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省理工 / 麻省理工博士后什么水平,董甦伟:与糖结缘,他选择回到北大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

麻省理工博士后什么水平,董甦伟:与糖结缘,他选择回到北大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

2013年,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的董甦伟回到母校,在国内开始了糖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药学院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一流的实验平台让董甦伟心生向往,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个毕业生对北大的母校情结”,他当然希望回到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去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

糖,与核酸、蛋白质一起被并称为三大生命物质,由于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而成为科学难题。

国外糖科学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力量还相对薄弱。2013年,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的董甦伟回到母校,在国内开始了糖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开拓。

从颐和园路5号到学院路38号,初心不改,热爱依然。

董甦伟

“偶然”与北大相遇

被问及两次选择北大的经历,董甦伟坦言“其实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一直到高中时,董甦伟“对高考志愿都没有什么谱”,当时信息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非常有限。高考前的那个寒假,同一高中的师兄刚好从北大回家过年国外在职学位班,闲聊中提到北大的文理科都很厉害,董甦伟自小喜欢理科,尤其对化学情有独钟,他在师兄的建议下选择了报考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并如愿在当年的高考中以贵州省单科第一的成绩被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录取。

“我觉得第一次选择北大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对于理科而言,尤其是在化学方向,北大就是最好的,我的选择肯定是要到最好的地方去学习。”

然而,考上北大的兴奋劲还没完全过去,董甦伟突然发现“自己不突出了”,因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很多是竞赛生,其中不乏一些已提前学习过大学化学的课程。“像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哪怕是高考状元,跟竞赛生也是没法比的。”

董甦伟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聪明、多么与众不同,我觉得自己的天赋是很一般的,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只有通过努力,甚至比别人花费更多的功夫,才有可能把一些事情做好。”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和跟别人不一样的方面,“那就看你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去发现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

在化学学院的前两年,董甦伟的成绩虽然不算名列前茅,但也从未落下。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在实验技能方面的潜质,有机化学实验成绩还是“最好的之一”,这对他后来选择有机合成化学方向产生了直接影响。

大三时,学院给每位本科生提供了接触科研的机会。董甦伟结合自己的兴趣敲开了化学学院王剑波教授的办公室。“你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王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打消了董甦伟的担心。“但你知不知道做有机化学非常辛苦?”令人意外的是,王剑波没有向学生展现科研世界的神奇旎丽,而是先给了一个下马威。“做科研很辛苦,要踏踏实实地沉下心来,并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董甦伟对那一席谈话至今记忆犹新。“王老师是第一位引领我走上科研道路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了做科研从来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很多时候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开始就要做好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直到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或取得了突破,才能获得瞬间的成就感。”

本科毕业后,董甦伟选择出国深造,并顺利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当他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即将完成之际,董甦伟便决定将目光投向国内,这是他心中自然流淌的家国情怀,也是他一直以来学成报国的强烈愿望。他先后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一次机缘巧合,让他与北大医学部药学院产生了交集。

回忆起当年来药学院面试的情景,董甦伟犹记得当时在王夔先生、张礼和先生面前“有点紧张”,但“我们的交流是愉快的”,他们认为我的研究方向很有特色,正好药学院在这方面有引才的需求。药学院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一流的实验平台让董甦伟心生向往,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个毕业生对北大的母校情结”,他当然希望回到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去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

在糖科学领域一路狂飙

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阶段,董甦伟本想继续有机合成的研究,却阴差阳错来到有机合成大师 教授设于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的实验室,从纯化学转向化学生物学交叉方向。在那里,他开始接触药学,也自此与糖结下了不解之缘。

糖,其实无处不在。人们吃的淀粉、穿的纤维素、用的保湿面霜,都是糖。

麻省理工博士后什么水平,也远比人们以为的复杂。单个的糖单元经过不同的连接和重复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寡糖或者多糖分子。由于每个单元有一些区别,就会导致互相连接之后形成的更大尺寸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董甦伟举例说,比如同样是两个糖单元放在一起,有的是果糖,有的是蔗糖或纤维二糖,从我们的直观感受来说,它们的甜度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在我们身体内也有很多这些不同的单糖单元构成的聚糖或者糖链化合物,这些糖质对生命体里的很多生物过程都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糖质分子,有的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去对抗癌症,有的却是身体里面的癌症和肿瘤要发生转移的一个信号。糖的这种片段重复的可能性非常多,再加上每一个糖的单元之间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将它们组装成一体以后,可以想象能够产生的不同组装方式是呈指数级别上升的,这就给我们研究不同糖分子的不同功能带来很多困难。

董甦伟一直着眼于提高糖的成药性。“无论是核酸、蛋白质还是糖,这些内源性化合物要能够成为临床上的药物,只用天然产生的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在体内很容易就被降解掉或代谢掉了。”想要糖在人体内产生效果,或效果持续时间更长,就需要对它进行结构或分子上的改造,让糖发挥更持久的效应、发挥更好的效果。他提到最近很火的索马鲁肽,多肽药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到达体内后很容易被降解,“可能过10分钟到半小时就没效果了”。董甦伟尝试在多肽药中引入一些糖,以延长多肽药在体内的半衰期,让它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他还利用“糖衣”这种纳米组装体模式,去做一些与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相关的研究。

2020年,董甦伟带领团队通过6年的努力,首次实现了IL17A的人工合成,该分子成为迄今通过人工化学合成得到二硫键体系最为复杂的最大糖蛋白分子。他的团队通过化学合成策略构建了一系列均一结构糖基化修饰的β淀粉样多肽,系统研究了糖链对其病理性聚集的影响,并和合作者一起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糖多肽纤维的三维结构。这一工作为探索糖链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的生物活性及病理毒性,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及新的研究思路。相关成果在2021年11月以“O- -β to Form New for ”为题发表于 of the 。瞄准交叉学科的前沿问题,董甦伟充分发挥自己团队化学合成糖蛋白的优势,构建了特定位点具有O-修饰的蛋白,与合作者一起阐明了O-修饰对/PSD95液–液相分离过程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O- – phase of /PSD-95”为题发表在 。

化学合成均一结构糖修饰β淀粉样多肽探究其病理性聚集规律和聚集纤维三维结构(图源:JACS)

蛋白O-位点鉴定,蛋白合成与抑制LLPS机理(图源: )

董甦伟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获得2018年“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019年9月21日,中国化学会成立糖化学专业委员会,董甦伟荣获首届中国化学会糖化学青年学者奖。

众“生”皆苦,心中自有甘甜

作为北京大学人事体制改革后医学部最早一批“新体制”引进人才,董甦伟刚来到药学院就获得了招收博士生的资格。“那时和同学们年纪相差不大,经常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谈论体育赛事,相处非常融洽。”

董甦伟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作为过来人,董甦伟深知学生的辛苦。“我知道现在的环境比较‘卷’,大家压力都很大。”他以自己留学和科研的经历鼓励学生,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挑战,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解决。

董甦伟所教授的“有机化学”课程在教学形式上相对传统,但他还是希望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我特别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也经常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AI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尝试用人工智能工具来代替自己进行写作,董甦伟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文献、自己去写作。修改学生的论文初稿往往耗时费力,但他认为这对研究生是好的、也是必需的训练,因为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写作水平就会慢慢得到提升,学生也能逐渐掌握论文写作的要领。虽然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长有利,他都愿意去做。

董甦伟修改学生论文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董甦伟认为,一名真正合格之导师并不止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人格。除了在学业科研方面严格要求,董甦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的学术或者专业水平能达到什么高度,最终取决于你自己的立德和修身做得怎么样。”他希望北大的学生要心怀家国、勇挑重担,还要心怀人民、有所追求,要为社会大众去做一些事情。

董甦伟为建立一个高水平实验室、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科研素养、实验技能、英语能力等各方面对学生悉心指导。课题组成立以来麻省理工博士后什么水平,董甦伟:与糖结缘,他选择回到北大开启自己的“甜蜜事业”,先后有4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他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自2015年起连续3年代表北大参加“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取得了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近年来,课题组毕业生不乏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后研究的。

不知不觉,董甦伟来到药学院已有11个年头。虽然药学院距离燕园不到5公里,而他在化学学院读书时北大和北京医科大学刚刚合并,“我来此前对这里一点都不熟悉”。“以前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医学的就是医生’,在这里待得久了,对医学的领域、医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北医的厚道传统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近年来,校本部和医学部联系愈加密切,董甦伟课题组也和本部的多位老师保持着紧密的合作。

“我想讲一个完美的故事”

董甦伟说,做科研也如讲故事。

“所谓讲一个故事,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别人什么。与之相似的,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通过这项工作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我的博士后导师经常说一句话,如果把问题分为ABC档,最重要的这类问题也就是A类问题,哪怕你是用不那么好的方法去解决的,也好过用特别好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不重要的问题。”

“做一项课题也好,发一篇论文也好,其实是在讲一个故事。”近年来,董甦伟作为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hem.、Nat. .、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但如果只是把基础部分做好,他总觉得“缺点什么”,“就好像这个故事没讲完一样,总是到那儿就卡住了”。

“我希望能够解决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在基础科学领域作出原创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董甦伟表示,“如果能够从我们的新发现里产生新药或新的治疗方案,让之前无法救治的疾病通过我们的策略得到解决,就是一个‘完美故事’。”

近年来,董甦伟带领团队在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团队正在对相关机制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完善,“希望有一天能真正把它给用起来。”不过,董甦伟也坦言,从这种早期发现真正走到临床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属于董甦伟的“完美故事”,未完待续……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每日科学家: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

作为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辛勤耕耘,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他坚持不懈,使我国的湿法冶金在很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诲人不倦,为科研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是默默奉献的学者,他是奋战“一线”的科研人,他就是陈家镛。

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的一个读书世家。他的父亲陈松谱曾开办过私塾。陈家镛自幼奋发读书。读书时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中国受外强压迫、国土丧失的惨状激发了他以科学和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中学毕业后,陈家镛考入当时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并于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47年,陈家镛赴美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和伊利诺大学博士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家镛和他的夫人像许多海外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的祖国,时时刻刻想着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婉言谢绝了美国公司的热情挽留,放弃了功成名就的事业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举家归国,开始他的报效祖国之路。

陈家镛在化学工程方面很多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突破意义和贡献。他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归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每日科学家: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开发工作。比如,他研究出了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铼与钼等的新过程。而且,他还长期坚持生产自己研究成功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多年来,陈家镛十分关注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生,其中毛在砂、刘会洲、鲍晓军等都已经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承担了国家的重点科研任务,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陈家镛放弃优厚的待遇,选择报效国家。在这条并不平坦的科研路上,燃烧着自己的爱国心,报国情,他用沉甸甸的成果,默默无闻的态度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风范。

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北大“数学天才”留美回国,6年后重返美国,为什么留不住?

北大“数学天才”留美回国,6年后重返美国,为什么留不住?

相比90后“数学天才”韦东奕的声名鹊起,80后“数学天才”许晨阳的命运,似乎有些跌宕起伏。

1981年出生于重庆,1999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再到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许晨阳曾经于2012年回到北京大学,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接着在2013年成为该研究中心教授,201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外还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等荣誉纷至沓来。

但是令人颇为疑惑的是:回国6年后,许晨阳于2018年全职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一时间引发了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

从草根群众到媒体大V,从专家学者到各界人士,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并深切反思着同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数学天才,在回国6年后,却选择了重返美国?

诚然,为了开拓视野和增进交流的目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优秀毕业生和精英学者选择出国留学,这本身无可厚非。

因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够拥有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优越的薪酬待遇,即便是工作地点在美国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即便是抱着留学“镀金”的想法去求学深造,只要不违规犯法,谁都没有意见。

毕竟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都是远渡重洋学到先进技术,再回来报效祖国的。

那为什么许晨阳的求学深造和工作任教经历,就引起了网友的困惑不解呢?

或许,我们从许晨阳给出的“三个理由”,能够一窥端倪。

第一,“国内学术界过于在意资历,缺乏对年轻人的支持”。

这是对高校界隐匿的一些“论资排辈”现象的还击。众所周知,许晨阳从17岁先后进入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和国家数学集训队,被北大数学系破格录取,接着用3年时间读完本科阶段4年的学习课程,提前毕业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但是在海外名校“求贤若渴”的境况下,31岁的“数学天才”还是选择了回国任教。

可以说当年的许晨阳,对于振兴国内数学界,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一腔热情和家国情怀,但是在北大任教的许教授,显然低估了在高校里做研究的“额外因素”。

尤其是他在申请一些课题项目时只有30多岁,年龄不大、资历尚浅、荣誉不高,在屡次考核和评奖中“淘汰出局”,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第二,“国内学术界有很多急功近利的人麻省理工博士后回国待遇,北大“数学天才”留美回国,6年后重返美国,为什么留不住?,不利于那些潜心搞学术研究的人”。

其实各行各业,都存在一些忽视内涵价值,盲目追求蝇头小利的人,这样的一些行业“逆行者”,势必会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投资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

对于刚过“四十不惑”年龄的许晨阳来说,能够自律自觉地倾心于科研学术,不像少数人那样浑水摸鱼,“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就像是北大“韦神”一样,只顾踏实做研究,不愿耳闻窗外事,当然是情操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表现。

不过在我看来,或许在数学研究的深入层次上,许晨阳和韦东奕各有千秋,但是在为人处世和学术态度上,“北大扫地僧”韦老师的造诣,还是更胜一筹。

单就那一份“不论项目,只谈学术”的专注精神,就值得许晨阳好好学一学。

也就是说,国内学术界或许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但一定还有更多潜心搞学术研究的人。

第三、“学术论文造假现象严重”。

这一点我们得承认,近些年曝出了不少论文造假、抄袭和复制的例子。

尤其是一些985大学里爆出的本科生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的“励志奇迹”,不用说,背后肯定有一些论文灌水、抄袭或造假的现象。

对于这样的事情,只要是评职称、选先进和拔资历需要论文发表数据来佐证,那么这样的现象,或多或少都会暗潮涌动。

不同的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只有“数学天才”许晨阳在回国任教六年后免联考在职研究生,用一种“撕破脸皮”的方式,说出了自己心里最直观的感受。

当然我只能说,这不过是个别现象。

总之,生活就是这样。

对我们这些需要每天“搬砖赚钱”的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才智,像韦东奕和许晨阳那样在奥数和高数的知识海洋里潜心精进,也没有他们的脑力和实力,能在异国他乡攻读硕博,成为被海外名校争相招揽的天才学者。

像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北大扫地僧”韦东奕埋头做学问的超凡脱俗,更没有“数学天才”许晨阳“直言相谏”的决绝勇猛。甚至可以说,属于这两位天才数学家的数学世界,根本就是离我们“天各一方”的海市蜃楼。

但是我依然还是想劝许晨阳教授一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

不管何年何月,只要你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我们随时都欢迎您回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mashenglg/14784.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