等项目,同时在校园运行了世界上第一辆全尺寸自动驾驶电动巴士,融合尖端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
从学校实力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其实能发现这两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并不一致。
新国立大学属于综合型研究大学,而南洋理工大学则属于集中型研究大学;
新国立开设的学科范围更广、本身的研究偏国家层面,很多的科研机构都是学校和国家合作的;南洋理工的学科范围比较狭窄、研究偏社会应用层面,多数科研机构都是校企合作的类型(所以南洋理工这所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和企业奖学金反而比新国立更多)。
因此,论单科的研究实力和就业机会,南洋理工不见得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02.发展机会比较
·新加坡国立大学
1)科研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新国立大学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国大研究实力备受公认。
早在十年前的统计数据中,学校就有研究活跃的科研人员2400余人,接近8000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外部获得研究经费超过5.89亿美元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申报的国家项目超过2200项,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51519项,其中341项发明在国际期刊上被公开。
2)就业
在与新国立签订校企合作的企业名单中,知名的就有:
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新加坡航空、新加坡电信、腾讯-国大云启动计划、欧莱雅、 、拜耳、国防科技厅、马来亚银行、蒙迪帕尔马、达能、爱立信、Shell、奔驰、 、华为,等等。
·南洋理工大学
1)科研
在最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领域,南洋理工也拥有足够数量的人才和基础设施,正在与行业和政府合作,带头进行创新,以改善社会。这些包括:
-测试无人机是否智能利用新加坡领空;
-集成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以改善生活和工业效率;
-推出全球首款全尺寸自主电动客车,涉及尖端的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
总的来说,南洋理工的科研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健康科学、自然科学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师资还是技术支持都是国际一流学校的水准。并且研究偏应用型,校企合作的项目非常之多。
2)就业
根据2022年新加坡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南洋理工毕业生半年内找到全职工作的平均月入为4000新币,比前年的3840新币增加4.2%,这批毕业生的月薪中位数达3750新币,高居新加坡各大高校之首。
其中,毕业自商业及计算学双学位课程的学生依旧是去年南大毕业生当中起薪最高的,月薪中位数从前年的5400新币增至6300新币。
除了薪资高之外,以理工科立身的南洋理工,也吸引了各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包括阿里巴巴、微众银行、惠普、沃尔沃、大陆集团、台达电子、新加坡电信、盛裕集团等,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数据科学、机器人技术、智能交通、计算学、医疗保健、清洁能源等领域就业力值爆表。
如果一定要细分两所学校在各个领域的声誉,那么总的概括: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学术方面的声誉更高,学校会比较倾向于基础性研究;而南洋理工大学则在就业领域有更好的声誉,学校倾向于跨学科的应用科学研究。
苏州市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
一、招聘岗位
苏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2023年苏州大学与国(境)外学术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苏州市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招聘柔性纤维电子材料器件方向博士后3-4名。通过苏州大学入站,在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NUS-ECE)、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NUS-ME)、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NTU-SPMS)开展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研究项目。
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纺织工程、电子等相关研究背景的博士生申请。
二、研究方向
1. 碳材料纤维电子器件:以可穿戴纤维电子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难题和需求为导向,研发具备高导电、高力学性能碳材料体系,发展其柔性高导电纤维织物电子器件在能源、传感、显示等方面的应用。
2. 可拉伸纤维、织物电子器件:研究适用于静电、微流体、湿法等纺丝制备的新型聚合物材料体系,针对可穿戴设备在人体健康监测及热管理应用中的实际需求,发展柔性可拉伸纤维/织物基皮肤生物电极、传感、可持续能源管理器件。
3.柔性储能器件:基于功能型微纳纤维材料,研发高性能柔性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发展其在柔性储能器件及智能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
三、岗位要求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在国内外即将取得或已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具有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和英语读写能力;
具有材料、纺织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研究背景均可考虑,从事过碳材料、导电聚合物材料、纺织、柔性电子等领域研究的优先考虑。
四、薪资和职业发展通道
每年26万元税前基本年薪+最高40万元绩效奖励苏州市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其中绩效考核优秀者可获得40万元奖励,绩效考核良好者可获得20万奖励。学校按照事业单位缴存比例,为联合培养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职业年金。
通过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方教授签署科研合作协议、于苏州大学入站;在站时间三年内,可通过苏州大学资助以访问学者或博士后身份赴新加坡开展研究工作
,并根据项目合作协议的要求决定在国内外的工作时间;在苏州大
学纺织与服装工
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相关团队合作支持下发表高水平论文。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导师团队协助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以及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项目。
绩效考核优秀的博士后优先推荐应聘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位。
五、应聘方式
发送中英文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工作经历、参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2-3篇代表作至联系人邮箱,注明主题“毕业学校+名字+联合培养博后申请”。
苏州大学导师团队介绍
中组部第三批“千人计划”专家,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纤维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在功能纤维材料的制备、功能设计及纳米复合等方面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在, , , ACS Nano,Small,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撰写专著章节 5 部;申请专利 50余项,其中授权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其它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863 等项目4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19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项。张克勤教授在苏州市姑苏人才计划及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支持下,于2014年创办苏州贝彩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将中空纤维、结构色纤维和纳米复合材料进行成果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创办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实现了Pre-A轮融资。
详细信息请见:
汪晓巧,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2022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7月受聘于苏州大学。主要从事柔性/软物质纤维电子、热管理研究。在 , , , Today, , ,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参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新加坡建筑与建设管理局、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先进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企业横向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研项目,指导课题组博士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担任 of A, , Fiber 、Bio- and 等期刊审稿人。
详细信息请见:
Soft (可持续软物质机电系统实验室)
王哲,工学博士,苏州大学特聘副教授。2017年7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2017年至2022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9月受聘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纳米纤维材料及单原子催化剂在能源存储与柔性传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 , ACS Nano, Nano , , B-, Sma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骨干人员参与新加坡科学技术局(A*STAR)、新加坡教育部(MOE)、新加坡科学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多项基金项目。曾获得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善元”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详细信息请见: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导师团队介绍
教授1992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纤维和纳米技术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东盟工程技术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在多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独创性的系统研究,因在纳米科技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被称誉为“世界静电纺丝之父”。先后发表1000余篇SCI论文,论文引用率近85000次,H因子138,是新加坡历史上被索引次数最多的学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在生物工程领域应用,是世界公认的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太阳能利用与水处理应用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因其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 教授先后获得了多项世界奖项,担任十几个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编辑。
详细信息请见:
Ho Ghim Wei,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设计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RSC)会员,2014年被授予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性科学奖,2015被授予JCI科学与技术发展类别十大杰出青年(TOYP)奖,2016年被授予东盟-美国女性科学奖。在, , , Joule, , , , & 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担任 of A和 杂志的副主编,同时是 、、 和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其致力于柔性能源电子、太阳能机电一体化、光催化、光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研究。
详细信息请见:
范红金(Fan Hong Jin),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教授,数理学院应用物理系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以通讯作者或合作者在, , , & , Joule, Chem, , , 等学术期刊发表280多篇论文,文章引用45400多次,个人H因子为106 ( )。2016-2022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材料类“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目前担任 Today 主编,及其他10个国际著名期刊编委。
详细信息请见:
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选择香港or新加坡留学?哪个性价比更高,各有哪些优劣势?
香港vs新加坡
香港:
提问PS内容。
英语口语流利程度。
语言组织能力。
思维与辨析能力。
新加坡:
国际奥赛获奖。
体育/艺术特长。
社会志愿服务经历。
申请难度对比
香港vs新加坡
香港:
1. 学制
在香港,授课型研究生学位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完成,而研究型研究生学制则更长,多为2年及以上。
2. 申请条件
对于申请者来说,香港大学更倾向于招收来自海外名校或211/985院校的学生。对于985/211院校的申请者,最低入学要求为85分以上;而对于非这些高校的申请者,则是87分以上。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则要求来自985/211院校的申请者80-85+分,对非这些高校的申请者要求85+分。建议带着GRE或GMAT成绩进行申请。
至于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则要求来自985/211院校的申请者78-80+分,而非这些高校的申请者则需达到80+分。如果有较强工作经验也可以尝试进行申请。
3. 语言要求
香港八所大学对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选择香港or新加坡留学?哪个性价比更高,各有哪些优劣势?,雅思考试成绩一般在6.0-6.5之间,只有少数专业需要达到7分以上。托福考试则需要79分以上。
此外,在部分专业中,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以及教育大学也接受中国内地的英语六级成绩作为语言水平证明,不过需注意部分院校对这项成绩有效期有限制。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对英语六级成绩认可度逐渐降低,因此建议优先使用雅思或托福成绩进行申请。
新加坡:
新加坡的研究生学制通常为2年。
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难度相近。对于来自211/985院校的申请者,成绩要求一般在85分以上。而对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成绩需达到88分以上。
然而,即使成绩未能满足要求,申请者仍可通过其他条件来提升录取机会,比如参加GRE或GMAT考试,或拥有丰富的实习经历。这些附加条件都将增强申请者的竞争力。
在语言要求方面,新加坡院校通常要求托福成绩达到85分以上,并希望雅思成绩在6.5至7.0之间。此外,不接受大学英语六级成绩。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一直位居亚洲顶尖高校之列,因此其录取难度较高。背景、平均分数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受到严格考量。
总体来说,在获得新加坡公办大学offer的学生中,80%以上来自985/211、双一流或海外名校本科毕业。即便是来自双非院校的申请者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绩点、雅思成绩以及实习经历才能成功获得新加坡硕士offer。
留学成本对比
香港vs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一年的话花销是差不多的,学费加生活费,所有的费用算下来,绝大部分专业一年是需要人民币30w-40w的。
香港
在香港,学费因不同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差异。大多数授课式硕士项目的平均学费约为12-25万元人民币,但商科某些专业可能要翻倍甚至更高。
另外,香港政府对内地学生并无助学金支持。然而,有些香港院校及专业提供入学奖学金和优秀学习奖。
本科每年平均约10万港元(8万元人民币)起
硕士学费:
生活费用:
在香港,主要是房租较高,大约为4000-8000元人民币/月。加上饮食、交通等生活开支,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年。
两者的生活费用相差不大:香港的租房成本比新加坡略高。总体来看,香港的日常开支略高于新加坡。
新加坡
本科学费:
在新加坡就读公立大学的本科生一般需要3-4年完成学业。年度学费约为2.7万-3.8万新加坡币。
硕士学费:
1) 就读公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每年的学费大约在3万~5万新加坡币(折合10万-15万人民币)左右。
2) 若选择私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每年的学费大约在2万~3.5万新加坡币。
新加坡公立大学向外国留学生开放助学金政策,提供近50%的资助。然而,毕业后会对其就业有一定限制。此外,新加坡银行还可为获得入学资格的海外留学生提供高额的无息贷款,以减轻他们部分负担。
生活成本:
住宿费用约为2500-6000元人民币/月,再加上饮食、交通等其他开支,平均每年需花费约8万元人民币。
香港和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差距较小。香港租金相对于新加坡更昂贵,总体来看,香港的日常消费略高于新加坡。
就业前景对比
香港vs新加坡
香港
香港的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常只需得到导师或学院的同意,就能在当地进行实习。有些导师甚至会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增加他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申请长达一年的IANG签证,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合法居留7年(包括读书期间)即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总体而言,香港金融、会计和计算机等专业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新加坡
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航空航天、精密工程、信息技术、制药和生物技术、创意产业以及专业服务的领先工业中心。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为留学生提供便利,并鼓励中国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新加坡就业。此外,在新加坡获取就业移民身份相对简单,只需持有P准证或Q准证并在新加坡工作一到两年即可申请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