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四处的尸体
2012年5月29日星期二早上9:30,蒙特利尔市迪卡瑞大道5720号这栋公寓楼的保洁员迈克在清理垃圾时,注意到大楼后方小巷的垃圾堆里有个灰色帆布行李箱。他多看了一眼,心里想着,都要丢了,为什么要上锁呢?
(迪卡瑞大道5720号)
部分报道称,其实迈克25日便看到那个行李箱了,只是那时垃圾太多,没能清理完。
接着他看到成片的蛆从箱子上方的洞里爬出来,以为是某住户家里的宠物死了,不知道怎么处理,便丢了出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迈克打开了行李箱……
他立马报了警。
警方抵达后,在现场搭了一个蓝色帐篷,打开了行李箱。里面是一个男性躯干,头颅与四肢不见踪影。
(行李箱)
同一天下午6点(部分报道称上午11点),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保守党总部收到一个邮寄包裹。前台秘书签收后打开,恶臭扑鼻而来,箱子内部已被血浸透,里面竟是一只血淋淋的人体左脚掌。
由于当时的总理是保守党党魁,这包裹等于是寄给了加拿大总理。
通过邮政系统,警方拦截了另一个寄给自由党总部的包裹,里面是一只人体左手掌。
受到惊吓的不仅仅是办公室里的职员。消息一传出,全国哗然,媒体报道称恐怖电影真实上演。而警方很快将目睹一项关键线索:一段令人不寒而栗、全身发麻的视频。
案发前几天,大约5月25日,一段名为“One ,one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全长约11分钟的视频在网站上传后被疯传。
镜头正对着一张床。一个背对着镜头的白人男子坐在床上,身下是一个浑身赤裸、双手高举过头、被固定住的男子。这段看似做爱的影片没多久却变成了惊悚片。冷不防地,男人右手举起一把冰锥,猛力地刺捅着身下的人,高达50-60次。部分报道称,那把冰锥在部分镜头里换成了尖刀。
根据媒体报道及网文描述, 这段视频的完整内容就是这个男子对另一个男子进行刺捅、分尸、奸尸、食肉、让狗舔尸、再用酒瓶奸尸。
这是真实事件的录影吗?尽管有争议,但警方很快便证实了。由于警方在29日接到报案调查了现场后,才看了这段25日开始流传的视频,他们在视频里指认出了部分物件,包括那张挂在床头墙上的海报、一只酒瓶,和那只黑白相间的狗等,都出现在现场那些垃圾袋里。唯一不同的是,视频里的狗还活着。
除此之外,技术还原也证实了这段视频的真实性。
那么,视频里这两个男子是谁呢?视频后段有一幕,施暴的男子在开着水笼头的浴缸里,哗哗的水流声中,转着一颗血淋淋的头颅。那是一个约30多岁亚裔男子的脸。
(案发现场:清理后)
5月30日,警方公布了两人的身份:嫌犯是29岁的卢卡·罗科·马尼奥塔,受害者是来自中国、33岁的留学生林俊。
(林俊)
林俊,1978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妹妹。2010年林俊来到加拿大,在Tyark 上语言课程。2011年7月,他进入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成为计算机工程系的本科生,尽管他在国内已经有一个相关的学位。对于他是否是移民身份,媒体报道并不一致。
(林俊幼年)
课余时,林俊在一家便利商店( HKK)打工。雇主称他安静认真、很有礼貌,从不与人起争执。朋友们心里的林俊温和真诚、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幽默的他还爱猫。空闲时,他喜欢和朋友们吃饭,特别是韩式炸鸡,并一起玩游戏“三国杀”。纪录片中,他的好友称,林俊性格害羞内向,是个没有出柜的同性恋。
(林俊打工的店)
案发那个月初,他搬到蒙特利尔城西,与友人合租了一套公寓。根据媒体报道,怕母亲担心,林俊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
(林俊住处)
卢卡·罗科·马尼奥塔
1982年7月24日,卢卡·罗科·马尼奥塔(Luka Rocco )生于加拿大士嘉堡,本名埃里克·纽曼(Eric Kirk )。他临出生前,17岁的父亲唐纳德才与16岁的母亲安娜结婚。卢卡还有一个妹妹梅丽莎,和弟弟康拉德。
根据报道,孩子们小的时候,有洁癖的母亲总是让他们不停地洗手,直到皮肤红肿、发痒。据说卢卡5、6岁了还穿着尿不湿,因为母亲痛恨他尿床。她还曾把孩子们的宠物兔摆在屋外一整夜,结果给冻死了。此外,母亲也不让孩子们上学,而是让他们在家自学。卢卡直到六年级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卢卡的母亲:安娜 Anna )
可上学并没有比待在家里好过。由于有阅读和数学学习障碍,他一开始被放在特殊教育班。学习不好、衣服破旧、性格内向害羞等,卢卡在学校里并不受同学待见。更糟的是,他喜欢玩芭比娃娃,还有想当个女孩的倾向,使他经常被同学排斥、霸凌。
1994年父亲被诊断罹患精神分裂症后,与妻子离了婚,孩子们从此跟着外婆过日子。
1999年,卢卡开始产生幻听、大声说话、无端感到害怕等现象,外婆便带他看了精神科医生。这时才上高中二年级的卢卡辍了学,进入一家精神疾病机构。从此他开始了长年就医。
两年后,他被诊断罹患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到了2004年,由于严重的抑郁症,卢卡被告知这辈子都得服药,否则“你的人生会一团乱”。这时他才22岁。
卢卡的精神健康状况也影响了他的工作。这个17岁辍了学的少年打过各种工,但都维持不久,经常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便被解雇了。他的工作表现差,也常常旷班。
2003年,他开始拍摄同性恋色情影片,兼职跳脱衣舞与从事性工作,也在2005年为一家同性恋杂志当模特拍照。
2004年,他在网络上认识一个21岁,但心智能力只有8~12岁的女孩。卢卡利用她的身份申请信用卡,然后盗刷了上万美元,被起诉、定罪诈欺。不仅如此,卢卡还性侵了这女孩,并将过程录影下来。媒体报道没有透露原因,但警方最终没有因这起性侵犯而起诉卢卡。
2012年案发后,卢卡当年的律师称,若当年卢卡被起诉、判刑,或许能阻止他后来这一连串越来越恐怖的行为,因为他很可能终生被监管,被迫规律地就医、服药。
卢卡一点也不喜欢他的人生。2006年,抱着一切重来的期望,给自己改了名。他的变性女友芭比对媒体记者称,卢卡想当模特和演员,他想成名、成功、得到财富。
很不幸,事与愿违。一年内他申请破产,称自己生病且没工作。2007、2008年,他参加了两次电视节目试镜都未成功。
尽管警方才刚知道卢卡这个人,对上万人而言,他已是臭名昭著。
这群人,包括化名迪安娜( )的美国数据分析师、美国退伍军人瑞安(Ryan Boyle)、动物保护团体“ Ink”的发起人约瑟夫( )、英美两国数个动物保护团体成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脸书网友。他们在案发18个月前便开始关注卢卡,起因是一段虐猫视频。
(约瑟夫)
2010年12月,一段名为《一个男孩、两只小猫》(“One boy two ” )的视频引起众多网友注意。卢卡把2只小猫放进一个透明真空袋里,密封后接上吸尘器,按下开关。袋子里的空气在吸尘器的呼呼声下慢慢被抽光,2只猫活活地死于窒息。接着,卢卡把僵硬的小猫尸体取出,打开冰箱,放在空无一物的置物架上,展示于灯光下。
这段视频里的暴力与冷血不仅让爱猫人落泪、更惹怒了动物保护团体。一夜之间,4000多个素昧平生的网友加入了一个脸书社团,甚至一度多达上万人,致力于找出杀猫者的真实身份。
那时网友们还不认识卢卡。在视频里,他穿着一件深绿色长袖带帽的运动衫,只露出他的侧脸及刘海。
可还没找出杀猫凶手,两段类似的视频很快又被上传。第一段,一个手抓着一只小猫,将它沉入满水的浴缸里,镜头全程记录小猫挣扎、溺死。第二段,一只小猫被放在床上,不久后一条金黄色大蟒蛇从枕头下缓缓爬出,吞噬了小猫。
(视频里被蟒蛇缠住后吞噬的小猫)
网友们认为这3段视频来自同一个人。
约瑟夫看了杀猫视频后,打电话给了他的姐姐。他姐姐的专业是犯罪分析,她告诉约瑟夫,这个杀猫者会继续虐待动物,施暴对象很可能升级为人类,而且不止一个。换句话说,这个虐猫者不仅是潜在杀人犯,更是有可能是连环杀人犯。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搜索调查,一度找错了人。一天,几个社团网友收到一个假名账号传来的信息:“你们在找的那个人,名叫卢卡·马尼奥塔。”
迪安娜和瑞安觉得这个名字很假,但还是谷歌了,并得到完全出乎他们意料的结果。用这个名字可以搜索出数百条网页、数百个粉丝网站,以及数都数不尽的照片。
照片里,卢卡身处圣彼得堡、巴黎、洛杉矶等各大城市与景点,貌似是个有钱人,天天在世界各地旅游,过着奢侈的日子。(后来经过技术分析发现这些照片都是合成的。)
但他们也找到卢卡在2007年参加节目试镜的一段视频。听着他的北美口音,再加上其他的线索,例如照片里的香烟牌子、吸尘器机型等,他们锁定加拿大。
终于,在长时间的追查后,网友们找到了卢卡的真实身份和居住地,并报了警。2011年,多伦多警方接到报案,到卢卡租住的地方敲了门,却被告知卢卡已经搬离。
至此,警方也没有再多做什么了。即便虐待动物在加拿大是违法的,但对于追捕一个传闻中的网络杀猫者,警方或许资源有限。
在追查过程中,有一个脸书使用者自称猫是他杀的。这与迪安娜和瑞安当时掌握的线索完全不符,尽管他们都觉得不可能,可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这个被误认为虐猫者的年轻男人受到网络暴力,最后不幸死了。有人猜测是自杀,但真正的死因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死前正与忧郁症搏斗着。
或许这个男人只是想借这个方式得到一些关注。约瑟夫在纪录片里说:我们要很小心,往往我们会不自觉地成为我们一开始想要对抗的暴力。
其实,英国《太阳报》记者韦斯特(Alex West)也曾报警,并被驳回。韦斯特写了一篇关于虐猫视频的文章,同时公开调查虐猫者身份。2012年初,他在伦敦北边一家小旅馆里就此事采访过卢卡,但卢卡否认与虐猫视频有关。
(中:卢卡;右:韦斯特)
事后《太阳报》接到一封语带威胁的电邮,主要内容翻译如下:
“…这一次,受害者就不只是小动物了,不过,我会寄一份新影片给你的。
你看,杀戮可跟抽烟不一样……抽烟实际上是能戒掉的。
可杀戮,一旦你尝过那滋味便停不下来了。那种强烈的冲动,让人想不接着干都难。
最好玩的是看着千百万人因此而愤怒,却又无计可施的样子,因为他们抓不到我。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搞这个。我喜欢冒险。
看着这么多人辛辛苦苦地搜集证据,却不知道我是谁、也抓不到我,真是太好玩了。
你看,我总是占上风,我手里有王牌,而且我会继续制作电影。
下次你们再有我的消息时,那将会是一部我拍的电影,电影里会有一些人,而不仅是小猫咪哦。:)…”
这封署了假名的邮件后来证实是卢卡发的。
(收到这封邮件后,报社报了警)
通过卢卡不停上传的照片,网友们继续追踪着他的下落。他们自费购买各种软件设备,在照片里抽丝剥茧地寻找线索。2012年春天,网友们发现卢卡极有可能在蒙特利尔。
即便尽最大的努力查出施暴者的身份、得知他的危险性,却什么都不能做。迪安娜事后接受采访时形容,她的心情如坐针毡,整日不得安宁,仿佛已经预见暴风雨的来临。
迪安娜称,那段疯子与冰锥的视频”播放了不到30秒,我就知道是卢卡干的”。
(被韦斯特采访时,卢卡否认自己是虐猫视频里的人)
追捕无国界
林俊案发生后,在以迪安娜和瑞安为首的网友的协助下,加拿大警方的调查进展迅速。5月30日受害者尸体被发现第二天,警方将卢卡列为嫌犯,并公布了他的照片,以及其他重要信息,包括卢卡擅于伪装,甚至会打扮成女人。警方担心,卢卡会假借各种名义,接近不知情的民众,再次犯案。
对这起案件的调查,从最初的蒙特利尔市,迅速升级为全国、乃至全球。5月31日,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在加拿大当局的请求下,对其194个会员国发布“红色通缉令”,对卢卡进行全球追捕。
(国际刑警组织网站上的追捕信息)
此时,法国警方已经与加拿大警方密切配合地进行了数天调查。
卢卡用他的护照买了一张到巴黎的机票。机场监控画面里,他戴着黑色假发、穿着黑底白米老鼠T恤,在排队时不停地拨弄着头发(这是他的标志动作)。当地时间5月27日13:24他出了机场,打了一辆白色出租车。
(机场里的卢卡)
法国警方在第一时间派了30多名警察前往戴高乐机场。根据纪录片,法国警方在诺富特酒店查到他的订房,但卢卡并没有入住。
他用假名Kirk ,在巴黎近郊另外订了一家小旅馆,但他也没有每天入住。通过网络,卢卡认识并留宿在不同的男人家中。其中一个男子在看到媒体报道后联系了警方,称卢卡在他家的沙发上过了一夜。
该男子称,卢卡很有礼貌,看起来完全正常,实在无法把他和报道里的行径联系起来。
警方用卢卡在当地使用的手机号,查到了他购买这个号码的店铺,并在巴黎附近的这个区域搜查了每一家旅馆。他们在其中一家找到他留宿的痕迹,只是晚了一步。
6月3日卢卡已经在巴黎搭乘巴士,来到德国柏林。此时,卢卡在加拿大杀人、分尸的新闻已经占据各国头版数天。
6月4日早上8点,42岁的德国男人卡迪尔到了他工作的网吧上班后,照例开始看报纸。
(卡迪尔 Kadir )
看完有关卢卡的头条新闻后,他想着,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残暴的人?没成想,这个人不久后竟然现身了。那时大约11点,卢卡站在他眼前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穿着深色外套、戴着太阳眼镜、带着法语腔调,有礼貌地对他说:“早安,网络。”
(走入网吧的卢卡)
网吧里有36个座位,卡迪尔把卢卡安排在第25号座位。这个靠走道的座位背对着门口,卡迪尔坐在门边的位置便可以轻易地观察他,以及他在电脑上的活动。
(25号座位)
不过,卡迪尔并不确定眼前这个人就是全球通缉要犯,因为他看起来“完全正常”。借着打扫的理由,卡迪尔在座位间走来走去,偷偷瞥见卢卡正在国际刑警组织网站上看自己的追捕信息。
这天,8个警察正好在附近进行训练,卡迪尔在街上拦住他们的警车(部分报道称,他在店外的街道上偷偷拨打手机报警)。网吧的监控显示,下午13:37,一列全副武装的警察鱼贯而入这家小网吧。5分钟后,这群人又安静地走出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加拿大碎尸案残忍至极,中国留学生林俊被冰锥刺死,尸体被吃,卢卡也在其中,戴着手铐。
(被逮捕)
卢卡被逮捕的过程简单迅速。根据媒体报道,警察走到卢卡身边,要求查看证件。卢卡给了他们一个假名,可警察坚持要看证件。卢卡没多久便放弃伪装,说了一句:“好吧,你们逮住我了。”
(卢卡被逮捕的网吧)
德国警方让加拿大尽快把卢卡引渡回国,但没有一家商业营运的航空公司愿意让他搭乘,最后只得动用加拿大的军用运输机,于6月19日将他运回。军机落地时,警方和媒体记者都在机场严阵以待。
(被押解回国)
还原现场与过程
在审讯室里,卢卡显得弱小无助,温驯有礼。看着监控的检察官形容他看起来“像一只小狗”。
无论警察怎么问,他都默不出声,视线只朝下对着地板,最后说了句:“我只想保持沉默。”他很有礼貌地要求一件毛衣,或一条毯子,并在接过毛衣后穿上。没过多久,他又要求抽一根烟,警察也答应了。
警察递给他一张林俊的照片,称“这是为了(林俊的)家属。他们需要一个解释。”卢卡把照片放在桌上,一眼也没看,称他累了。警察于是离开审讯室,让他休息。
尽管卢卡始终没有供出作案细节,警方已掌握了足够的证据。
5月25日,从来不无故旷班的林俊,却没有出现在他打工的便利商店。过了2天,几个林俊的朋友上店里找他,雇主也联络不上他。于是朋友们报了警。
他们告诉警方,5月24日晚上9点,林俊还给朋友们发了短信,在那之后便断了联系。朋友此后给他打了电话都没人接。5月27日他们到林俊家里查看,发现他的包还在,猫几天没有喂食,手机充电器也在,不像是出了远门。
根据警方调查,林俊最后一次出现是5月24日晚上。卢卡住处的大门监控显示,他和林俊在22:17 进入公寓楼。林俊穿着黄色T恤,带着黑白棒球帽,卢卡则穿着白色T恤。
(案发当晚,两人进入公寓楼画面)
5月25日凌晨2:06 ,大门监控显示,卢卡一个人离开大楼,这时他穿着(林俊的)黄色T恤。2:13他提着一个塑料袋又进了大门,在大厅里停留了9秒钟,对着镜子一边拨弄自己的头发,一边半转身看了看自己的后背,一脸平静。警方猜测,他手里的塑料袋装着清洁案发现场的工具。
(5月25日凌晨2:06卢卡出了公寓楼)
2:47卢卡出现在大楼地下室的监控画面里。这时他仍然穿着黄色T恤,开始一来一回地往大垃圾桶里扔东西,直到早上4、5点。到后来,他换下了那件黄色T恤,改成一件白色T恤。
(开始扔东西)
那些被扔掉的物件,警方在现场那30多个黑色垃圾袋里找着了,包括:
· 一个酒瓶;
· 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尸体;
· 一条血迹斑斑的淡蓝色毯子;
· 一张被揉成一团的“卡萨布兰卡”电影海报;
· 一件血迹斑斑的T恤;
· 印着身份与地址的药房收据;
· 部分尸块;
· 一张浴帘;
· 六件凶器,包括一把剪刀,一把电锯、一把榔头、2把带着血迹和皮肤碎片的刀子、一把螺丝起子(被改装成银灰色,看起来像冰锥)。
所以警方搜查他的房间时,物品都被他扔得差不多了。但警方在床垫、冰箱、桌上以及浴室里都找到了血迹。
(案发现场床垫)
6月5日,位于温哥华的圣乔治学校收到一个装着人体右脚掌的包裹。
(圣乔治学校历史悠久,是加拿大最顶尖的私立男校之一)
同样位于温哥华的福溪小学也收到了包裹,装着一个人体右手掌。事后证实,这两个包裹都是从蒙特利尔、以假名寄出的,而被分开寄送的左右手脚掌都属于林俊。
(案发现场冰箱里的血迹)
法医后来在林俊的血液里,以及酒瓶里的残余都检测到一种不需要处方便可以购买的镇静剂,服下后在1~3小时之间发生作用,若大量食用将导致昏迷。记录片里,检察官称,希望林俊不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被攻击致死。
保守党总部收到的血包裹里有张纸条,称尸体的6块部位已经被分散寄到各地,而凶手还会继续杀害。另外3个包裹里也都发现纸条。
(圣乔治学校包裹里的纸条)
圣乔治学校的包裹纸条里提到总理斯蒂芬·哈珀和他的太太,称他们“知道这是谁。他们彻底搞砸了。” 假溪小学收到的纸条则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警方将需要牙科记录来辨识你的身份,婊子。”
(假溪小学包裹里的纸条)
6月13日,法医用家人的DNA做比对后,将林俊的四肢与躯干接合。7月1日,多伦多 J. 律师事务所收到一份未署名的传真。警方根据传真里提供的详细信息,在蒙特利尔安格丽农大公园一个池塘里找回林俊严重腐烂的头颅,以及部分尸块。7月11日,林俊的遗体被火化,葬礼于7月26日在蒙特利尔举行。
(受害者的头颅被寻获)
很多人问,林俊和卢卡是怎么认识的?
案发当晚卢卡到 地铁站的麦当劳餐厅去接林俊。监控里,他们的互动看似一对普通朋友,客客气气的,既没有好友的笑笑闹闹,也不特别亲密。进公寓楼时,林俊帮忙开了大门,让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的卢卡先进去。进第二道门时,林俊停在一边,等卢卡拿钥匙,开了门,两人近距离走着,但完全没有产生肢体接触。
庭审时,辩方律师称两人是情侣关系,而林俊死于SM误杀(冰恋)。冰恋是SM(虐恋)的一种,有两种解释。一是恋尸癖,二是在做爱过程中,虐者会做出让(出于自愿的)被虐者处于濒死状态的行为,由此得到性快感。
媒体对此众说纷纭。部分报道称,警方认同这种说法。其他报道称,警方从俩人的通话和网络聊天记录来看,无法确定他们是情侣关系。
林俊的朋友无一人知道他交了其他男友,也没有人知道他认识卢卡。根据报道,案发前12天,林俊与前男友分了手,但两人关系友好,经常以短信联系。林俊与朋友们很熟,朋友都知道他是同性恋,所以如果林俊确实跟卢卡谈恋爱,没有理由不告诉他们。
被捕后,卢卡跟母亲说,他们只是约炮。可纪录片里,迪安娜挖出了案发前几天,卢卡在网上贴的一则寻人广告,大意是这样:
我在制作一部个人电影,需要一个演员。
你必须在18~35岁之间,性感、长得帅。这部电影是我自己拍着玩的,所以没有酬劳。意者请寄脸部和身材照。
康考迪亚大学条件,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道
他,结缘科大近二十载,置身科研殚精竭虑。
他,文理相融,学融中西;他,十多年,为教为学,孜孜不倦;求知若渴,访北美,赴澳洲。
虽说李老师是一位工科老师,但第一次看到李老师的名字时,便也感受到浓浓的丹青之韵。在采访前搜集资料的时候,他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不胜枚举的科研成就让本刊记者印象深刻。而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李教授温文尔雅的谈吐、谦虚谨慎的态度着实打动了我,让我见识了一位学者的严谨。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自本科求学到此再到博士,他结缘华中大已近二十载。
难忘南一楼前巍然挺立的毛主席像,青年园里那随风摇曳的别样荷花,老师在华中大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他求学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是一位典型的工科生,更是一位正统的。从当初的华中理工大学到如今综合性的华中科技大学,他见证了华中大的成长,而母校也见证他从一名计算机学院的学子到如今优秀青年学者的蜕变。
采访前就有师兄告知记者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要耽误老师午餐以及休息时间,老师平日里很忙很辛苦。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给同学们发邮件。
问及老师怎样的品质是为师者重要素质时,老师脱口而出两个字——表率。李老师说:“作为一个老师来讲,我认为首先他起的是一个表率作用。在一个人小的时候他会去学习模仿自己周围的其他人,那么学生在学校他所学习的对象包括老师当然也包括他身边的同学。但其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老师,作为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当然老师的表率作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识,为人,做事的方式。也可通过很多方式表现,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科研体会出来,也可以是平日里的某些小事。在做科研上一定要专注用心。很多学生在与我还有实验室的其他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会投入十二万分用心。学生们会觉得我的老师做事都这么认真严谨,那么我也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平日里的一些小事上老师也要做到表率,就说实验室的出勤率。实验室有一台指纹机,为了记录学生的出勤率,当然这是硬性的指标,学生不得不去完成的。然而平时实验室的老师当然是不需要指纹打卡的,但是老师们都能保证在没有外派任务的情况下每日出勤。来得勤来得早走得晚,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率。另外,从学识上来说这是一个基础,大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学识涵养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已之不知,何以教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智慧的化身,做人的榜样。为师者传道授业,这个“业”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所以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既要做博览群书的“杂家”,更要做熟练和精通本专业的专家。
专心致志做事 自由自在做人
刚入实验室我就注意到一副醒目的红色标语“专心致志做事,自由自在做人”。李老师解释道“前年我曾经在外学习访问,大概有一年在外。回来之后我个人觉得应该给大家有一点启示,就制作了这么一个标语,“专心致志做事,自由自在做人”。当时把这个标语贴出来以后,我还曾想给大家解释解释这其中的含义。我有一个研究生今年三月份刚刚毕业,他在我们实验室内部做了一个关于自己研究生生活体会的讲座,介绍研究生阶段自己的体会,自我的思想以及成长经历,对这个标语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这名学生体会到学校给了他外界所不能给予的经历就是“做什么像什么”,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专注。把自己融入到学习中,不去想那些不快乐、没意义、无事生非的事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集中思想,投入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专心才能集中精力做事,只有专心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深度。专心致志做事,切勿庸人自扰。只有专心致志地将事情做好了,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不会受到羁绊。
在研究生阶段只做一件事就是学习,专注地完成好自己的学业,经营好自己的项目,而学习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简单而有意义。这样的日子以后也许不会再有,会是人生宝贵的回忆。“当然这个标语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大家研究生这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更是我对大家未来的期望。”
平等对话交流 修炼人文素养
李老师在实验室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跃、平等的氛围。他说:“我希望老师在与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鼓励大家讨论,甚至可以争论,鼓励大家使用苏格拉底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用罗马民主讨论式来提高同学们的科研层次激发创造力。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一个媒体多元化的环境里,随时都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互相都能学到新的东西,也有助于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我的很多学生会认为我对大家要求很高,近乎严苛。其实我一直在强调不管以后你们的学习也好工作也罢,大家对自己的定位还是要高一点,在实际操作上你达到的目标可能会比你之前的预期要更好一些,如果之前对自己定的目标本身就比较保守一点,很容易达到,那么你自己的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不能更好地激发你的潜力。”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观乎人文,引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是工科学校,主要搞的是科学技术,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今年的本科生入学仪式上,校长李培根演讲的题目就是《文化》。史蒂夫?乔布斯之所以能够成为本世纪最传奇的人物,也是因为他站在了人文与科学的交叉点上。如今华中大培养学生讲求学生要有科技能力和文化能力。虽然我的学生都是工科生,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做科研。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多参加一些人文讲座,社团活动之类的。在实验室内部,我们实行小组讨论制,在组内会提供很多机会,大家一起讨论发言。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平日的科研,还有同学们最近的生活,读过的书籍,都可以拿来交流。我们实验室有个同学对人文学科历史﹑哲学都小有研究,导师就让他做了一个小的讲座,就自己的体会心得,读书方法谈谈。学生们都觉得十分有趣,在单调的科研之余接触一下这些东西也有助于同学们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提倡大家去阅读经典论文:第一,通过阅读经典论文,剖析论文,去理解作者当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去理解他们的实验设想和研究思路,去挑错、找漏洞,这样的训练下来,当你再拿到一篇论文时,很快就能领会它的意思;第二,就是让你知道,不论多经典的论文,里面都可能有瑕疵甚至错误,要用批判的态度去读这些东西。
另外,还有部分研讨课程,要求上课的互动比较多,尽可能让学生去表现自己,与人交流康考迪亚大学条件,锻炼表达能力。每年我们都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他们也就有了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这也会锻炼学生们去学习如何演讲,如何有条不紊的展开自己的谈话。有一部分博士生在毕业后选择去高校执教,应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试讲。我们实验室的同学在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上表现得都还不错。我们一直强调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不仅是专业做得有多么好,还有很多相关环节。组与组之间也会邀请做一些报告。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国际交流的机会,比如我们每周都跟国外有电话会议交流,与国外的学者到咖啡厅座谈,通过这些互动式的交流学习也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国内外教学科研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学生的角度说,我们国内同学的专注程度不高。这也与我们平时设置的课程、学生活动有关系。国外也会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但相对而言他们做研究的氛围会更好,更有助于大家专心致志地研究自己的课题。国外的学生在做研讨或者会议时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国内的学生在这点上相对薄弱一些,对问题的发掘度也有差别。在教学方面,我听过一些国外的课程,最大的感受在于国外的课程更注重实践,这些课程里面会有很多大型的作业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的,这个标准几乎在所有课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内的课程在过程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往往就是在学期末有一个考试,学生把考试通过即可,鲜有关注课程相关大型作业的重要性,而对我们工科生来说,这种完成大型作业的动手能力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这里鼓励大家多去发掘一些大型作业,不管是实验室老师分配下来的任务,还是自主发掘的大型作业都是可行的,独立完成,团队合作同样都是可行的,你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成长很快,最终的大型作业是会show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来。课程这样设置也是有原因的,课程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在专业上花的时间不会那么多,比如两年制的研究生,就需要把研究生的课程压缩到一年甚至半年,课业负担相对比较大,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会安排一个大型作业。这个效果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比如我们现在硕士一年级的同学研究生课程已经上了一年了,到5月份开题的时候大家还是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很模糊。国外的课程实际是起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前导作用,对研究的脉络基本都会有很清晰的了解。同学在做完成课程以后,自己做出的文章或课程报告再深入加工以后基本就可以发表了,而国内的同学包括博士生在内都很难说有课程报告差不多可以发表的。我们做出的成果很难进入国际顶级学术圈子,我们同学发表论文往往在语言上有着些许困难。很多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不仅要求你的成果做的很好,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求也比较高康考迪亚大学条件,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道,我们的同学在语言思维上还要多加修炼。”
热爱华科大 热爱生活
李教授平日里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运动、看书。在本科的时期喜欢打打篮球,那时学校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篮球场经常是饱满的状态。现在喜欢羽毛球。为了将实验室的“宅男宅女”赶出实验室活动,我们每学期都会在学校体育馆租两个羽毛球场地,鼓励大家在学习工作之余去打打球,舒展筋骨。去年年末实验室组织了一场K歌大赛,评选出了“IDC最佳歌手”。现场还有几位幸运观众获得了U盘、MP3等,李老师也表演了一小段DISCO,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丢掉烦恼,玩得开心,也很好地交流了感情。对于实验室的工科宅男,李老师还是鼓励大家多活动,比如学校的舞会,更鼓励大家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他看来,校园里的爱恋是最纯真的,没有更多功利色彩。
采访结束前,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对全校的学生。“华中大对于广大学子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有最好的师资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硬件设施在国内也是非常不错的。大家来到这里学习,就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和资源,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学会做人。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方向,在走出校园后也要体现一名应有的精神。现在华中大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尽管现在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差距已经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们志存高远、战略得当,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坚持培育责任文化,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实现几代华中大人的夙愿”。
华中大建校到如今已经整整六十年,这里葱葱的与青山相连,郁郁的与水相接。六十年前它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六十年后它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华中大。老师留念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湖光山色,还有这里有太多关于成长的传奇,有人说它的发展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传奇,也许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老师在华中大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陪伴了母校三分之一的岁月,在今后的岁月中老师还将继续在这里,与无数师生一起,陪伴母校成长,续写新的传奇。
李瑞轩: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并行分布式计算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智能与分布计算实验室主任,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兼职副教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和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赴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9-201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IEEE会员,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办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武汉分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子政务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目前主要从事分布计算、云计算、分布式系统安全、大数据分析与管理、信息检索、社会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及合作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ACM CCS, ACM , LISA, JPDC, FGCS, JNCA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和ISTP索引80余篇次。编写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主编论文集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担任GPC 2012, WISA 2012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ACS 2012大会主席,SWON 2008, SOWN 2007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2012, ICESS 2012, 2011, 2011, PICom 2011, 2010, ICESS 2010, 2010, PGSC 2010, FCST 2009, PICom 2009, WISA 2009, FCST 2008, WISA 2008, WISA 2007, WISA 2006, WISA 2005, CNCC 2005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on and , IEEE , , , , and : and , 通信学报等杂志论文评审专家,NAS 2008, , 2005, GCC 2004特邀审稿人国外在职学位班,WISA 2004组织委员会委员,DPCS 2002组织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