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励志楷模
在高会军的履历表中,只能找到中专、自考本科、硕士和博士经历,而高中和全日制本科教育两栏均为空白。
高会军小时候家里穷,父亲靠干体力活挣钱养家,母亲没有工作,靠缝纫手艺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父亲不幸患上了骨股头坏死,家里的经济雪上加霜。1991年,他15岁初中毕业时,家境的贫困和父亲的重病,使他不得不放弃高中、报考陕西的一所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以减轻家里负担。中专毕业后,高会军很快有了第一份工作,在工厂里当磨工。
工作不久,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高会军在机床边工作时国外在职学位班,切削出的铁屑不慎渗入两个手臂的毛孔,引起严重中毒反应,十分痛苦。
一是机床工作的艰苦、二是来自父母及师长的鼓励,让他重生了继续求学的信念。“当时生活肯定是艰苦的,工作三班倒,还得抽时间复习,整个人就像绷紧的发条。”
为了自学考试,在机床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书本上沾满了机床溅出的油渍;为了节省车费、骑着自行车在古城西安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点;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遇到难点问题,他常常彻夜难眠又无人请教,在痛苦与无助面前,多少次想放弃却又咬着牙坚持下来……
“15门课,我每次考4门课,我要把4门课分散在3个月时间之内,要把这4门课要攻克了,而且当时自学考试没有任何老师给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高会军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并一次通过,获得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本科学历。也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他超强的自学能力。
因为有的科目(数控机床)刚刚过及格线,所以高会军说自己比较幸运。经过短暂的迷茫期,高会军毅然又调高目标,决定考研。为此他请了长假,没有工资,仅靠着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支持度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的岁月。
当时的高会军,高等数学只学过上册,英语的水平连普通高二都不如。经过半年的冲刺,几经周折,高会军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补习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同学都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下定决心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他顺利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研究。“身边人给了我太多鼓励和帮助,指引我一步步找准方向、确定目标。”读博期间,高会军凭着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导师指导下很快取得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逐渐发表在一些国际权威期刊上,并开始融入国际自动控制学术圈。经过四年寒窗苦读,高会军于2005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锐意进取的青年学者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针对不确定系统鲁棒滤波保守性大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参数依赖函数的鲁棒滤波新方法,该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被SCI他引300余次,得到了包括十余位IEEE会士在内的众多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与好评。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因此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学科历史上唯一一篇全国优秀论文。
博士毕业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博,也使高会军成为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人。由于成绩突出,校方有意破格提拔他为正教授,拿到学校大评审团来评议讨论。考虑到高会军求学的经历、学业水平和后发潜能等综合因素,最终30多人的参评专家达成了共识。王常虹说:“这些先生认为这个孩子从各方面来讲,还是比较不错的,当时是全票通过的。”
2005年博士毕业,作为年轻拔尖人才得到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票认可,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高会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目前,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广泛引用,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2009年,年仅32岁的他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聘为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第二届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信息领域唯一一名);2011年,他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四次获得《IEEE自动控制汇刊》等著名国际期刊的杰出审稿人称号,并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他作为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成功组织了三届《航空航天系统与控制》国际会议。该会议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吸引了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并得到了美国航天宇航协会、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等权威机构的支持与协助。
高会军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也很厉害。在网络化控制、视觉检测等相关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多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5年发表SCI论文529篇、ESI前1%高被引论文83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1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1项,已获授权92项;建成高等学校“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
团队形成了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青年长江、中组部拔尖人才、科技部领军人才、IEEE会士等为骨干的优秀人才队伍;在当时,所培养的90余名学生均在世界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3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指导博士生3人获国家级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10余人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党支部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团队所在的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获校先进思想政治工作集体称号。
常念感恩的领航使者
“我是中专毕业步入社会又返回校园的,所以比别人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懂得严格要求自己。更深深知道,无论有多大的抱负,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海外博士后学习和工作期间,高会军同时还承担着指导哈工大学生的教学任务。他对国外培养高端人才的机制和做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现在在美国普渡大学任职助理教授的牟少帅,曾是高教授的学生,他说:“高教授一般是在晚上2点钟,从他的办公室做完科研之后,回到家里来都已经是3点多钟了,再开始跟我讨论,大概讨论2个小时,然后5点钟,对我的一些结果给出意见来,然后他再开始睡觉,大概睡2个小时,又开始起来做新一天的工作。”
高会军说:“这段经历,让我对国外大学的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后期希望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的问题上面来。”
2007年,高会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当年唯一的博士后奖,结束了自己海外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时,他可以选择去德国作洪堡学者,还可以选择在北美高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国外的科研环境比国内优越。但是他常怀感恩之心,心系祖国的发展,带着一份感情和一份责任,高会军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
近些年,从高会军团队毕业的学生在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些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高会军希望在国外求学的留学生们,将来能够回国发展,为祖国贡献聪明才智。他感慨如今境内有越来越多的好机会、好平台,可以让优秀留学生建功立业、实现价值。
传道授业的风范师长
在回国后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成为当年获此殊荣最年轻的学者之一。高会军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之后,我就相对进入了另外一个发展的阶段。”
面对自己的学术科研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的挑战,高会军拿出来的仍然是那股韧劲和拼劲。而学生们感受最多的是责任和关爱。在努力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他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培养国家高端人才为使命,在学生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一位学生毕业答辩,在浙江出差的高老师提前一天就订好返程机票。由于天气等特殊原因,哈尔滨机场所有航班取消,高老师就临时改变计划从浙江先飞北京,再赶当晚的火车第二天参加学生答辩。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杨学博告诉记者:“(机场到火车站)中间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超励志!从中专生到教授,他32岁成为国家杰青!,当时我包括高老师也非常担心这个事情,就怕衔接不上。”高会军说:“飞机还没落地的时候,我就跟乘务员说了,你让我坐在前排一些的位置,我要早去赶火车,所以飞机一落地,我应该是第一个跑出去的,我就拖着箱子就开始跑,赶机场快线。”最后在开车前两分钟,高老师登上了开往哈尔滨的夜班火车。坐了一夜的硬座,高会军第二天早上七点钟回到哈尔滨,直接赶到答辩现场。
经历过求学路上的坎坎艰辛,他深知莘莘学子渴求知识的愿望,他用自己闪光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引领一批批学子抵达成功的彼岸。高会军指导的学生中,有黑龙江省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牟少帅、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的沈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额奖学金的张文龙等同学。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领航者——高会军。这么多年来,高会军带领团队,培养出了20多名博士生和众多研究生,他们后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安实说:“应该说在国内同龄人中的学者中,带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的学者并不多。”
高会军学生部分列表
吴立刚是高老师的师弟,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团队的核心。除夕那天,他还接到高会军的电话:“上午给我打电话,说有个论文要修改,说现在赶紧行动,晚上要把改好的稿给他返回去。当时我心里也是很生气,都回家过年了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当教授,我已经5年没回家过年了。我们这个团队从建立之初,最开始养成一种习惯,至少我们很勤奋、很拼搏,这种习惯慢慢就变成一种实验室的文化了。”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就读的赵宇同学感慨道:“从论文的撰写到研究工作的发表,没有高老师的悉心指导简直无法想象,更别说达到现在的高度,是导师让自己明确了方向,是导师的人梯作用让我登的更高。”耶鲁大学的牟少帅对他的评价是:“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影响了我,而他严谨踏实的态度更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子才说:“真正的科学家,他在自己发展历程,在追求个人东西的时候,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我们现在要培养人,特别注意一点,要注意青年人培养过程的奉献精神,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高会军曾入选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
高会军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由一名中专生到教授的跨越。这一切,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也正是他坎坷、曲折的求学经历培养和锻炼了他坚韧不拔、勤奋踏实、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他的事迹为身边的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常怀危机感,脚踏实地行动;秉承细节决定成败的态度,细心做事;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执着不放弃。”总结多年的科研经验,高会军感慨道: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像哈工大校训说的那样“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综合整理自:学界咨询、人民网、观察者网、中新社、学术志等。
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戴小川课题组诚聘1-3名博士后(生物电子方向)
xcdai at
一、合作导师简介
戴小川,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五院院士 教授,随后分别在哈佛大学、塔夫茨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11月加入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生物电子学以及多模态生物传感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PNAS、 、Nano 等杂志发表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课题组网页:。
二、研究方向
多模态生物化学传感器、纳米-生物界面、脑机接口、赛博格组织。
三、背景要求
课题组诚聘在材料学、化学、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取得博士学位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具有良好的科技英文读写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以下研究背景的申请者优先考虑:
1、低微纳米材料合成、组装与应用免联考在职研究生,水凝胶材料、仿生材料、活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2、柔性电子学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戴小川课题组诚聘1-3名博士后(生物电子方向),电子皮肤,超净间微纳加工,MEMS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待遇,生物化学传感器,表面化学,电分析化学
3、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干细胞工程,生物力学,免疫荧光成像
4、神经科学,神经工程,电生理记录,小鼠/大鼠动物实验,动物行为学实验
四、薪酬待遇
入选者享受清华大学的所有博士后政策和待遇,包括基本薪酬、课题组津贴、落户北京、子女入学、博士后公寓等相关待遇。同时课题组全力支持入选者申请各类博士后基金与人才项目,包括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面上资助()、博士后特别资助()、国自然青年基金()等。
五、申请方式
请申请人直接将申请材料发送至:戴小川(xcdai at ),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学校/工作单位-博士后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1、求职信(Cover )
2、个人简历
3、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