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
一如始终,不忘初心,
诺出必践,信义千金。
5月1日,既是劳动节,也是一项重磅的国际排名发布的日子!
昨天,在马来西亚双威大学举行的亚洲大学峰会上,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THE World )重磅发布。
这是第12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与去年相比,入榜高校从669所增至739所,增加了70所,高校来自亚洲的31个国家/地区,另有388所大学被列为未上榜参与高校()。
排名标准
本次排名使用了与世界大学排名相同的18个绩效指标,但经过重新调整权重以反映亚洲高校的特点。
对大学的教学、研究、引用、国际视野及行业收入等核心使命尽可能地进行最全面、最均衡的比较。
排名看点
中国内地地区的高校连续第四年蝉联冠亚军,清华大学连续6年蝉联榜首;北京大学连续5年蝉获第二名。
来自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再次蝉联亚洲排名第三。
香港高校排名较上一年有较大变化,全部退出亚洲前五,港大、港中文、港科技、港理工排名均出现下降。而香港浸会大学进步42位,成为本次排名港校中的黑马!
另外国外在职学位班,本次排名中日本共有119所高校上榜,位居榜首,其次是印度共有91 所、中国内地共有86 所,而土耳其、伊朗也分别有75所以及73所。
亚洲大学排名TOP10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三强局面依然难以撼动,足见三所顶级高校的恐怖实力!
而在前五名守卫战中,香港大学一下子被南洋理工大学反超,并且今年还有东京大学的强势崛起,让港大已经跌出了前五的位置。
香港中文大学从去年的第六变成了今年的第十,不免让人担心明年亚洲前十的成绩能否保住。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在前十中对比去年排名也有所提高,其中浙江大学更是取得突破,从去年的第十二名来到了今年的第九名,迈入亚洲前十大学门槛!
中国香港高校排名
2024年,中国香港地区共有六所大学进入榜单,四所高校退步,两所排名上升!
整体排名中,香港大学排名第六、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十,较上一年排名下滑。香港科技大学今年也跌出亚洲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都进步了,特别是香港浸会大学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排名,进步十分明显,从去年的105迅速上升到今年的亚洲第63位!
目前,香港前五全部进入到亚洲前20!所有上榜港校也全部进入亚洲前百!但是,港校今年已经没有亚洲前五的高校了,得继续加把劲了。
中国内地前20强高校
中国内地高校也相当争气。
清华大学已经连续第六年稳居第一,北京大学也连续第五年排名第二。亚洲大学排名前十位中有5所中国大陆高校,比去年多一所。
今年共有86所中国内地高校上榜,在2023年和2024年上榜的82所高校中,有59所高校的排名有所上升,另有19所排名下降。
中国澳门高校排名
香港澳门上榜的两所高校中,澳门大学稳中有升,排名从去年的37上升到今年的36名,进步一个位次!
澳门科技大学在去年的高歌猛进后,今年排名有所回落,来到了澳门大学身后,并且下降较多,已经跌出亚洲TOP50!
新加坡高校排名
这几年,新加坡院校在各大排名中的表现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排名,速看!2024THE亚洲大学排名发布,港校大洗牌!城大、浸会终成港校门面?!,总是十分亮眼!
新加坡国立大学依旧坚挺,位列亚洲前三,南洋理工大学今年排名上升一位,已经来到了亚洲第四的位置,挤掉了香港大学。
亚洲大学排名
还是那句老话,排名只是参考。对我们申请者来说,选校时切忌唯排名论,科学选校更加重要!
END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1823年,莱佛士爵士(Sir )与著名汉学家兼传教士马礼逊博士(Dr )会面,商讨在新加坡兴办一所高等学府,设有理科、文科与伦理道德科系,招收各大种族学生。
1903年,华人立法议员陈若锦率领数位华社代表,与新加坡各种族社群代表连署,上书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总督安德逊爵士(Sir John ),呼吁政府兴办医学院。
1905年,新马及东南亚各地华社集资筹款87000元,包括陈若锦个人捐出12000元,协助创办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 and Malay )。医校首届招收23名学生,上课地点设在四排铺一所旧女子精神病院内。
1912年,爱德华七世纪念基金(King VII Fund)捐赠元予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设立生理学教授基金。为纪念这笔捐款,医校同年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King VII )。马来亚种植人协会也捐出1629元成立”奖学金”,纪念已故的 W W 。 W W 纪念基金也同时获得雪兰莪的英国高原地区及低地区橡胶种植公司( and )与双溪路( Way)橡胶园承诺每年800元捐款。生理学教授基金委任坎贝尔医生(Dr J.A. ) 为首任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任期由1913年至1921年。
1916年,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颁发的内外科医学执照获得英国医学教育总会正式认可。同年,马来联邦政府斥资兴建马来联邦宿舍,供72名男生寄宿。
1920年,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医校再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King VII of ),学术地位升格为大学,提供医学专业培训,也增聘了解剖学、医学、助产及妇科、临床外科及外科教授。
1925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获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35万元捐款,增聘细菌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学教授。
1926年,医学院新大楼在欧南路落成,由总督基理玛爵士(Sir )主持开幕。
1929年,医学院牙科系招收首批学生,并于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开设公共诊所。
1934年,医学院获国际联盟(The of )认可,获选为疟疾学国际课程学习中心。
1942年,二战日军占领时期,爱德华七世医学院由日本政府接管,成了日军总部,也是日军血清研究单位所在地。
1945年,日军投降,英军重返新加坡,医科学生呼吁英国政府复办医学院。
1946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在二战结束后重新开放,所颁予的牙科外科学位获英国医学委员会( )认可。
1948年,莱佛士学院薛尔斯医生(Dr )受委为医学院妇产科主任,他于1971年成为新加坡第二任总统。
新加坡国立大学1918年,莱佛士开埠一百周年纪念,以海峡殖民地辅政司佐治.玛史威公爵(Sir )为首的百年纪念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本地社区领袖。委员会建议兴办一所以新加坡创立者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命名的学院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以示纪念,也充作未来大学的起步。
1919年,由英国殖民政府提学司H W 率领的工作委员会提呈报告书,建议创建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名为”莱佛士学院”。
1922年,创建莱佛士学院的法令正式通过,英国殖民政府举办全帝国建筑设计比赛,广邀建筑师为新学院提呈设计。
1928年,莱佛士学院招收首批43名学生。
1929年,莱佛士学院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兼马来联邦高级专员克里福爵士(Sir Hugh )正式开幕。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政府均拨款资助,民间华族社群与欧裔社群也分别捐赠元及元。当中,华商领袖黄仲涵、陈思源与余东旋均以个人名义分别捐出元、元及元, Meyer爵士也捐出元。提学司温士德( )受委为莱佛士学院首任院长。学院开办文凭课程,设有英文、历史、经济学、地理、教育、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系。
1934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实施新政策,海峡殖民地民事服务部门每年录取两位莱佛士学院杰出毕业生担任行政职务。
1938年,莱佛士学院开办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课程,让被选中的教育系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深造。
1940年,莱佛士学院聘请首位本地讲师林溪茂(Lim Tay Boh)。
1941年,二战爆发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莱佛士学院被殖民政府医疗服务处征收,充当疗养院以及医疗辅助服务急救站。
1946年,二战结束,莱佛士学院重新开课,委任W E Dyer 为院长。
1940年,在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 ( )的倡议下,英国政府通过了《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 and Bill),支持各殖民地加速推展发展项目。伯明翰大学校长 博士受邀到马来亚视察,建议在这里兴办一所大学。
1946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首届毕业生陈树楠医生及医学院校友会呼吁英国军事管制政府尽速建立一所大学。
1947年,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卡尔桑德斯爵士(Sir Carr-)领导的委员会,着手研究在新加坡兴办大学的可行性。
1948年,《卡尔桑德斯委员会报告书》(Carr- )发表,建议创办可颁授学士学位的全方位综合大学。
1949年,马来亚大学成立,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出任名誉校长,爱德华七世医学院院长乔治艾伦(G V Allen)博士担任校长。马来亚大学理事陈振传出资制作大学权杖,由英国银器珠宝商和Webb先生设计。
1953年,图书馆新大楼竣工落成。马来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殖民地政府成立联合委员会,检讨马大医科教育的未来发展。
1954年,设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获得英国纹章院( of Arms)颁授纹章。就马来亚大学未来发展进行检讨的联合委员会提呈建议,主张放弃迁址柔佛新山的计划,在新加坡与吉隆坡分别选定适当建校地点,并在吉隆坡开设农业系、工程系,以及建立文学院。医科教育检讨委员会提议进一步扩充医学院。马来亚大学协会( of )成立,以更好地代表和推动马大毕业生权益。
1957年,伯明翰大学校长R S 受委领导一支五人咨询委员会,对马来亚大学的组织结构、行政、财务与扩展进行全面检讨。马来亚大学在吉隆坡开课,筹备在马来亚联邦成立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
1959年,马来亚大学新章程生效,马来亚大学更名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 of in )。印度学系、马来研究系、地理系及工程系迁至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
1961年,”新加坡大学条例”( of ) 取代”马来亚大学条例”( of )。
1955年,新马华人社群捐款集资,兴办南洋大学,简称南大。
新加坡国立大学1962年,马来亚大学两所分校分道扬镳,成为各自独立的两所大学。新加坡分校更名为新加坡大学,由拿督李光前出任新大首任名誉校长,首任校长是斯里尼瓦森医生。
1963年,新加坡政府与新大联合设立七人委员会,探讨在新大开设科技学院或应用科学学院的可行性。新大东南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for Asian in )在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的协作下,第一次主办国际大型研讨会,主题是”亚洲领导与权威”( and in Asia)国际研讨会,由李光耀总理主持开幕。
1964年,新大与新加坡理工学院接受科伦坡计划专家建议,把新加坡理工学院发展为先进科技学府,设有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建筑学院,结业时颁发新大学士学位。
1966年,新大宣布将做特别安排,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建筑、会计、工程学士课程毕业生颁发新大学位。校外进修计划正式升格为校外进修部门。
1967年,新大录取第一批以马来文考获高等中学毕业证书( )的马来学生。为响应平等对待四大语文源流的教育方针,新大扩大汉语与汉学研究系以及马来社会文化研究系,并重新推出印度研究课程。以糖王黄仲涵(Oei Tiong Ham)之名命名的”黄仲涵堂”扩建后改名为”黄仲涵楼”。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选择新加坡作为其亚洲区域免疫学培训与研究中心,中心设在新大医学院内。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专家向新大呈交一份1亿5000万元的重组计划书,列出新大为因应新加坡迈入1970年代的经济需求所须采取的重组措施,包括搬迁校园、开设工程学院、把新加坡理工学院所有的学士课程转至新大。医学研究生院改为独立机构,不再隶属于医学院。
1969年,新大授予新加坡总统兼新大校长尤索夫伊萨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of )。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这八个亚洲国家联合成立区域高等教育与发展研究所( of and ),所址设于新大。
1970年,新大副校长 Quahe 为临床医学系的肾病部门主持启用仪式,这个新部门收治肾脏病人,是新加坡抗肾病的斗争中取得的一大突破。
1971年,原为每年五月开课的新学年,改至七月开课,一学年分三学期改为两个学期,这是为了让所有大一生可以完成部分的国民服役。
1972年,世界银行给予新加坡2850万元的贷款,作为新大扩建和搬迁的经费。邵仁枚为妇产科系所创立的人类生育部门主持开幕礼。这个部门设在竹脚医院,该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十所人类生育临床研究中心之一。
1973年,新大与南大设立联合招生委员会,以协调两所大学的招生事务,促进双边联系。
197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新加坡大学修正案。
1976年,建筑与建筑学学院从淑女山校园迁至肯特岗新校园,这是首期工程中第一个落户新校园的学院。
1978年,新大的武吉知马校园成为南大与新大的联合校园,以协助南大转型为以英文源流大学。
198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新加坡国立大学法令,批准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庆炎博士受委为国大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