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国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国外在职学位班,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最大风险会是什么?重复感染的威胁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专访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暨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
第一财经:这个冬天,美国对“三重流行病”()做出了预警,即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同时造成卫生冲击。你对此怎么看?
黄严忠:美国的确面临这三重流行病,RSV是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病毒,它们的症状较为相似,包括喉咙疼痛、发烧、流鼻涕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并需要与病毒抗争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同时,美国的新冠疫情并未完全离开,1月4日新增感染数超过20万,7天平均值达6万多,每日死亡病例也有好几百例。
目前,我们看不到新冠病毒在短期内消失的迹象,这个“短期”有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而流感是长期存在的,甚至有一些科学家说,直到现在,我们还能感受到1918年H1N1大流感的影响。所以新冠病毒或许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与人共处”的病毒,但要强调的是,这个结论并不是学界共识。
实际上,这一现象很容易理解,因为人类的整个历史,也是人类与病毒斗争和共存的历史。人可以通过发明疫苗和药物来抵抗病毒的侵袭,但病毒本身也在不断演化,确保自身继续生存。所以,与流行病的抗争很难说是一个简单的“你死我活”的事情,也很少有一个真正绝对的胜利者。
例如,到现在为止,新冠病毒已演化出多代毒株。有一种说法是,奥密克戎毒株已演化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欧美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从“大流行病”()转变为“地方病”()的情况。换句话说,新冠病毒对免疫力较强的群体不会形成致命威胁,但人类也无法彻底消除这一病毒。所以,有观点认为,奥密克戎的出现预示着大流行病“紧急阶段”的结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西东大学,我们能够就此完全回到2019年之前的状态。
不过,即使面临着三重流行病,当前美国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并没有遭遇太大冲击,因为多数人都是居家治疗,多喝水多休息,摄入一些泰诺或布洛芬以及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基本上,如果未引起重症,就不会去医院。
此外,就我个人观察,美国的抗生素也没有出现短缺的现象。需求的确增加了,但我前往美国连锁超市开市客()药房和CVS药房查看时,布洛芬等这些基本药物的供应仍然较为充足。
第一财经:有一种说法称,感染新冠后的抗体保护最多能维持半年,那么“重复感染”的威胁到底有多大?
黄严忠:我认为,现在出现了一些误导性的说法,甚至有人说抗体最多能够保护一年,这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在注射过有效疫苗的情况下,人在新冠感染后产生抗体,其保护期差不多是三个月。
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排除某个个体会在三个月内重复感染的情况。但如果在感染后能够注射有效疫苗,这一保护期就会增加至六个月左右。
如果重复感染,第二次感染的症状不一定会比第一次更轻。同时,我们也不建议为了短期内获得抗体而重复感染,因为现在有研究表明,重复感染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实际上是有损害的。现在并没有系统数据来验证“长新冠”(long Covid)的影响,因此我们目前不太讲这个概念,但从一些经验性证据来看,感染新冠后,的确容易觉得疲倦乏力,特别是中老年人。
而要避免重复感染,就显示出注射有效疫苗的重要性。
第一财经:新冠病毒感染与心肌炎是否有密切关系?
黄严忠:感染后的心肌炎主要发生在年轻人中,特别是12~17岁的群体。有一份2021年7月发表预印本、2022年3月修订过的研究称,在12~17岁的男性中,0.09%的新冠感染者得了心肌炎,同年龄的女性感染者群体则为0.04%。从这一数据来看,比例并不算太高,甚至可以称为“罕见”。美国疾控中心(CDC)也说过,心肌炎发生几率本身比较低,也很少被报告。
第一财经:人们对辉瑞特效药的用法仍较为混淆,这一药物在美国的使用经验是什么?
黄严忠: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一种预防用药,而且是处方药,必须医生开具药方后,病人才能拿药。一般来说,脆弱风险人群在感染新冠后,预计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那么在出现症状5天内服用才是有效的。
比如,一位老人在感染新冠后,就可以让其家庭医生开具药方,在家中就可使用。一些预计自身可能出现重症的年轻群体,也可以向医生寻求诊断开具这种药。此外,这一药品在美国的供应基本上是充足的。
第一财经:新冠病毒到现在最大的威胁是什么?重复感染,还是出现新变种,还是它比流感更容易跨季节传播?
黄严忠:我认为最大的威胁是,新冠病毒发展成为一种更加严重的毒株,比如传播力更强或毒性更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这也是一些欧美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进行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出现更强变异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因为中国存在大量“未免疫人口”( naive ),换句话说,也就是“空白人群”,因此,新冠病毒并不需要发生显著变异就可以传播。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威胁,如果我们最终要与新冠病毒“共存”,那么重复感染将不会是让我们格外注意的事情。为了避免重复感染,注射疫苗是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加强针是可以反复接种的,我观察到的打五针、六针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值得担忧的是,与一年一次的流感疫苗不一样,新冠疫苗的注射期更加频繁,其保护期只有六个月,这可能会造成人们的疲倦心态。
另外,近期引发较多讨论的XBB.1.5毒株是奥密克戎的一种亚型毒株,它在美国新增病例中的占比正在迅速上升,但其毒性没有显著变化,也没有引发真正的影响和恐慌。不过,有专家称,这种毒株的传播力更强美国西东大学,专访黄严忠:美国如何应对“三重流行病”冲击,也就是更容易造成免疫逃逸,使得疫苗的有效性降低。这就体现出mRNA疫苗的好处,因为这种疫苗好“掉头”,它可以在两周之内就重新设计出更“对症”的疫苗出来。
美国西东大学负面,高西庆: 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是最大的法治进步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西庆。 杨晋峰摄
高西庆认为,“负面清单”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如此,市场参与主体终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过去几十年中国法治最大的进步,就是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4月9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高西庆,在第六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北京会场)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说。
本届年会由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携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
简政放权是潜在的巨大改革红利
高西庆表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是机制,而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
“这也符合邓小平的观点,‘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高西庆说。
对于目前政府大力推行的简政放权、列负面清单的做法,高西庆为之叫好,认为这是潜在的巨大改革红利美国西东大学负面,希望尽快落实、推进。他认为,任何一个有权力的机制都有产生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的可能性,权力越大,寻租空间也越大。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高西庆曾表示,“中国证监会为什么总挨骂?是因为手里的权力太大了!”如果证监会不断扩权,管的越来越多,就没精力去管“坏人”了。
他说,发达国家这些市场,尤其美国的资本市场,很多事情美国证监会不做,只是登记制度,登记完了就可以。出了股灾问题后,美国股民不会跑到美国证监会门口丢垃圾,但是在中国就会。
“中国证监会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审批、分配资源,在这种机制之下,自然而然的所有这些人就会把自己更多精力放在分配资源上。”他说,如果中国证监会的任务仅仅是做登记、“抓坏人”、搞服务,就不会被那么多人骂了。
他建议,要缩减官员权力,手里权力太大,反而顾不好该做的事
不过,对于近年来政府简政放权所作出的工作,高西庆也看到了改变。
“我看国务院当年每次开常务会的时候,行政部门要把自己各自的权力再消掉一点,一步步推到今天,现在行政部门的权力跟五年前、十年、二十年前相比还是少了很多。”高西庆说。
1996年,高西庆发表了一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要证监会放弃审批权,“对一个从计划经济脱胎的体系而言,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在证监会任职期间,高西庆大力推动发行体制改革,一度放开定价审批,2000年上市的闽东电力因此创下88倍市盈率。
虽然改革最后无疾而终,但IPO审批制度对证券市场发展的“戕害”却逐渐成为市场的共识,2013年11月,中国证监会终于宣布向注册制过渡。
负面清单跟法治的意义一脉相承
2013年9月30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190条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2014年7月1日,负面清单调整为139条。
要把政府权力关进笼子里,高西庆认为,“负面清单”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如此,市场参与主体终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负面清单的推出,终于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到了有法可依的平台上。
高西庆介绍,负面清单最早始于我国国务院与美国的谈判中,每次谈判,美国人总要提出一个概念,“我允许你几个电影进来,你允许我几个电影进来;我允许你投资我某一个地方,你允许我投资某一个地方;我给你开一个银行的办事处,你给我开一个银行的办事处”。
“美国人说这种概念我们不愿意接受,你给我们一个单子说什么不可以干,他们把这个叫做负面清单。”高西庆说。
直到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负面清单才走进国人的视野。
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公布的时候,曾有人质疑清单太长,高西庆不这么认为。
“不管有多长,只要没说不可以干,就是可以干,这就是巨大的进步。”高西庆说。
他表示,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有什么权力应该明示出来。如果不公开出来,说有就有,只能造成市场发育的不健全和很大的寻租空间。这便是负面清单的意义所在,这跟法治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市场博弈前提有清晰可预测的规则
“市场精髓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但博弈的前提则是有清晰可预测的规则。”高西庆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法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市场的精髓其实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
“如果要保证各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必须在公正平等的原则下进行,也就是说博弈的前提是有清晰可预测的规则。”高西庆表示,而规则的建立和维持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法治环境,这也要求我们依法治国,深化改革。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到汉唐盛世的制度宽松,再到宋代法律的日趋收紧,再到明清时期的海禁,高西庆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法治在经济创新机制中位置的重要性。
高西庆特别解释了“对于人民,法无禁止皆自由;而对于政府,非许即禁”的含义。
他还提出美国西东大学负面,高西庆: 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是最大的法治进步,在法治社会中,程序正义往往比实质正义更重要,实质正义靠程序正义的全过程来逐步实现。
他认为,法治社会不是指有法律,而是指法律是怎么制定和修改的,这个规则是要遵守的。所以我们叫按程序立法,按规则改法。
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图解|实现“群体免疫”?英国民众和医疗资源准备好了吗?
英国政府近期公布的新冠疫情应对方法“一石惊起千层浪”,不但引起了英国国内广泛质疑,而且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讨论。
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英国进入抗疫第二阶段。不再给轻症病人检测、禁止学生出国旅行、建议70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我隔离,成为该阶段的一系列新措施。
而人们的焦点,落在了实现该阶段目标所采用的抗疫思路上。彭博社解读为:减缓病毒在英国的传播速度,但并不消灭它。大多数英国人会患上新冠肺炎,其中许多人会病的十分严重,但他们几乎最终都会康复。目标是“群体免疫”,让足够多的的人患上疾病并且获得免疫。
什么是“形成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并不是现今英国政府创造出的概念,2017年出版的第7版医学专业书籍《’s 》里,使用插图的方式,说明了形成群体免疫后会产生的效果。
群体免疫的获得方式,通常是在自然人群中保持较高疫苗接种率。而在现今英国政府语境下,群体免疫获得的方式是“自然人群通过感染新冠肺炎后,集体获得抗体从而形成群体免疫”。
为何要这样做?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这是英国综合了病毒及其流行的特点、国家动员能力、国家卫生承载力、人口结构等等方面,最后做出的决策。他认为目前英国政府已经错过早期遏制阶段。
“可以说,留给英国的选择原本也不多了。”黄严忠表示,“实际上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图解|实现“群体免疫”?英国民众和医疗资源准备好了吗?,英国首相把别人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之前也有人是这样做的。”
然而,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国内媒体误解了英国政府对群体免疫的看法。供职于媒体,旅居英国的华人陈姗姗在澎湃新闻网上发表文章,认为群体免疫并不是目前英国的抗疫政策,提及群体免疫的英国政府官员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仅是在客观陈述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专家和英国人民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英国政府官员发布关于“群体免疫”的陈述后,英国国内、国外专家们反对声此起彼伏。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周六3月14日晚上,超过295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希望英国能实施更严格的抗疫政策,不要试图用延缓政策,来达到“群体免疫”的功效。
除了专家,英国人民是如何看待政府近期针对疫情的施政的?
从的调研来看,在3月12日-3月13日,几乎“群体免疫”概念被刚刚引起讨论的同一时间、部分民众在接受的调查中,对英国政府和英国公共卫生体系(NHS)的信任程度仍然相当高。无论是约束个人行为方面,还是政府应对方面;被调查的英国民众大部分不大赞同因疫情而采取相当激进的改变。
2月28日到3月1日,对英国民众的第一次调研中,询问到他们在看待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仅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取消大型体育赛事;17%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暂时关停学校。而在3月12日-3月13日的第二次调研中,61%的英国民众表示他们在过去两周的疫情面前“加强了个人卫生”,1%的人表示过去两周里,会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较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医疗资源更为吃紧
不止一家媒体提出:英国会选择现在目前的方式,最大的考量因素可能是医疗体系无法负荷。上文中专家提出,如果未来病毒感染速度仍不能控制,医疗系统照样有崩溃可能。
英国的公立医疗体系的实力到底如何?据英国《卫报》报道,2012年,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人均ICU床位在31国中排名第23位,在人均医院病床数上排名第29位;而目前英国治疗呼吸道重疾的设备非常少,整个英格兰仅有15张病床,配备有治疗呼吸道重疾的器械体外膜肺氧合(ECMO)。
据英格兰NHS(公共卫生体系)提供的数据显示,全英格兰的重症病床近年总量在4000上下,冬季英格兰重症病床( care beds)的占用率较夏季要高,然而全英格兰的一年之中重症病床的占用率都浮动在70%-80%,今年一月份占用率达到83%。
据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目前英国NHS向英国私立医院租了8000个左右的床位;而《第一财经》的报道中提到,预计未来,NHS会一共增加至28000张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