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智,男,1927年7月21日生于江西南昌,福建福州人,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2][4]。
黄克智于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1952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讲师;1955年至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组进修;1958年回到中国,参加组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82年至1998年担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3][6]。
黄克智长期从事弹塑性力学、薄壳理论和塑性理论的研究工作[7]。
人物经历
编辑播报
1927年7月21日,黄克智出生于江西南昌,福建福州人。
1947年7月,本科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
1948年,以土木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师从力学家张维先生,并兼任助教。
1952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被分配在清华大学基础课部力学教研组任讲师。
1955年至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组进修。
1958年10月,回到中国,参加组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3]。
1978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
1982年至1998年,担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清华大学航院黄克智院士!黄克智培养了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等一大批力学专业人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3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6]。
黄克智院士
主要成就
编辑播报
科研成就
在壳体理论方面,黄克智提出薄壳统一分类理论,发展了求解壳体问题的合成分解法与边界层二次近似理论,提高了壳体边界层的精度。
在压力容器强度分析方面,黄克智及其合作者致力于把力学应用于压力容器强度分析二十多年,在管壳式换热器管板强度设计方法和圆柱壳大开孔接管的薄壳理论解两个方面,为中国压力器界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在断裂力学方面,黄克智和他的学生们得到了幂硬化材料扩展裂纹尖端奇异场和裂纹起裂后整个稳定非定常扩展过程的理论阻力曲线;采用更接近于真实的考虑鲍氏效应的混合硬化模型,研究裂纹尖端的分区构造及其渐近解;澄清了理想弹塑性可压缩材料的扩展裂纹尖端奇异场这一国际上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中的难题。
在有限变形塑性本构理论方面,黄克智首先完成了《张量分析》与《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这两部系统性的研究专著,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括平均转动公式,固化物质导数、变形率标架旋率等一系列创新概念与结果。
在考虑相变的力学领域,黄克智和合作者利用宏细观结合的本构理论,对于形状记忆合金、结构增轫陶瓷和铁电材料提出了宏细观结合的相变本构关系。
在应变梯度塑性力学方面,黄克智与合作者解释了在韧性材料中发生解理开裂现象的机制。
在纳米力学方面,黄克智与合作者把物理学中材料的原子势直接用于发展纳米尺度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这一基于原子势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无需任何参数拟合,与原子模拟的结果符合很好,因此对纳米技术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3]。
截至2016年11月,黄克智主持了7个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6]。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1983年―1985年
“工程力学中的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的结构失效研究
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
1986年―1990年
核压力容器弹塑性断裂评价方法的研究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1986年―1990年
核压力容器边界部件表面裂纹在热冲击下的断裂分析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1987年―1991年
金属材料的本构关系和断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七五”重大项目
1991年―1995年
核承压设备缺陷评定方法的研究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1993年―1997年
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
国家攀登计划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
1998年―2001年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及材料的强度韧化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6]
据2022年9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黄克智共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420余篇[4]。
据2022年9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黄克智曾获国际、国家及部委级学术奖5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项(2004、2005、2010),三等奖两项(1987、1995),在国际上两次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压力容器及管道(ASME PVP)奖(1996、2006),以及ASME全部刊物系列唯一优秀论文奖(2004)[4]。
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4年度
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与材料本构方程不变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4]
2005年度
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3]
2010年度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
人才培养
黄克智认为,做科研要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是要有好奇心,二是要有批判精神。创新需要有很深刻的研究功底,因此做学生时要努力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创新研究提供条件;此外,除了具有创新精神,必须还要认真踏实、积极进取的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7]。
黄克智认为,做科研应“顶天立地”:“顶天”即学科项目要与国际化课题接轨,注重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立地”则是科研应注重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8]。
作为学术带头人,黄克智所领导的清华大学固体力学重点学科获得1993年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工科教学特等奖[3]。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务院
1993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奖章
教育部
2001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15]
2003年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2004年
清华大学首届突出贡献奖
清华大学[1]
2008年3月
2007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5]
2009年
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
中国力学学会[16]
社会任职
编辑播报
任职时间
任职机构
职务
1987年
法国科学院
客座教授[6]
2001年
同济大学
名誉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
副理事长
《力学学报》
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力学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力学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力学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远东一大洋洲断裂学会(原远东断裂组织)
第一届顾问委员
远东一大洋洲断裂学会(原远东断裂组织)
第二届主席
远东一大洋洲断裂学会(原远东断裂组织)
第三届执委
国际断裂学会
第七届副主席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6]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
理事
国际材料力学行为学会(ICM)无任所
常委[4]
个人生活
编辑播报
黄克智家世代居住在城市,家中无田产,诗礼传家。曾祖父黄乃麟原是福建省福州市一位有名的“儒医”,家族以“黄书香堂”为名。祖父黄燮曾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后又学习新学,经曾任两江总督的沈葆祯先生推荐去南昌高等师范学堂执教英语与数理化,全家遂自闽迁赣。父亲黄以诚为人十分忠厚老实,在南昌邮局辛苦工作了四十多年,靠微薄的薪金抚育9个子女。母亲龚慎修,知书识礼,操持家务,对儿辈念书非常重视,儿辈小学阶段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她都亲自在旁督促指导习字等。虽然黄克智的父母都不是教育家,但都竭尽全力给予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1]。
黄克智40岁开始跑步,66岁学会了很多样式的太极拳,70岁开始学习游泳,72岁又开始学习打网球[11]。
黄克智的女儿黄琼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大儿子黄永刚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小儿子黄永强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11]
人物评价
编辑播报
他(黄克智)在颠沛流离中求学,凭借着勤奋和努力,严谨治学,终成中国固体力学大家;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仍在带学生、搞科研,每天工作9个小时以上,以敏锐的洞察力继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黄克智的科研品质是独特的,同时也具有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科学家的共性,作为传承者,黄克智承上启下,在培养人才、将科技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赶超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中国科学报》评)
作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黄克智先生为力学系的持续发展、为力学系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5]。(清华校友总会评)
他(黄克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和祖国,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以及家庭教育方面都树起了不朽的、令人仰慕的榜样,无论是当初毅然回国,奋战在科研一线,还是教书育人,为清华和中国培养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黄克智的心底从来都放着“国家”两个字,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爱国”两个字。[10]。(北京市海淀区妇女联合会评)
「让祖国不再受列强的欺负」,从报答父母到报效国家,坚定的民族信仰逐渐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带着“科技报国”的信念,黄克智在大学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并在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读研,师从张维教授。
这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国情怀,成为他一生不变的精神底色。因此若干年后,在祖国再一次需要他的时候,远在异国的游子,带着这份对祖国深沉的爱,飞回了养育他的故土。
「国家有需要,共产党员不讲理由」
“哐当哐当”,汽笛响起,铁轨延伸,背着两麻袋科技书和资料,黄克智踏上了从莫斯科归国的火车。北燕南归,这一去,黄克智的一生就和清华,和中国的力学发展分不开了。
就在归国的前夕,黄克智放弃了已经准备好的博士论文答辩,放弃了即将拿到的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接受了清华大学解沛基书记的电召,参与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组建工作中。
三年前,也即1955年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年仅二十多岁的黄克智被国家选中,和清华其他四位已经很有成就的老教授一起,被派往前苏联的莫斯科大学学习。因为勤奋努力,黄克智得到了拉波特诺夫院士的赏识,导师提出愿意为黄克智争取答辩博士学位。在当时,获得前苏联的博士学位是极其难得事情,和法国的国家博士学位相当,在此之前,我国只有清华的高景德校长曾获得过这种荣幸。
经过三年的努力,却要放弃即将到手的学位,经过短暂的思想挣扎,黄克智毅然启程回国,「国家有需要,我是共产党员,没有理由讲条件」。在后来,他回忆道,在那个时候,清华需要他,祖国需要他,这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周围的人无一不为他感到惋惜,甚至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提出愿意帮助他向学校申请延缓一个月。然而,谢绝了这些好意,六天六夜的旅途过后,黄克智重新踏上了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从此岁月荏苒,他以极大的热情,忘我地投身于中国力学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当中。
「艰苦环境,不忘初心」
时光匆匆,归国十年国外在职学位班,国内进入到了文革的动乱之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否不忘初心,坚持下去?”,薛明德教授在回忆起文革时期的黄克智先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十年里,黄克智从未放弃过科研和学习。
那个时候清华没有一台计算机,只有房山有。黄先生在做管板设计工作时,要坐半天的长途汽车才能到房山,晚上利用别人下班的时间去调试程序,推算公式。合作的同事来了,就只能睡在黄先生家小孩的上铺,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困难。到了房山,也没有地方住,只能住在别人堆放白糖的仓库里,全是苍蝇。黄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研究的。到了1978年,我国开始使用黄克智带头研发的管板设计技术,比美国领先了18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克智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还要参加学习班。去了房山做研究,掌权的工宣队看不到人影,等黄先生回来,便要组织大家对他进行批判。「黄先生在那种情况下,依然坚持要为国家做点事情」。作为黄克智先生培养的学生,薛明德教授说吃的了苦,不忘理想,一定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黄先生,是她一生追随的榜样。
「加倍努力
把失去的十几年时间补回来」
当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让黄克智感受到了知识分子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
黄克智在后来的一篇报告中讲到《我的学术人生》,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快到退休年龄了,轻轻松松挨过几年,就可以颐养天年;第二个,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需要人才的时候,他要加倍努力把失去的十几年时间赶回来。如果选择第一个,「我努力了前半生却还没有为国家做贡献就告老了,这样我一生岂不是白活了,于是,我不容置疑地选择了用我的后半生为国家竭尽全力培养人才」。
黄克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年过半百时,立下了两个目标:为清华的固体力学建立一个年轻化,强有力的团队;同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为建设祖国提供骨干人才。他一直动员留学生学成归国,也努力选育优秀学生留校工作。得意弟子杨卫在美国布朗大学博士答辩会上当场宣布要回清华任职,让黄克智一直很骄傲。
从1980年到1992年,文革恢复仅仅十年多,清华的固体力学学科就培养了博士55人,硕士197人,博士后6人,更有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清华的力学学科,在黄克智的带领下,硕果累累。迄今为止,黄克智个人培养的学生超过了100名,其中已经有了5名科学院院士。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扶持了浙江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力学系建设,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耕耘一生,桃李满园」,是他教育事业的写照。
黄克智院士获赠“耕耘一生,桃李满园”
对待学生,黄克智既是严师也是慈父。“我记得有一次,黄老师问我一个问题懂没懂。我说‘差不多’。老师很严肃地说,‘什么叫差不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现在我也用这句话说我的学生”。他的学生姜汉卿回忆道。在这样严格的督促和指导下,姜汉卿成了他的第一位拿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学生,并在后来也成为了力学研究界的骨干力量。生活上,姜汉卿提到他的伴侣是黄克智的妻子陈佩英介绍的。黄克智的另一位学生,郑泉水教授也提到“黄老师要我报国家奖,把我的材料,论文出处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老师对后辈支持的激励了很多人,我受其恩惠。他从来不批评我的说法,听我说我自己想做什么,我现在在做钱班,更有体会,我代表自己和自己学生的表达谢意。”黄克智展现出来的爱生如子,严谨治学的作风,被这些后来人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我一定要坚持锻炼,
延长生命,多出成果」
严格认真,是黄克智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要为祖国争光,我要为中国人争气」,这一信念一直鞭策着他前行。
在一个北京的冬天清晨,天还没有亮,正在清华读博士的姜汉卿躺在宿舍的床上,睡得香甜。朦胧中,他听到有人在敲门。“谁呀”,姜汉卿忍着睡意喊道。“是我,黄克智,你可以起来工作了。”听到这句话,姜汉卿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这时候,时针刚刚指到了六点。然而姜汉卿知道,老师黄克智已经起床工作一个半小时了,他也不好意思再睡,匆匆起床。
坚持四点半起床,按照老伴陈佩英的说法,已经数十年,除了生病,风雨无阻。起床之后,黄克智会先做功课,六点出门锻炼,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你在清晨来到清华园的网球场,你很可能看到一位老人在和他的妻子打网球,身姿矫健。“我从四十岁开始体育锻炼,常年的体育锻炼给我健康的身体”,“打网球给了我健康,快乐和友谊。是我晚年幸福生活中的一个重大源泉”,黄克智在《健康是成功之本》的主题报告中讲到。「我的很多成就是在我五十岁之后取得的,因为我健康,寿长,所以我的产出,就相对来说比较丰富。」
黄克智院士与老伴陈佩英骑车去网球场
决意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这个念头文革之后尤其强烈。黄克智说:「我一定要坚持锻炼,延长生命,多出成果,弥补过去的损失」。蒋南翔校长曾经提出过“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黄克智看来,这句话提到的“工作”不仅仅意味着坐办公室,而是要过一种有意义、充实而丰富的人生。可以说,清华的体育精神,在黄克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九十岁大寿的那一天,他还按时起床,活跃在网球场上。
「科研,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健康的身体给了黄克智第二次的学术生命,他说过自己的很多成就都是在文革之后,自己五十岁之后取得的。迄今为止,黄克智已经获得了国家级奖项9项,国际级奖项6项。为祖国继续奉献,为力学界继续提供新的成果,这一信念从未改变。
“我喜欢创新”,“我对新鲜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也愿意在困难中考验自己的毅力和信心”。每隔十年,黄克智就会更换一次研究方向,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独创性的成果,在力学领域获得了很多的突破。他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俄罗斯外籍院士称号,成为清华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在七十多岁高龄研究的碳纳米管的壳体本构理论获得了2004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最高原创性成果奖,根据这一成果发表的论文成为2008年国际著名力学期刊《固体的力学与物理》中,工程类唯一一篇New Hot Paper(从引用率在前0.1%的SCI论文中挑选出来)。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学科和工业应用搭建起桥梁。圆柱壳大开孔接管规范,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的杰出论文奖,颁奖的时候,国际压力容器技术理事会主席评价到“中国对压力容器和管道方面做出了重要的,世界级的贡献”,“其贡献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各国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方法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这样的成就还有很多。
黄克智院士在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特聘仪式上发言
「我热爱科研,它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黄克智先生依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从未躺在一生的成就上止步不前,在生活中也十分低调朴素。去英国开会坐飞机时,也不使用自己的院士证,不去贵宾室,而是和大家一起登记,走普通通道。
「是祖国培养了我,
我要为中国人争气」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朴素的话是黄克智一生的写照。他说过「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为中国人争气」,无论是当初毅然回国,奋战在科研一线,还是教书育人,为清华和中国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黄克智的心底从来都放着“国家”两个字。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爱国”两个字。
黄克智院士师门五世同堂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学术巅峰的攀登之旅
在学术的璀璨星空中,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学术巅峰的攀登之旅,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卓越学术传统的学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流的教学科研资源,吸引着全球众多优秀的学者前来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造诣。而成为其博士后,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非凡之旅。
在这里,博士后们沉浸于前沿的学术研究。他们在资深导师的引领下,深入探索各个领域的未知奥秘。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微观粒子,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复杂社会现象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都成为他们不懈钻研的对象。
实验室里,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博士后们日夜奋战,用数据和实验结果书写着科学的篇章。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和学术资料如同知识的宝库,他们在其中孜孜不倦地汲取智慧的养分。
同时,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后们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分享研究成果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多少钱,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未来的学术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成为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后并非一帆风顺。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激烈的学术竞争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后经历是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不仅为个人的学术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推动全球学术进步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