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副总理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并致辞
9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揭牌成立。俄罗斯研究中心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和见证下,为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2016)》免联考在职研究生,贯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两国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发起创立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旨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为中心揭牌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克罗帕切夫分别代表两校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主持仪式。
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俄罗斯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俄罗斯教育科学部第一副部长特列季亚克出席揭牌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查显友、副校长伊志宏、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副校长洪大用,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出席揭牌仪式。中国前驻俄罗斯联邦大使李凤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静杰、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俄罗斯东欧中亚所所长李永全等国内俄罗斯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孙国华、吴易风、周新城、安启念出席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黎玖高、吴晓求、郝立新、郑水泉,部分学院、机关部处、相关单位负责人,俄罗斯问题研究领域学者,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代表团,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相关人员,校外嘉宾,媒体记者,学生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仪式。
刘延东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对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她表示圣彼得堡国立工业大学,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深入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俄罗斯研究中心,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汇集两国顶尖的专家学者智慧,凝聚双方扩大交流合作的共识,对加强中俄关系的战略研究、传播两国的传统文化、联合培养人才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她对俄罗斯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加强人员往来,二是要加强文化交流,三是要加强智库交流。
戈洛杰茨副总理致辞。她表示,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为中国人民了解俄罗斯打开新的窗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俄罗斯研究中心能吸纳更多著名的俄中关系专家。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成立,再次体现了俄中关系的高水平。俄罗斯和中国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预祝俄罗斯研究中心为两国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靳诺书记表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越,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士和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在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中一直走在前列。俄罗斯研究中心将依托两校的学科优势,汇集中俄两国优秀学者,致力于中俄关系研究、学生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互访和文化教育交流,努力成为在中俄两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智库,为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提升良好教育和人文领域交流、增进两国人民深厚友谊做出贡献。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克罗帕切夫表示圣彼得堡国立工业大学,中俄副总理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并致辞 _RUC-SPbU CRS,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会开启中俄两国高校合作的新篇章。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将全力支持俄罗斯研究中心的发展,开展中俄合作的智库研究,进一步推动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陈雨露校长指出,俄罗斯研究中心已经翻译出版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克罗帕切夫和该校穆辛教授合作撰写的《俄罗斯法概要——外国投资者法律指南》。该书综合介绍了俄罗斯的法律规则,重点阐释了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体系以来商事法律的主要变革和发展。俄罗斯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关雪凌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猛老师合作出版了《普京政治经济学》一书,论述了在普京“强国富民强军”治国理念的指引下,俄罗斯呈现“重新崛起”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俄罗斯副总理戈罗杰茨为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荣誉法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顾问瓦列里•穆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关雪凌分别为两国领导人赠送新书:《俄罗斯法概要——外国投资者法律指南》及《普京政治经济学》。
揭牌仪式开始前,两国领导观看了“中国人民大学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展”。
揭牌仪式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克罗帕切夫座谈,就双方合作办学、人才联合培养、共同进行智库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出席座谈。
当日下午,“分享智慧共享资源”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研讨会在图书馆举行。常务副校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副校长洪大用出席研讨会。
俄罗斯研究中心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心和见证下,为落实《〈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2016)》,贯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推进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加强中俄两国在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深入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发起创立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心旨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俄罗斯研究中心实行中俄联席主任负责制,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各一位学校领导出任联席主任。联席主任通过管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对重大行政、学术、人才和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决策。中心以两校学者为核心并延聘两国其他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团队。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战略任务包括:开展中俄关系智库研究、联合培养人才、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
相关链接:
[新华社]刘延东与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共同出席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中央电视台]央视一套晚间新闻
[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新闻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新闻社]中俄高校合作成立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报]人大与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创立俄罗斯研究中心
[北京青年报]人民大学成立俄罗斯研究中心
[新华网]中俄名校在京建立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网]刘延东与俄副总理共同出席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搜狐网]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进一步加强两国交流
[新浪]中俄高校合作成立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俄高校在京共建俄罗斯研究中心
[京华时报]人大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
[环球时报]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圣彼得堡国立科技大学,中俄将合办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哈工大=???
本周三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闻处发出通稿,称将在中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合办院校。
此前在俄中人文合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上,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和哈工大校长周玉签署了相关协议。计划将于2020年开工建设,工期两年。
据悉这所大学将占地约6万平方米,预计招收1500名学生,2020年将按计划招收120名学生。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法律(兼修俄语及俄罗斯法律)和旅游(兼修俄语)。
教学楼将位于哈尔滨市中心,部分校址将设在中东铁路和沙俄总领馆旧址修复的老楼里。项目也将考虑学校建设与周围设施的景观设计。
通报还提到,中方希望借助联合办学扩大俄中高校和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克罗帕切夫则表示,希望两所高校可以培养出有能力“高效完成两国领导人所确立的优先发展任务”的专业人才。
这已经不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实施中俄教育计划的第一年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哈工大的合作协议早在2014年就签订了。每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都会接收近2000名中国学生,而本校的俄罗斯学生中也有近1000人在学习中文。
(图为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овместный кампус СПБГУ-ХПУ, 即哈工大圣彼得堡中俄联合大学构想图)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坐落于圣彼得堡瓦西里岛,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构成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是科英布拉集团成员之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俄语世界第一所大学,于1724年由彼得大帝敕令与彼得堡科学院一道创建。1821-1914年曾被称为圣彼得堡皇家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果戈里等都曾执教于此,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总理梅德韦杰夫也就读于此。除此之外,2019年6月,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
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中国高校中也享有很高的赞誉,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工科大学之母。哈尔滨工业大学( of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九校联盟(C9)等成员名单。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以说曾和清华齐名,打下了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1952年,哈工大航空工程学院迁到清华大学,其后与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而成北航。1958年,哈工大学航空系的火箭及导弹专业援建西北工业大学,是今天西工大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前身。就连杨利伟都曾说,他工作的周围有将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的。
哈工大与俄罗斯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1920年,俄国为了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国际性大学。直到1935年到1945年间,日本占领东北圣彼得堡国立科技大学,哈工大由日本接管,开始日本教学模式。在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主要培养了许多俄、日人才。
1950年,苏联将哈工大移交给中国,可是当时学校只有24个中国教师。于是苏联派出80多名专家支援学校建设。“不出国也能留学苏联”,这一下吸引了从全国各高校选派的800多名年轻的教师,义无反顾地奔赴哈尔滨。可以说是苏联的支持,奠定了哈工大发展至今的基础。
这样两所大学强强联手,共同合办的高等院校将会是什么水平呢?答案不言而喻。这将是所有学子的机遇,也是中俄教育合作里程中的一座丰碑。
中俄关系如今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合办院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是建设哈工大圣彼得堡中俄联合大学一个很好的范例。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MSU-BIT )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作举办的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是在中俄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诞生的第一所大学。
学校的教师50%来自莫斯科大学,部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其余面向全球招聘。学校课堂教学采用俄英中三种语言进行。为了让俄语“零基础”的学生尽快熟悉环境,每位新生在开学前都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俄语强化培训”,由莫斯科大学资深俄语教师全程授课。“不用出国就能享受莫斯科大学的教育资质”,以及毕业后可以获得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及莫斯科大学的“双文凭”圣彼得堡国立科技大学,中俄将合办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哈工大=???,可以说是深北理独有的超级福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