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莫斯科国立 / 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走北大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之路——国际合作部近五年工作总结

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走北大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之路——国际合作部近五年工作总结

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与图宾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合作,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编者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内涵式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北大新闻网特推出“迎接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示学校各条战线、各有关单位五年来在党的建设、立德树人、综合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重大进展、重要成果和发展经验,为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激励全体北大人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推动北大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5年,北京大学不断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国际培养,优化引智平台,推进科研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抗击新冠疫情,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以更务实的举措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走北大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之路,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声誉。

强化国际育人,培养卓越人才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走北大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之路——国际合作部近五年工作总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培养国家亟需人才。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成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设立日内瓦国际组织暑期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实现学生实习项目机制化。支持学生赴国外顶尖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研实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和驻外后备干部到国际组织和有关机构任职,扩大国际组织中的中国声音。

学校通过校际和院系间的学生交换项目、国家派出项目、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国际学科竞赛、学生个人境外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国际培养。已与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和院系级交流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海外交流项目体系。2019年,设立北京大学学生海外学习专项基金,为学生赴海外参加各类学习项目提供支持。举办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组织联合国机构专场宣讲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出国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举办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项目,帮助研究生走向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学术研究。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贺信精神,做好来华留学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给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回信,2018年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北大留学生汉娜·格塔丘等回信,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同年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致贺信,这些重要回信贺信为做好北大的来华留学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导。以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东方奖学金计划、“一带一路”书院、教育援外工作为牵引,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继续做好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端人才培养。以燕京学堂和学校其他成熟的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为引领,进一步统合学术资源,稳步推进更高质量英文课程建设,孵化更具特色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项目。以国际暑期学院、预科教育、双学位与交换生培养工作等为桥梁,广泛吸引全球优秀学子近悦远来,为学校的学位教育持续输送种子生源。丰富中国国情教育课,推出“知·行计划”,帮助留学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制定《北京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意见》,推动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

聚览天下英才,打造国际师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吸引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他们将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输进来,推动了重大科研攻坚与创新,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健全海外人才引进机制,结合国家和学校战略导向,邀请外籍专家教师来校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依托国家级的引智平台“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端外国人才引进计划”“‘一带一路’人才引进计划”和校级的“‘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高端学术讲学计划”“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等引智专项,引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 教授、“图灵奖”得主John E. 教授,聘请图灵奖获得者、美国三院院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讲席教授 Blum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杰出教授 Blum为访问讲席教授。积极实施“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项目,邀请到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授课。

J. 教授

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一流水准的管理服务队伍。举办“北京大学管理干部境外培训见习项目”,组织管理干部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开展境外培训。加强全校范围的对外开放工作培训,举办“外事大讲堂”“博雅视界”等品牌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外开放工作综合培训体系。

加强全球交流,深化科研合作

学校与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关系,并与8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保持紧密合作。立足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启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基金,培育更多优质的国际合作项目。

联合莫斯科国立大学建立中俄数学中心,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牵头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成立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打造开放和国际的中欧智库平台,对中欧的贸易、投资、金融、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和公共政策等进行研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启动“非洲女童健康教育”项目,重点在营养、卫生、人身保护、心理健康、全面性教育和暴力预防等领域支持非洲女童的学校健康教育。

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与图宾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合作,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美国博古睿研究院联合建设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开展深刻影响人类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建设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合作,推动数字人文平台、专题数据库和研究工具的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北京大学智库与国际顶尖智库的合作,搭建全球对话平台。

拓展全球布局,扩大全球影响

在海外建设北大分支机构,助力国际影响力提升。设立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成为北大首个海外校区。该校区的建立,成为北京大学与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沟通的重要渠道,为推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提供了重要平台。该校区还是北京大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基地,接受一批批优秀学生赴当地学习。

学校成立北京大学芝加哥中心,建设北京大学对美综合性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校友联络等系列工作。组织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联合讲座,邀请双方同一领域学者同时在线对话,主题涉及经济、教育、法律、化学等多个学科;举办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国际政策在线暑期项目,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通过在线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研讨;与芝加哥大学本科学院合作举办线上实习项目,开放北京大学理科实验室实习岗位。

建立非洲马拉维教学科研基地、亚洲缅甸教学科研基地、中亚格鲁吉亚教学科研基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迈向全球化,同时开创我国卫生发展援助的新模式。

加强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是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北京大学依托孔子学院、课程教学、国际会议和丛书出版等,将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结合,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

学校承建10所孔子学院,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增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所在国学习中华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大力量和智慧。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按照相关政策顺利完成转隶,在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基础上,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北大与合作院校综合交流的重要平台。

建设以来华留学项目和慕课课程为平台的线下线上交融互促的汉语学习体系,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外国语学院为主要基地,做好外语教学研究,开设近60种外语课程,提升语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中外文化交流基础。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形象,办好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打造弘扬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文明和先进理念的综合性校园人文交流平台。

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端学术会议或论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理念。至今连续18年成功举办“北京论坛”,推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理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播;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和世界汉语研讨会等,传播中国学者的声音。

出版《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通过对国际校友进行口述文献的采集、整理与研究,讲述留学生校友与中国特别是与北京大学的故事,做好国际传播。

北京论坛

此外,积极开展抗疫合作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冠疫情,学校与东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密歇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举办抗疫视频会议,建立联合抗疫工作机制。汇编阿拉伯文版抗疫资料并举办视频发布会。主办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抗疫经验视频交流会。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围绕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在线教学等进行分享交流。依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等大学组织开展联合抗疫,开展大学疫情应对相关措施的比较案例研究。学校向全球各地的80多所合作院校发慰问信,并积极向合作伙伴捐赠防疫物资。面对疫情,探索数字时代下的教育新模式,举办全球课堂项目,邀请全球近10所大学参与线上课程建设与分享。

展望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砥砺奋进,以面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扎根中国大地,汇聚全球资源,让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开拓国际化办学格局 助力研究型大学建设

地大新闻网讯 十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同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互鉴、互容、互通,持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致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实现了国际化能力与水平的全面发展和大幅提升。

发起大学联盟,谋划国际合作全球布局

2012年11月,学校牵头发起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以全球化视角布局国际合作蓝图,建立点面结合、类型多元的全球合作网络。十年来,学校与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签或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学校在稳步推进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已有合作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响应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约旦地质学家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

依托“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围绕地学前沿领域与全球热点问题,学校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滑铁卢大学(UW)等联盟高校在武汉、德国、加拿大于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举办了4期暑期学校,扩大了学校地质、资源、工程、环境等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沟通交流能力,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12年11月,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成立

2014年9月,学校举办大学联盟首届暑期学校

提升引智水平,促进优势学科交叉融合

十年来,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学校组织申报并获批新增高等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5项。同时,2项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建设阶段。2018年,学校联合美国、瑞士、俄罗斯等国家知名高校,牵头申报并获批建设“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引智基地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起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基地成员积极投身于科教融合的多途径协同育人工作,组建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将科研成果、研究前沿及最新进展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地球科学研究人才。十年来,各基地组织主办、承办了众多国际系列学术会议和相关国际研讨会,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我国地球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

2019年8月,我校主办巴东国际地质灾害学术论坛

2022年9月,我校主办第49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

围绕“一带一路”,推进高端特色智库建设

2014年12月,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旨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人文和学术交流三大任务,学校先后组建了“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约旦研究中心”“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学校以平台为依托,充分调动院系国别区域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整合资源,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地质资源、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深层推进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研究项目十余项,出版了《约旦研究》专著,提交了数十份专项咨政建议;参与了教育部主持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政策制定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设计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际教育合作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波斯湾方向建设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课题,为我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开展海外能源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案建议。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2017年和2019年获批两期由巴基斯坦资助的“高级汉语培训计划”项目,并分别于2019年与2022年举办两届“中巴经济走廊国际会议”。

2014年12月,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

服务大国外交,打造国际地学教育中心

十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人才、科研和国际化优势,深度融合行业特色,全面升级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新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学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19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托学校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展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2009年11月,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同时,学校积极筹备“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等。这些国家级来华留学教育平台先后落户学校,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与国家战略的匹配度,提升了来华留学教育对“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贡献度。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主动走进地矿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沿线高端教育资源,倾力打造“全球地矿人才留学中国项目”。目前,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协议》,协同培养国际人才,共建实习基地。

2019年9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

立足学科特色,做强留学地大教育品牌

十年来,学校将学科特色深度融入来华留学发展思路,紧扣国家发展大局和重大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充分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分类定制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合作提供高端人脉资源。学校构建了完善的“预科—本科—硕士—博士”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收地矿类专业留学生的主要培养基地,被誉为我国地学领域来华留学“黄埔军校”。

学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提质增效。严把招生关,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工作机制,明确优秀生源推荐的学科人才导向。严把培养关,实施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严把毕业关,建立健全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国际学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学校成立“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创办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论坛,促进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两年多来,国际学生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140余篇。

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来华留学国情教育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国际青年。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加强价值引领,厚植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怀”,打造具有“地大特色”的国际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平台,营造多元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促进中外学生互动融合,推动中外文明、文化交流互鉴。

坚持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积极传播书法、篆刻、绘画、舞龙、京剧、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中外青年交流互动平台,组建“黄鹤丝路”艺术团、“钢铁侠”志愿服务队,组织“感知中国”、“丹桂国际文化节”、冬至灯会等中外文化系列活动。聚焦校园学术文化引领,着力打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推动学术交流成为国际学生校园文化新常态。以国际学生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地大故事,让世界认识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19年10月,学校举办首届丹桂国际文化节

2022年4月,我校国际学生在《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发言

引入优质资源,培育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017年,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零的突破。该项目采用“2+1+1”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良好科学作风的水文地质、环境与生物学交叉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加项目首届32名毕业生中27人被滑铁卢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升学率达到84.4%;该班近60%的同学参与科研、创新创业赛事,其中,“炭合”学生科创团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2019年,学校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项目获批,该项目结合两校学科优势、教学特点、培养要求和就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采用“4+0,3+1,3+2”三种培养模式。项目引进大量外方优质课程和师资,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力图打造成为培养机制灵活、就业面广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项目。

2022年,学校与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经济学(中法班)本—硕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探索整建制本—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2018年9月,首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班开班典礼

设立种子基金,助推学生国际访学交流

2014年,学校设立“大学生国际交流基金”,资助在校大学生国际访学交流工作,目前已搭建各类本科生国外实践与教学平台50余个,本科生出国比例逐年递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拓宽了在校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2019年度,在校本科生出国人数达到856人,其中受基金资助人数为357人,本科生出国比例占当年学校招生人数的17.8%。2020年起,为降低疫情影响,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和网络夏令营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并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地球科学领域相关学科合作,开展地学类短期野外实习项目;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沟通,开拓本科生国际化就业创业新领域,帮助大学生海外就业或到一流大学继续深造。为介绍和推动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走出去,2017年和2022年,分别出版了两部《跟我一起看世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访学纪实》。

2019年1月,我校大学生参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短期项目

依托孔子学院,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学校每年固定向国外合作伙伴大学派出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30名以上,将文化、文学、艺术、体育等中国元素融入到学校文化外交之中;组织师生艺术文化交流团赴国外友好大学交流,指导国外友好大学组建训练舞(狮)龙队,传播书法、篆刻、太极、古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国际平台,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同时,学校结合专业与特长,培育“玉石文化”“编钟文化”“楚文化”“丝竹文化”等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构筑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轮廓、以学校特色为内核的和平友善文化形象。

阿尔弗莱德孔子学院以满足纽约州人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为宗旨,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并重,凝聚了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民众,培养了一批持续开展中文项目的学校。目前,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已成为纽约州汉语教学示范中心,成为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促进中美高校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0年来,已在14个城市的50个教学点开设了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2020年10月,“第七届中国与中东欧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大特大学孔子学院召开,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保加利亚两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2年10月,阿尔弗莱德孔子学院举办首届纽约州中文教育发展与管理大会

回顾十年来学校国际化发展历程,学校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共进、与民同行。今后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开拓国际化办学格局 助力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全球有识之士,共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大智慧和力量。(来源 国际合作处 编辑 程晓龙 审稿 陈华文)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中俄联合办学 深北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褚梦琦)融合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办一所新型大学……2017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简称“深北莫”)开学,将这样一个富有创意和远见的构想变为现实。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学校首届开学典礼的贺辞中指出:“中俄联合创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我和普京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两国人文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成果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图为深北莫主楼。深北莫供图

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作为国内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北莫历经7年发展后交出怎样一份答卷?未来的深北莫的发展还有哪些畅想空间?近日,人民网专访深北莫校长李和章及语言系主任亚历山大·列杰涅夫,共同探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独特优势。

学贯中俄 打造独特教育品牌

三门语言——中俄英三语教学,两个文凭——莫斯科大学与深北莫的“双证”,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国内唯一采用俄语教学的中外合作大学……在校长李和章看来,中俄两国教育资源的融合构筑了深北莫鲜明的特色以及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我们将中俄文化导入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李和章校长介绍,在深北莫,师生们创办中俄英三语校报,开播中俄双语播客,承办“印象俄罗斯”文博会深北莫分会场,组织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国际赛事。此外,深北莫还设有俄罗斯文献中心,拥有丰富的俄文原版教材、俄文原版纸质图书及俄文电子资源。

中外学生同堂做实验。深北莫供图

提到中俄高校教学的不同特点,深北莫语言系系主任列杰涅夫教授认为,中国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实践应用,拥有高度发达的竞赛体系。中国学生目标明确,擅长持续性、系统化的学习。而俄罗斯则更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其视野,常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性课程,老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即便这个观点还不成熟或存在偏差。

在他看来,中俄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多元性为深北莫带来了两国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通过多年的教学,列杰涅夫教授感叹“中国学生异常勤奋,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是深北莫特有的气质。”李和章校长强调。目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中俄联合办学 深北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深北莫拥有在校学生3500名,其中国际学生占比约12%,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等多个国家。莫斯科大学选派的教师超过总数的50%,在双学籍专业中,这一比例更是接近 90%。这些教师均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其中包括16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

整合优势 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不久前,斯坦福大学与联合发布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2024),深北莫共有8位学者上榜。

李和章校长认为,合作办学不仅是制度、队伍、资源优势的相融相加,更是价值、文化、思维的共鸣共创。依托莫斯科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优势,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智能感知等工程应用研究优势以及深圳的区域产业优势,学校已在相关学科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深北莫举办中学生门捷列夫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深北莫供图

数学学科方面,有本科生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提名2项、一等奖4项以及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4项等,“深圳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已落户该校。

材料学科方面,12名本科生参与发表20篇高水平论文,连续两年承办教育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材料分论坛。

化学领域,由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放射化学专家卡尔梅科夫院士领衔的放射化学与放射生态学科研中心,拟与中广核合作,共同开展下一代核电关键技术攻关等联合研究。

第三届知识科学文化节在深北莫举办。深北莫供图

目前,深北莫成立数学、化学与材料科学、放射化学与放射生态学、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4个中俄联合研究中心,设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等8个科创平台。同时,深北莫推进建设中俄联合科技数据库与学科期刊,旨在推动联合科学研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这种模式的成功,证明了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教育质量。”李和章校长表示。

面向未来 继续与世界保持沟通

据李和章校长介绍,在国际交流方面,除莫斯科大学外,深北莫还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德国等20余个国际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深北莫—北理工—莫大”创新科技青年论坛、中俄数学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外顶级专家集聚学校开展学术研讨、科普及文化交流活动。

深北莫举行文化交流活动。深北莫供图

深北莫的中俄联合育人模式也已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升学率超过87%。50%的硕士毕业生通过在中俄服务贸易类企业就业、攻读俄罗斯高水平大学学位等形式,继续在中俄战略协作的最前线贡献力量。

列杰涅夫教授同样对深北莫的学生寄予厚望。他说:“希望我们的毕业生首先是一名品德高尚的爱国者,同时具备高度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决策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希望他们能借助语言优势,在跨文化交流、国际事务、信息传播等广阔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北莫教学课堂。深北莫供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skgl/8489.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