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举办DBA项目介绍(在职博士)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举办DBA项目介绍(在职博士)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DBA,是专门为工商界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CEO等高层设计的全面系统的管理课程,体现工商管理最高学术水平。而香港大学商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合作,于2017年也推出了DBA项目。毕业学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香港大学颁授)

工商管理博士, of ,英文缩写为DBA,是专门为工商界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CEO等高层设计的全面系统的管理课程,体现工商管理最高学术水平。

与传统博士教育模式不同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举办DBA项目介绍(在职博士),DBA教育更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

现已成型的DBA教育,最早起源于1922年的哈佛商学院,之后美国其他商学院也效仿开设,其中不乏一流院校,比如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等。

而香港大学商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合作,于2017年也推出了DBA项目。该项目综合了两校优势,汇集了世界一流的学者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包括港大院长蔡洪滨教授、副院长林晨教授等21名教授和经济学硕士课程总监副教授陈衡博士等5名博士。来自北大师资团队中,包括了院长刘俏教授、北大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教授等21名世界顶尖学者。

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分析能力、战略创造力、创新思维、丰富管理知识。

项目介绍

不同于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目标以广泛的个人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具有广泛应用和专业视野的中国商业领袖。港大和北大联合DBA项目以增强企业在中国及其邻近国家竞争力作为最终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卓越研究专长及环球策略视野的商业领袖。

港大北京中心官网项目介绍中如是写道:“我们旨在:展示坚持个人及专业操守;培养学员掌握多个领域的先进商业知识及研究技巧,包括企业管治、投资、国际金融、环球策略及管理创新;让学员能在实际个案应用研究成果国外在职学位班,增强学员的分析技巧、 解决问题能力及决定策略;扩阔学员的视野和思维,让学员在爱国情怀和全球观点之间,创出协同效应;及让本博士课程学员在商业世界建立全球性领导才能及创新精神。”

课程介绍

教学方式:四年(兼读)

学分要求(120学分):

课程学习阶段(第1年+第2年)66学分:

研究与强化课程(21学分);核心课程(36学分);选修课程(9学分)

研究阶段(第3年+第4年)54学分:

完成论文(总数4万字):研究计划提纲;开题答辩;论文及答辩

教学语言:英语

毕业学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香港大学颁授)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金融何为》新书发布会暨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金融何为——从大城市群、金融中心群到世界级科创枢纽》(简称《金融何为》)新书发布会暨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2024年10月23日下午在香港尖沙咀商务印书馆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创新研究会会长、深圳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刘丽萍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及国际传播中心主任、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于晓娜,商务印书馆(香港)总经理、总编辑毛永波致辞。

李学金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创新和智库建设、决策咨询、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本书是我校建校以来重要的政策研究成果之一。它的出版不仅仅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更是学者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的重大贡献。而且,学校于9月新成立了公共政策学院,以期在政策研究领域做出更多更有开创性的努力。

刘丽萍谈到,在中国走向全球参与全球化治理的进程中,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免联考在职研究生,深圳与香港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未来港深两地的合作与发展,急需更多《金融何为》这样的研究成果,期待与港中文大(深圳)肖耿教授等各方优秀团队继续合作,为更好实现“一国两制”、推进深港合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于晓娜指出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金融何为》新书发布会暨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香港举行,大湾区得益于资源禀赋的优势,同时又聚集了政策红利,目前坚持科技引领,推进产业升级,强化金融赋能,持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湾区,大湾区还面临着机制对接、规则衔接、合作深化、要素流通、创新升级等方面更大的破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何为》提出以金融业的创新和变革去支撑去牵引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大湾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直面现状又具有探索前瞻意义。

毛永波认为,《金融何为》重在从全球的视野中发现制度的比较优势、地理的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挥金融的作用。而香港最重要的优势集中体现在金融方面,这本书对如何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深刻意义。

本书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肖耿教授、本力研究员分别介绍了该书的研究意义、主要思路、基本逻辑和政策建议,并表达了对主要合作支持方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及出版社的由衷感谢。肖耿教授指出,本书旨在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发,在总结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特点、问题、前景,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化、分布式的“金融中心群”的独特优势。并针对双体系、双循环和“金融强国”的战略格局,提出以“双总部”的发展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进入创新驱动的提速换挡、纵深推进新阶段。

本力研究员介绍,《金融何为》一书以城市群和金融中心的崛起和发展作为引导,比较世界上各国际金融中心所发挥的作用与发展兴衰,继而推论以金融之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科创枢纽的蓝图,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城市群——金融中心群——世界级科创枢纽”的发展路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陈永勤,香港大学教授、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希炜,香港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招商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苏敏,彭博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舒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Tim ,建银国际首席策略师赵文利,香港金融发展局总监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岳,外交部驻香港公署政研室李昊,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助理辛继召等20余位嘉宾出席。与会嘉宾表示,该书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与前瞻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解当代金融变革与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为广大读者揭示金融如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见解。

在9月24日以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增量措施陆续出台的背景下,与会嘉宾认为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态势,随着金融业健康发展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促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会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能力、国际资源配置能力,都将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朝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迈进。会议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就如何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人民币国际化与香港角色、如何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跨境金融合作与创新、金融如何支持科创及科技发展、国际一流科研如何转化为国际一流产业等问题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

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商务印书馆(香港)、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香港国际金融学会联合举办。本次活动前瞻性地探讨大湾区在金融强国和创新战略方面的发展路径,助力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香港繁荣稳定与推动大湾区发展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其他活动

历史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第5讲

讲 座 信 息

题目:托古改“智”:史学促进人工智能的三种实践进路

时间:2024年12月4日(周三)13:30——15:3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成均苑8幢1127

概要: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史学的探讨有很多,对史学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探讨却不多。史学不仅可以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可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治理的完善。这不止是理论的展望,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具体而言,史学正在通过三种方式促成人工智能的善智与善治:通过科技史的回顾促成善智国外在职学位班,借助制度史的先例促成善治,通过汲用史学理论,促成善智与善治的协同发展。随着史学逐步在交叉研究中迈向托古改“智”的主动地位,人文与数字的关系也将得到重估与重构。或者说,从数字的人文,迈向人文的数字。

主讲人:朱悦,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律博士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法学、比较法、法制史。论文发表于《智能社会研究》、《数字法治》、《网络信息法学研究》等期刊,出版《人工智能治理:场景、原则与规则》《条文精解与适用指引》等著作。

评议人:张燕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新百人计划研究员

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先秦两汉思想史、吴越地方史、中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出版德文专著一部。

评议人:张博伦,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研究兴趣包括数字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物质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的研究发表在 、 and ,清华社会学评论上,进行中的工作正在World 等期刊上接受匿名评审中。

主持人:张晓鸣,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

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其他活动,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文章发表于 of ; of ; of ; of ;学术月刊等期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wei.guojishuobo.com/xgzgsyxy/11940.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