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东 / 美国西东大学,《不问西东》的他们,与这所大学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美国西东大学,《不问西东》的他们,与这所大学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电影《无问西东》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争议颇多。他们与这所大学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脊梁。先来看西南联大一份灿若群星的教师名单吧:冯友兰认为中国过去的正统思想能够团结中国民族,现在也能帮助中华民族渡过大难。为什么一个铁皮屋顶下,走出了那么多“不问西东”的大师?

电影《无问西东》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争议颇多。这部为校庆而拍的电影,却拍出了“联大一代”的风骨与真实。

在1937年夏天,侵华日军吞并华北,野心勃勃,国家如大厦将倾,数千名师生辗转至西南一隅,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着属于他们的“抗战”。

铁皮屋下,大雨倾盆。在一堂数理课上,学生听不到老师的声音。这位老师转身在写满数学公式的黑板上写下四个汉字:静听雨声。先生袖手凝神,师生静坐,一心听雨。

空袭降临时,师生们跑到防空洞前授课,老师面对着学生大谈黑格尔的哲学观,头顶战机轰鸣,炸弹落在他们身侧,炸得山体石块粉碎,而老师的身影依然挺拔。

电影中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最后片尾的7分钟“中国风骨”彩蛋,足以让电影院里的任何一个人沉默。

这些老师们的身上,贯通着最好的中国部分和最好的西方部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缝对接,而在国难当头之下,“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

他们与这所大学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

电影中的“静听雨声”确有其事,一说是金岳霖的逻辑课,还有一说是陈岱孙的经济课。很多西南联大的学生记住了这段经历,包括杨振宁,“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几年之后,满是泥垢……”

先来看西南联大一份灿若群星的教师名单吧:

历史系任教的教师有陈寅恪、姚从吾、毛子水和钱穆;哲学系有冯友兰;文学系有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罗庸;外语系有梁实秋、钱钟书、吴宓;社会学系有潘光旦、费孝通。

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了大师们在飘摇岁月里燃烧的烛火与信念。他们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最后一课”,维护着中华文明不坠。

陈寅恪

陈寅恪来上课时,经常用布包着的一大包书,因为他在上课时要引证很多史料。“貂皮帽、衣狐裘、围围巾、手提蓝布小布包,坐在南区小教室里,有时微笑,有时瞑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同学们如坐白鹿洞中,教室虽无绛帐,却也如沐春风。”有时,冯友兰、朱自清也去听他的课。

陈寅恪是孤身一人,从香港转道滇越铁路抵达云南的。抵达当地后,陈寅恪已经右眼失明,左眼也患了眼疾,每次跑警报的时候,傅斯年怕陈寅恪听不见,每次都不顾自己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喘着气,跑上楼搀扶着陈寅恪,两个知识分子之间,相救相助,也是人格与精神的互敬庇护。

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都有研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闻一多

挂牌刻制图章的闻一多

闻一多教楚辞,起头总是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闻一多抽烟,所以上课的学生也一起抽烟。闻一多也教唐诗,把中国晚唐诗歌和西方印象画派一起讲。汪曾祺说,“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十三岁就进了清华。抗战爆发后,他蓄起了胡子,“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因为生活拮据,闻一多开始靠刻图章养家。他对华罗庚说起,“我的父亲是个秀才,家学渊源,我24岁时到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及纽约的艺术学院学画,因此也学会了雕刻。可是,我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然会为了吃饭而被迫挂出了公开治印的招牌。”

沈从文

沈从文上创作课时,从不引经据典,不借助前人的观点为自己背书。汪曾祺回忆,“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沈先生的讲课时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喜欢在学生的文章后面写长长的读后感,有时评析文本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区,谈论一些创作的问题。

21岁的沈从文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只做了旁听生。沈从文因为学历低,受到了一些人的轻视和讽刺。跑警报时,刘文典就嘲他,“陈寅恪跑警报是为了保存国粹,我刘某人跑是为了庄子,你们跑是为了未来,沈从文替谁跑啊”?把当时学历低、名气还不高的沈从文搞得急赤白脸。后来,沈从文曾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五人入围名单”。

刘文典

刘文典是真的狂。刘文典讲庄子,起头就是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啰,也没有人懂”,言下之意就是他如果不懂,别人就更不懂了。

上课时,他更是随心。有一日,他忽然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于是,在一轮月色下,他当着一轮皓月,想象着月宫是何等的美丽,讲得众人如醉。

刘文典虽狂,研究的是枯燥清苦的勘校。他不做一味考证,而是从文献入手,再校与此书有关联的若干书,上下联贯、左右横通。在西南联大期间,为了与国外学人一较高下,他一个人做了《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佛国记》的勘校。

朱自清

朱自清对学生考试要求非常严格。他教宋词时,带着一叠卡片,一张一张地讲,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背下来,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

朱自清30岁之前就写出了《背影》和《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后来成为了每个中学生的必读课文,34岁,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清华荷塘边的“ 迤东亭”,因他更名为“自清亭”。

冯友兰

图源见水印

冯友兰讲课缓慢、沉着。他的语言就是一本逻辑清晰、叙述简明的讲义。

哲学大家冯友兰,受过严密的现代逻辑训练。他非常重视逻辑,年轻时,他在上海,接触了逻辑学,后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冯友兰认为中国过去的正统思想能够团结中国民族,现在也能帮助中华民族渡过大难。

钱穆

钱穆讲课时,总穿一身中式蓝布长袍、布鞋、黑边眼镜,用一口浓重的无锡口音,越讲越有感情。“你们不要认为在后方念书就是贪生怕死,你要用前线战士的精神去读书,书读好了,才能报国”,有学生受不了流亡生活想要去参军,他劝诫道。

唐兰

唐兰教古文字学,讲词的方法是“不讲”,统统用无锡话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凤’——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完了。

***

“掌门人”梅贻琦

生活也压得他们几近喘不过气。电影中的校长梅贻琦,一派宗师的形象,他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为了补贴老师们的拮据生活,常常上街卖糕点。有时,上课时迟到了,他歉疚地解释:“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同学们纷纷落下了泪。

汪曾祺自嘲自己是西南联大的“坏”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在昆明茶馆里写小说美国西东大学,老师们却对他十分宽容。杨振宁到普林斯顿大学时也说,“我的感觉是,我比普林斯顿大学本身培养的学生没什么差别,他们读的书我都度过,他们知道的我也知道。”

汪曾祺与沈从文

为什么一个铁皮屋顶下,走出了那么多“不问西东”的大师?

我们或许从当年联大各系必修的大一国文的课文选择,能窥探得当年当日,在铁皮屋下授课时老师心中的独白。课本中,《楚辞》选择了《九歌》一篇,而不是《离骚》,魏晋时期选择陶渊明和《世说新语》,宋代读的依然是李清照,但不是婉约词,而是《金石录后序》。

从文化上,他们是真正“不问西东”的一群人,在东潮与西潮之间,他以开阔、自信的意气传布着全人类的文明果实;从气节上,他们没有回避自己的时代,他们将知识薪火相传,照亮了后人前进的路途。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逐渐远去,所谓大学精神、文人风骨却成为了我们永久的灯塔,

而能让你自己不顾时代浪潮,

不顾他人言语美国西东大学,《不问西东》的他们,与这所大学一起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不顾世俗评价,

真正“不问西东”的,

究竟是什么?

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中国科学报

■王丹 尹贝 颜祥林

陈国良(1938— )

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

1938年出生于安徽颍上,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电力系,1958年转入无线电系计算数学与计算仪器专业。1961年毕业后从军入伍,1965年转业到太原785厂,1973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等。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良在部队时期。

陈国良的书法作品。

陈国良(左三)与团队在淮河水利委员会大院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虚亦实,亦东亦西”。

这短短的24个字何解?亦工亦农——18年农村和8年工厂经历;亦文亦武——早年当了4年兵,此后大半生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亦强亦弱——大学前期学习强电专业,后期学习弱电专业;亦硬亦软——参与了我国三代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工作,又从事过并行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亦虚亦实——不仅做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亦东亦西——在东西方国家奔走,开展并行计算领域的学术交流。

1 艰难求学,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

20世纪30年代末,陈国良出生在皖北的一个小村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陈大圩村。当时正值日本侵略军轰炸颍上,家人将刚出生不久的陈国良藏进了芦苇荡中,方才躲过日军的扫荡。与此同时,花园口决堤,黄河水“夺颍入淮”,颍上县境内全部受灾。陈国良一出生就遭遇了双重灾难。

像生活在此的庄稼人一样,陈家世代农耕。陈国良从小就与草木牛羊为伴,嬉戏于田埂村巷,虽褐衣蔬食,但别有一番乐趣。在这样的环境里,陈国良对农活非常熟悉,犁地、播种、收割等样样都会。

1945年,陈国良到了上学的年纪。陈国良的外公是名老中医,为人开明,他认为应该送陈国良去读“洋学堂”而不是私塾,这样才能接受新式教育。

在小学里,陈国良全面发展,各科成绩均优。他曾代表陈大圩小学参加每年一次的乡镇各小学统一会考并一举夺魁。在颍上县解放后的第一个儿童节,陈国良还曾作为代表在全镇庆祝大会上演讲。

1951年春,陈国良考入颍上县立中学第一届春季班,提前进入初中。学校离家20多公里,陈国良只能住校,由于经常交不够每月的伙食费,只好自己带点干粮度日。尽管生活艰苦,陈国良仍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合唱团、集体舞班等,还在运动会上获得过掷手榴弹项目第二名。

1953年,因成绩优异,陈国良仅读了两年半初中就再次提前毕业。他本意报考师范学校以尽快出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没想到因为中考成绩优异被凤台中学提前选中。凤台中学教导主任刘式汉为陈国良争取到每月4.5元的生活补助,才让他勉强上得起学。

1956年陈国良高中即将毕业,在填报志愿时他仍想报考师范类院校,但在班主任李超群老师的建议下,改为报考交通大学,并顺利考入交通大学电力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到校不久即随校西迁到西安。

在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就读期间,陈国良学习了电力拖动专家严晙先生的电力拖动、电机工程专家钟兆琳先生的电机学等大师课。他还曾到发电厂、电机厂、高压及配电站现场实习,接受了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体验了工地和车间的生活。

1958年底,学校新办计算机专业,抽调在校生就读,陈国良因劳动表现优异被列在其中,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大学里,除了接受良好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外,陈国良还参与了老师领导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工作。该机是仿制美国LGP-30的小型通用磁鼓数字计算机。陈国良主要学习了LGP-30控制器的设计,这让他迈进了“数字计算机逻辑设计”领域,受益匪浅。

2 几经坎坷,36岁站上大学讲台

成为一名教师是陈国良年轻时的心愿。在实现这个心愿之前,他经历了4年部队生活和8年工厂生活。

1961年,陈国良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当年10月他到辽宁省沈阳市参加集训,之后正式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一名大尉带领着包括陈国良在内的3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建了火炮指挥仪研制筹备组,开展了炮兵数字指挥仪的前期研究。

1962年下半年,陈国良被派到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工作。他以军方代表身份参加了广州军区炮兵司令部委托中山大学研究火炮指挥仪的项目。在中山大学,陈国良主持了采用磁芯存储器和锗晶体、硅晶体以及从苏联进口的分立元件晶体管数字计算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该机是我国自主设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军用分立元件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从广州军区回到北京不久,陈国良又被下放到福州军区锻炼。作为一名“计算机兵”,陈国良驻扎在海边的山头上,负责借助收集的气象等数据计算射击诸元,然后传送给前线炮阵地控制火炮发射。闲暇时间,陈国良主动教授部队的战士文化知识,并因此获得了部队的嘉奖。

1965年,全军13万名科研人员集体转业到地方。陈国良被分到太原785厂的设计所,成为工厂大家庭中的一员。1968年,陈国良参与研制了“东方红一号”数字指挥仪,该指挥仪在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国家靶场顺利通过打靶试验。同年,陈国良参与研制的双37高炮指挥仪也顺利武装到部队。

不过,当时的大环境让他们的业务工作无法继续开展,陈国良开始和情报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一起翻译英文专业书籍,陆续翻译并出版了《晶体管开关电路的设计和应用》《逻辑设计手册》《逻辑电路手册》等。

这段从军队到工厂10余年的不凡经历,对陈国良后续的科教生涯有深刻的影响。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遵守纪律、艰苦朴素等好习惯,更让他认识到科技研究应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而工厂生活则提升了陈国良的动手能力,让他真切体会到何为“工匠精神”。

197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南迁至合肥办学。搬迁过程中,学校图书、器材等受损,师资力量不足。但对于陈国良来说,这正是一个“机缘”,加之对安徽这片故土的向往,他决定调往中国科大。

从工厂到学校,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不明智”的,但陈国良仍然作了这一“冒险”的决定。1973年8月,申请调动成功的陈国良到中国科大“六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担任助教,在36岁这一年实现了自己十几岁时梦想从事的职业。

进入中国科大后,陈国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是学校第一届工农兵学员的教学任务。由于身份特殊,这批学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陈国良将他在太原785厂的工作经历转化为课堂上的操作实践,在1974年到1975年期间带领工农兵学员成功研制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KD-3小型计算机,该机在当时被用在中国科大的教研工作中。

其次,陈国良担任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由于此前并未专门学过英语,陈国良有不小的压力。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机缘巧合之下,与外语系两位老师结成“互助学习小组”——他教两位老师打太极拳,两位老师教他英语。为此,陈国良常常扛着一台老式录音机,日日录音、跟读,英语水平很快得到了外语系专业老师的认可。

之后,陈国良一直保持学习英语的习惯。除了基础英语外,他还特别学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记了十几本。

在中国科大教课不久,陈国良的课堂就被列为示范教学,他也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奖励了一个公文包。这个包陈国良缝缝补补使用了30多年,成为他执教生涯的最好见证。

3 上下求索,44岁开启科研新篇章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采取“自由报名、群众推荐、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派一批老师去国外学习访问。陈国良被教研室推荐至学校,并在英语考试中得了全校第二名,获得出国访学的机会。

1981年,44岁的陈国良乘坐前往美国的航班,开启了科研的新篇章。到美国后,陈国良辗转至普渡大学,联系上华人教授、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先生,被其引荐至另一位华人教授华云生处。那时华云生刚到普渡大学不久,比陈国良年轻十余岁。

正是通过华云生,陈国良接触到“并行选择与排序算法”这一研究方向。陈国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并行算法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支撑,这正是陈国良薄弱的地方。在普渡大学的图书馆,陈国良从最简单的关键词开始查起,在啃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厘清了并行算法的大致内容。

回国后,陈国良与华云生将其在访美期间的研究成果整理编写为A to the of (《一种选择网络设计的划分方法》)一文,发表在IEEE on 上。陈国良成为了那批访问学者中首位在IEEE汇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在国外对并行算法的研究让陈国良发现,相较于只能按照固定步骤一步一步处理问题的串行算法,并行算法可以利用多台设备对问题进行联合求解,极大增强了计算机的处理性能。

不过,当时国内对并行算法所知甚少,更别提开设相关课程,陈国良一心想改变这种现状。“美国有最先进的教材,但我们要遵守诺言,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按时归来”,完成访问的陈国良与中国科大同一批出国的几位老师都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陈国良率先开辟了国内非数值计算的并行算法这一研究领域,带领团队从排序和选择这两种基本网络实现方法入手,在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双调选择网络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开国内学术界之“先声”。随后陈国良把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并行图论算法两个方向,同样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

多年来,陈国良带领团队逐渐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提出了“并行机结构-并行算法-并行编程”一体化的并行计算研究方法,开创了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教学与研究的先河。为推广并行计算,陈国良相继撰写出版了“并行算法”和“并行计算”两套系列丛书,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颇有影响。

科研之余,陈国良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即使担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也从未间断过给学生上课,讲义已经积累了近30本。由于长期在教学一线且深受学生喜爱,2003年,陈国良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同年,陈国良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学以致用,被称为淮河大堤上的“神算子”

在推动计算机学科建设和自身学术科研过程中,陈国良始终怀揣爱国情怀,他认为“发表论文不是我们高校的唯一指标,我们必须面向国家实际需求”,并坚持将并行计算应用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中,让普通大众从中切实受益。

20世纪90年代,陈国良开始关注高性能计算。1995年,陈国良带领团队率先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在购置设备时,相比性价比更高的国外产品,陈国良坚持选择国产“曙光”系列并行机,提出“国产机不怕不好用,就怕你不用”。

在这之后,陈国良更加坚定了“为推广国产并行机应用服务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中国科学报,替振兴民族计算机产业践行”的想法,带领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了基于国产龙芯CPU的KD、SD系列的高性能计算机,支撑了先进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国制造。

20世纪末,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许多重大工程都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精确计算。陈国良常常带领团队坚守在一线,为破解各个领域的复杂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里特别要提到淮河水灾治理。陈国良一直渴望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些事情,淮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让他找到了切入口。为此,他先后5次到安徽蚌埠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接洽,表示自己不计报酬、自带设备、自筹经费,并不厌其烦地教他们使用并行机。

陈国良的举动最终打动了淮委。靠着驻扎现场获取的一手数据,陈国良带领团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以“曙光1000”作为服务器,将气象预报、水情分析、洪水预警、水库调度等有机结合,为淮河流域防洪调度决策工作提供计算支持和科学依据,因此被誉为淮河大堤上的“神算子”。陈国良与淮委合作研制开发的“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荣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治淮外,陈国良在服务国民经济方面还做了气象预报、桥梁安检、石油勘探、交通管控等一系列工作。“学以致用,到生产第一线,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他始终在践行大学毕业时就立下的志向。

2008年以后,陈国良先后到深圳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任职。在深圳大学,陈国良出任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创院院长,从零开始引进人才、发展科研,帮助深圳大学完成科研平台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三级跳”,学科的国际、国内排名连年提升。

在南京邮电大学,陈国良提出3C融合(、、)的特色学科发展策略,并在科研上积极与紫金山天文台、曙光公司等合作,共同研制“天文大数据一体机”,为我国“悟空号”卫星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奔走一生,陈国良最终回到了合肥,回到了中国科大,参与到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在中国科大的科研平台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发光发热。他的思想从未停止前进,这时的陈国良将关注点着重放在计算思维上,呼吁将计算思维充分运用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从更高层面广泛传播计算科学的魅力。

(王丹系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助理馆员,尹贝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颜祥林系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采集心得

在耕耘中“突破重围”

陈国良(左二)与采集小组部分成员合影。

■王丹 尹贝 颜祥林

在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常常提到一句名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并且在后面加了一句“老天不负有心人”。一直以来,陈国良将这句话作为自己所坚守的理事处世态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陈国良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光想着收获多少,而是要先踏踏实实地做好 “耕耘”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天不会辜负努力付出的人。实际上,这句话在他身上验证过多次。

1958年秋,交通大学组织全校学生到陕西阎良帮助农民秋收。出身农家的他在劳动中大显身手,农活做得又快又好,被同学称为“生产大队长”。回校后学校表扬10位表现优秀者,陈国良名列榜首,这为他之后被调去学习尖端新专业即计算机专业加了分。秋收时卖力干活的陈国良,并没想到能够与计算机结下缘分。

如果说转学计算机专业是陈国良走上从事计算机研究道路的起点,那么出国访学则是陈国良从工程转向理论,与并行算法结缘的重要转折点。而能够获得这次宝贵的出国机会,更是得益于陈国良十几年来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耕耘与积累。

在担任驻中山大学军代表期间,陈国良常常去旁听英语课程。“文革”期间,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翻译英文著作。刚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为了教好专业英语课,他利用半年的时间系统学习。以上努力为陈国良积累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储备,让他在出国选拔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顺利获得访学的机会。

自立自强,艰苦奋斗

在陈国良几十年的“耕耘”中,他常常身处逆境,是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让他一次次“突破重围”。

陈国良出生在贫苦的淮北农家,正所谓“富贵出娇子,贫寒育英才”,艰苦的成长条件磨炼了陈国良顽强的意志,激励他奋发图强,付出远超旁人的艰辛和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

陈国良从工业界初到教育界时,在中国科大并无熟悉的同事,也不是中国科大“嫡系出身”,更无缘拜在名师门下。陈国良深知自己的不足,默默下定决心:“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西东大学在美国的排名,补什么。”

在学术上他从不含糊,一有时间就扎进教学和科研中,几乎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活动,有时候甚至连春节都在工作。在他看来,做学问要一头钻下去,尽力而为,做到极致。

为民耕耘,为国奉献

在陈国良的“耕耘”中,不只为自己“耕耘”,更多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耕耘”。

作为一名科学家,在计算机科学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陈国良带领团队将并行算法应用在水灾防治、石油勘探、桥梁安检、气象预报、交通管控、智慧农业等领域,让科学惠及民生。

作为一名教师,他认为“讲台比天大”,将培养人才视作最伟大的事业。凭借着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和方法,从教30余年,他先后培养研究生300 余名,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还在中国科大设置了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学子。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他响应中国科协号召,奔走于政府机构、企业、大中小学等各单位,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宣讲与科普知识讲座,不仅普及计算机知识,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启迪他人。

“我希望年轻人要有爱国情怀,坚持科研服务于祖国的初心,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功利。”这句话既是陈国良对年轻人的真诚勉励,也是他数十载科研路的真实写照。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美国西东大学排名,20所「学生最不快乐」的美国大学!留学党:“天天emo,家人们谁懂啊……”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大学排名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份榜单也不例外。棕榈君常强调,美本选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同学和家长们能结合自身情况,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大学!

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榜单详情。

20所学生最不快乐的美国大学

Top 20. 路易斯安那泽维尔大学

of (New )

Top 19.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of Texas at

Top 18.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

of ,

Top 17. 美国海军学院

Naval

Top 16. 西点军校

Top 15. 杜鲁门大学

State

Top 14. 萨福克大学

Top 13. 圣约翰大学

St. John’s

Top 12. 西蒙斯大学

Top 11. 西东大学

Seton Hall

Top 10. 纽约市立大学女王学院

– CUNY

Top 9. 佩斯大学

Pace

Top 8. 新泽西理工学院

New of

Top 7. 玛丽伍德大学

Top 6. 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of

Top 5.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

of

Top 4. 乔治梅森大学

Mason

Top 3. 爱默生学院

Top 2. 迪尤肯大学

Top 1. 克拉克森大学

乍一看榜单,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大学。

中国准留学家庭比较眼熟,或排名比较靠前的只有4所学校:爱默生学院、新泽西理工学院、西点军校和美国海军学院。

其中,军校学生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训练和专业训练极其严格,容易身心俱疲。一般情况下,美国军事院校只对美国国籍学生开放申请,罕少对国际生开放申请通道美国西东大学排名,20所「学生最不快乐」的美国大学!留学党:“天天emo,家人们谁懂啊……”,所以棕榈君就不过多介绍了。

下面,详细介绍下其它两所大学。

爱默生学院

爱默生学院创立于1880年,位于美国波士顿,其创办人 认为,传播沟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优良的传播及表演人才。

因此,爱默生是最先颁发戏剧、艺术、演讲辩论、大众传播和新闻学位的美国大学之一,并在这些学科领域享有极高的地位和话语权。尤其新闻、传媒、电影专业,在各大榜单中名列前茅。

该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剧院、广播频道、电视频道、新闻制作室、影碟制作室等工作中心,供学生们沉浸式学习并积累实践经验。

虽然爱默生学院专业实力和教育水准一流,但本校生吐槽起来丝毫不留情。

该校学生在Unigo网站晒出了自己不开心的就读体验:爱默生的行政部门对待学生态度粗鲁、学费高的离谱、校园太小以至于相见和不想见的人每天都会遇见……

不得不说,爱默生学院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待提高!

新泽西理工学院

新泽西理工学院(NJIT)始建于1881年,位于新泽西州的纽瓦,是一所教育、科研、服务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公立大学。

该校共有6个学院:

工程学院

文理学院

建筑与设计学院

Ying Wu计算机学院

管理学院

荣誉学院

中国留学生比较喜爱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均是NJIT的强势学科。

相比私立大学,NJIT的学费十分低廉,新泽西州内学生的学杂费总额18,512美元,州外学生学杂费总额34,972美元。

重点是,该校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不错。《纽约时报》将NJIT列为“面向美国工薪阶层的最佳大学榜”榜首,网站将新泽西理工学院评为“全美投资回报率前2%的大学”。

Check网站表示,NJIT学生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教授不是很满意,NJIT的课程极具挑战性,学生想拿到高分GPA成绩并不容易。

近些年,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一些关于美国大学生焦虑或抑郁的新闻。有些家长或许会疑惑——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感到不快乐?

通过以上两所大学的介绍,相信大家能够看出美国大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多种多样。

Check网站对大学生不快乐的原因进行了汇总,棕榈君建议准留学家庭仔细阅读,或许对美本选校选专业有新启发。

美国大学生不快乐的原因曝光

1,学费高昂,学生不快乐

俄亥俄州立大学曾面向52所美国大学的18,795名本科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学生对家庭财务状况倍感压力。

其中,60%的学生担心没有足够的钱支付学费,将近一半学生担心没有足够的钱支付书本等就读大学相关的费用。甚至,有32%的学生承认曾因担心欠下巨额债务而忽视过学业。

来源

不过,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读大学是项不错的投资。

棕榈君曾详细盘点过、,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担忧,建议选校时可以参考哦。

2,大学环境压力爆棚,学生不快乐

或许同学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高中辛苦点,上大学就轻松了”。

事实上,美国大学本科生的学业相当不轻松。 媒体曾报道,约31%的大学生表示期末考试是自己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

此外,学生们还肩负着背井离乡的孤独,以及找实习和工作的压力。哪怕是成功就读哈佛、MIT这样的顶级名校,面对各种压力,学生也有不快乐的时刻。

3,专业难度过高,学生不快乐

即便就读校风轻松的美国大学,但专业课程难度过高,学生也很可能不快乐。

Check网站汇总了学习压力巨大的美本专业,依次是:航天工程、建筑学、天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地质学、数学、机械工业、神经科学、护理、石油工程、物理。

不过,这些专业大多年薪丰厚,比如网站显示,石油工程是最吸金的美本专业,该专业学生早期职业年薪高达93,200美元,中期职业年薪高达187,300美元。

4,校园治安存在威胁,学生不快乐

众所周知,女性更容易遭到基于性别的暴力。

一项犯罪调查显示,16-24岁的年轻女性更容易遭受性暴力和暴力犯罪。只有40%接受调研的女大学生觉得晚上步行回家是安全的,而男大学生的这一比例是90%。

一边担心能否顺利毕业,一边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美国西东大学排名,无疑会使学生肩负的压力与日俱增。

为此,想要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棕榈君建议准留学家庭选校时一定要重视校园安全这项因素。

最后,棕榈君有话说

美国大学生不开心的因素各种各样,这启发我们在美本选校时,除了关注大学综合排名和学术水准,还要重视地理位置、校园安全、投资回报率、课业难度等因素。

但快乐或不快乐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大学生活是否快乐,决定权其实掌握在每一个学生的手中。

比如,就读于“学生最不快乐的美国大学”Top 3爱默生学院的Kelly同学坚定地表白母校:

“我很高兴来到爱默生,爱上了波士顿和在这座城市遇到的人。我不确定我学到了多少能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知识,但我坚信就读爱默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美本选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准留学家庭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随波逐流,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大学!

—END—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xidong/8799.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