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相遇之处,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普希金年轻时被流放在克里米亚,果戈理出生在乌克兰大索罗钦齐一个哥萨克家庭,柴可夫斯基在基辅郊外度过了少年时光(乌克兰民歌元素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时有呈现),列夫·托尔斯泰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服过兵役(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契诃夫年轻时在克里米亚生活了多年,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是乌克兰人、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创始人之一米哈伊尔·格列维奇也是乌克兰人……”
战争是对文明最残暴的摧残,而文学和艺术则是在废墟上播种玫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那些生命中与乌克兰密不可分的文学巨匠们的作品。
塔拉斯·谢甫琴科(1814 ~ 1861),乌克兰伟大诗人、画家,生于乌克兰基辅省兹维尼戈罗德县莫林采村的一个农奴家庭,其诗歌及画作主要反映乌克兰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乌克兰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谢甫琴科是公认的乌克兰现代文学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建立者,是乌克兰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也是乌克兰民族反抗俄罗斯统治的象征。他的作品于上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都曾翻译过其作品,翻译家戈宝权翻译并出版了《谢甫琴科诗集》。
遗 嘱
当我死了的时候,
把我在坟墓里深深地埋葬,
在那辽阔的草原中间,
在我那亲爱的乌克兰故乡,
好让我能看得见一望无边的田野,
滚滚的第聂伯河,还有峭壁悬崖;
好让我能听得见奔腾的河水 日日夜夜在喧吼流荡。
当河水把敌人的污血 从乌克兰冲向蔚蓝的海洋……
只有那时候,我才会离开 祖国的田野和山岗
我要一直飞向 上帝所在的地方,
但在这样的日子到来以前,
我绝不会祈祷上苍。
把我埋葬以后,大家要一致奋起,
把奴役的锁链粉碎得精光,
并且用敌人的污血 来浇灌自由的花朵。
在伟大的新家庭里,
在自由的新家庭里,
愿大家不要把我遗忘,
常用亲切温暖的话语将我回想。
1845年12月25日于佩列雅斯拉夫利
(戈宝权 译)
这首诗是谢甫琴科1845年12月25日在乌兰克的古城佩列雅斯拉夫利卧病时写成的。在他的《三年诗集》(1843年至1845年)抄本中原诗没有标题,1859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普希金和谢甫琴科新诗集》中取名为《歌》(杜姆卡),1867年重编谢甫琴科的《科布扎歌手》诗集时,由于诗人在这首独白的诗里写出了他死后的遗志,因此取名为《遗嘱》,一直沿用至今。这首诗曾由很多乌克兰作曲家谱成歌曲。
尼古莱·瓦西里维耶齐·果戈里(1809 ~ 1852),俄国批判主义作家。1809年,果戈里生于乌克兰大索罗钦齐一个哥萨克家庭。孩提时期果戈里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自幼爱好文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831年发表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使他受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赞誉。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标志着果戈里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1836年,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上演,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笔调和有力的讽刺手法,使俄国喜剧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1842年,《死魂灵》一出版,就“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别林斯基称他为继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的“文坛盟主”、“诗人的魁首”。整个19世纪40年代也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果戈里时期”。1847年,他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公开表示对以前所有作品的忏悔。1852年,他在严重的东正教狂热中去世。
“夏日多么醉人,多么美好!晌午在一片静谧和暑热之中闪着异彩,广袤无垠的蓝天伸开色迷迷的穹隆俯身拥着大地,似乎已甜然入睡,把一个美人儿紧搂在轻盈的怀抱里,沉浸在怡然的愉悦之中,——这个时刻天气热烘烘的,令人困倦!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田野里寂然无声。万物似乎都已死寂;唯有在空中,在高远的苍穹里,一只云雀在颤声歌唱,于是银铃般的歌声便顺着气流层,撒向深情的大地,间或有一声鸥鸟的叫声或是鹌鹑的嘹亮的鸣叫在草原回荡。一株株高耸云天的橡树,犹如闲游的旅人,懒懒洋洋、无忧无虑地伫立着,一束束耀眼的阳光照亮着簇簇绚丽多彩的树叶,又将昏黑如夜的阴影遮盖在别的叶子上,只有当疾风劲吹之时,才会从阴影里突然跳出一缕金光来。一些体轻如烟的昆虫宛如五颜六色的宝石似的,纷纷撒落在五彩纷呈的果园里,那里荫覆着体态端庄的向日葵。一个个干草垛和一堆堆金黄的麦捆就像野营宿处似的遍布田野,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伸展开去。樱桃、李子、苹果、梨树的枝桠挂满了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天空湛蓝,它那明净的镜子——河水装嵌在碧绿而傲然隆起的框子。对了,那是大约30年前的一个日子,在离开索罗钦小镇10俄里左右的一条大道上,挤满了从周围和远处村子里去赶集的人们。从大清早起,盐粮贩子里……这里的夏天充满着多少怡悦和惬意!”
–《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是1831年至1832年间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写成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到处弥漫着恐怖和反动,人民在农奴制度的重压下辗转呻吟,残酷和愚昧笼罩着落后的俄国乡村。这部小说集包括八个歌颂青春与英雄、充满诗意与趣味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乌克兰民间传说,充满着说神道怪的怪异的色彩,带着毫不做作的欢快情调、自然纯朴的真诚情感、以及狡黠的扎波罗什式幽默。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 ~ 1966),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著名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周游许多国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 《黄昏》,1914年诗集《念珠》问世。20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和《Anno 》(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1,1922)。她以爱情诗闻名,有“俄罗斯的萨福”之称。40年代曾被斥为“颓废”、“色情”诗人,50年代中期恢复名誉。晚年以深沉的哲理抒情诗反思时代和个人命运。后期的代表作有《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和《安魂曲》。
献词
面对这般悲痛,高山也得低头,
大河也得断流,
但是,狱门锁得牢而又牢,
“犯人的窝”就在铁门后,
那里还有要人命的忧愁。
夕阳为某些人映辉,
清风为某些人吹拂——
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哪儿都无所谓,
我们只听到厌恶的钥匙声碎,
还有士兵们沉重的脚步。
我们晨起像是去做祈祷,
穿过野蛮化了的故都街巷,
到了那儿,见上一面,如同见过死人一样,
太阳下沉,涅瓦河上烟雾缭绕乌克兰敖德萨国立大学获得诺贝尔,启明星064. 你们见过乌克兰的夜吗?,
而希望,仍然在远方歌唱。
一声判决……泪水顿时盈眶,
从此便和众人天各一方,
仿佛从心里狠狠地夺走了生命,
仿佛被人无情地打翻在地上,
可是她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摇摇晃晃。
在我发疯的两个年头的岁月里,
那些丧失自由的姐妹们去了何地?
她们会有什么幻想,冒着西伯利亚风雪,
圆圆的明月下,她们又能望见什么奇迹?
现在,让我把告别的问候,给她们寄去。
1940年3月
(高莽 译)
《安魂曲》由十四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在未曾平反的岁月里为悼念那些在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被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记者,1948年出生于前苏联乌克兰的斯坦尼斯拉夫。1972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984年,发表纪实文学《战争中没有女人》。1985年,发表纪实文学《我还是想你,妈妈》。1989年,发表纪实文学《锌皮娃娃兵》。1998年,获德国莱比锡图书奖。2014年,获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生活在一个从小就教我们死亡的国家。我们被告知,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奉献,为了牺牲自我。我们被教导用武器去爱别人。如果成长在另一个国家,我不可能走这条路。邪恶即残忍,你必须对它免疫。我们在刽子手和受害者中长大。即使我们的父母活在恐惧中,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通常他们什么也不说。邪恶时刻在注视我们。
……
战后,西奥多·阿多诺在震惊中写道:“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我的老师,阿莱斯·阿达莫维奇(Ales )我今天带着感激提起他的名字——认为用散文是对20世纪那些噩梦的一种亵渎。你必须如实写下来。需要一种“超文学”。我想起尼采说的,没有艺术家能完全达到真实。
令我感到困扰的是,真实不是存在于一颗心灵、一个头脑中的,真实某种程度上破碎了。有很多种真实乌克兰敖德萨国立大学获得诺贝尔,而且各不相同,分散在世界各地。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类对自己的了解,远远多于文学中记录的。那么我在做的是什么?我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灵魂的历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诺奖演讲
(吕宁思译)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 ~ 1936年),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前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前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中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乌克兰敖德萨国立大学获得诺贝尔,盘点: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哪些俄文艺作品源于乌克兰
欧洲之门乌克兰有太多的标签,种种冲突与矛盾在此交汇。
在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千百年来苦难深重,文学艺术辉煌兴盛。
其实俄罗斯与乌克兰原本是一家人。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许多你耳熟能详的名字,你以为他来自俄罗斯,但若按现在的领土划分,他们都生于乌克兰。
NO.1
果戈理的灵感是乌克兰传说?
果戈理
乌克兰的喜剧善于用诙谐讽刺的笔调描绘世态人情。
沙俄著名的文坛巨擘果戈理就创作出了名扬世界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其实他是不折不扣的乌克兰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从小喜欢乌克兰的民谣和传说。
在沙皇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果戈理写了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
这部小说集多取材于乌克兰民间传说,带着怪异的色彩、欢快淳朴的情调,还有扎波罗什式幽默。
1842年经典长篇小说《死魂灵》问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基石,小说里的泼留希金已经成了贪婪和吝啬的代名词。
比作品本身更为讽刺的是,我们今天再看《钦差大臣》和《死魂灵》,仍不过时,一切似曾相识。
NO.2
写出《钢炼》的“斯基”是乌克兰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概每个中国人都曾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苏联名著。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是乌克兰人,1904年生于乌克兰工人家庭。
由于常年参加艰苦的斗争和劳动,他的健康受损严重,1927年开始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后来,他被授予苏联最高荣誉勋章列宁勋章。
遗憾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创作计划才写了第一章,就再也不能动笔,重病复发撒手人寰。
NO.3
写出《海达马克》的诗人曾是农奴?
谢甫琴柯
谢甫琴科,又可译作舍甫琴科。
不过这位可不是乌克兰足球名将安德烈·舍甫琴科,而是诗人、艺术家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谢甫琴科。
他是公认的乌克兰现代文学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建立者,乌克兰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谢甫琴科生于基辅的农奴家庭,直到24岁才被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赎身,成为自由人,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坎坷。
谢甫琴科进入大学学习,开始诗歌创作生涯,第一部诗集《科布扎歌手》就得到别林斯基的赞赏。
他的代表作有表现乌克兰少女不幸的《卡泰林娜》,讴歌乌克兰农民反抗波兰地主而英勇斗争的《海达马克》,讽刺沙皇统治的《梦境》《高加索》《遗嘱》。
“当我死了的时候,把我在坟墓里深深地埋葬,在那辽阔的草原中间,在我那亲爱的乌克兰故乡,好让我能看得见一望无边的田野,滚滚的第聂伯河,还有峭壁悬崖……”
1861年,谢甫琴科病逝,如诗歌《遗嘱》中的愿望,他被安葬在深爱的故乡乌克兰第聂伯河畔。
NO.4
是他画了《伏尔加河畔的纤夫》?
列宾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9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著名代表,他在绘画领域大概相当于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坛的地位。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列宾美术学院是俄罗斯乃至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
列宾出生在乌克兰,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侯,旅居意大利和法国,研究欧洲艺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代表作。
沙俄统治下饱受压迫与奴役的人民,身上的苦难与力量,透过油画给人巨大的震撼。
列宾还绘制了很多反映革命者英勇斗争的艺术作品,对于进步的革命者充满同情。
《意外归来》描绘了革命者突然回家的场景,画面中的每位人物都具有典型而鲜明的个性。
《伊凡雷帝杀子》则刻画了沙皇伊凡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预示沙皇残暴不仁的统治终将灭亡。
NO.5
一次只展一幅画却轰动世界?
库因芝
油画大师库因芝生于乌克兰克里米亚岛,被誉为19世纪俄国最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大自然画家。
虽然他多次报考美术学院皆名落孙山,只能成为业余绘画班学员,但成就却令旁人望尘莫及。
尽管一生只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尽管每次只展出一张画,但每次都引起轰动。
库因芝的画风自成一家,个人色彩鲜明,在众人看来十分神秘莫测。
1880年,库因芝在彼得堡举办个人画展,仅陈列了《第聂伯河上的月夜》一幅油画,展厅人满为患,争相观赏。
画面以夜色为主,乌云层次丰富,月亮发出绿色的光亮洒向大地,极其蕴含诗意和神秘感。
《白桦林》作品里一棵棵错落有致的白桦树,在阳光下自在生长,库因芝温和自由的笔触描绘了光影跳动的色彩。
列宾也夸赞库因芝为“善绘诗意光辉的艺术大师”。
在库因芝生命最后近20年的时光,他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教育,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而这批学生也成为了沙俄与苏联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NO.6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生于乌克兰?
阿赫玛托娃
众所周知,普希金被尊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那么,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是谁呢?
是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苏联著名诗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
阿赫玛托娃亲历了二战的残酷,写下许多爱国主义诗篇,表达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的渴望,对民族不幸的哀伤,以及对亡友的哀悼。
痛苦的爱和悲剧命运是阿赫玛托娃诗歌中最重要的主题,也是她最具精神深度的部分。
她的著名抒情长诗《安魂曲》,悼念在恐怖的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中无辜枉死的受害者,展现在苦痛岁月里生存的勇气和毅力。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感,用字句凝结为反思的十字架,“就像一滴水,反映了二十世纪的全部历史”。
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
NO.7
《敖德萨故事》的作者死于间谍罪?
巴别尔
伊萨克·埃马努伊洛维奇·巴别尔,生于乌克兰敖德萨,是苏联籍犹太作家,继卡夫卡后又一位震撼世界的犹太作家,20世纪无可非议的文学大师。
巴别尔不与任何人类似,任何人也无法类似于他,他永远按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东西。
提起他,很多人想起的是《骑兵军》和《敖德萨故事》,瑰丽奇异的风景、简约而有力的文字、出人意料的结局,受到很多读者欢迎。
“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评价巴别尔的文学语言:“享有散文难以企及,仿佛只留给诗歌的荣耀。”海明威也非常喜欢巴别尔的作品。
战争和历史的波谲云诡,亦无法掩盖闪耀的人性光辉,他精简的文字却能勾勒出复杂战争背后的政治、文化纠葛。
可惜,巴别尔1940年在苏联大清洗中被指控为间谍、遭到枪决,直到1954年才予以平反。
NO.8
这位诺奖获得者生于乌克兰?
阿列克谢耶维奇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名字开始为更多的中国读者所熟悉。
虽然她现在是白俄罗斯作家,但其实她生于苏联时代乌克兰的斯坦斯尼拉夫,是实实在在的乌克兰女儿。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十分关注个体的心灵创伤,同时记录民族的和边缘人群体的集体创伤记忆。
她的作品打破了宏大叙事方式,着眼于小人物的“小历史”,以小见大,记录苦难国外在职学位班,反思历史。
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手法乌克兰敖德萨国立大学获得诺贝尔,盘点: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哪些俄文艺作品源于乌克兰,也是阿列克谢维奇的艺术特色之一。
众多独立而不融为一体的声音、意识,口述实录人们经历的苦难,组成具有见证意义的复调。
口语化、碎片化的复调作品使得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复杂内心和真实的历史。
诺贝尔奖评委评语如是描述:“她复调式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筑起了一道丰碑。”
NO.9
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来自乌克兰?
苏霍姆林斯基
不管是教资考试还是教育学考研,对考生们而言苏霍姆林斯基可谓是如雷贯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的农民家庭,担任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20多年。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观点。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教育和教养相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短暂的一生写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育的艺术》《致女儿的信》等煌煌著作,是教育界响当当的泰斗人物。
他当然不是神,但他的理念是照亮世界的灯塔。
NO.10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他写的?
布尔加科夫
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生于乌克兰基辅,深受前辈、老乡果戈理的影响。
他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还被广泛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开山鼻祖。
尽管魔幻现实主义的术语在二三十年代还没有出现,但布氏“神秘主义黑色”的创作风格,借神秘怪诞批判社会现实,的确是艺术开拓者。
布尔加科夫善于从各种题材中捕捉喜剧因素。
戏谑诙谐的艺术风格,给悲剧笼罩一层喜剧的面纱。
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以魔幻、荒诞的笔法,将讽刺喜剧艺术推向高峰,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先驱。
深刻的哲理与艺术技巧完美融合,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行不悖,布氏于怪诞虚幻的现实乌克兰敖德萨国立大学获得诺贝尔,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批判。
他的文学作品,构成俄罗斯文学长卷独特深邃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