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法国里昂9月24日电通讯:里昂新中法大学续写中法友好交流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张雪飞付杉杉
几个世纪以来,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方的一个终点,法国东南部城市里昂始终同中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法两国经贸、文化、学术及社会交流的重要纽带。坐落在城市西侧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新中法大学,更是在两国人文交往的长卷中谱写了意义非凡的绚丽篇章,是中法友谊的重要见证。
里昂新中法大学此前为创建于1921年7月的里昂中法大学,它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
回望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怀揣远大救国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选择走出国门,远渡重洋,通过勤工俭学,汲取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思想理念,探寻振兴中华的道路。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中国教育家的推动下,法国利用“庚子赔款”在里昂创建了中法大学,校舍由当时闲置的旧军营圣-伊雷内堡改造而成。从此,这里成了中国留学生和勤工俭学学生的聚集之地。在法勤工俭学并从事革命活动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革命先驱都先后在里昂逗留过。
从1921年到1946年,里昂中法大学总共招收了473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进行文科、理科、医科、商科、艺术等不同专业的学习。这些留学生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科学、文化、艺术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由于经费困难,里昂中法大学在1951年停办。沉寂近30年后,1980年,该校以里昂中法学院之名重获“新生”,专门为已有大学学历并已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人提供短期进修、深造机会。2014年,该校再次更名为里昂新中法大学。
李石曾的外孙女、曾在长沙的中南大学(原中南矿业学院)任教25年的朱敏达老人,1982年被选派至里昂中法学院进修古生物学。日前到访里昂的她告诉新华社记者,当年短短9个月的进修,不仅让她在专业领域有所提高,同时也学习到了法国的文化和思想。
随着中法两国关系交往日益密切法国里昂大学有,里昂以及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见证了中法两国高层的特殊交往史:邓小平和邓颖超曾分别于1975年和1980年到里昂访问;1999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了里昂;2014年3月,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免联考在职研究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曾赴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参观,并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
如今的里昂新中法大学,在纪念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历史、传承中法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意义。它将重点致力于从文化、经济和高等教育三个层面提升里昂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经过翻新改造的中法大学旧址礼堂法国里昂大学有,通讯:里昂新中法大学续写中法友好交流新篇章,其一层被开辟为一间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展厅,将成为法国民众以及各国参观者了解中国的窗口。此外,中华美食节、中国电影节等文化活动也已在日程安排之中。
为中法两国企业搭建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里昂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也是里昂新中法大学未来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投资占里昂所在的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直接外来投资的8%,已有中国银行和华为等20余家中资企业进驻里昂。今年4月,中国首条直达法国里昂的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里昂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进入新阶段。
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里昂新中法大学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中国留法学子提供支持与服务。目前,中法互派留学生规模已超过5万人,仅里昂地区平均每年就要接待5000余名中国留学生。里昂新中法大学将重视推动中法高等院校间合作,通过学术会议、研讨等多种形式构建跨学科中法交流平台。
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高耸的石堡门上用中法双语镌刻的“中法大学”金色大字依然闪亮。如今,里昂新中法大学将为这座古老而神圣的殿堂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法两国友好交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