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今复兴路校区)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2人次,省部级人才331人次,高级职称教师1008人,博士生导师54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20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物理学学科、数学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九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国际学生近600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国际米兰理工大学,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国际米兰理工大学,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与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和苏州、台州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数据截至2024年9月)
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快来同济大学看风景!中外330名大中学子,在校园里造了50栋房子!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内,大学生和中学生们受邀在这里“大兴土木”造房子!一年一度的国际建造节昨天开赛啦。方形、球形、三角形、拱形,似花瓣、像蒲苇、如河流……经过8小时现场连续作业,35栋形态不一、各具创意的白色塑料中空板建筑,在一支支中外大学生团队手中渐渐成形,成排耸立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蔚为壮观。
“2018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暨2018‘风语筑’塑料中空板建筑设计与建造竞赛”于昨天上午9时开赛。本届建造节大学生建造竞赛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秋夕》作为大赛设计创意的源头,以充分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创意,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利用塑料中空板的材料特性,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充满想象力的动人空间和形态。
中外大学生代表队齐集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兴致勃勃地运用塑料中空板、螺栓等简单物件,现场搭建建筑面积约6至8平方米的创意屋。
参赛的队伍中,既有来自同济的东道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支大一学生组建的队伍以及土木工程学院一支大一学生组成的代表队,也有来自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11所国外建筑院校(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国凡尔赛高等建筑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国立釜山大学等)以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台湾逢甲大学建筑学院等国内院校的代表队。
今年建造节的赛场上,还出现了一批高中生的身影。据悉,今年的赛事也同时是“同济大学2018上海市中学生建造邀请赛”,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同济一附中、同济附属科技高中等沪上15所高中学生受邀前来参赛。邀请赛的要求是:每队使用黄色瓦楞纸板,在6小时内建造一栋震后简易的单人临时庇护所,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教授表示,邀请高中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旨在激发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学生专业兴趣、学科特长、创新潜力等方面的有机衔接。
自2016年起,建造节大学生建造比赛所使用的建造材料由之前的黄色瓦楞纸板改为白色塑料中空板,一是为了防雨,二是在抗压和弯折性能方面,塑料中空板优于瓦楞纸板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快来同济大学看风景!中外330名大中学子,在校园里造了50栋房子!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为学生创意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其颜色清透,可与周围环境、社区产生明亮的视觉效果。
建造活动于昨天下午5时左右圆满告结,数十栋创意作品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均衡分立两侧,在其当中自然形成出一条“临时学生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建龙教授介绍,始于2007年的同济大学建造节,最初是面向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一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建造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建筑的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建造过程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在自己亲手搭建的空间中进行真实的活动体验,初步把握建筑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物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自2012年起,同济大学建造节获批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全国实验性邀请赛,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建造实验活动。2015年,同济大学建造节升级为“国际建造节”,开始邀请国外建筑院校学生参赛。
“从每年现场的的盛况来看,同济大学建造节无疑实现了预期目标,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中外青年学生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创意。创意、建造和团队精神是作品成功的三大关键要素。”张建龙说,每年的建造节,总能吸引一大批市民前来现场参观助阵,为众多奇妙的创意叫好。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徐卫国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蔡永洁教授担任联合主席的中外评委团,将对这些创意建筑的结构、空间和形态等进行综合、细致的考量米兰理工大学 建筑,届时本届建造节的各类奖项一一揭晓。部分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在城市空间进行展示。
精彩不容错过,快来同济大学参观吧!
樊丽萍 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