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ucla博士后 /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待遇,人机触觉智能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待遇,人机触觉智能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待遇人机触觉智能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物理系统CPS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室致力于触觉交互技术的发展,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的触觉传感与交互、多模态触觉信息融合、人机交互、遥操作等。

实验室简介

人机触觉智能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物理系统CPS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室致力于触觉交互技术的发展,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的触觉传感与交互、多模态触觉信息融合、人机交互、遥操作等。触觉交互技术作为虚拟的信息世界与现实的物理世界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之一,对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应用范围涉及机器人与物理环境的交互,虚拟与增强现实中的人机交互,以及人机操控与协同交互。这些技术促进了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新形态互联网应用,以及远程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合作导师介绍

邵奕天博士,洪堡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B档特聘岗位。兼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信息物理系统CPS研究中心。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回国前任职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部W1助理教授,兼任德国精英集群中心 for with Human-in-the-Loop (CeTI)及6G-life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邵奕天博士扎根于触觉学()长期从事机器人触感,人机交互,可穿戴设备等相关方向的研究,所主导的研究发表在包括 和PNAS等知名期刊上。在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触觉学领域国际顶级会议IEEE World 和IEEE 获6个奖项与提名。获2021年度触觉学领域最佳博士论文奖。2020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与美国Meta Labs合作的研究发表了3项专利。2019年在美国微软研究院任实习研究员。2013年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任 in and AI评审编委。

苏敬勇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鹏城实验室双聘研究员。鹏城孔雀特聘教授,哈工大青年拔尖教授,计算机学院CPS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视觉目标检测与判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2013到2019年于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任教(助理、副教授),2019年初获得终身教职。2019年秋全职回国。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医学图像和流形统计学等。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IEEE TPAMI、IJCV、TMI、TKDE、CVPR、ICCV、AAAI和KDD等)发表60余篇论文。曾获得ICPR最佳科学论文,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毕业生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待遇,人机触觉智能实验室招聘博士后,德州理工大学优秀科研与教学奖,华为火花奖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主持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项目,与华为、中国电子、浪潮云、天祥集团和河钢集团等产学研合作课题,申请专利20余项。现为鹏城实验室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负责人,CCF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理事, 编委。

博士后岗位招聘相关

一、应聘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任何不良记录。

2.应届博士生或博士毕业3年内,年龄在35岁以下。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待遇,并有志于在科研领域继续发展,已在相应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者优先考虑。

4.招聘方向:

(1)多模态智能感知、机器人灵巧交互、人机交互,申请人需具有机器人/人工智能/自动化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或工作经验。(邵奕天团队)

(2)以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医学人工智能、多模态学习,申请人有较强的编程、数学、英语能力,以及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现有项目包括:多模态表征与多尺度脑网络计算方法研究;脑白质功能聚类与功能架构研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数据构建与治理方法;面向无人系统的3D场景重建技术研究;3D人像的生成模型研究;哈工大(深圳)-中国电子云联合实验室。(苏敬勇团队)

具体请发邮件详议。

二、博士后岗位职责

1.开展创新性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

2.与合作导师共同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

3.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合作导师要求的其他职责。

三、岗位待遇

1.薪酬待遇:40万-55万+(含深圳市政府补贴18万/年,特别优秀者薪资面议),按规定享受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

2.校区奖励:每年组织校区优秀博士后评选,获奖者最多一次性奖励15万。

3.职称待遇:根据校区评审结果,A类博士后按博士后副研究员聘任;B类博士后按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聘任。

4.住房政策:可通过校区申请租住深圳市人才公寓,租金显著低于市场价格。

5.落户政策:可落户深圳市,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

6.可协助申请深圳市、南山区相关高层次人才等各类人才奖励和补贴。

7.国内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元(免税)科研资助(相关政策变动以深圳市文件为准)。

四、个人发展

1.留校机会:优秀的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经校区评审,可直接聘为校区准聘副教授岗位,或聘为研究系列岗位。

2.鼓励申报科研和人才项目:在站期间,鼓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成功入选的,可作为突出业绩申请校区准聘副教授或研究系列岗位。

应聘流程:

(1)邮件标题:姓名+应聘岗位。

(2)请将个人简历、成绩单、个人代表性成果等发至:、。

(3)在面试结束后会尽快通知是否同意聘用。

本招聘长期有效,招满为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上纽大城市重点实验室2023年开放课题申请开始报名!

为了促进数字化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建设的研究,结合当前气候变化和后疫情时代城市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大数据和“厚”数据支持下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用于资助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开展城市相关研究工作,为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经历的研究人员搭建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一、重点实验室简介

2022 年5月,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本实验室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实验室致力于国际前沿领域,聚焦精准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问题,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应用开发为方向、以人才集聚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关键的指导方针,强力支撑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及全国的发展转型的任务。实验室立足于上海市与长三角区域,研究但不限于中国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领域,瞄准全球未来城市发展,探索未来城市数字化、低碳城市发展及韧性城市的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实验室依托上海纽约大学城市科学、数据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扩大国际视野和国际化合作,强化多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中心和国际前沿的未来城市共享平合。

二、申请指南

1、开放课题主要资助的研究方向:

重点实验室将资助在城市区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2022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州农工大学等27所国内外高校的申请,并从中遴选出13位获奖者,已合作发表多篇论文。2023年度资助的主要研究是计算城市科学。这一跨学科领域,其核心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城市设计、社会科学“厚”数据等定性研究方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申请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上纽大城市重点实验室2023年开放课题申请开始报名!,来深入理解、探究和解决城市和大都市区内复杂的时空发展问题。具体方向如下:

研究方向一: 数字城市时空分析与可持续规划设计。

研究方向二: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与模拟。

研究方向三: 城市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敏感城市蓝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

2、资助额度及研究期限

经费支持额度原则上为2.5万元,研究期限为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

3、申请人条件及要求

凡从事与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研究相关的博士后、专任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副高级以及正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均可申请开放课题基金,鼓励申请人员与重点实验室成员合作申请。

凡经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其研究数据以及成果由重点实验室及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由开放基金资助课题发表的论文,作者单位应体现“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 Key of Urban and Urban , NYU );且注明此研究成果由“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This is by Key of Urban and Urban , NYU );由开放基金课题资助研发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转化成果等,可以纳入重点实验室数字中台。

4、开放基金课题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重点实验室公布的开放基金指南自由选题申请,并填写《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见文末),请报送电子版申请书至,待审核通过后再提交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表扫描件电子版。

(2)开放课题实行定期申请,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23年11月30日(电子版申请书以Email收件时间为准),重点实验室同时对特别申请进行不定期受理。

(3)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中心在收到申请者《开放课题申请书》后,由重点实验室组织专家对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人从事实验分析工作与完成课题的能力、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提出评审意见,由重点实验室联合主任批准生效,经实验室主任审核后予以立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高伟:全集成可穿戴传感器的发明者

高伟(Wei Gao),198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9在清华大学精仪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微米纳米马达,生物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生化传感器。2010年至今,在《自然》(),《自然通讯》( ),《美国化学会会刊》( of the ),《纳米通讯》(Nano ),《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高伟:全集成可穿戴传感器的发明者,《先进材料》( ),《先进功能材料》( )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总引用超过2800次,高引用次数(H-index)30。

“这个全集成可穿戴传感器可以作为一种监测人体生理的工具,为临床研究提供详实数据。”谈到自己的发明,远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高伟的语气变得更加兴奋。由于这项发明,他入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办的《技术评论》( )在8月23日公布的2016年度TR35,即全球35名35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名单。一个初秋的上午,校友总会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采访到了曾经在清华大学精仪系获得硕士学位的他。

“清华是我从小的梦想”

2007年,已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的高伟,考入了他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清华是我从小的梦想,不仅如此,她在我所感兴趣的微纳米机电系统领域是佼佼者。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一定要来清华读书。”

尽管只在清华园中度过了短短两年时光,但是这段经历所给予高伟的,却对他之后的学习与科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师尤政教授和董瑛教授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指导,他们的言传身教使他不仅学到了微纳米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怎样去做研究、怎样撰写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清华严谨的学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前行。在读期间,他曾经领导了一个课题组,利用微悬臂梁制造用于有机挥发气体化学检测的传感器。“这次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高伟谈到,“因为我后面所做的都是与化学检测和传感器相关的课题,这些经验太有用了!”

可穿戴汗液传感器,实现医疗上的“无线”

无线,是智能时代人类的梦想,智能医疗也包括在内。幼年时的高伟,看到医院里一个简单的心电图检查就要用到数十根导线。那时,他就萌生了要发明一种不使用导线的医学检测仪器的想法。

2009年,获得了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的高伟,带着满满的自信来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获得该校化工博士学位后,又到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本就具备微纳米机电技术的他,在化学工程缤纷多姿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儿时那个要发明无导线医学检测仪器的朦胧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随着人们对健康愈发的重视,便携式的健康监测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单一功能的计步器,到集成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上的多功能健康监测软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李昊东,形形色色的工具层出不穷。然而,高伟发现,这些健康监测器所记录的大多是物理数据,而并非生理数据。而监测生理数据的仪器,又都是小时候就见过的带许多导线的设备。那么,怎样才能做出一种既能监测生理数据,又能随身携带的健康监测器呢?

大量的文献调查为这个困扰了高伟许久的问题带来了解决的希望。他发现,人体的汗液成分与健康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便携式的汗液传感器,随时检测并分析汗液的成分,将会对人体生理状态、临床信息以及个性化医疗产生巨大的帮助。经过不懈的努力,2016年1月,以高伟为第一作者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上报道了一种基于塑料材质和硅集成电路的全集成柔性可穿戴汗液传感器FISA( Array)。FISA不需要依靠外部分析检测设备,可同时检测皮肤温度和汗液中的皮肤代谢物和电解质,实现一次性原位检测汗液中的多种复杂成分。“FISA能检测人体所需的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以及那些有害的重金属离子,还能检测葡萄糖、乳酸等有机分子,汗液的酸碱度(PH值)也可以检测。”高伟介绍道,“而且FISA的便携度很高,不仅可以穿戴在人体的手腕,胳膊或者头部,而且还可以戴在腿部和后背。”同时,他也谈到,FISA的系统稳定性和准确度还有待优化,而且所收集汗液中不同成分的数据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更具体的关联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他更加希望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可以检测人体其他生理数据的便携式传感器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相继问世。

成功,是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

2016年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教授就“定位成功”作了精彩发言。对于新生来讲,入榜《技术评论》全球35名35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名单的高伟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学长。而对于成功,高伟有着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

“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个传感器能够对医学有所贡献,能够去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高伟说,“但是,假如没有什么成效,我也希望我的研究成果能对后人有所启发,他们能在我这个基础上做出更有价值的工作。”因此,他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带领学生们致力于纳米生物技术和传感技术的研究,为人类的健康医疗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对于今年入学母校的学弟学妹,高伟希望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知识,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毕业后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uclabsh/14747.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