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演讲
( 2016年4月7日 上海)
各位校长、各位专家:
上午好!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拔尖创新人才处在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在一个乃至若干个领域引发巨变甚或颠覆性革命。如果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前不久,美国人发现引力波使爱因斯坦天才的“百年传言”得以证实。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级人才所发挥的作用超越时空,他对未知世界的洞见和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即使在后爱因斯坦时代,依然如此强烈。
我们深知,得创新人才者得天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认真关切的重大命题,也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话“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正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下面,我从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新格局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下的新探索三个方面,阐述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考与探索。
一、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师资队伍、最富天赋的青年学子、自由的学术氛围等天然教育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英国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德国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指针。当下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15年10月,中国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立于时代潮头,敢于肩负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理性定位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建立起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讲,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内容,得有标志性的技术。标志性技术从何而来?从拔尖创新人才中来。缺乏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核心人物,就难以产出标志性的技术,就难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更难以形成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力竞争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焦点,不断向人才聚集、向拔尖创新人才聚集。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重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免联考在职研究生,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新政,如韩国1999年开始实施的“BK21工程”,日本2002年实施的“21世纪COE计划”,德国2005年实施的“卓越计划”,俄罗斯2006年实施的“联邦创新型大学计划”,以及近年来美国政府再次批准实施旨在吸引世界顶尖学生、保持美国高等教育吸引力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澳洲开始悄无声息地削减课程费用,出台奖学金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留学生,欧盟出台“欧洲2020计划”,把研发领域的投资提高到GDP的3%,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挖掘引进力度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人类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阿尔法狗()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 5月“IBM 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若不抓紧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机器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这也是理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另一向度。
二、新格局下的新征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性与艰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诞生了诸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墨尔本大学的“墨尔本模式”( Model),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导向的教育”(- )或是“基于研究的教育”(-based )、创业型大学建设等一系列创造性经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其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高等教育新格局的重要表现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重新审视新格局下的本科教育,以多项举措再造本科教育。在新的《U.S.年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位的杜克大学,更是不惜重金推进 “推倒重建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基于“杜克沉浸学习”的通识教育,对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课外实践,甚至学生宿舍建构都进行了全面改造。
全球化和数字化是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又一重要特征。全球化浪潮已经促发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跃迁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性教育,进而影响全球思维,已经成为一个好大学的基础”。与此同时,信息化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在酝酿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等数字化手段,将在不同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将因数字化发生颠覆性变革和结构性改变。随着“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的发展及以MOOCs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强烈冲击,MOOCs、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智慧校园、数字化大学等全新教育模式,因其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开放性和个性化学习,备受人们推崇。
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等多重挑战,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三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不断涌现,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大的“致远学院”、复旦大学“四年制住宿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也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些探索与实践仍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和局部的,与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依然任重道远。
三、新机遇下的新探索: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作为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中国高铁的大发展也为学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百年难遇的宝贵机遇。中国高铁现已成为大国重器和全球名片,这张为世界所瞩目的名片背后,凝聚着铁路高等教育培育出的无数杰出人才的心血与奋斗。
从一定意义上讲俄罗斯交通大学怎么样,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至强、从追随到引领的发展之路,就是中国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破题之路,也是西南交大的求索之道。当前,学校立足并不断巩固扩大交通特色与优势,面向高铁时代和“后高铁”时代到来,主动肩负起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新机遇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西南交大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可用汉字“尖”来形象解构。尖者,锐也,下大上小谓之尖。概言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注重通识教育和“君子不器”;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着力锤炼学生自身内在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优秀人才高原上建“博大而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峰。
(一)着眼于“大”: 全人教育
说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得不提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其实,作为交大的杰出校友,作为德才兼备、术道并重、文理交融的“全人”,已用他的科研实践和人生经历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同时也在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教书育人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不唯上、不唯师,敢于直接指出导师冯•卡门研究中的错误,这种质疑和批判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科学探索之路。
他一生热爱祖国,学成后决绝地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极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冲破阻挠毅然归来报效彼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彰显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理由”的责任与担当。正是他的大格局、大担当、大视野和大学问,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拔尖创新人才,并成就了他这位具有哲学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科学难度和洞见远度的“五度”科学家。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西南交大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置于优先地位,在“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两方面中更加强调“精神成人”。学校致力于培养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全人”;致力于推进学生“知、情、意、行”多维度成长和全面发展,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创造和学术能力,全力提升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品格。
在“全人”教育体系中,一切改革都围绕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展开,一切资源都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集聚,在深入实施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等改革基础上,打通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制定了本研紧密衔接培养方案,确立了大类培养框架下通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本科培养和分类培养框架下学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双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期,学校以老校长茅以升的字命名成立唐臣书院。通过实行书院制,借鉴西方大学住宿书院的做法,承袭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打造“全人”教育平台,为学生营造温馨、自主的学习生活社区,在课堂之外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研修、交流和互动场所,进而形成“从游效应”和“雁阵效应”。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形成了“交通天下”的通识课程体系,连续发布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经典阅读”,通过非功利、跨专业、跨文理的广泛阅读和专题研修,拓展教育的广度、跨度和宽度,进而成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厚度、高度和深度。
“全体人”当是“全人教育”的题中之义。“全人教育”中的全人,在质量和内涵上当指如上所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养的人,而不是精神和品位残缺的人或“单向度”的人;在数量和外延上亦当然指称“全体人”、“所有人”和“大众”,而不是“部分人”和“小众”。尽管拔尖创新人才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是少数和小众,但这些少数和小众脱胎于全体和大众,大众整体水平不高,从中产生的小众也高不到哪,高原上的高峰才是真正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全体人还关乎教育公平问题,我们不能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由,以牺牲大部分人受正常教育为代价,换取少部分人的过度教育。因此,西南交大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对每位学生负责。
(二)聚焦于“小”:自主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因适宜的培育环境而持续生长,最终从当下一般的学习者成为未来出类拔萃的人才。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如按现有中国在校学生规模进行测算,中国优秀人才的苗子可谓大有人在。以科学、多元的选拔机制,优中选优,让有潜质的专才、偏才、怪才脱颖而出,使其在良好教育生态下主动生长,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我校在建校之初的半个多世纪里,广纳英才而育之,录取却极为严格,以1930年为例,共287人报考仅录取42人,录取率为14.6%;而从1905年在唐山复校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平均毕业率仅为53%;这样披沙拣金般的选拔与淘汰机制,加之一大批留学于欧美、毕业于哈佛大学、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杰出教授和外籍教师、与英美同类大学同时期一致的课程设置、英文授课等育人环境,学校先后培养了茅以升、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巨匠,还诞生了一个班走出陆、海、空、地四位院士的教育传奇。
当前,西南交通大学继承百年传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优中选优、末位淘汰,成建制培养,建立了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中法“4+4”、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等精英化育人平台,在教育大众化的全域环境中探索大学围墙内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在构建精英育人平台的过程中,学校精准实施“小班化”、“导师制”、“五课堂”等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移的深刻变革,因材施教,广泛开展小班教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兴趣、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引导学生自组织、自学习、自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更注重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间,更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开展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做积极的知识发现者与建构者俄罗斯交通大学怎么样,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丨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演讲,实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探索实施了班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一体化的“多对一”培养机制。构建了顺应时代需求、开放式、国际化的课堂文化,提出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国内校外课堂、海外游学访学留学课堂以及虚拟课堂,共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不仅是,还包括 。大学教育不应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该将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起来,构建基于研究型、探究性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各位校长、各位来宾:
中国高铁在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下,在铁路行业高校的强力支撑下,走过了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建设者、见证者,西南交通大学也将以自身实际行动,响应全球新常态、激发教育源动力,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努力为中国梦谱写辉煌的教育篇章。
俄罗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领导出席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
未来网高校频道10月2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谢琰)10月17日至18日,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召开,长安大学副校长赵祥模代表该校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国际处、科技处负责人陪同参加。
沐浴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中俄建交70周年的欢庆氛围,17日上午,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俄联邦政府副总理阿基莫夫、俄联邦交通部部长季特里赫向论坛致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俄联邦政府特使,俄联邦国家科技、知识创新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国家杜马交通、建设委员会副主席斯塔洛沃伊托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中国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李天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郭竹学等中俄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主持。
在17日下午的论坛环节中,赵祥模副校长作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通类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他从中国交通类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应肩负的重要责任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长安大学的发展建设概况,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聚焦增量、提质、增效俄罗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领导出席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加快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希望以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联盟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增进彼此友谊俄罗斯交通大学,凝聚更多共识,共建中俄交通类高校命运共同体,在教育、科技、人文交流等领域为中俄关系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据悉,第六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以“携手新时代、建设共同体”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联邦交通运输部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欧亚国际协会、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承办。来自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等60余所中俄两国交通类高校及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行业企业的近300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参会。论坛期间通过了《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北京宣言》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宣言》呼吁以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指导思想为方向,加强各高校间的互学互鉴,推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建设领域人才的培养。
上海俄罗斯交通大学,外语20年丨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莅临我院开展讲座
2024年4月12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在人文3-103开展题为《外国文学类论文选题与写作》的讲座,讲座由院长赵会军主持,全体教师参与讲座。
杨明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执行主编,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其中 1 项重点),出版著作 4 部,发表论文 50 余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和 2015 年度“上海市外语杰出人物”。
杨教授在讲座中首先解读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强调了仔细阅读申报公告的重要性。她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为在场的老师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建议,特别提醒老师们要珍惜自己的学术生命,坚决避免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接着,在论文选题方面,杨教授指出选题应紧密关注时代的脉搏,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及地方特色,力求与社会现实发展的状况及要求相契合,充分展现其学术价值。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她强调外国文学研究应坚守中国立场,放眼世界,紧跟学术前沿上海俄罗斯交通大学,外语20年丨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莅临我院开展讲座,把握研究动态。
最后,杨教授鼓励老师们要勇于改变,敢于创新,正如古人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她提倡教师要勇于否定自己,实现自我超越上海俄罗斯交通大学国外在职学位班,直至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她也建议老师们多参与学术交流,多倾听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讲座结束后,与会教师们就文学研究及选题的相关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杨教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详尽而精彩的解答。本次专题讲座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更对教师在论文选题中的不断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俄罗斯交通大学宿舍,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我校在“交通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字号:[ ]
2023年4月11日下午15:00点(莫斯科时间2023年4月11日上午10:00点)正式开启由跨欧亚运输国际协调委员会、俄罗斯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校长联盟联合举办的《交通可持续发展创新——物流作为一门科学与职业》线上视频国际会议。我校作为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主要成员应邀参加会议。
俄罗斯联邦交通部副部长伊戈尔·彼得罗维奇·查里克、跨欧亚国际运输协调委员会秘书长根纳季·伊万诺维奇·别索诺夫、俄罗斯交通大学校长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里莫夫和俄罗斯交通大学董事会主席、独联体运输协调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达维坚科、交通大学协会主席,独联体国家运输协调会议教育科学委员会主席鲍里斯·阿列克谢耶维奇·廖文等欧亚国家有关部门领导致欢迎辞。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隋瑞政、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方主席李学伟教授代表中方致欢迎辞。
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方主席李学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自从201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第六次论坛以来,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欧亚交通类高校联盟为交通和物流教育合作领域所做的工作。倡议在欧亚大陆运输与物流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中俄交通大学的校长、专家学者共同围绕运输与物流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等方面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围绕物流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北京联合大学郭福校长应邀做《智慧物流与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郭福校长结合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产业数字化科技赋能发展,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情况硕士,分析了如何将管理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分享了北京联合大学在智慧物流领域的产学合作、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经验与成果。
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等四个国家的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俄罗斯交通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民航技术大学、西伯利亚国立水运交通大学、西伯利亚国立汽车公路学院、莫斯科国立汽车公路大学)、产业单位(亚太经社会北亚和中亚次区域办事处、独联体运输协调会议执行委员会、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国家交通和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俄罗斯铁路物流公司)等近40位专家领导做大会交流发言,大会为应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博士,我校在“交通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分享交流了行业、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就业训练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建议,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多个国家高校企业的蓝本和可资借鉴的做法。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专任教师、部分院领导、俄罗斯交通大学来我校讲授专业课的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博士后,聆听了俄罗斯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各国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在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主旨演讲和沟通交流。
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我校应邀赴俄罗斯参加“第三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并签署重要国际合作交流协议
我校2015年9月成功入盟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俄罗斯交通大学宿舍,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我校在“交通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成为云南省唯一加入该联盟的高校。2016年11月30日杨金华校长等一行5人应邀参加了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在出席开幕式的双方领导和政府高级别官员的见证下,中俄双方机构和学校进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我校杨金华校长代表学校分别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莱文.鲍里斯.阿列克谢维奇校长和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又称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潘内契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校长签署了《中国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国际合作协议》和《中国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亚历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学国际合作办学协议》硕士,我校也成为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与俄方签署重要国际合作协议的唯一中国高校,这是我校迄今为止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所取得的最高荣誉,对我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次论坛结合中国“一带一路” 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战略,从提升中俄两国交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促推中俄两国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推进中俄两国在交通人才培养上开展国际化合作以及中俄双方高校交通专业的设置和交通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了战略布局。另外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本次论坛还对中俄两国交通运输业服务两国国家战略以及深入开展中俄两国大学之间国际合作办学方面都做了深远的展望,将中俄两国交通大学间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我校代表团此次赴俄罗斯参加“第三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博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标志着我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和国境内(外)国际合作办学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是我校积极响应并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表现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我校应邀赴俄罗斯参加“第三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并签署重要国际合作交流协议,标志着我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上海mba,对实现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战略办学目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后,我校将继续以昂扬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再创新”,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的渠道,做好云南乃至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
国际合作交流学院 赵林平
交融通达 和谐共生
微信ID:
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俄罗斯交通大学专家来学院讲学
按照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工作安排,10月,俄罗斯交通大学 ВалентинаГеннадьевнаСидоренко、НадеждаИвановна Тенирядко、Рамус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3名专家来学院进行了系列讲学活动。杨明副院长会见俄交大专家一行。本次讲学活动由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国际交通学院全程负责并取得圆满成功。
讲学期间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俄罗斯交通大学专家来学院讲学,2名专家为铁道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讲授了《土力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参观了学院高铁模拟驾驶、轨道交通BIM研究院、RT智轨创客空间等实训中心;与铁道工程系、轨道交通系教师就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师生们作了2场关于“俄罗斯教育制度及莫斯科地铁特色”、“俄罗斯之旅”主题讲座;赴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铁十七局石家庄汇明路地下管廊项目部进行考察学习;参加了学院为专家们精心准备的师生联谊会,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俄罗斯经典歌曲;参观了河北省博物院博士后硕士,深入了解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切实感受到俄交大不愧为世界著名的交通类大学,为各位专家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折服。教师们互留联系方式,就进一步合作交流、学习互鉴达成广泛共识。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授课,受益良多博士,决心努力学好俄语,学好专业俄罗斯交通大学研究生,争取早日到俄交大留学深造。俄方专家表示,首次来到中国,对学院讲学安排非常满意,切身感受到中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对中国基础设施、高速铁路发展成就大加赞赏,真诚邀请学院师生再赴俄交大交流学习。
此次讲学活动,增进了学院与俄交大专业课程的对接俄罗斯交通大学宿舍,深化了两校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国际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