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一篇。受访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颖,于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许颖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教学理念与方法等内容。
许颖
“不是我决定去意大利,而是工作选择了我”
问:您最开始为什么决定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任职?
许颖:其实一开始不是我决定去意大利,而是工作选择了我。我最早接触中文教学,是2010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在那里我结交了一些美国朋友,他们想学中文,我也觉得教中文挺有意思的。那时密苏里大学开办了一个孔子学院,回国以后发现我们人民大学也有孔子学院,我就申请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岗位。我也没来过欧洲,对我来说也是挺好的人生经历,就这样到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来了。我当时不懂意大利语,出国前还参加了为期一学期的意大利语培训。
“凡是想学中文的,就一定能找到我们”
问:在您任职期间,孔子学院跟当地社区、组织有没有一些合作?
许颖:有很多。博洛尼亚这个城市的机场非常小,但我们为它做了全部的中文标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博洛尼亚不是中国人在意大利旅游的第一选择。但就算来博洛尼亚的中国人比较少,如果我们能为提升语言便利做点事,也是很有价值的。
2019年初,我们和博洛尼亚的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一个摄影展,他们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展览意大利摄影家在中国拍的照片。还有很著名的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他们的中文歌曲老师也是我们帮他们找到的。
对于关注中国的人,我们的存在感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从来不打广告。因为我们举办了很多活动,所以凡是想来学中文的一定能找到我们。
“做好这份工作,要做到温和的坚定”
问:您觉得,在孔子学院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许颖:我觉得做好这份工作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官网,要做到“温和的坚定”。在跟意大利外方机构沟通时,他们的很多想法跟我们可能不太一样。这个时候我试图去理解、肯定他们的想法,也会让他们尝试理解我想法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找到一个能够共同接受的点,推进我们的工作。
问:您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大的困难,是怎么去克服的呢?
许颖:2019年我们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我们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民乐团在意大利全国巡演。那时老师加上志愿者一共也就10个人,要办这样一个大的活动,我们是一点错都不能出的,而且也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进行报道。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每个人分工到位,都超负荷工作。还好活动最后办得很圆满,很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民乐团在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活动上演出
问:在您担任院长这几年,您觉得孔子学院比较明显的变化有什么?
许颖:我是2015年来的,那时我们只有一个下设孔子课堂,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有4家孔子课堂了。2015年,孔子学院只有4名老师,2名志愿者,加上院长一共7人,现在发展到有7名教师、6名志愿者。我们的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很多城市都有我们的教学点。
“文化教学,体验过才有真的感觉”
问:刚刚您提到孔子学院有很多节日文化活动,哪种活动最受学员欢迎?
许颖:我觉得最受欢迎的是春节活动。通常春节期间会办三个活动。春节时我们会跟他们讲家庭的团圆,大家在一起享受美食,这些跟意大利的文化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他们比较喜欢春节活动。
问:在举办活动时,您觉得中意两国在文化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许颖:我觉得中国文化跟意大利文化共同点挺多的。意大利人特别重视家庭,这一点跟中国人特别像。我们中国的好多节日文化都跟家庭有关,所以我们从这点切入,让他们理解我们中国的节日。我们跟意大利人交流的时候,都会强调我们共通的地方,我们都热爱家庭,都喜欢美食,都很热爱自然。
意大利人也很讲究仪式感,不同节日吃的东西也不一样。我们就会跟他们讲,我们不同节日也不太一样,月饼跟饺子就不一样,虽然都是有馅的,但是做法不同。我们就要通过这种不同创造一种仪式感,所以他们觉得中国的节日文化很有意思,还是很感兴趣的。
问:线上的节日文化活动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瓶颈?
许颖:我觉得节日文化还是需要学生去分享、去体验。让他们去体验了,才有真的感觉。像我们举办舞龙舞狮活动的时候,有些中国志愿者都说没看过舞狮,在意大利看到就觉得特别兴奋。有这种体验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问: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节日文化教学的设计上会有一些不同吗?
许颖:应该是会有的。我们先吸引一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这些人一开始的理解可能是浅层次的,但随着我们教学和活动的累积,他们慢慢地会越来越感兴趣,理解到一定程度,其实对周围是有带动作用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用很着急,学员能接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他们的水平慢慢地就能提高、能成长。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起码我们让他们知道饺子很好吃,我们过节都吃饺子,这就足够。
“学会共情,我们的传播会更自信”
问:刚刚您提到节日文化教学要讲好两国文化的相通性,您觉得应如何从共情的角度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许颖:我们学传播之道,一定要学会共情。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海外做中文教学,也要考虑学员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的需要给到相应的东西。
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共情点,因为我们所有人对美好都是一样的向往,都有共通的体验。我们通过节日文化活动,传递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家庭、怎么表达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共情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让学员知道我们的节日是怎样的,而是让他们知道——其实我们跟你是一样的,我们的相同大于不同。
传播永远不能是自说自话,共情是所有传播基本的出发点。如果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官网,用共情做好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对话时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许颖,一定要学会共情。如果慢慢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国际传播会更加自信。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博士研究生蒋贤成、硕士研究生颜冰璇、尹倩芸、李江梅、郭可树、李心蕊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排名,博洛尼亚大学—新闻、公共和企业传播
博洛尼亚大学—新闻、公共和企业传播
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文:à di ;英文: of )是一所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的综合性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排名,博洛尼亚大学—新闻、公共和企业传播,是世界上广泛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排名,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并称“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但丁、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拥有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室,博洛尼亚大学的主图书馆有藏书125万册之多。博洛尼亚大学在2025年QS世界排名133
新闻、公共和企业传播
— , e d’
为了履行职能,需要在多学科领域具有具体的分析和方法知识和技能。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科学领域。在专业化领域有足够的专业化水平和深入的能力是必要的国外在职学位班,例如媒体和其他结构化社会空间的组织、民意调查的开展、社会行为和市场的分析、传统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的当代传播场景的特征、文化政策与文化营销、福利与补贴政策、公共行政等。除了自主学习和持续更新技能外,还需要根据所分配的责任级别、采用的组织和工作方法以及与主要对话者的充分横向沟通、设计、创意、组织管理和规划技能。、其他专业人士和客户/用户)。
就业机会
– 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公司、公共和私人机构、私人社会(传播和营销办公室、URP、媒体策划、活动组织等);
– 研究和调查公司、研究办公室;
– 专门从事传播和营销领域的机构;
– 健康公司、工会、政党、协会、基金会、国际合作组织;
–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社、专业门户网站(包括多媒体门户网站);
– 博物馆和其他国家和国际文化、社会和环境组织。
END
意大利语
专注、专业、专一
任何问题都可以扫码联系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高等教育与文艺复兴的“双向奔赴”
博洛尼亚大学内景
帕多瓦大学的圆形解剖教室
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国际观察·强国崛起背后的教育担当②
意大利是欧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于1088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诞生。随后,在13世纪到14世纪,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锡耶纳大学、罗马大学和佩鲁贾大学相继成立;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比萨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帕维亚大学、费拉拉大学、都灵大学陆续建成。有历史记载的16世纪以前全世界具有完整建制的大学共有58所,而意大利就有21所。
意大利同样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作为传播思想和知识场所的大学最先受到了这股新风的洗礼。神权被打破后,对人性的尊重与宣扬、对自然科学的推崇与研究一时间成为时尚。在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下,意大利大学的“世俗化”进程开启。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意大利大学率先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改革思想,这对于促进意大利高等教育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意大利的大学校园内应运而生,学科课程不断得到丰富,一些大学名师辈出,大力投资改善教学设施与条件。这些学校聘请知名教授、招收欧洲各地学生、注重教学方法,使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知识通过大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反过来又推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14世纪末,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但其效果在两个世纪后才得以显现,一些大学在16世纪达到了“巅峰”。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16世纪的意大利能够成为当时世界科学与人才中心的缘由。
意大利教育在人文主义推动下转型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是意大利学者、诗人,因其主张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人认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文主义新方法学的奠基人。
人文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和具有意识的,并且有自我决定和思考的能力。这是对天主教会关于人的灵魂是唯一纯粹实体论的否定。彼特拉克积极倡导和鼓励对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深入研究。他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找到、搜集和整理了很多遗失的古代文献,包括一些希腊文的著作、手稿等。在当时的意大利,研究古典文化是一种潮流,整个欧洲都忙于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著作翻译成当代语言。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立以及印刷机的使用,在技术上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也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思想进入大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对以教授法学、医学和神学为主的传统大学而言,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渐进式的。虽然文艺复兴并没有引起传统大学的根本变革,但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清晰可见。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国外在职学位班,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一些新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学、柏拉图哲学,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课程一样,在大学里至少有了明确的和得到认可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初,但直到15世纪末,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开始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
人文主义重人性、重理性,讲民主、讲科学,与文艺复兴形成一曲倾心的合唱,激发了教育发展的灵思,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意大利高教变革促进科学进步、人才集聚
14世纪初发轫的文艺复兴运动将人文主义的新思潮带入了大学,并逐步对大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时的大学已经步入“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中世纪后期大学日趋保守,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存在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弊端。因此,有些大学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教学模式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
学科课程设置更加复杂且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学科呈现出以人文学科和科学为主的综合特征,科学类学科进一步得到重视。在人文学科中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高等教育与文艺复兴的“双向奔赴”,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人文学科的研读、解释和评论等褪去了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传统的法学、医学和神学的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科的分支不断出现,如文学、修辞学、历史学等,科学学科的分支如地学、数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等也开始涌现。同时,绘画艺术与音乐也进入了大学的课程。
17世纪至18世纪,伦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科设置的多元化,奠定了现代化大学的基础。值得一提的还有医学解剖学,帕多瓦大学安德雷亚斯·维萨里编写的《人体的构造》,是当时人体解剖学最权威的著作之一。维萨里也被认为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
出现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新教学模式。自14世纪末开始,博洛尼亚大学等就开始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15世纪,帕多瓦大学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上课、参与学校组织的补习、提出议题和疑问点、参与讨论等较为规范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这一规范还被其他大学所借鉴。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出现新变化。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美术教育类学院中。例如,历史上公认的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是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建筑师乔尔乔·瓦萨里()于16世纪60年代初组建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时称迪亚诺学院),其在教学与管理方面有着详尽完整的管理章程。在教学中,为总结艺术大师经验和传承艺术创作技法,学院首次在设计与素描教学上开创性地建立了一套课程以及一套包括作业考评、毕业展示和年度展览等科学客观的完整学术能力考评体系。上述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术教育由原来的“行会”管理体制向系统、完整和科学的体系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工匠式”师徒传承方式向科学理论范式转变。随后,在各地的画师职业行会基础上又成立了多所美术学院。
大学发展推动形成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
帕多瓦大学,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造就的“明星大学”。1222年,一些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为了寻求更多的学术自由,来到了帕多瓦并首次登记成立了帕多瓦大学。1405年,帕多瓦并入经济实力雄厚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帕多瓦大学开始了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帕多瓦大学采用“捍卫学习和教学中的思想自由”()作为校训。15世纪到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给予其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帕多瓦大学成为世界的学术和研究中心。
帕多瓦大学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及其与其他大学之间的竞争,注重新的学科建设和实验设施建设。1545年,帕多瓦大学植物园建成,它是世界第二古老的植物园。帕多瓦大学的植物疗法至今仍然领先于世界。1595年,帕多瓦大学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学教室帕多瓦解剖剧场,为日后现代解剖学在欧洲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意大利大学的“国际化”,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与意大利的学生一起追随名师选择学校。当时,由于意大利尚未统一,意大利的学生被划分为“山内民族”()和“山外民族”(),前者指来自亚平宁半岛的学生,而后者指籍贯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学生。
当时,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大学间教育质量、所教授课程的比较差异,尤其注重教授的知名度,会根据大学的声誉、学科条件和教师的知名度择校。以医学和解剖学为例,其时因使用汞治疗梅毒而声名鹊起的雅各布·贝伦加里奥·达卡尔皮受聘担任博洛尼亚大学医学和解剖学教授,帕多瓦大学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以及雷亚尔多·科伦坡教授是公认的医学名师,因此,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的医学系备受追捧。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叶,意大利的大学中医学、数学、天文学、实验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占据支配地位。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曾在1592年至1610年间执教于帕多瓦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对当时科学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6世纪,意大利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使得治理模式出现变化。大学可以根据教授的资历决定学科教授的聘用和薪资待遇,大学间的教师流动也属正常。
在文艺复兴这场人类最伟大的进步革命中,高等教育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对科学知识的贡献虽然没有对艺术、建筑等的贡献突出,但仍不乏开创之作。1543年,尼古拉·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部科学巨著通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起点。文艺复兴为大学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意大利乃至西方科技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哥白尼、伽利略等一批代表性科学家在大学的教育、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巨匠们一起,标志着16世纪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形成。法国史学家米什莱说,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是“人和世界的发现”,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复兴、科学发现和其他领域的进步一起改变着人类活动,使当时的人们不断领悟到科技可以兴邦、可以改变世界的道理,不断借助科技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国势逐渐变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作者系意大利教育中心中国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