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省理工 /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超级博士后”引才助科创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超级博士后”引才助科创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一做法,已经带动更多国内高校和研究所提高博士后待遇,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到中国来做博士后。

“超级博士后”,一个全新的引才计划正现身国内高校。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岗的8名博士后都有显赫“家世”———两名外籍博士后中,一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M·B·梅珀的弟子,一位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达伦·C·匹兹;另外6位则全部来自国内一流课题组。“年轻人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科研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通过‘超级博士后,这样的计划,才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年轻人加盟,才能提升科研的创新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燕教授告诉记者。

所谓“超级博士后”,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14年开始设立的“希德博士后”计划。之所以称之为“超级”,不仅因为实验室本身就集聚了一批优秀学者,更重要的是,这个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明确:给予每位博士后每年21万元到23万元人民币的津贴———与美国、日本等名校博士后的待遇接轨,甚至还超过一些欧洲大学的博士后待遇。“如果申请这一计划的优秀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愿把实验室的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才招聘。”李世燕说。

留住博士后曾是国内高校大难题

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后通往正式科研职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博士生正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并且获得指导学生的经验。

一些世界名校的博士后计划,往往成为相关领域内国际最著名的学者计划,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米勒学者计划”,每年竞争非常激烈;而麻省理工学院等其他世界名校,也有类似的冠名博士后岗位。这些计划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竞争之激烈不亚于一些正式教职。

但在国内高校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超级博士后”引才助科创,博士生毕业后往往首选海外名校的博士后计划或者工作岗位,很少愿意加入国内高校的博士后计划。

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本身博士后计划比较少,而又因为计划少,反过来更难招到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有专家认为,我国科研长期以来总体水平比较低。10年前,国内不少课题组在先进实验设备的配备、国际一流成果的取得等方面都非常有限,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想要进一步获得更好的学术训练,只有选择去发达国家。而待遇问题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10年前,即便是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年薪也只不过10万元左右,博士后的津贴就更低了,一年也就是几万元。而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津贴通常有三四万美元。

学术水平提升和经费改革助推引才计划

得益于近年来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不少研究组的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科研的原创水平也开始逐渐提高。据介绍,一些从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如今在学术领域开始产生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仅复旦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过去两三年内,就有铁基高温超导体、二维晶体等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论文发表。在爱思唯尔最近公布的高被引论文学者中,这个实验室至少有3位。

对于国内优秀博士生来说,毕业时已可以看到:国内优秀研究组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好的研究组相比,如果选择在这些研究组做博士后,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近年来逐步推行的经费分配制度改革,更使这一选择变得明智———根据最新的规定,课题经费最高可以有70%左右用于人力资源开支。

令人关注的是,从2014年开始,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决定将一部分人员经费用于设立待遇丰厚的“希德博士后”岗位,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还推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明确对于部分前来参加博士后计划的学生,如果是毕业自该学科全球前50名的学校,学校将为课题组配备3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启动经费,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

“超博”信号: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优秀人才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一做法,已经带动更多国内高校和研究所提高博士后待遇,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到中国来做博士后。目前,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都推出了类似的计划,这些计划的博士后津贴,基本都达到了15万到20万元左右。

“超级博士后”计划更如同一个信号,提示国内高校对优秀年轻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短期的岗位,提升待遇可以使得博士后们潜心科研。而且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津贴再与海外高校接轨,就将使得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在选择时不用犹豫。”在李世燕看来,这必将成为国内科研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助力。

据悉,复旦“超级博士后”计划的第一个入选者娄捷在博士后出站后通过了复旦物理系教授们投票表决,正式进入教职序列。

麻省理工博士后,超级博士后,一个全新的引才计划现身中国高校

“超级博士后”,一个全新的引才计划现身高校。

在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试验室,目前在岗的8名博士后都有显赫“家世”——

两名外籍博士后中免联考在职研究生,一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M.B.梅珀的弟子,一位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达伦.C.匹兹;另外6位则全部来自国内一流课题组。

“年轻人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科研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通过‘超级博士后’这样的计划,才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年轻人,才能提升科研的创新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燕教授告诉记者。

所谓“超级博士后”,其实就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始设立的“希德博士后”计划。

之所以称之为“超级”,不仅因为这一实验室本身就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更重要的是,这个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明确,给予每位博士后每年21万到23万人民币的津贴——与美国、日本等名校的博士后待遇接轨麻省理工博士后,甚至还超过一些欧洲大学的博士后待遇。

“如果申请这一博士后计划的优秀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愿意把实验室的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才招聘。”李世燕说。

国内高校留住博士后曾是大难题

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后通往正式科研职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博士生正是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麻省理工博士后,超级博士后,一个全新的引才计划现身中国高校,增加独立科研能力,并且获得指导学生的经验。

一些世界名校的博士后计划,往往成为整个领域内国际最著名的学者计划,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米勒学者计划”,每年竞争非常激烈。而麻省理工学院等其它世界名校,也有类似的冠名博士后岗位。这些计划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竞争不亚于一些教职的申请。

但是在国内,高校的博士生毕业后,往往首选海外名校的博士后计划或者工作岗位,很少愿意加入国内高校的博士后计划,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本身博士后计划比较少,而因为计划少,反过来又更难招到优秀的博士毕业生。

有专家认为,我国科研长期以来总体水平比较低。10年前,国内不少课题组在先进实验设备的配备、国际一流成果的取得等方面都非常有限,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想要进一步获得更好的学术训练,只有选择去发达国家。

而待遇问题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10年前,即便是大学里的教授,年薪也只不过10万左右人民币,博士后的津贴就更低了,一年也就是几万元人民币。而在发达国家,博士后津贴通常有3到4万美元。

学术水平发展和经费改革助推引才计划

得益于近年来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不少研究组的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科研的原创水平也开始逐渐提高。

据介绍,一些从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如今在学术领域开始产生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成果,仅复旦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过去两三年内,就有铁基高温超导体、二维晶体等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论文发表。在爱思唯尔最近公布的高被引论文学者中,这个实验室至少有3位。

对于国内优秀博士生来说,他们毕业时已可以看到:国内优秀研究组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好的研究组的科研水平相比拟,如果选择在这些研究组做博士后,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

而近年来逐步推行的经费分配制度改革,更使这一选择变得明智——根据最新的规定,课题经费最高可以有70%左右用于人力资源开支。

令人关注的是,从2014年开始,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决定将一部分人员经费用于设立待遇丰厚的“希德博士后”岗位,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还推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明确对于部分前来参加博士后计划的学生,如果是毕业自该学科全球前50名的学校,学校将为课题组配备3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启动经费,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年薪40-50万 华科/温州大学高薪联合招聘能源材料电镜表征方向博士后(长期有效)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温州大学,采用双导师制联合招收博士后,现面向海内外诚聘新能源材料电镜表征方向博士后多名。双方导师皆具有海外知名实验室长期学习工作经验,并联合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现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作为支撑,进一步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博士后。

岗位待遇:

1. 入站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温州大学为博士后工作站。聘期2年(可续聘),年薪40-50万/年(含五险一金)+符合学校规定的科研奖励+按政策执行的租房补贴、餐补、免费体检等;特别优秀的,可以和合作导师协商待遇。

2. 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协助博士后本人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级政府科研项目。目前在站博后已获得博士后面上项目支持。

3. 博士后出站留温工作的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可享受六折购房等政策,表现突出者优先推荐留校任教;可推荐到海外知名课题组进行访问交流和合作研究。

职位要求:

1. 具有纳米材料研究背景,具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和电镜操作经验,熟悉原位表征者优先且待遇可上浮;

2. 即将毕业的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毕业不超过三年;

3. 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且英语写作能力较好,曾撰写一作SCI论文1篇以上;

4. 工作认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5. 出站要求发表以华科/温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的SCI一区期刊论文至少1篇,申请国家级基金项目1项。

华中科技大学导师介绍:

姚永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四青人才。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胡良兵教授,并与多名国内外学者合作学习。长期从事超高温瞬态合成与制造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开发与快速制造。成果在、、Nat. Nano.、Nat. Cata.等期刊发表,论文总被引用10000余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及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并获得美国“2020 R&D 100 award”,2022 Young Award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年薪40-50万 华科/温州大学高薪联合招聘能源材料电镜表征方向博士后(长期有效),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化学材料类),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先锋者称号。

课题组主页:

温州大学导师介绍:

袁一斐,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TR35(亚太),国家四青,“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知社特别奖”,美国电化学协会“K.M. Award”,颁发“ in (杰出审稿贡献)”奖。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博士,曾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伊利诺伊大学任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池领域储能材料的开发和相关储能反应机理的原位电镜研究,注重利用各种原位电镜表征平台,对储能材料在工况下的关键结构演化信息进行微纳和原子尺度的探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应用问题和实际储能性能的方法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已在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 h指数47;参与撰写电子显微学专著1部; 等期刊审稿人;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温州大学先进材料微观储能课题组已购置各种原位电镜表征平台,经费充足,设备齐全,虚位以待,期待有志之士加盟,一起做事。另外,温大校园环境优美,三面环山,远离雾霾和喧嚣,可以让科研更清新,更舒心,更静心。

课题组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ashenglg/9084.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