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年居住签证可以在大马工作、创业享受国民待遇:持有马来西亚十年居住签证在马来西亚从事任何工作不需要工作准证,注册大马公司没有任何的条件限制马来西亚第二家园华侨生联考,而第二家园,是没办法在大马应聘工作,如果需要工作请办理工作签证
2、 大马十年居住签证,房产购买无门槛限制—在马来西亚购买房产无种类和价格的任何限制大马的房产任意购买马来西亚第二家园华侨生联考,马来西亚十年签和第二家园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受用?,如果是第二家园在大马买房的话根据州的不同需要50万-200万的起购价格的房产才可以购买
3、 购买房产享受贷款及利率优惠—大马房产无限购和限贷。购房房产数量无限制,并可享受高达90%的贷款成数,且年房贷利率仅需4%左右。而第二家园贷款成数为7成左右
4、 生育无限制—马来西亚不仅没有计划生育规定,而且政府鼓励多生、优生。想生就生,不受限制。拿到红卡后新生儿将自动获得大马国籍(大马蓝色身份证和马来西亚护照)。十年签居住满5年即可申请换红卡,也可以续签十年。
5、第二家园申请成功后需要在大马的银行存一笔钱。这笔钱不能动,取出就代表销签。十年签没有存款要求。
6、第二家园的主申请人一年需要更新一下签证,副申请人半年更新一次。十年居住签证申请人为10年换一次照片,母亲可以带孩子一起申请(家属签证有效期为5年可以续签)
7.最重要的一点是马来西亚十年居住签证可以参加华侨生联考,第二家园则分学校。
以上就是马来西亚十年居住签证和第二家园(MM2H)的区别,总的来说,能申请马来西亚十年居住签证就不要申请第二家园。
主需求一:工作自由,再也不用为工作签证发愁,一次办理,终身自由选择工作,节省后期的签证费用;还可以续签,全家定居大马,居住5年之后还可以有条件转永居即红卡(PR)
主需求二:开办公司自由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可独立法人经营,决策权一人把控
主需求三:同马来西亚公民一样享有就读公立学校、参加医疗保险
主需求四:想参加“华侨生联考”的人群,由于我国教育部的规定,参加“华侨生联考”必须是侨胞身份,且拥有某国国籍或永居,必须拿到身份已经超过四年,即视为有资格报考“华侨生联考”
菲律宾华侨生联考机构,“华侨生”联考,缘何成了被人利用的“歪门邪道”?
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永远存在正邪两路与“魔道之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几天备受关注的“假华侨生”现象,正是如此。
通过中介机构,花费十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菲律宾华侨生联考机构,“华侨生”联考,缘何成了被人利用的“歪门邪道”?,办理菲律宾绿卡或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获得华侨身份。在国外待两年之后,便可以避开有关资格的全部审查限制,“出口转内销”,进而以华侨生的身份进入“华侨生联考”的考场,以较低的分数进入名校。本来是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名校的差等生,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体外循环”,就又顺理成章地重回体内,堂而皇之地进入名校,既没违反法律、又符合一切政策要求,这样的做法,不得不说,很“聪明”。
但这真的是“聪明”吗?细细想来,这种做法“杀伤力”“破坏力”巨大。
其一,看起来受益的学生虽然赢得了进入名校的机会,但是却结结实实地在人生诚信的考试中跌了一个大跟头。想必,能通过如此手段进入名校的考生,一定不会通过这样一番经历学会奋斗、懂得努力与珍惜,而是学会了投机、钻制度的空子,了解了不通过努力,通过投机与钻营来达成目标的“歪门邪道”,这样的学生即便进入了名校,但却或许已然输了人生。
其二,违背了华侨生联考制度设立的初衷,破坏了联考的考试生态。同样难度的试卷,一个是长期旅居海外,在海外接受教育的真华侨考生,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大陆考生,只是在海外待了两年的“假华侨”,自然前者吃亏、后者沾光。有限的名额如果都被钻制度空子的“投机分子”获得,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了真华侨生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让考试设立的善意和本真,消失殆尽。
其三,尽管这种做法并没有违反法律,尽管每年通过华侨生联考的学生数量并不多,但是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方面严重损害了高考公平,破坏了正常的高考秩序,另一方面,这种通过金钱,通过换个身份就能进入名校的“变身游戏”菲律宾华侨生联考机构,向社会传递出身份比努力更重要、父母有钱比个人奋斗更为重要的信号,伤害了社会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信心、对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坚持。其负面意义,不可小觑。
那么,为什么初衷为“满足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回祖国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内地读大学的机会”的“华侨生联考”政策成了被人利用的“歪门邪道”呢?原因也不难分析。
制度设计仍不够严谨是根本原因。每位“变身考生”的报名资料都是真实的,也都符合制度要求,这就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制度设计上仍不够严谨的现状。如何完善制度设计,让制度的设计成为将造假者挡在门外的“天然屏障”,需要政策相关设计者的责任心与智慧。
我们看到,“华侨生联考”被钻空子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个别地方出现了“华侨生”突然激增的不正常现象。为此,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等多部门联手,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措施,调整国外居住年限要求,严格限定报名条件,严格审核考生报名资格,相当程度上有效遏制了华侨生报资格造价的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假华侨生”现象并非不能治,而全在于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与责任心。
当然,中介的推波助澜也是重要原因。即便到现在,教育部已明确表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开搜索引擎,各种华侨生报考的中介广告还是赫然在线,而且,还拿出此前成功的案例现身说法,招揽客源。治理相关乱象国外在职学位班,彻底切断借“华侨生联考”形成的非法商业链,相关部门还需有所作为。
回溯我国教育改革走过的漫漫长路,我们会发现,“魔道之争”与“猫鼠游戏”其实一直都在。特长生制度、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每一项攸关机会公平的教育制度都曾经受过造假、作弊的挑衅,但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魔道之争”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教育公平其实是一个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圆里的一份子,没有例外,只有所有人都自觉维系这个圆,才有可能让我们更快地接近教育公平的内核。(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